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嗎?不。
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也許包含有正確的成分;但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則是地地道道唯心史觀的錯誤命題。
歷史唯物論告訴我們,科學技術不是生產力的基本因素,或者說,科學技術至少不是生產力的物質因素。生產力的基本因素是勞動者、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勞動者使用生產工具,作用于勞動對象,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就是生產力。這里,勞動者是生產力中人的因素,生產工具與勞動對象是生產力中物的因素,所以,也可以說生產力是由人與物兩因素構成的。其中物的因素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尺;勞動對象擴展的程度則直接反映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但正如毛主席所說,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戰爭的決定因素是人而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同樣,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都是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但都不是生產力的決定因素。只有人即勞動者才是生產力中能動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而且,物(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是死的,人(勞動者)是活的。沒有人(勞動者),再先進的生產工具、機器設備也是一堆廢銅爛鐵,再完好的勞動對象也是毫無意義的。它們都只有在人的使用和利用中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才是名副其實的生產工具與勞動對象。可見,如果硬要找出什么第一生產力來,那么,這個“第一生產力”就非勞動者莫屬。
這樣講,不是說在生產力中就沒有科學技術的位置,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就存在于生產力的基本因素之中,并與生產力的各個基本因素不可分割地緊緊聯系在一起:說到勞動者只能指具有一定科學技術的勞動者(即使是生產打磨石器,也需要勞動者具有一定的科學技術,盡管那是最原始的“科學技術”),沒有任何科學技術技能的“勞動者”是不可想象的——其科學技術水平越高,勞動技能越強,其所能推動的生產力就越高;同樣,任何生產工具中都有一定的科學技術(通過人的勞動)凝結在內,甚至可以說,任何生產工具都是一定科學技術勞動的凝結物;說到勞動對象,有的(如原材料)其本身就是人科學技術勞動的生產物或凝結物,有的(如天然物)能進入人的勞動對象的視野,也是一定科學技術勞動發展水平的必然產物。任何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往往都能引起勞動者勞動技能的提高,生產工具的改進、更新換代以及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展,從而引起生產力水平的發展與進步——這樣說起來,把科學技術視為第一生產力似乎還真有些道理。
但是,任何科學技術都是人(勞動者)通過勞動實踐發現或發明的,而且只有在有人(勞動者)應用它制造出相應的生產工具、并使用這些生產工具、利用相應的勞動對象、投入到相應的生產勞動中去,這些科學技術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否則,這些所謂的“科學技術”都是毫無意義的東西。就是說,這些“科學技術”不僅其本身都是勞動者勞動的結晶,而且即使它被發現、發明出來后,若不被應用,它也是死的,只有人(勞動者)才是活的,也只有人(勞動者)才能讓這些科學技術“活”起來。所以,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只有勞動者才是名副其實的第一生產力,任何科學技術在被應用前都只能是潛在的生產力,而不是現實的生產力,更不是什么第一生產力;而其一旦被應用,也都是人(勞動者)的應用(勞動)才能讓它成為現實的生產力。沒有人,任何先進的科學技術,都不能自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更遑論什么第一生產力了。
歷史唯物主義同歷史唯心主義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歷史唯物主義既重視物的作用,更重視人的作用,認為只有勞動人民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歷史唯心主義則是見物不見人的,認為只有那些壟斷了社會精神財富(如科學技術)的英雄豪杰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所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顯然就是地地道道的歷史唯心主義的錯誤命題。
而且,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乃是歷史觀的根本問題,對二者何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體現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根本區別。所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論斷,把生產力這個在社會歷史領域起最終決定作用的社會存在,偷換成本屬于社會意識范疇的科學技術,這就不動聲色地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為第一性、誰決定誰的問題上明目張膽地搞顛倒了。
有人可能覺得,管它唯物論還是唯心論,管它顛倒不顛倒,既然它把科學技術抬到如此高度,一定會極端重視科學技術工作——這總沒錯吧?豈不知,這是一種糊涂認識。唯物主義看待任何問題,都會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既不隨意貶低,也不能任意拔高,而主張將它放在一個恰如其分的位置上,這才為正確地處理問題與解決問題提供出起碼的平臺與基礎;唯心主義的任意貶低或拔高,都不利于問題的處理和解決。所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調,把科學技術抬高到不應有的極端高度,就完全忽視了勞動、艱苦勞動在科學技術工作中的本源性作用:既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就不管采用什么方式,不管是偷、是搶、還是騙,只要得到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就好,正所謂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何必費心勞神地通過辛勤勞動去獲取它呢?可是,在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哪里呢?誰都知道,它就掌握在財大氣粗的美國大老板的手中,因而你就是給他十個膽子他也不敢到那里去撒野。唯一能想到的就是不惜花費天大價錢、不惜卑躬屈膝地到那里去買、去租、去乞求,而不愿意花費氣力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勞動去鉆研、去研究、去獲取。于是,所謂“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論調應運而生。所以,在不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何物的年代里,我們能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在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同時,也建立起了牢固的科學技術基礎,能做出新四大發明;而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激起的“科學的春天”里,竟沒有做出一項值得稱道的發現與發明,已經臨近成功邊緣的大飛機項目也只能遺憾地下馬,這就毫不奇怪了。
同所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相聯系,我們還有一個著名口號,叫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這四個“尊重”,本來不是并列關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勞動”,其他則都是勞動本身或勞動的產物。即使將其并列起來,也不應該是現在這樣的排列法,而應該是“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創造”本身就是勞動——創造性勞動,當然應該緊隨“勞動”排在第二位;“人才”是勞動能力較強的人,排在第三位;“知識”作為勞動的產物,只能排在最后。將“勞動”放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這不叫尊重,而是對勞動的貶損;脫離千百萬勞動者的勞動實踐,把知識(或科學技術)抬到天上去,這也不是對知識(科學技術)應有的尊重,而是如同造一個神胎,又對它頂禮膜拜一樣的迷信與盲從。
目前,西方的壟斷資產階級一再宣稱,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什么知識經濟時代,似乎完全不需要實體經濟,不需要付出艱苦勞動,單靠“知識”就能直接創造出社會財富來供人們去任意揮霍。于是,一個“中國制造,美國消費”的模式應運而生。所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調恰恰為這一模式的持續運行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可憐的中國人,不是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科學技術的研究上來,而是心甘情愿、且千方百計地購買人家第二流“科學技術”專利(第一流科學技術無論你花費多少金錢人家也不會賣給你),耗費自己的資源、污染自己的環境,拼盡自己的氣力,生產出的大量社會財富,還得乞求美國大老板來購買,還要通過“出口退稅”的方式“補貼”美國大老板,換回來一大堆廢紙一樣的美元欠條,還要心甘情愿地向人家繳納高額專利費,忍受人家的所謂反傾銷調查,感謝人家的殘酷剝削……處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昭示著人家“知識經濟”的偉大與輝煌。
可喜的是,十八大以來,這種情況才有了一些初步改觀,以“中國創造”為榮取代“中國制造”為榮,這才是真正重視科學技術作用的正確選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