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已成為引人共鳴的警句在網上反復轉發,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廣泛流傳。它切中肯綮,直指當下文藝創作的弊病所在。
說起文藝創作中的亂象,電視劇的制作、播出領域大概最為集中。這個全國受眾最多的文化娛樂項目,逐漸失去了應有的教化與審美功能,實際上已經淪為一樁充滿了銅臭氣、以低俗為導向的金錢交易。一位從業多年的資深編劇即這樣總結:“十五年前電視劇行業還是創作,十前年轉成娛樂,現在直接變成了買賣。”
然而,它又不是一般的“買賣”。正常的買賣都需遵循公平嚴謹的商業規律和交易原則,電視劇這樁買賣卻自有一套似是而非的潛規則。它以本來就十分可疑的收視率為圭臬,毫無道理地評定作品優劣,設立市場準入門檻。
收視率的高低決定了廣告收入的多少,這看起來好像挺符合商業邏輯。事實上,所謂“收視率”之所以廣受詬病,正是由于其數據的真實性與代表性一直備受置疑。據說,幾家數據公司的收視樣板戶多布點在城鄉結合部,這幾千個樣板戶就壟斷了全國億萬觀眾的選擇權,也左右了中國電視劇的價值取向。
“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然而,是否有利可圖才是決定電視劇命運的關鍵因素。既然是買賣,就想保賺不賠。在商業利益面前,電視劇形成了一套“機械化生產”的固定流程:先按照想象中的收視率為市場把脈,再與買方充分溝通,花大成本搭上幾位能“賣”的明星,其核心目的只有兩個字:賺錢。至于“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追求,都成了不合時宜的奢望,甚至在“行里人”看來根本就是不懂得行規的毛病。
電視劇進入了一個“賣臉”時代。什么劇情不重要,反映了什么思想內含不重要,什么樣的制作品質不重要,只有誰演的最重要。因為作為收購方的電視臺已經把收視率簡化成了明星效應。在他們看來,有明星就有廣告,也就有了贏利保障。
電視劇進入了一個蔑視經典、追求低俗的時代。根據那個真實性與代表性都很可疑的收視率,似乎是越低俗越為觀眾喜聞樂見。于是,以低俗為美,以低俗為榮在行業內蔚然成風。
通過制作、播出電視劇獲取經濟利益自有其天然的正當性,但是,它應不應該變為一樁低俗的交易,毫無下限地就此沉淪下去,卻是一個需要人們正視的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