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作者:葉辰亮
圖片說明:上圖:楊貴(前右二)帶領林縣人民開鑿“紅旗渠”引來漳河水。 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話劇《紅旗渠》 感人至深 近千名優秀黨員、勞模代表昨晚觀看演出
本報訊 (記者 張裕)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中原風——河南文化周”近日在滬舉行。昨晚,河南省話劇院創作的話劇《紅旗渠》在上海大劇院上演,河南省副省長張廣智、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全國人大常委龔學平等觀看演出。
“中原風——河南文化周”包括舞臺表演、藝術展覽、廣場演出、文化講座和節目交易5個部分。代表當今河南話劇藝術最高水平的《紅旗渠》曾獲河南省第十二屆戲劇大賽“文華大獎”(金獎)等多項大獎,并作為“向黨的十八大獻禮——河南省優秀劇(節)目北京展演月”開幕式劇目進京演出,引起廣泛關注。
紅旗渠,是個曾經讓一代人為之興奮的名字。地處太行山脈的河南省林縣人民世代飽受干旱缺水之苦,上世紀60年代初,林縣以“劈開太行山,修建紅旗渠”的壯舉,引漳水入家鄉,在太行山上修建人工天河,從根本上扭轉了世代干旱缺水的局面。話劇《紅旗渠》采用散文式結構,以恢宏的氣勢、全景式的敘述方式展現了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帶領人民修建紅旗渠的艱難歷程。在幾乎不具備任何開工條件的基礎上,修建者們戰天斗地、忍辱負重、矢志不移,最終修成紅旗渠,引來漳河水。尾聲的表演極具儀式感:渠修好了,水來了,楊貴舉著大碗,請長年焦渴的土地喝水,請因修渠而死去的亡靈喝水……大幕緩緩合攏時,演員們還在齊聲呼喊著那些為修渠而犧牲的人們的名字,一聲聲呼喚,刺透人們的心靈。
這是一臺主旋律的話劇,更是一臺感人至深的話劇。為給修渠的人們尋找食物,9歲的孤兒吱吱瞞著大人上山采野菜而慘遭不幸,在她短暫的生命里沒舍得用水洗一次臉,沒能擦上心愛的胭脂,她留下的那盒胭脂,鞭策著楊貴咬著牙關繼續修渠。憨厚的金銀銅鐵四錘兄弟和參加集體婚禮的青年突擊隊員們,在一次塌方事故中不幸遇難,兄弟四人準備吃頓白面撈面條的4個大碗,轉瞬間成了追光燈下刺痛人心的祭品;面對喪子喪夫之痛,死者家屬深明大義,反而給楊貴集體下跪,感謝他為人民造渠,這一幕,更是把話劇的情感推向了最高點……
話劇《紅旗渠》風格質樸,慷慨激昂的臺詞富有感染力。全劇沒有糾纏于一些具體的歷史細節,而是直接揭示貫通歷史和當下的一種內在精神。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精神,它超越了具體事件、具體人物和造渠這個具體行為,而使話劇有了宏大的、接通時代的意義。
昨晚,上海近千名優秀黨員、勞模代表與當年修建紅旗渠的河南林州(原林縣)老勞模一同觀看了話劇,其中就有當年紅旗渠建設特等模范張買江。張買江告訴記者:“沒有紅旗渠時,我們有時得跑到60多里外的地方去取水,真苦啊!”修建紅旗渠時,積極參加修建的父親張運仁犧牲在了工地上。第二年,13歲的張買江接過父親的擔子,奔赴紅旗渠工地背釬捻鉆,忙碌工作。母親做的新鞋在他腳下不到一個月就磨破了,腳底也磨出了血泡,他仍舊堅持奔波苦干,人們稱他為紅旗渠工地上的“小老虎”。看著臺上的演出,63歲的張買江很激動,他說仿佛又回到了當年修渠的那段崢嶸歲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