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后,我的作品不知有沒有人看,我的緋聞肯定會流傳下去”,蕭紅病中的讖語出現在電影中,與其說是反諷,不如說是自黑。由于主觀性的表達突出了蕭紅的執拗性格,加上內容上的淺薄,陳述的“客觀”,導致了觀眾的茫然。蕭紅無疑有她文青的一面,但是將抗日文學、批判現實文學的印記從蕭紅生活中逐出,意識形態就成了空殼,只能靠感情細膩敏感,想象豐富智商高的文藝青年在內心仔細體會了。
2011年,蕭紅誕辰100周年。2013年和2014年,電影《蕭紅》和《黃金時代》先后上映。前者的簡介如下:電影《蕭紅》講述了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女作家蕭紅凄美的愛情故事和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影片完整真實地展現蕭紅坎坷,短暫而又顛沛流離的人生歷程,反映舊時代對女性的殘酷壓迫,扭曲和主人公對愛情,對新生活的美好追求,重溫蕭紅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操,以及她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創作態度和敢于突破傳統文學模式的創作精神。——筆者眼拙,當時沒看出來什么“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操”,“關注現實關注民生”;《黃金時代》則干脆完全放棄了不討喜歡的革命話語,在日本休養時,飽經風霜的蕭紅過上了衣食無憂的日子,心花怒放著覺得這就是她文學的黃金時代,此刻!結果,日本期間真沒留下來什么作品,倒是閑著蛋疼把對自己伴侶的思念天天念叨給她唯一的女伴,讓人家捷足先登搶了自己男朋友,成就了“光明正大的八卦”(王安憶語)。
雖然老道的許鞍華導演要聰明些,卻還是在與《心花路放》《親愛的》《痞子英雄2》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在影院的宣傳中,黃渤的電影幾乎霸占了所有空間;筆者看電影時,后座的小孩一直不解地問父母,黃金時代有什么好看的啊,父母只好尷尬無言;在經歷了一個多小時“別出心裁”的紀錄片式講述后,許多人紛紛離場。這部耗資六千多萬、群星云集的影片也許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文藝片一貫有的悲劇結局,但這樣的悲劇正好使某個人群覺得自己逼格更高了。
作為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女作家,盡管在中學歷史課本中出現過,相信現在除了文學專業的學生,很少有人讀過蕭紅的作品。在這個把魯迅趕出教科書的時代,他身邊的這些蝦米們更不會被主流媒體提及。蕭紅誕辰一百周年了,幾個文化人一讀她的書,突然間發現了商業價值:這不是文藝女青年的鼻祖嗎?什么張愛玲,三毛,安妮寶貝都弱爆了。讀三毛的八零后和讀安妮的九零后也該見識一下民國女文青了,但是看完電影發現民國也沒什么特別的嘛,一個人的旅店、飄逸的長發、呵氣成霜的雪國還有不顧前程的休假,文青不分古今,都在堅守內心的潔凈,管你世事滄桑,我的蕭紅就是會在戰亂的年代戴著小紅帽穿著精致的小皮鞋出現,小紅帽的特寫鏡頭似乎讓人覺得電影才討論了兩次穿衣打扮的問題實在有些少啊!在這個只論黃金的時代,敘述文學的黃金時代,加上一位知名的浪漫悲劇女性,足以使有學識有品位的觀眾臉上浮現出神秘莫測的微笑。
“以后,我的作品不知有沒有人看,我的緋聞肯定會流傳下去”,蕭紅病中的讖語出現在電影中,與其說是反諷,不如說是自黑。由于主觀性的表達突出了蕭紅的執拗性格,加上內容上的淺薄,陳述的“客觀”,導致了觀眾的茫然。蕭紅無疑有她文青的一面,但是將抗日文學、批判現實文學的印記從蕭紅生活中逐出,意識形態就成了空殼,只能靠感情細膩敏感,想象豐富智商高的文藝青年在內心仔細體會了。可筆者還是想試著對文青們講這樣一些事實:在自傳般的《商市街》中,蕭紅看到別人家門上掛著的面包圈就想偷,蕭軍的形象則是趁著蕭紅刷牙的功夫把面包瓤吃了個精光,留下一個鼓鼓的面包皮。純真的蕭紅呵,苦難的蕭紅啊,她是在用自己的筆戳破文青的七彩泡,影片中,談詩論畫、幫系鞋帶、離別分“梨”……她怎么會想到自己極少享受過的溫情卻是后人看到的全部。
黃金時代不止是蕭紅傳,左聯的文人們:魯迅、胡風、聶紺弩、丁玲、羅峰、白朗、舒群、端木、駱賓基……他們隨著蕭紅的人生軌跡一一出場表演——當然,還是作為“文化人”。在動蕩的時代,除了顛沛流離的悲壯色彩,還真看不出他們何以成為左翼作家。逝者已矣,東北作家群和魯迅出場也就罷了,可是文學界文人相輕的傳統不丟:胡風的徒孫陳思和主持文學史以來,胡風也算沉冤得雪重見天日,連這樣一個上鏡的機會也沒放過。然而,習慣了在微博上圍觀明星八卦的現代人,面對蕭紅以及和她同時代的作家們,看到的只能是抽象的符碼吧?這也怪不得大家,現在的文學史課堂上都是講文人八卦多一點的嘛。只是影片或許暗示著片子中的不少人在革命成功年代的不幸遭遇,才稱那時為黃金時代?
對蕭紅的評價,文學史歷來有爭議。茅盾為《呼蘭河傳》所做的序中“看不見封建的剝削和壓迫,也看不見日本帝國主義那種血腥的侵略”的定性影響持續到了八十年代。捧張愛玲輕魯迅的臺灣文學史編者夏志清卻說,茅盾你丫能寫出《呼蘭河傳》這樣的作品嗎?茅盾的評論確實有失偏頗,不是左派文人都要像他一樣搞反映階級斗爭的“問題小說”,也不是都要去贊頌積極向上的某股政治力量,女性作家更擅長的是發現小問題,而不是書寫大時代,不管是蕭紅對舊生活的描述,還是丁玲對新世界的追問,都有這樣的女性寫作特征。蕭紅繼承魯迅國民性批評的一面,可魯迅更多的是知識分子的視角,魯迅的痛苦是精神的,蕭紅作品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切膚之痛。無論如何,蕭紅作品的內容絕不僅僅像電影中表現的,只有田園詩式的后花園和私生活中小我的苦難,“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背面的內容也隱藏無跡。影片中蕭紅因蕭軍要去打游擊提出分手,說自己只想找個清靜地方安心寫作,文青們也是這么想的吧,周末的午后,一杯清茶、一米陽光、一個翻開的筆記本……然后靜靜地坐上幾個小時,搞一搞內心獨白,可是,愛好文學的青年們啊,蕭紅的生活積淀讓她寫出來的是《呼蘭河傳》,是沉重得讓人窒息的人民的苦難,是東北農村廣闊無垠的天空和時間的靜止,只有苦難在奔向明天。她寫的不是生活雜記,不是“小時代”,好吧?
如果說蕭紅“和廣闊的進行著生死博斗的大天地完全隔絕了”,丁玲則“投身到農工勞苦大眾的群中,把生活徹底改變”。那在影片中的一句“她比你會做人”只能使人想到,前者成了人人憐惜的黛玉,后者則是八面玲瓏的寶釵。丁玲也有寫《莎菲女士的日記》的青蔥歲月,可是丁玲從純情少女轉變為了革命女性,從五四退潮后個人的苦悶轉而投入了人民的懷抱、道路的追尋,要一直那么咿咿呀呀的苦悶下去,也只能和蕭紅一般客死他鄉了。還是那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蕭紅把自己整那么慘,還是因為她有幻想。那是一個盛產娜拉的時代,大多接受了文學作品啟蒙的娜拉們割掉了與封建家庭的臍帶,也正因為她們只接受了文學作品的感召,只知道不該過怎樣的生活,而不知接下來的路怎么走,才茫然一味的去相信愛情,最終遍體鱗傷。看了文學作品的民國娜拉尚且如此,不知看了商業片的現代包法利夫人們的命運又會怎樣呢?
封建時代的批判過時了,但蕭紅作品中女性主義視角下的悲劇卻可以使人刻骨銘心。一個有才華的女作家在亂世的遭遇本身就是極好的注腳,可以說影片在這一點的表現上是成功的,蕭紅和蕭軍孩子的離世不禁讓人想起她描寫過的那個場景:剛出生的嬰孩臍帶還沒剪,身子還沾著血,還沒來得及第二聲啼哭,便被父親提起,只聽見“刺啦”肉皮和開水接觸的聲音,就唯見江心秋月白了。作為一個母親,一個兩度身懷六甲被人拋棄的母親,蕭紅最能體味這個中滋味。我們不期望大眾媒體可以科學、歷史地分析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畢竟假期去看個電影,不能體會喜劇的狂歡,至少也得看到悲劇的美。
那個被祖父寵壞的小姑娘翹著她的羊角辮離我們遠去了,讀著她的作品,我依舊可以感受到強烈的饑餓。一個滿大街飄著“愛她就給她買房吧”傳單的現實,讓文藝女青年更想來一次無所顧忌的愛情,電影也想把這個心理當個賣點。可是消費時代的愛情又顯得那么蒼白,柔弱的姑娘,你經受得住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