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興奮點很重要。讓他興奮起來的,開始可能是好奇,是名和利,還有生活中積累的冷暖恩怨。我就是這樣過來的。到后來,馬拉松一樣的文學長跑需要持久動力,那就需要信念的定力和思想的活力。我讀書并不多,聊感欣慰的是,我喜歡把書本知識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抱著懷疑的態度讀書。讀書不是讀古人的結論。古人再高明的結論拿到今天來也可能是無用的。我們需要讀出古人的生活,看他們面對什么條件和環境提出什么樣的見解,以便解決當時的問題,回應當時的現實,這才能夠體會到他們的智慧。
除了讀書,還有一個關懷半徑。有一個作家對我說,他很長一段時間里提不起神,覺得沒什么好學的,沒什么好說的。我問他,世界上每天發生那么多的事情,貧困、壓迫、暴力、死亡、傷害、對抗等等,你都看不見嗎?或者看見了你都心安理得?當然,那些事情都可以與你沒關系,有關系那是你自找的,是你關懷的后果。這就涉及一個人的關懷半徑。如果你的半徑足夠長,你就是一輩子不停頓,也想不完和學不完,成天有忙不完的事。
在我看來,逐利的理性化還是逐利,比胡作非為好一點,或者說好很多,但不能代替康德說的精神“崇高”。一個人的道德要經過千錘百煉,是用委屈、失望、痛心、麻煩等等磨出來的。把自己鎖進一個孤寂廟宇并不是捷徑。殿堂其實就在世俗生活中。心中真有了一個殿堂,才扛得起千災萬難。
題材多樣化不是壞事。但很多人享受著勞動成果卻鄙薄勞動,深受權勢的傷害卻仰慕權勢,有一種對權貴圈子流著哈喇子的窺探欲。文學不應該這樣勢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