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目前學術界關于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從《共產黨宣言》的角度來研究共同富裕的文章寥寥無幾,而從恩格斯為《共產黨宣言》起草的草稿《共產主義原理》來研究共同富裕的文章更是沒有。為此,筆者從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原理》來對共同富裕問題作進一步探討。
一
眾所周知,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從此,消滅私有制成為全世界各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但是,消滅私有制的后果是不是共同富裕呢?《共產黨宣言》中沒有提及,在那里只是提到一個比較含糊的后果或狀態,也就是人們熟知的“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而在實踐中,無論是蘇聯還是新中國,都有一段直接消滅私有制的歷史,在那段歷史中,兩國人民都談不上共同富裕,這與兩國經濟發展的起點相對落后有關。但是,當時兩國的領導人,無論是列寧、斯大林,還是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其實都相信,隨著本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共產黨宣言》中的那個自由人聯合體,最終一定會實現的,兩國會相繼進入經濟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那時的共同富裕將會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在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過程中,蘇聯的“新思維”的改革走上了邪路,導致亡黨亡國,經濟衰退,共同富裕遙遙無期。而中國通過把握“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走上并且走穩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經濟逐漸發展起來了。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今天中國的經濟不能再以相對落后來形容了,中國富人的奢侈品消費量已經居于世界前列,與此同時,一部分中國人剛剛消除絕對脫貧,中國國內的貧富差距已經達到了十分巨大的程度,“躺平”“內卷”等社會撕裂的征兆已經開始呈現。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領導人對中國人民許下的“實現共同富裕”的諾言,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已經日益成為全國人民對實現美好生活的期盼,實現共同富裕已經日益成為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讓人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的事實”。
“共同富裕”一詞,自鄧小平提出后,就一直是學術界長久不衰的研究熱點。當然,從學術界來說,認同實現共同富裕的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界和一些雖然不親近馬克思主義理論、但接受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承諾的知識分子。一些倒向西方資產階級學說的人,反而危言聳聽地鼓吹什么共同富裕會導致亡黨亡國的論調,反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其理由無非是這樣會嚇跑國內的一些富人,使富人逃出中國而可能影響國內經濟的發展。因而,這些人也是不可能探討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的。而他們的那些不具有科學分析思維的、純粹武斷的、歇斯底里的論斷也是不足為憑的。俄烏戰爭所引起的歐美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表明,中國富人的海外資產只不過是外國政府暫時沒有沒收的財富而已,是別人還在養肥待殺的“豬”。
顯然,無論是從科學性本身還是從階級立場的現實狀況來看,探討共同富裕道路,我們都必須也只能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與《共產黨宣言》相比,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更加明確地提到了廢除私有制的主要結果,即“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這就是廢除私有制的主要結果。”恩格斯的這些論述,為我們探討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莫大的啟迪。
二
要探討共同富裕道路,首先要明確什么是共同富裕。在恩格斯的上述論述中,“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可以看成是對“什么是共同富裕”的說明。
共同富裕,首先要求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使其生產出來的物質財富能夠滿足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體現共同富裕的富裕程度,從而有必要“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有人提出共同富裕的含義是,“在我國全面實現以新型工業化、智能化、信息化為代表的現代化的基礎上,每個人都將擁有滿足其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人人都將擁有富裕的生活水平”。他所講的也是要以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為共同富裕的基礎,并且認為只要全面實現了新型工業化、智能化和信息化,這個基礎就達到了。
但是,每個人都“擁有滿足其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意味著什么呢?或者說這種狀況的后果是什么呢?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資本家皮爾先生曾把共值5萬英鎊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從英國帶到澳大利亞,并且還帶去了300名工人階級成員——男人、婦女和兒童。可是,一到達目的地,他帶去的人都跑了。這是因為,當時的澳大利亞還是一個自由殖民地,而“自由殖民地的本質在于,大量土地仍然是人民的財產,因此每個移民都能夠把一部分土地轉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和個人的生產資料,而又不妨礙后來的移民這樣做”。也就是說,本來一無所有的工人階級成員,到了自由殖民地,就得到了可以滿足其生活需要的生產資料,盡管這些生產資料還達不到使其富裕的程度,但他們也不再為資本家打工了。馬克思指出:“只要勞動者能為自己積累——只要他是自己的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他就能做到這一點——,資本主義積累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是不可能的。為此所必需的雇傭工人階級還沒有。”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也就不存在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從而也不存在所謂“福利主義”養懶漢的問題,因為養懶漢本身就意味著犧牲別人的利益來滿足懶漢的需要,同時這里的福利是“大家創造出來的”,“懶漢”也要是參與創造的。事實上,過去的一些懶漢主要是失業者,本身無法占有生產資料,而一旦能夠占有生產資料,所謂的懶漢大多也就不存在了。而且西方福利國家的所謂福利,也只不過是把“懶漢”們養在貧困之中,充其量只是溫飽,遠談不上富裕。因此,一旦共同富裕能夠使得每個人都“擁有滿足其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那么自然也就結束了“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進而也就徹底消滅了“階級和階級對立”。要知道,列寧指出:“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因此,一旦一個集團不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從而無法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階級也就不存在了。
三
上述的論證表明,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的論述是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也就是實現共同富裕所必然會出現的狀況,但它同時,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實現上述目標,也就實現了共同富裕,從而它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充要條件,其所描述的狀態與共同富裕的狀態等同。
這也就是說,在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的情況下,如果不存在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并消除了階級和階級對立,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那就必然處于共同富裕狀態。
這是因為,一方面,每個人的需要都無須犧牲他人的利益來滿足,也無須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滿足別人的利益,從而所有人彼此之間都不妨礙各自的需要得到滿足,這就是使人人得以享受富裕生活;另一方面,在不存在階級對立的情況下,一個人也無法借助整個(統治)階級的力量來迫使別人犧牲他們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從而也不具備犧牲他人的條件,無法剝削別人,進而也無法阻止別人享受富裕生活。
在這種狀態下,共同富裕也必然表現為平均富裕或差不多平均的富裕。這是因為,既然在自由殖民地,“大量資本即種子、牲畜和工具,由于缺乏雇傭工人而毀掉了,同時每個移民所占有的資本并不比他能親手使用的資本多多少”。那么,在共同富裕狀態,每個人所能占有的物質財富也不會比他能夠真正享受的東西多多少,從而每個人的富裕程度差不了多少。
要知道,富裕的物質財富來自于人們勞動的創造,既然不存在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那么每個人所能占有的物質財富都只能來自各人在物質財富創造方面的貢獻。也許有人在物質財富創造中的貢獻較大,從而可以分得更多的財富,以至于相對他人更為富裕。但這種相對富裕的差距是很有限的,就像今天大多數科技工作者與普通民眾的收入差距極其有限一樣。而今天稱得上是富豪的人,其財富都不是來自于他本人對物質財富的創造。他們憑借其他方面的職能特別是無償占有他人剩余勞動的剝削職能所獲得的大量收益,會隨著這些職能的消除而失去,而這些職能則必然會隨著階級對立的消除而消除。即使還有一些職能被保留下來,他們也會失去對這些職能的壟斷和世襲。從而,所有人的富裕程度必然相差不大。
特別地,在人人都富裕的情況下,一些人的特別富裕已經失去了特別的意義。比如:在人人都有足夠優良的食物的情況下,一些人有更多的食物,只能使多出來的食物因放置時間過久而毀壞。在存在貧富差距的情況下,一些富人可以用其多余的財富來吸引其他較為貧窮的人為他們提供一些特別服務或剝削他人的勞動,但在人人都富裕的情況下,這些對所有人都顯得多余的財富將不能或難以再用來利用他人做事情。馬克思曾經指出:“如果我們考察一下在一個實行資本主義生產的國家中,資本可以投在土地上而不付地租的各種情況,那么,我們就會發現,所有這些情況都意味著土地所有權的廢除,即使不是法律上的廢除,也是事實上的廢除。”顯然,那些無法再被用來利用他人的多余財富,即便放置時間再長也不會毀壞,也可以認為它們在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比如:有人居住數千平方米的大宅,單靠他自身或一家人來維護是不可能的,必然要雇人來打理。但在人人都富裕的情況下,他很可能雇不到人,于是這樣的大宅時間一長也就臟亂不堪,跟荒廢了一樣。
四
要探討共同富裕道路,自然要明確如何實現共同富裕,或者說明確實現共同富裕的途徑是什么。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的上述論述中,“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消除舊的分工”“產業教育、變換工種”“城鄉的融合”,可以看成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手段或途徑。
這些手段或途徑,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兩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剩下的則構成第二部分。下面,先來分析第一部分。
馬克思在談到資本主義生產時曾經指出:“我們稱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是這樣一種社會生產方式,在這種生產方式下,生產過程從屬于資本,或者說,這種生產方式以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為基礎,而且這種關系是起決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產方式。”既然如此,那么與資本主義生產相對立的社會主義生產就必然是,生產過程從屬于社會而不從屬于資本并且其生產方式不以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為基礎。鄧小平也指出:“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既然社會主義生產過程從屬于社會而不從屬于資本,既然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那么,“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就是社會主義生產的應有之義,作為社會主義原則之一的共同富裕的實現途徑,即共同致富,也只能是通過這種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來實行。
這表明,我們不可能通過毫不動搖地發展非公經濟即所謂民營企業來實現共同富裕。事實上,從16世紀開始,現代資本主義生產發展至今數百年,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沒有實現(過)共同富裕,憑什么有人就能認為,在中國就能實現其財富屬于極少數富人或民營企業家而不屬于人民的“民營經濟與共同富裕的邏輯統一”呢?
這也表明,我們不可能通過人人當老板來實現共同富裕。一方面,人人當老板,誰來當老板的雇工呢?“人都是互相依賴的”,老板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物,他與雇工是對立統一的存在物。既然只有當老板才能富裕,那就說明當雇工是富裕不了的,而沒有雇工的富裕又談何共同富裕呢?另一方面,人人當老板而不是共同當老板,可見其經濟形態是以小微企業為主體。但是,小微企業“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聚,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對自然的社會統治和社會調節,排斥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展”。列寧也指出:“幾萬個最大的企業就是一切,數百萬個小企業算不了什么。”可見,小微企業連發展生產都做不到,或者說其發展生產的程度極為有限,連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都達不到,更談何共同富裕。如今,中國富起來了的私有企業,沒有一家始終是小微企業的,也沒有一家是讓自己的員工人人當老板的。
這意味著,先富難以帶動后富。因為先富者是作為老板先富的,而后富者主要是先富者的雇工。先富者如果失去了雇工,他就不再是先富者了。而雇工要像先富者那樣成為老板而富起來,就需要有新的雇工被其雇傭,這樣舊雇工富起來了,新的雇工并沒有富,哪怕富裕者因此多了一些,同樣不存在共同富裕。
由此可見,共同富裕只有通過“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即實行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才能做到,而一旦生產資料公有化了,那么它的使用就自然是由它的共有者來共同地而且是有計劃地來進行了。這就是恩格斯所說的“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
在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情況下,自然也就不存在一些人利用自己對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來迫使另一些人犧牲他們的利益來滿足自身需要的狀況,這樣,每個人所享有的利益和自身需要的滿足,只能來自于自己的勞動創造,從而其分配方式只能是按勞分配。
五
要實現共同富裕,僅僅實行公有制與計劃經濟還是做不到的,還必須實行“消除舊的分工”“產業教育、變換工種”和“城鄉的融合”,否則蘇聯也不會被解體了。
馬克思指出,工場手工業由于使分工固化,“把局部勞動轉化為一個人的終生職業”,“使手工業變成世襲職業,使它固定為種姓,或當一定歷史條件產生與種姓制度相矛盾的個人變化時,使它硬化為行會”。這種分工固化,加上農業與手工業之間的嚴格分工和城鄉分離,成為封建專制制度的經濟基石。而“現代工業通過機器、化學過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職能和勞動過程的社會結合不斷地隨著生產的技術基礎發生變革。這樣,它也同樣不斷地使社會內部的分工發生革命,不斷地把大量資本和大批工人從一個生產部門投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因此,大工業的本性決定了勞動的變換、職能的更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性”。盡管如此,“另一方面,大工業在它的資本主義形式上再生產出舊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專業”。這其中最主要的分工是白領與藍領之間的分工,特別是企業管理者或企業家與普通工人之間的分工,這使得企業管理者得以通過自己的薪水與資本家共享從普通工人那里榨取過來的剩余價值,幫助資本家維系資本對勞動的統治和剝削。
如果分工固化,那么即使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和計劃經濟,一些人可以利用自己手中固化的權力來犧牲別人的利益以滿足他們自身的一些需要。改革開放前后的“走后門”現象就是一個典型的表現。如:一些商店的售貨員可以把較好的、較緊俏的商品留給自己人,一些單位的領導給自己人安排較輕松、福利較好的工作崗位,優先分配各種物資,甚至福利住房,等等,腐敗現象也因此而滋生。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也是因此最終走向崩潰。
可以說,“蘇聯和中國過去的公有制經濟存在著一個最大的不足,就是勞動者的崗位輪換不夠。當然,這與蘇聯和新中國的底子薄、缺乏大量的專業人員有關,于是盡管教育和培養了不少工農群眾及其子弟,但每個人的崗位還是相對固定的,從而形成了等級制。各個生產部門的管理雖然是按照總的計劃來進行的,但是社會全體成員參與計劃制訂和管理的程度不高,計劃經濟陷入僵化。而等級制的特征必然是人身依附和官僚主義。試圖擺脫這些不利局面的改革,如放松計劃的承包制改革又形成了個人對工業的管理,其必然后果就是私有制的復蘇”。分工的固化意味著一些人壟斷了高收入的行當,顯然,這樣的分工是妨礙甚至敵視共同富裕的。
因此,要實現共同富裕,就需要“消除舊的分工”,實行崗位輪換也就是“變換工種”,使少數人無法壟斷高收入的行當,從而各行當的收入將會相對平均,向各自的抽象人類勞動付出看齊。而要做到這一點自然要加強“產業教育”,使勞動者具有多方面的技能,而不宜將他們的技能固化。
現在有一種趨勢是大力開展職業教育,甚至將一些普通高校轉化為職業技術大學。但是,更合理的是在普通高校中開設一些職業類課程,同時在職業技術大學中多開設一些綜合性課程,以便使各學校的畢業生能夠適應崗位輪換的需要,同時避免沒有職業經驗的高校師生隨意憑借幾本西方教科書“指點江山”。
“城鄉的融合”過去也稱為消除城鄉差別,可以說是“消除舊的分工”的最高境界。無論是我們已經在進行的新農村建設還是新城鎮(化)建設,事實上都是在嘗試消除城鄉差別,加強城鄉融合,但是目前存在的農村戶籍和城市戶籍的區分,以及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與城市土地的全民所有的差別,都在妨礙城鄉的融合。特別是當前中國的農村是由村子構成的,村子里的農戶可以說是“只出不進”的。村子里的農民可以外出打工,可以外出求學,甚至可以移民海外,總之可以一去不回。但是,外人很難進入村子定居。這種“畫地為牢”的農村體制還需要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加以改革。
六
最后,富裕不只是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馬克思也指出,“只有音樂才激起人的音樂感”。因此,沒有物質上的富裕就不會有精神上的富裕,正如沒有5G手機就無法享受5G技術帶來的精神享受一樣。另一方面,正如擁有音樂感的音樂家可以生產更多更豐富的音樂一樣,精神上的富裕對于發展物質上的富裕也具有積極的作用。這也符合眾所周知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同時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起反作用”的唯物史觀。
同樣地,共同富裕既有物質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共同富裕也必然要以物質方面的共同富裕為前提,同時精神方面的共同富裕也必然推動生產力方面的創新和發展,從而進一步推進物質方面的共同富裕。
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所說的“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可以看成建立在物質財富共同富裕基礎上的共同精神富裕。它與《共產黨宣言》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是相一致的,既可以當作共同富裕的目標或結果,也可以從相互作用的角度作為共同富裕的前提。
與分工固化的封建時代手工業不同,資本主義生產使得物質財富的數量和種類都大為增加,一方面這要求生產這些財富的工人不斷發展多方面的能力,同時也通過生產過程的不斷發生變化而使得生產工人的能力不斷增強和豐富;另一方面,工人階級也能夠通過涓滴效應使自己的享受豐富起來,例如:美國工人普遍擁有汽車和今天手機已經成為很多工人的生活必需品,等等,從而能夠通過這種享受來發展自己。這也是資本主義生產能夠極大地超越封建時代手工業的一個原因。
但是,資本主義生產和資本積累畢竟是以工人階級不占有生產資料為前提的,生產上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必然導致分配上的貧富分化,涓滴效應所漏下的涓滴太小使工人階級在享受方面受到極大的抑制,從而必然抑制工人多方面的發展,進而必然影響生產力的極大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西方民眾對于抗擊疫情措施的各種抗拒態度和一些荒誕的做法,不得不令人懷疑其素質遠沒有中國民眾曾經以為的那么高。這也是中國經濟能夠快速趕超一些西方國家的一個原因。
顯然,只有按照《共產黨宣言》的原則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我們才有可能在共享物質財富的同時,共享精神財富,進而使全中國人民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更好實現共同富裕。而一旦“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那么,當這些社會成員“各盡所能”之時,必然會使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從而實現“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也綽綽有余。
另一方面,馬克思認為,生產力和社會關系只是“是社會個人的發展的不同方面”。因此,社會全體成員的全面發展本身就是生產力和社會關系的極大發展,從而也就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極大發展。今天,中國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創造條件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多方面的發展,直至得到全面發展。前面提到的“消除舊的分工”“產業教育、變換工種”“城鄉的融合”,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同時,也能夠促進社會全體成員才能的全面發展。
因此,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關于廢除私有制的主要結果的論述,全方位地論述了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實現共同富裕,以及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應當通過“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深刻領悟其中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并有效地將它與中國當前的實際相結合,在生產資料以公有制為主體,進而分配形式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基礎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理論,指導當前中國正在著手進行的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