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界》:在馬航失聯事件中,當美國媒體如CNN、CBS不斷挖掘線索和真相時,中國媒體卻多在引述外媒消息,缺少一手信息。有人指出,中國媒體缺乏強大的數據情報網是中國媒體“落敗”的客觀原因。您如何評價中國媒體在“馬航事件”新聞戰中的表現?
王維佳:我倒想多談談所謂中國媒體“落敗”的參照物。在馬航失聯事件中,我很驚詫于CNN沒日沒夜鋪天蓋地的報道,可以說他們在時間、精力、物力上的投入遠遠高于中國媒體,在這個事件的報道上幾乎是瘋狂的。為什么是這樣?在一個不關涉國計民生的問題上,一個跨國新聞網為什么會傾盡全力?如果我們看看馬航事件的發展過程,其中蘊含大量的離奇、陰謀、喜劇、悲劇、鬧劇,你會發現,這個事件真像一個好萊塢大片,加之其真實性,它的眼球吸納效應是無與倫比的。
另外,從商業媒體投入產出比的角度來看,事件的長期連續性更讓這種報道成為劃算買賣。當制作人預期事件會持續相當長時間,而事件中的各種曲折離奇和階段性賣點又很多,那么投入人力物力的邊際成本就會逐漸降低。如果我們看看電視連續劇的制作,邏輯基本是一樣的,盡量地連續、拉長、制造賣點,讓邊際成本不斷降低。當然,與電視劇市場判斷的高風險性不同,災難新聞,尤其是重大災難新聞,對于商業新聞網來說,盡可以投入,包賺不賠。開發這個新聞富礦,又是CNN這樣的老手,當然會把能用的家伙全都用上。
然而,這種報道邏輯,可以說是反新聞專業主義的,也是反社會責任論的。我們向他們學什么?學這些東西嗎?美國商業媒體的報道內容、報道方式一向被國內媒體人當作模范。偶像一旦樹立,我們就很難超越它去想問題。因此,中國的很多新聞人,從一開始就問錯了問題,“強大的數據情報網”是很重要,但是第一,這些媒體在什么情況下才舍得投入啟動這個情報網,第二,從新聞與公共輿論的關系來看,媒體的這些投入是健康的,還是腐敗的?在鋪天蓋地的報道中,全球多個國家的行政力量都被媒體制造的輿論綁架了。現在搜尋飛機已經花費了5000多萬美元,投入一定還會持續,而且大家還得就著媒體的論調,大發悲天憫人的感慨和不搜到誓不罷休的承諾,一定要把這出大戲演完不可。
說實話,作為老百姓,有誰關心那些無關政治痛癢的搜尋消息是中國媒體獨創的,還是轉引外媒的?當然,如果中國的大媒體是借著這次報道差異來向國家繼續索要大量資金投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即便國家真的再投入多少多少個億,造出個CNN這種東西,又有什么意義呢?“軟實力”得到了增強?簡直是笑話。
《新聞界》:馬航客機失聯后,一些主流媒體的“官微”發表了煽情微博,然而在大眾密切關注事件進展、迫切需要“硬消息”時,類似于“等待奇跡”、“等你回家”的煽情祝福和祈禱引發了部分網民的不滿。您如何評價我國部分主流媒體“官微”的煽情?
王:在官方媒體的微信平臺上出現這些煽情祝福和祈禱一點都不奇怪,也不必過于苛責,因為他們只是在媒體人集體無意識的路上往前多走了一小步而已。一個好萊塢大片,有很多必要的要素,你不能只有離奇曲折的“硬消息”,還得有感人至深的“治愈系”吧?
我絕不是說這些在網上動情的媒體人是虛情假意,很可能他們是非常真誠的,但是我想說你提供的元素如果不符合大片的邏輯,就無法進入大片的情節中。這就是媒體邏輯,它與媒體人的素質、情感不是等同關系,而是支配和利用關系。如果都市小資們嫌棄這些官微的品位太low,嫌棄這些“煽情”太矯情,那這些內容就會被排斥在外。好像是觀眾在做主,多民主啊!
所謂媒體邏輯,不只是說職業媒體機構的報道邏輯,這樣的媒體事件中,政府、網民、記者、觀眾都在一起參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合力把這臺戲演完,這才是真正的“全球合制好萊塢”。
《新聞界》:“飛機墜落越南”、“飛機水面迫降”、“女記者飛機前微笑”……謠言,又一次成為災難性事件中的焦點。在客機失聯后,或真或假的消息滿天飛,甚至連某些專業媒體也跟風傳播謠言。應當如何解決此類事件中的謠言傳播現象?
王:這更證明了前面的判斷,全民調動做新聞,媒體邏輯完全不局限于職業媒體啊。人們常說微博這樣的網絡平臺促進了民主開放,這一點我不太確定,但我確定的是它給都市中產階級參演“馬航失聯”這樣的大片提供了很好的機遇。但是面對這么多謠言、煽情、鼓噪,還拿狂歡當民主,忽悠網絡公共領域的人,是不是得謹慎點啊。
“專業媒體也跟風傳播”,這也不奇怪,對于現代都市媒體來說,新聞報道和戲劇影視文學有時很難分割清楚。我建議,從商業角度考慮,以后這些媒體如果還要走這條吸引眼球的道路,可以考慮多招些影視制作方向的畢業生來當記者,肯定一點就通。不過也不用著急,現在很多新聞教育已經在往培養技術工種的方向發展了,甚至有的還開出了新聞策劃和炒作之類的課程。從為商業媒體輸送勞動力,擴大就業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教育產業化邏輯下非常精明的算計。
《新聞界》:失聯13小時后,馬航召開第一次新聞發布會,發布會比原定時間推遲半小時,持續時間僅有5分鐘,馬航的發布會被部分民眾詬病為信息混亂無序、缺乏實質內容。您如何評價馬航在此次危機事件中的新聞發布行為?
王:總得有人被罵啊,連地震這樣的自然災害還能跟政治體制掛鉤呢,就更別說這種人為慘案了。如果你關注商業媒體的災難新聞報道,你會發現愚弱無能,或者陰險狡詐的官方這個敘事元素是基本不會缺席的。媒體不僅要求和官方完全的信息對等,而且要求保障“每一個個體”的權益,“公意”都是虛假騙人的,黑幕是必然存在的,一定要不惜代價,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拯救大兵瑞恩”!
當然,如果抹黑官方這個選項被限制,那就聯系體制、聯系人的素質,總得有演壞蛋的。災難,即使是自然災難,要想變成吸引人的故事,也得圍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展開敘述,當然如果能把體制、價值觀、人性等要素滲透進報道當中,媒體就更能顯示其“深度”、“理性”和“責任感”了。
馬航公共關系的技術問題我不懂,就不討論了。
《新聞界》:部分媒體記者圍追采訪乘客家屬的行為引發了輿論爭論,有人認為這是記者缺乏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的無良表現。也有人認為,絕無理由反對媒體報道包括家屬痛苦在內的災難內容。您認為面對突發危機事件(如空難),媒體應該如何處理與當事人家屬親友的關系?
王:我必須表達一下對那種動輒就批評記者缺乏職業道德的高姿態的反感!都市媒體都發展到工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份上了,還妄圖用一套倫理規則來指摘這些苦逼記者,這至少客觀上在幫助無良媒體和商業媒體邏輯開脫責任。
當你要求這些記者們承擔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的時候,也請想想他們是按照固定的生產程序給媒體機構打工的勞力。我這不是說他們沒有自主空間,我當然也希望記者群體能夠有自覺意識,但是拿他們的行為當替罪羊只能是一種思考惰性的體現。你看美國的新聞教育,為了給媒體大亨降低人為風險,上了多少有關媒介倫理之類的課,到頭來不就是只準跟著州官一起放火,不準你這個小記者隨便點燈惹禍嗎?不對著商業媒體邏輯本身發問,能真正解決無良報道的問題嗎?現在真正重要的不是重復那些有關職業倫理的,永遠正確的空話、套話,而是看清楚一個現代社會的危險力量裹挾了多大的社會資源和權力,看清楚它對民主政治和公共生活的腐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