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說熱度最高的《消失的她》。
在我看來陳思誠算是中生代導演里(1980年前后生人)唯一一個能夠同時兼顧藝術性和商業性的大家了,在極端女權思潮和仇男情緒大行其道的當下,推出這樣一部《消失的她》,真的太會玩了…
電影雖然表示翻拍自蘇聯電影,與美國《失蹤之謎》梗概相似,但更多地是以國內社會新聞和集體認知的階段性波動為內核,以致于“泰國嘎腰子”傳聞、印尼巴厘島情侶被害案引發的國內民眾對東南亞旅游的恐懼,也被陳思誠一并拿來主義,包括“畸形秀”“人彘”等接連登上熱搜,均為陳思誠團隊慣用的“社會性操作”。
之前的兩部《誤殺》也是,踩在社會階級矛盾的痛點上,控訴特權階層的兇蠻,陳思誠對公眾群體情緒的觀察、對話題紅利的拿捏水準實屬頂級——他甚至還會在《消失的她》中借用景甜/張繼科事件來豐富看點,太會了。
但是就我個人對他的欣賞而言,拋開商業層面而只談內容,這部《消失的她》是繼《莫扎特》(票房僅2.23億)之后第二次讓我失望了,劇本力實在不夠。
既然本質是懸疑片,那還是要靠劇情設計說話。
而從三部《唐探》到《消失的她》,懸疑味兒越來越淡,劇情前期的欺騙性越來越弱。
這么說吧,我和小陽(微博@小陽耶_)在看的時候,約1/4時,小陽就猜出“是這男的把他妻子殺了吧?”;約1/3時,我又忍不住猜出“這倪妮可能是大boss”……
這在2015年的《唐探1》觀影過程中完全不存在,即便是2018年的《唐探2》在有老電影《雙瞳》的記憶背景下,許多情節也依舊是出人意料的(更別提從第二部開始還有“Q”元素的加持,多一條劇本軌道)。
八年了,我個人視角,陳思誠還是沒能追上《唐探1》的高度。
這期間也就網劇《唐探》(前八集)有點內味兒,但長篇劇集對內容信息密度的包容度畢竟強于電影,所以我對即將上映的網劇《唐探2》雖不擔心,但接下來要說期待,還是只能期待電影《唐探4》吧(希望能和夏洛克有夢幻聯動)。
不要再辜負「懸疑」之名了,少一點浮夸,多一點劇本打磨。
推薦閱讀:銳評《唐人街探案3》(見閱讀原文)
2
再說王寶強的《八角籠中》,只能說…推薦不起來。
王寶強數年磨一劍的作品,自《唐探3》之后就一直歇業、專心磨礪的一部電影,且有一個很具煽動性的劇本故事(成都恩波格斗事件),但是最后呈現出的效果實在是“有野心有想法,但能力欠奉”。
能看得出來王寶強很想拍一部達到《我不是藥神》效果的全民轟動的社會片,我甚至能感覺出在某些地方他在模仿阿米爾汗的《摔跤吧爸爸》,但電影劇情在某些地方不是用力不足、就是用力過猛。
比如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大涼山,無論如何都需要花費筆墨、設計情節去正面或側面地表現出大涼山孩子人生選擇的狹窄,凸顯出恩波俱樂部的某種正當性,以及在法律邊界內的矛盾、沖突、不易,這才能推動劇本發展。
像《摔跤吧爸爸》里就運用大量故事演繹包括諸多細節來突出印度性別歧視的恐怖、壓抑、窒息,可是關于大涼山的描繪在《八角籠中》太少了,以致于如果你不知道當年的恩波事件,那你看這部電影時會在很多地方感到生硬和突兀。
這種情況在《我不是藥神》里就不會出現,即便你不知道二十年前的陸勇案,也不影響觀影、不影響被電影本身帶動情感起伏,這就是成功。
而《八角籠中》則是反例,它更像是一部紀錄片,而不是電影。
3
最后,我最推薦的,是《我愛你》。
這是一部獻給老年人的作品,老年友情、黃昏戀情、子女隔閡、兒孫不孝、晚年焦慮、疾病纏身、經濟困境……這些其實大家都見怪不怪的“俗套”元素全部都有,但是沒有一個在電影里是“尬”的,沒有一個是“硬”的,全部都是自然而然、由心抒發(當然,老戲骨的演技也是支撐)。
這部電影我真的不多劇透了,推薦各位去看,尤其可以帶著家中老人去看。
其實自去年年末的疫情大放開、中國也被迫放棄堅守開始,再到后來持續不斷的延遲退休與養老金改革風波,我們都應該心知肚明:不論在任何社會、國家、體制之中,老人,可能永遠是被最先拋棄的那部分人…
正如“老齡化社會”永遠是一個危機性甚至貶義性的概念。
去年,共和國已痛別48位兩院院士;自12月7日放開之后,共有14位抗美援朝志愿軍老戰士逝世:曲洪業、韓瑞芳、趙炳堂、高鴻喜、曾陵云、姚有德、周宣勤、于春芳、孫成來、樓炳庚、王宜桂、劉紹榮、李坪、周有春,“日均”0.63人。
此前,2022年的前11個月共計53位志愿軍老戰士離世,“日均”0.1人;而全年共計離世67人……
列寧在1919年革命看似確定勝利時曾有過嚴肅的警告:
正是在資產階級被推翻以后,階級斗爭才具有最尖銳的形式。所以那些用‘資產階級既被推翻,事情就告終結’的說法來自欺欺人的民主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是毫無用處的。事情只是開始,而不是完結。
去年年末放開時我曾表達過一個觀點:我個人是不太認同所謂「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這種說法的。
這話乍一聽是無比正確,但細細品味實則背離我們的意識形態根基,因為它無形中在抬高“健康私有化”的概念,以“去集體化”的暗語推高“自掃門前雪”的暗示,這實質上是反社會主義的衛生觀,也是對那些“對自己負責能力”低下的弱勢群體如老年人的一種無形拋棄——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負責,那么你如果對自己負責不了,那也沒辦法了——這難道不正是西方世界“應死盡死”之價值觀嗎?
這一定不會是社會主義中國長久以往的價值內核,不論是抗疫還是其他任何領域的施政觀。
1957年2月,毛主席有過深刻指明:
馬克思主義者從來就認為無產階級的事業只能依靠人民群眾,共產黨人在勞動人民中間進行工作的時候必須采取民主的說服教育的方法,決不允許采取命令主義態度和強制手段。中國共產黨忠實地遵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這個原則。
六年后,主席還給出過一個更犀利也更尖銳的評判:
群眾不管你是什么官,也不看你穿什么衣服,只看你的政策。他們也不管你是什么黨,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共產黨政策錯了,他們一樣要罵你。
《我愛你》這部電影,很用心也很真誠,沒有什么宏大敘事,其每一幕都是你我身邊的生活——下崗后無法自保的夫婦,只能靠撿破爛維持生計的老者,在金錢面前支離破碎的家庭……
演的是我們的長輩,但都會成為我們不遠的未來。
馬克思那段我引用了太多遍的話相信諸位已經耳熟能詳:
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會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
三部電影,我只推薦《我愛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