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道遠反三俗
2010年7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單位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胡錦濤同志的這一重要講話,吹響了當前中國新一輪反“三俗”的號角,贏得了黨內外和海內外的普遍擁護和高度關注。
但是,究竟什么是“庸俗、低俗、媚俗”?社會各界存在著不同的認識。這些認識之間的差別,甚至可以大到完全相反。我們必須看到,社會上很多文化藝術部門,已經被三俗之風所控制和基本控制,他們長期對黨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陽奉陰違,長期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光榮革命歷史進行妖魔化宣傳和污蔑,長期不傳播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符合黨的幾代領導人所倡導的民族化與科學化相結合的藝術精品,長期熱衷于傳播境外敵對勢力有意灌輸給中國人民的有害作品和泛濫著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的肉麻淺薄的精神鴉片。而對待弘揚中國本土藝術、民族傳統的曲藝、戲曲和反映中國人民正直樂觀、獨立不屈精神的好作品,故意打壓、有意漠視。因此,這些單位和部門,不可能真正貫徹執行胡總書記的指示,相反,他們很可能還要顛倒黑白,指鹿為馬,為了維護一己私利和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栽贓陷害那些正直的藝術家,打擊人民所喜愛的雅俗結合的精品,從而繼續維護自己在文化界的“三俗”統治。
為了鑒別什么是“三俗”,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雅、什么是俗。筆者研究雅俗文化問題將近20年,當年的博士論文就是探討抗戰期間中國文學“超越雅俗”的課題。學術界已有的認知,“雅”和“俗”本來沒有褒貶色彩,只是類別上的不同。“雅”本來是“夏”,指的是周王朝統治的核心地區,相當于我們今天說的“文化中心地區”。而“俗”指的是其他地區。我們不能說非文化中心地區的文化,就比中心地區“低下”,正像今天不能說一個四川人、廣東人、東北人,就不如北京人有文化。根據著名美學家、《民國通俗小說論稿》的作者張贛生的研究,中國人產生“俗”這個概念,大約是在西周時代。殷商的甲骨文和銅器銘文中均未見有“俗”字。到西周恭王(前968—前942)時所作衛鼎和永盂的銘文中已有“俗”字,用于人名;宣王(前827—前782)時意指禮法,已具“風俗”的意思;同時代的毛公鼎銘文中的“俗”則當作“欲”解。西周銅器銘文并不常見“俗”字,現知僅數例,用法大體如此。從傳世古籍來看,《易》、《詩》、《書》、《左傳》和《論語》等重要典籍中均未見“俗”字,這不會是偶然現象,它似乎證明“俗”的觀念在春秋時代尚未得到普遍確認。
進入戰國時代以后,“俗”成了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如《孟子》云:“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莊子》云:“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管子》云:“漸也順也靡也久也服也習也謂之化,……不明于化,而欲變俗易教,猶朝揉輪而夕欲乘車”,《周禮》云:“以俗教安,則民不愉,”《禮記》云:“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如此等等指的都是風俗或民俗,即某一民族或地區由習慣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風俗之“俗”本無所謂褒貶意,故《荀子》云:“無國而不有美俗,無國而不有惡俗。”風俗作為一種人類社會文化現象,它不是個人有意或無意的創作,而是社會的、集體的現象,是一種非個性的、類型的、模式的現象,它體現在一般人的生活中,由此又引申出“俗”的另一層含義——“世俗”,在“俗”字前加上“世”字,是指一般情況,雖然含有“平凡”的意思,但并不一定就是“俗不可耐”,如《老子》云:“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墨子》云:“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都是指一般的見識不高明而已。
所以,我們今天的人應該知道,“俗”是一個雙重語義的概念。當它作名詞時,是習俗、風氣,“多數人普遍實行的習慣生活方式。”當它作形容詞,表示性質、特征時,則是凡庸。這兩重語義經常是同時呈現、含混表達的,如錢鐘書闡述漢字中蘊含的辯證法時所云:“賅眾理而約為一字,并行或歧出之分訓得以同時合訓焉,使不倍者交協、相反者互成,……語出以關,文蘊兩意,乃詼諧之慣事,固辭章所優為,義理亦有之。”筆者認為,世界上一切偉大的文化,都是“通俗文化”。正如老舍先生指出的,“俗而有力”,就是偉大。荷馬史詩、詩經楚辭、格薩爾王、唐詩宋詞元曲明說……直到五四白話文和諸多“紅色經典”,都是“通俗”的。
“通俗”有兩種意思,“與世俗溝通”和“淺顯易懂”。我們必須從兩方面來理解,才能把握通俗文化的本質。“與世俗溝通”強調的是創作精神,“淺顯易懂”強調的是審美品位。兩方面既相區別又相依存,“溝通”才能“易懂”,“易懂”才能“溝通”。人們的理解多偏重于某一面,才產生了許多誤解。
所以,“俗”不等于庸俗、低俗、媚俗。大俗就是大雅,例如白居易、紅樓夢、趙樹理、老舍、巴爾扎克、披頭士等。而故作高雅,反而恰恰是一種“惡俗”。“媚雅”與“媚俗”,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通俗”類別的文化產品中,可以有“大雅”出現,就像《詩經》中包含著“風雅頌”一樣。而所謂“陽春白雪”的類別中,也產生著大量的垃圾。例如我們不能說每一首交響樂都是“高雅”的,千千萬萬的交響樂、朦朧詩、文言文里,包含著大量的仿制品、劣質品和心理不健康的作品。而相聲、快板書、評彈、搖滾樂、鄉村音樂這些“通俗”的類別中,卻可以產生流芳百世的經典。
明白了這些道理,再看我們今天應當反對的“三俗”是什么?首先要反對被敵對勢力洗腦之后的人云亦云的民族虛無主義腔調。很多人不讀書、不思考,整天跟著流俗咒罵革命、對革命先烈和歷代國家領導人進行人格侮辱、咒罵中國近現代歷史、進而咒罵中國的一切,徹底否定中華民族的一切,還自以為見解高明,不知道自己所言是老百姓所說的“臭大街”的垃圾。這些人里,有我們國家很著名的文藝明星、很著名的作家學者甚至文化部門的領導,反三俗,應該首先從這些人身上開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就是從這些人身上崩潰的。
其次,要反對那種漠視人民的苦難和社會不公正現象的“沒心沒肺”的文化心態。明明是大水遍地,旱澇交加,礦難和群體性事件此起彼伏,有些人卻天天無恥地高唱“今天是個好日子”、“咱老百姓今兒個真高興”。這種粉飾太平、強奸民意的作品,不但假大空,而且極其不道德,嚴重傷害了廣大中國人民的感情,必須堅決反對。還有脫離生活、無病呻吟、整天咿咿呀呀愛得要死要活的“紡棉花”藝術,也屬于“低俗”乃至“惡俗”,而有些領導不但不抵制,還花費國家大量金錢,把那些藝人請來,造成對億萬青少年日復一日的精神戕害。
再次,要反對那種不懂藝術、不具備起碼的藝術鑒賞能力,卻對藝術指手畫腳的粗暴惡劣作風。從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代開國領袖算起,我們的歷代領導人都是高度重視文藝工作的。但是現在某些領導,看不懂芭蕾舞、專看脫衣舞;看不懂好電影,專看三級片;聽相聲不知道什么是真相聲,專聽那些歌功頌德、溜須拍馬的“春晚相聲”,聽不懂深深扎根于中國人民心中的、敢于諷刺權貴的、每天贏得無數掌聲的好相聲;看二人轉也不看趙本山為代表的浩然正氣、為民請命的“綠色二人轉”,非要跑到東北小縣城、看那些專說下流話的“黃色二人轉”。讓這樣的領導反“三俗”,他們必然會殺死蘇東坡、高捧李師師。說得苛刻一些,他們連李師師的藝術也欣賞不了。所以,黨中央和各級政府首先應該有一雙“萬山大叔的眼睛”——風吹不昏,沙打不迷,帶領人民認清何為雅、誰是俗?方向搞錯了,就會導致親者痛、仇者快的給自己掘墓的嚴重后果。
前段時間美國新聞周刊載文,說小沈陽是中國最低俗的人,鳳凰網做了一個調查,受調查的網友中97.5%的人看過小沈陽的表演,但是74.6%的受調查者覺得小沈陽不低俗,23.08%的人認為低俗,1.6%的人認為不好說。筆者在第一視頻網站的時事評論中說,美國是世界上“最俗”的國家,俗文化恰恰構成了美國的強大國力。美國也有大俗、小俗,也有低俗、惡俗。但是美國沒有資格判斷別的國家文化是雅是俗。事實上,美國一直在破壞和摧毀其他國家的“民族藝術”和傳統文化,一直在用自己的“俗文化”去攻打和征服其他國家。我們應該一方面警惕美國的文化侵蝕,另一方面學習美國的俗文化發展戰略,用鮮明生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藝術符號,把人民團結起來,讓人民快樂起來,最后讓我們的中華民族,復興起來。
(本文發表于《人民論壇》)
本期博客思考題:
1.
2.
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