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資本論》的唯物史觀定向
【作者按】相較各門具體科學(實踐科學)而論,唯物史觀提供“主體范疇”,即作為一門總體理論科學。這樣說來,唯物史觀就不是一門實踐科學么?答案亦是否定的。唯物史觀從來是知行合一的提升“唯物主義的肉身學”(物質決定意識)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幽靈學”(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實踐科學。“幽靈支配肉身”決定歷史世界工作命題高于單純的世界觀命題。為此,以主體邏輯為其對象思維學工具。《資本論》中,勞動二重性學說是運用唯物史觀主體邏輯解析“幽靈矛盾”(“生產力幽靈”即勞動過程文明規劃,“生產關系幽靈”即所有制)的一個科學典型。它鎖定商品世界的歷史身體,從中取出價值形式的經濟總象。幽靈與肉身的矛盾定格為“商品兩因素”,從中展開“肉身與肉身的矛盾”,徹底說清楚經濟表象活動。《資本論》中,異化邏輯、生產邏輯、資本邏輯……一以貫之的是主體邏輯。在經濟的社會形態中,主體邏輯之所以淪為“被人遺忘的幽靈”,在于意識活動對于個人肉體的支配,且隨著商品生產方式的歷史普遍發展、意識活動的越來越拜物教化,個人意識活動顯得多余和不必要。異化意識的社會階級化、集團對抗化,是資本統治勞動的一個生理條件。唯物必拜物,消除意識統治,在理論生產上靠走出“資本惡”和拔出“異化根”。很明顯,唯物史觀內在于《資本論》——馬克思采用這種方式,旨在破除“商品現象學”,據此打破被資產階級庸俗學家所賦予的經濟范疇的抽象性與永恒性,徹底鏟除“資本現象學”的理論定位,杜絕在這個問題上的實用主義闡釋的傾向性(如本能地排斥有機構成理論思維的要素肉身主義)。然則將《資本論》視為唯物史觀的“單純應用”,是把唯物史觀的理論生產神秘化了,這導致以盧卡奇、新黑格爾派馬克思主義和新辯證法學派為代表的純哲學化解讀竭力將《資本論》“黑格爾體系化”。《資本論》的唯物史觀定向是主體邏輯和主體范疇。主體邏輯啟動幽靈學與現象學的路線斗爭。說到底,主體邏輯是將“唯物主義”(主體的肉身論)提升為“歷史唯物主義”(主體的幽靈論)的思維學工具。以主體邏輯提煉主體范疇,復以主體范疇凸顯主體邏輯,使這一工作邏輯普適于一切科學領域——包括自然科學領域和社會科學領域,有力踐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一門科學”主張。
摘自:
唯物史觀原理與經濟的社會形態理論研究——基于《資本論》的考證(《當代經濟研究》2022年第7期,該文第二部分)
延伸閱讀:
oisum.com/Article/sichao/2017/09/383716.html
myy.cass.cn/mkszyjbyl/202303/t20230310_5602438.shtml
oisum.com/Article/sichao/2022/06/456789.html
《資本論》“幽靈學”探賾
【四卷體式:元 · 亨 · 利 · 貞 機理定格】
《資本論》起點是研究和敘述的雙重規定,因而,它將判斷與推論視為從對象起點出發有關于“發生—矛盾”的同一過程。《資本論》所運用的“抽象力”不是一般抽象思維,乃是“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如此看來,“‘占有資料’‘發展形式’以及‘內在聯系’就是歷史的理論面貌。抽象力就是歷史。”[3]【注:[3]楊淑靜.辯證法與政治經濟學批判的三個基礎——從馬克思對蒲魯東的批判說起[J].福州: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1):102-108.】
按照這個思維規劃,“個別到一般的運動不是按照黑格爾的從存在、本質、概念開始的個別、特殊、一般的邏輯套路的不斷推演,而在于把握對象規律的歷史過程化——包括肯定→否定、量變→質量的運動形式,藉以揭示對立統一,全面展示矛盾的生長軌跡。”[4]【注:[4]許光偉.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共同體形成機理:方法論視角的研判——從個別上升到一般的原理[J].西安: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02):8-22.】
須知,“就綜合意義看,《資本論》對應了‘辯證法的實踐態’。”亦即,“馬克思的有關于抽象力的研究規范的說明是使《資本論》成為‘研究上的科學’”,而“馬克思的有關于黑格爾辯證法意義的敘述規范的介紹進而是使《資本論》成為‘敘述上的科學’。”[5]【注: [5]許光偉,許明皖.馬克思“抽象力”理論規定本根與溯源——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J].廈門:中國經濟問題,2018(04):12-25.】
說到底,“《資本論》起點規定必然包含雙重意義:勞動(過程)起點(或曰通史道路起點)和商品(形式)起點(或曰‘事的科學起點’),其將歷史范疇整全化為由自然發生的意義向社會發生的意義推進,形成‘主體格→階級格’運動路徑。”[6]【注:[6]許光偉.《資本論》有機構成歷史研究的若干基本問題——階級與拜物教經濟學原理之一[J].上海:政治經濟學研究,2021(04):29-42.】
這是從“事的科學”方面思考的結果,蓋因在實質規定性上,對象即存在與思維的同一。所謂對象起點,是關系起點、歷史起點、發生起點、矛盾起點四重規定統一,內蘊歷史發展和批判規定,驅使事物本身基于發展維度和批判維度而展開。可見,“對于《資本論》來說,開篇是作為‘通史’加以考察的。《資本論》的起點(商品有機體)其實包含雙重的規定……商品指示‘道路’,商品形式指示‘系統’。”[7]【注:[7]許光偉.有機構成、人的發展與黨的策略問題——通史道路的理解域[J].武漢: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1(05):5-31.】
然則,“《資本論》研究對象規定完全不是什么‘邏輯起點的求解’,乃基于知行合一原則而獲得。”[8]【注:[8]許光偉.知行合一與《資本論》原理——階級社會及其經濟形態知識狀況考察[J].武漢: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2(01):5-27.】
根據這一構造,經濟的社會形態對象解析式確定為對象I(共同體)—對象II(商品);所謂對象,指示實踐生長模式,即發生學意蘊之“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共同體關系中“商品個別→商品一般”可看作第一重即肯定的“商品的從個別上升到一般”(所對應的異化主體格的歷史發展包含著“第一個否定”),其后有社會主義共同體的商品生產,則是第二重即否定的“商品的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工作蘊含“第二個否定”)。由此生成統一規定的歷史世界構成式即共同體—商品。可見,與大寫規定的唯物史觀(自然歷史過程)工作匹配的范疇只能是“經濟的社會形態”。這迫使《資本論》開局的商品章致力于對象運動—對象構造的工作邏輯研究,藉以詢問歷史主體和歷史世界的具體狀況,以致有運動序列:生產方式運動→生產方式矛盾的運動展開;生產方式構造→社會形態矛盾的構造展開;社會結構矛盾→結構形式的展開;思想形態矛盾→思想形式的展開。從中可以發現,生產方式運動和生產方式構造的統一乃由商品生產“主體—勞動二重性”啟動,這一規定以唯物辯證法的身份被馬克思確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理解樞紐。
人們通常所說的唯物史觀具有兩重意義:狹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ww),——這是就自然史和人類史的“本來”意義而言;全體意義的自然歷史過程的工作原理(WW),即剝削原理、階級原理、統治原理三者統一。其邏輯運動和理論構造立足“知識形成原理”,在研究綱領的推進路線上繼而有如下的表達結構:ww(生產史觀)-JJ(階級史觀)-jj(經濟史觀)-WW′(思想史觀)。為此必須明確勞動二重性的知識是從斗爭角度提出的,探求歷史唯物主義發展規律,必遵循元亨利貞的統治路徑。這樣就統一了“階級邏輯”和“統治邏輯”⑥。【注:⑥須知作為唯物史觀的工具,勞動二重性原理既是對自然歷史過程階級內容的邏輯說明,也是對經濟的社會形態統治形式的邏輯證明。單單是哲學,無法說明生產斗爭知識和階級斗爭知識的統一,只有歷史科學才能驅除“假象學”。然則,馬克思主義哲學一旦依舊接納本體論的開端預設,也就無法對“物象邏輯”產生徹底的理論免疫力。而勞動二重性的真理形式屬于“非哲學的哲學”講述句式,這樣就將哲學工具限定于批判的領域來運用。】
故此,表1揭示了:生產方式不僅觸發主體與客體之間矛盾規定性的發生,而且根本合一了生產問題和統治問題乃至生長形式和矛盾形式。什么是生產方式?“維科認為人是歷史的不自覺的動力,不是人的美德,而是惡習才是歷史的活力……哲學家的這個神意和民間智慧的上帝依靠人的惡習和動亂來引導人們,它究竟是什么呢?馬克思回答說:‘生產方式’。”“馬克思所理解的生產方式不是人生產什么,而是他如何生產。”“生產方式在野蠻人的社會環境中起著比較次要的作用;但是隨著人越來越多地把自然力引進生產的范圍,隨著人逐漸認識了它們,生產方式才獲得決定性的和不斷增長的意義。”[9]313-322【注:[9]拉法格.拉法格文選: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這是“歷史表達=歷史認識”的發生—呈現過程,實現“歷史在表達”即現“象”意義的對象表達,表明馬克思關于經濟結構演變的理論真正是個動態規定(歷史成長動態)。實踐命題和理論命題的工作聯合通過還原事實真相,建立有關歷史世界的結構化理解模式,徹底拒絕了機械主義的認識還原論。
表1 唯物史觀的統治機理和構造呈現——基于《資本論》研究綱領的解讀
首先,最終和讀者見面的《資本論》第一卷有著獨立完整的內容體系:書寫歷史生產宏大的道路-系統,即規定了歷史之本來-歷史之本根-歷史之本質-歷史之本相(形態)。鑒于此,在科學研究綱領上《資本論》工作邏輯可以視為:《資本的生產過程》由生產史觀(綱領I)主持,《資本的流通過程》由階級史觀(綱領II)主持,《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相應由經濟史觀(綱領III)主持,第四卷由思想史觀(綱領IV)主持。《資本論》用以支持知識生產的方式是全面鳥瞰歷史資本的產生形態、道路成長、系統普遍發展及其滅亡形態;通過全方位勘察并表述個別上升到一般的運動及其矛盾工作系統,最終把握住資本規律。由于唯物史觀的全程在場,更加由于這些路徑形式的彼此推進,據此生成有關于商品生產對象的統一表達形式:ww(WW)——JJ(WW)——jj(WW)——WW′(WW)。表達式之所以作為統一機理的定格,在于凸顯《資本論》何種意蘊上成為關于經濟的社會形態對象的知識理論。由是在工作組成上:針對作為結合體規定的發生過程與矛盾過程,《資本論》在唯物史觀科學綱領上實際包含著兩個基本綱領和兩個擴展綱領。第一個擴展綱領是由基本綱領所總和的系統發揮功能作用的綱領——功能綱領,第二個擴展綱領則是擴展的進行全體理解的綱領——全體綱領。這樣,可以將四個史觀分別對應命名為基本綱領I、基本綱領II、擴展綱領I(功能綱領)以及擴展綱領II(全體綱領)。
其次,《資本論》第一卷的分析基礎必須視為本身帶有矛盾根的主體規定的勞動二重性邏輯,并且由主體路線向知識工具擴展,形成ww-JJ;相應,第二卷、第三卷的分析是以ww-JJ為前提基礎的JJ 與 jj同構,這樣形成階級性與科學性的工作合璧。可見,一旦以發展動態觀點主持規律的理論生產,必然使唯物史觀具有同樣的結構機理。WW是關于歷史發展動態規定的結構機理,中心構造是矛盾,又將矛盾發生過程化,遂有了各個史觀的動態呈現和理論結構化;一句話,唯物史觀在自身而言即是歷史工作邏輯的一種總體呈現。這決定必須由對象—二重性路徑引入矛盾規定,繼而有“主體—勞動二重性”之規定性,——蓋因就一般意義而言的勞動二重性本身內置有人類主體規定。顯然,《資本論》知識生產意在走出主體神秘。走出主體神秘之路是:以主體為實體,建立內蘊批判性和主體反抗邏輯的知識客體描述。然則,“本質性的這種運動構成著一般的科學性進程的本性。這種運動就其為它的內容的關聯來看,乃是它的內容擴張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的必然的發展運動。由于這種運動,到達知識的概念的那條道路也同樣成了一條必然的完全的形成道路。”[10]【注:[10]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M].賀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2.】
扼要而言,由于有了“本來”的指示,亦就有了《資本論》的矛盾原理和知識原理。那么,究竟什么是《資本論》科學研究綱領所指示的哲學認識論思想呢?因應通史路徑和資本對象,《資本論》寫就“活化石”意義的唯物辯證法工作原理,“《資本論》試圖回答什么是唯物辯證法,它的作答方式是機理考察,采取了特殊發生學和實踐化的對結果進行呈現的批判的藝術方式。”一句話,“《資本論》具有深刻的唯物辯證法原理。”[11]【注:[11]許光偉.《資本論》與唯物辯證法原理考略——東方社會“思維舞步”的方法論性質及政治經濟學通史考[J].武漢: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0,18(04):36-57.】
無產階級哲學殊異于資產階級哲學之處在于確認商品生產是資本諸種本質規定的始源。無產階級哲學從商品批判邏輯出發是為了求取主體解放,通過否定辯證法,迫使勞動擺脫統治自身的財產關系,執行嚴格意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這鎖定無產階級哲學價值取向的無產階級科學特質,進而由唯物史觀的科學中介將“歷史之讀”經由“階級之讀”推進為“經濟之讀”。
要之,對《資本論》而言,資本邏輯和生產邏輯指示同一套發展邏輯,其遵循同一的生產方式運動與構造原則,——資本其實是在生產邏輯(本身作為社會生成運動)中引入的針對主體的統治與社會形態的秩序形成。表1以主體知識支應“生產邏輯—主體邏輯I(勞動過程)”,以知識客體支應“資本邏輯—主體邏輯II(對主體進行統治及其歷史走出)”,其意味著歷史只能作為研究對象,不能作為解釋原則。然則,“馬克思的特殊貢獻并不在于他肯定和指出了生產的支配地位(李嘉圖已經以自己的方式做到了這一點),而在于他改造了生產概念,并賦予這一概念以完全不同于舊概念所表示的對象的對象。”同樣,也正是由于“馬克思并不是以‘直覺的’或者說‘無意識’的形式,而是以概念及其結論的形式來研究生產關系的”,馬克思最終獲得成功:“他消滅了古典經濟學的對象,從而消滅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這門科學本身。”[1]190【注:[1]阿爾都塞,巴里巴爾.讀《資本論》[M].李其慶,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
即是說,“與熱衷于談論‘一般社會’的人不同,馬克思集中精力研究的是特定的‘社會形態’——‘現代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無論‘五形態’還是‘三形態’的依次演進,都不是馬克思所揭示的歷史發展規律本身,而只是它的具體表現。”同時在經濟的社會形態對象上,“揭露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需要破除資本可以‘自行增殖’的假象。”[12]【注:[12]劉召峰.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邏輯探究與爭論評析[J].北京:教學與研究,2022(05):44-52.】
圖2 知識史觀:《資本論》在何種意蘊上成為經濟的社會形態理論
關于《資本論》研究對象的一個著名的工作困惑是“二”如何化為“三”。確實,“生產力+生產關系”本身及其矛盾運動規定如何能夠化為“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交換關系(交往關系)”呢?這不是一個思想的困惑,而是關于歷史認知的困惑。接續圖1思路,圖2具體展示統一的一門歷史科學“何以可能”:經濟的社會形態研究由社會形態的發展規律支持,必然從其歷史地基上向科學認識維度進行轉化。象之、識之、意之,這是針對對象定義的完整性規定。須知在生產方式運動層次,對象I意指主體論的規定(生產方式的主體表達),對象II意指知識論的規定(生產方式的知識表達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作為主體范疇,對象I的主體本位是“身份”,運動邏輯集合是“社會——主體(成員身份關系)——社會”,構成所謂主體社會(主體化的生產方式);作為經濟范疇,對象II的主體本位是“財產”,運動邏輯集合是“使用價值——價值——使用價值”,構成所謂客觀知識社會(無性化的繁殖方式)。主體象之、經濟識之,整體看,這就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所特有的知識史觀——主體—知識論。其表明:釋義的行動仍然是研究對象的“如何來”和“如何可能”,絕非單純“是什么”的問題,需要通過確立生產方式的科學解析式予以求解。而如此,必得從對象運動的基本構造即A—B開始解析。就實質而言,對象是關于物質與運動的矛盾統一,二重性(或陰陽)正是關于A—B的對象表達;對象—二重性規定進而表明:A—B本身業已是矛盾的規定,乃為發生—矛盾過程。其次,凡歷史運動均可表達為I—II運動體式,A—B以I—II編織自身,歷史世界由此路徑而實現為與“A—B→I—II”結構形成有關的實體—形態規定⑦。【注:⑦這實際上即是《資本論》研究對象所采取的表達形式:其是從物質生產方面接納對象運動的歷史世界,將之定格為“(生產力-生產關系)I, II”。由于一般的物質載體被延續為“矛盾運動載體”,在考察主體對象或經濟對象時,它的前提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定=階級對象”這個階級工作規定,最終促成I-II運動從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本身運動中分化出來;不過,就經濟的社會形態始終以勞動二重性為全程的“工作場”并置身其內而論,生產方式的I-II運動從屬于A-B,是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發展關系始終以“生產力-生產關系”為表現。】
這是不折不扣的“歷史有機體”。以此觀之,《資本論》建立的每一個范疇均立身于“生產-階級-經濟”三維坐標體系之中,它們安身立命的共同體乃是紐結一體的經濟的自然歷史過程。
這樣就可理解:商品章尤其頭兩節分開表述商品生產方式,完全為著實現商品階級分封的理論目的。資本范疇的階級與經濟的內在互系基于抽象勞動,又同樣基于價值形式的階級統治關系的前提規定。從政治經濟學批判看,抽象勞動本身乃至價值形式既是歷史唯物主義之知,又是歷史唯物主義之行;由價值形式引出商品拜物教(批判),則又說明對資本必須執行“存在批判而然”。顯然,研究對象表現為“(A-B)I, II”,在于揭示“矛盾大全”;對《資本論》而言,又在于落實生產方式矛盾的理論表達即“生產力的一元決定論”⑧。【注:⑧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一元決定論的理論命名由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是落實到對象范疇的一種工作規定,與之匹配的生產關系對于生產力的反作用性是隸屬于這個工作規定,而不是恰恰相反;可見,馬克思主義決定論就實質而言乃持有一種“矛盾決定觀”。辯證決定論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前提,通過劃開與邏輯決定論(公式主義的決定論)的工作界限而有效維護了馬克思主義決定論的分析范式,功不可沒。盡管如此,它的理論邏輯局限亦是明顯的:其忘記無論生產力決定論或經濟決定論在認識根據上,均源自辯證法的分析形式,——它的前提規定正是理論與實踐基于歷史和現實性矛盾的意義統一。】
因此,沒有任何“存在而然”的東西。全部實踐意義的唯物史觀決定論的工作路徑表達為:根源于勞動二重性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結構→生產關系決定交往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⑨。【注:⑨從中可發現,第三個環節(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結構)乃是對《資本論》研究對象的狹義表達。】
從廣義上看,此結構解析式內生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結構:I(社會形態的矛盾運動規定)→II(基于階級惡規定的經濟基礎的工作系統形成)→III(社會的上層建筑形成)→IV(由全部社會存在所規定并最終決定的社會意識形式)。I-IV序列回答了唯物史觀之所以需要“決定論”,在于理論執行政治經濟學批判。從而,它的歷史研究的理論解析式只能是用于統治形式的“元亨利貞”這一工作形態。作為總表達,元、亨、利、貞各個層級的史觀既是運動,又是構造;它們合成為有關于“生產力-生產關系”運動和構造的物質生產對象、階級對象、主體和經濟對象乃至歷史思想對象,也即最終定格化生產方式的歷史主體表達、歷史知識表達,將二者——它們的區別和聯系——在思想表達上予以具現,形成物質生產的歷史世界對象性(規定)。
【尾記】研究歷史,必須運用對象思維學工具。“知身”不得脫,“道心”愈明澈,“主體”以為識,“幽靈”終消滅。由主體到主體啟動經濟,生產關系劃出的不獨是社會痕跡,更加是歷史印記。資本不是物,是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有生死乎?若生產關系不能指事,則如之奈何!凡存在者首領存在者也,凡主體者由矛盾而存在者也。生產關系不能作為知識理解,亦不是死的客觀對象性。從中必欲尋找主體邏輯事項,是為唯物史觀工作領域的階級斗爭。
——許光偉,胡璇,王帥.唯物史觀原理與經濟的社會形態理論研究——基于《資本論》的考證[J].當代經濟研究,2022(07):15-3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