知識分子遭遇“傷痕”的歷史之謎
[ 聽光 ] 于2007-09-04
改革開放后,社會氛圍日漸寬松,中國有些知識分子紛紛出來訴苦,哭哭啼啼地弄了一些文字,被人們稱之為傷痕文學。也就是說,一些知識分子認為自己在毛澤東時代遭遇了“傷痕”,并以此來詆毀毛澤東時代。
那么,這些知識分子之所以有機會遭遇他們認為的傷痕,其中有什么歷史的必然性在里面嗎?答案是肯定的。
先說遠一點的吧。中國在從周朝向秦國統一天下之間有一個春秋戰國過渡時期,在這段時期有個被現在知識分子羨慕的百家爭鳴時期。可恰恰是這段時期,還有一個如喪家之犬的知識分子,那就是孔子。孔子痛斥社會失序,禮崩樂壞,并四處奔走,呼吁諸侯恢復周禮。在這段時期,孔子常常遭人白眼,內心的痛苦又有誰知?社會大潮浩浩蕩蕩,孔子生前沒有機會看到周禮的恢復,但在身后,以他的名義恢復了一個經過改造的周禮。
從周朝到秦朝統一天下,政治制度從諸侯分封制,變為郡縣集權制,簡而言之就是,原來天下是由諸侯分治,后來變成了天下由皇帝任命的官員共治。也就是說,其中一個諸侯吞并了其它諸侯,然后由一個諸侯(皇帝)來管理天下。然后這個最后取勝的諸侯,把自己治理自己封地的經驗擴充至全國。
周朝的上層建筑是建立了諸侯(領主)經濟基礎之上的,而秦朝以后,上層建筑轉移到地主經濟基礎之上。秦之前是封建領主制,秦以后是封建地主制。其中封建性是共同的,廣大農村仍然由封建宗族制度所管制。
正是由于有了這個共同性,孔子才獲得了復活的機會。不過不會完全照搬孔子的東西,而是經過改造后再使用。這個改造完善的過程是不斷進行的,直到清朝才算進行不下去了。
大致了解了這段歷史,就看到孔子這個知識分子在兩種不同社會形態轉換之際,就是在春秋戰國這個過渡時期,可以說是遭遇到了“傷痕”了。孔子那副如喪家之犬的樣子,難道還不夠“傷痕”嗎?
但是,這又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期,許多知識分子非常活躍,紛紛發表自己的新的見解,希望被哪個諸侯看上,自己就有機會在歷史上風騷一把了。當然,競爭的結果是法家在秦國受到重用,并輔助秦國統一了天下。
就在很多知識分子不斷創新認識的時候,孔子卻去修古書了。在時代大潮向前狂飆的時候,象孔子這樣守舊保守的知識分子不被重視,不被重用,這是很正常的。以孔子所極力鼓吹的所謂恢復周禮來說,倘若周禮真的那么偉大的話,那何以又會出現禮崩樂壞,春秋戰國的大亂呢?這說明原來的周禮已經不能勝任新形勢的需要了嘛。
由此完全可以說,孔子所遭遇的“傷痕”其實都是自找的。
上面舉了這個例子,就在于說明,傷痕是如何從歷史中必然產生的原因。傷痕的產生,主要發生在社會形態轉換的過渡時期,一些守舊保守的知識分子不能適應社會潮流的需要,而被排斥,遭白眼,運氣不好的話甚至遭到一些這樣或那樣的沖擊,于是就難免遭遇某種“傷痕”了。但這一切本是歷史發展中一段特殊時期的必然性的現象,對于無法避免的必然性的歷史現象進行攻擊,這不是沒事找事干嗎,這不是無聊嗎?既然是必然性,就是規律,就是真理,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現在搞清楚了這一點,應該沒必要還是耿耿于懷了吧。
類似的歷史時期中外都還有例子。如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發生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時期,總會有些保守人士會遭到“傷痕”的。如中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時,強大的頑固的封建派在感到要遭遇“傷痕”時,甚至反過來把搞變法的知識分子給“傷痕”了。而中國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如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宣傳新知識,那么難免有些舊知識分子遭到“傷痕”,比如說社會倡導新學,那么一些保守的封建派的老師就可能失業,這不得不算是被“傷痕”了吧。那么到了要搞社會主義的時期,那些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知識分子被要求進行改造,這也是時代發展需要吧,對于一些頑固堅持資本主義的知識分子來說,不被重用,甚至受到一些沖擊,遭遇一點“傷痕”,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嘛。當然了,現在世界資本主義相對發達,有美國這樣的后臺老板撐腰,國內一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傷痕”派反過來對無產階級進行反“傷痕”,這同樣是難免的。所以說,毛澤東強調指出要培養壯大無產階級自己的知識分子隊伍是多么高瞻遠矚的英名決策呀。
當然,一般來說,在社會形態轉換的過渡階段,遭遇“傷痕”產生的現象相對明顯一些,因為這是社會發生飛躍性的質變時期,動作相對較大一些。而在社會形態穩定的時期,也總是存在新舊知識的斗爭的,但這就平和多了,其實“傷痕”還是有的,只是程度相對較小,而不那么引人注目而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