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運沙畫”背后的“回家夢”
近日,一段《“讓回家的夢不再漫長”》的視頻在各大網站瘋傳,打動了無數網友。這段視頻看起來也就幾個常見的畫面:開始是擁擠的急著要回家的人群;接著是爸爸背著行李牽著孩子,媽媽拖著拉桿箱跟,一家三口去趕 火車;再就是一張孩子的臉浮出車窗,然后是孩子想象中出現了家鄉慈祥的奶奶;最后,沙畫作者以“讓回家的夢不再漫長” 的字幕結束了“故事”。
幾幅沒有多少故事情節的簡單的沙畫,為什么會引起這么多網友的共鳴呢?也許是,因為每個讀者都從畫面里讀出了自己的故事,而且這些故事又一起組成為一個社會共同的“回家難”的春運大故事。沙畫作者高贊民說,他選擇一家三口為主人公,主要是想體現春運的三大主要人流,孩子代表學生流,父親代表民工流,母親代表探親流。但大于認為他說的還不全面,還應該包括沙畫中那位“奶奶”所代表的盼親流。實際上,奶奶所代表的盼望孩子歸家的心情,與那些“哪怕風雨兼程,哪怕舟車勞頓,能夠回家就是幸福”的游子旅人是同樣的焦渴,同樣的“漫長”。有了這四大人流,誰能夠說得清會有多少悲悲喜喜的故事------
“讓回家的夢不再漫長”是“2012年春運沙畫”的主題,與這個主題連接著的是舉世獨有的中國幾億人的“回家夢”。在這個“回家夢”的背后,是無數家庭一年又一年的“有家不圓”,是中國難以啟齒的畸形經濟模式。可是,那個白臉的白巖松在美國演講中卻恬不知恥地說:“我們還有大量的產品等待著裝上貨船,送到美國來,如果美國的經濟進一步好起來的話,在這些貨品的背后,就是一個又一個中國人增長的工資,是他重新擁有的就業崗位以及家庭的幸福。” 當一個國家勞動者的幸福需要依靠別人的經濟進一步好起來的時候,那種“幸福”里有多少屈辱就可想而知了,怎么還會有人好意思拿出來“炫耀”呢?
白巖松說中國人過去不知道夢想,這孩子可憐得連我們那一輩人“四個現代化”的“夢想”都不知道。1964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三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是這樣描述這個“夢想”的:“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 ,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考慮: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那時候還沒有白巖松這孩子,他不知道不怪他。1975年1月,在“第一步”差不多變成現實的時候,周總理在四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重申了這個“夢想”,那時候這孩子還小,他不知道也可以不怪他,更何況后來這個“四個現代化”的“大夢想”換成了“小康”的“小夢想”。但是,他拿自己的無知來丑化自己的先輩無恥地去向美國人獻媚,是不可不責怪的。
再說可憐的“小康夢”,“小康”不就是讓人們都有一個幸福安康的家嗎?小白現在已經有了大大的超“小康”的家,可是,《“讓回家的夢不再漫長”》的沙畫告訴我們,還有很多很多的人還沒有,他們還在回家的路上,在想家的夢中。他們還在等著別人的經濟進一步好起來才能“回家”。還要等多久?中國人如果都像白巖松這么賤,這“回家”的夢要多漫長就會有多漫長。
《“讓回家的夢不再漫長”》讓人特別思念那曾經的刻骨銘心的“四個現代化”的“夢想” ,特別懷念那寶貴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