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光
社會主義的三個版本
社會主義的三個版本是跟中國走過的發展階段聯系在一起的。按照國際不變價格計算,1949 - 1978年,我國人均GDP為500 - 1000美元,我稱之為匱乏階段。人們只能維持生存,連溫飽都不能保證,這時候的要務是保證所有人都能生存下來,所以需要一定的平均主義。
第二個階段是從1978 - 2002年,人均GDP為1000 - 4000美元,我稱之為溫飽階段。一方面私人收入和私人消費大幅度提高,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另一方面是扶貧,消除貧困,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階段,貧困人口大量消除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不平等。
第三階段,從2002年至今,人均GDP已達6000美元,我稱之為小康階段。此時出現了這么一種現象,即個人收入的增加對整個社會福利的改善是邊際遞減的,這時候就應該增加公共支出。比如,上海很多人家里生活條件跟西方人差不多,甚至比西方一般家庭更好,但是一出門,你會感到空氣不好、交通不好、公共服務不太好,等等。
總的來說,社會主義1.0版的要務是解決生存問題,2.0版是解決衣食問題,3.0版是解決住行、安全、環保、健康等基本生存之外的更高需求。
“小政府大社會”走不通
中國現在要破除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小政府大社會”。這個觀念從根本上是錯的,走遍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是這個樣子的。西方也不是“小政府”,比如美國,已經被世界上公認為是“小政府”,但其實美國政府比我們大很多,公務人員比我們多得多,每8個人就要養一個公務人員。我們中央政府加起來只有4萬人,而美國光一個農業部就有10萬人。所以,成天地看到我們的媒體批評政府監管不到位,可是這些批評者有沒有想一想,到底靠誰來監管?監管部門沒人怎么實施監管?不是說制定一部法規就能自動執行到位的,事情都需要人來做。可是如果你去政府部門跑一跑就知道了,許多部門人手都不夠。用“小政府大社會”能解決監管問題嗎?
所以,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建設好一個緊湊、高效的政府,一個能辦事的政府,當然我不建議政府無限制地發展,但“小政府大社會”這類觀念已經成為發展有效政府的障礙了。
選舉從來跟民主沒有直接關系
現在知識界對民主化的理解很片面,往往跟選舉聯系起來。選舉從來跟民主沒有直接關系。我認為民主更多的是指決策過程。我最近提出一個觀點“主權在民,治權在賢”,民眾應該在決策的各個階段都有參與,但是執行政策的人應該是有經驗、有學識的。中國的干部選拔制度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有豐富的地方工作經驗。
中國的民主化事實上一直在進行著。對比中、美兩國的醫療體制改革,我認為中國的更加民主化。我正在研究中國五年規劃的決策過程,包括如何搜集民意,如何匯總討論,如何出臺等。我的看法是決策過程中要更民主,但決策者要是賢者,這種賢者不是指傳統意義上的精英,而是指擁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人。
很多知識分子動輒指責體制,完全是因為不自覺不自信
很多人所謂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指實行競爭性的選舉,我認為這是個錯誤的標準。打個比方,選美比賽中如果沒見到金發碧眼的人,就說沒有美人,這樣做合理嗎?如果我們把政治體制改革的定義放寬,所有涉及政治資源分配發生變化的都歸為政改,那么可以看到,過去30年、60年我們一直都在改。
從國際對比來看,美國的政治經濟模式在全世界有兩個國家完全復制了,一個是利比亞,一個是菲律賓,而迄今為止可以看到這兩個國家完全失敗了。我覺得現在國內很多知識分子眼里的政治改革只有一個標準,而這個標準恰恰是錯誤的。
以前費孝通先生講“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我現在講“體制自覺和體制自信”,中國這套體制本身也變成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了,但我們很多知識分子指責中國體制有問題。這個體制在一個超大型的國家運作這么多年,總體表現不錯,里面一定有成功的地方、值得總結的地方。可是我們很多知識分子不承認,反而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正常問題視為體制的弊病,動輒指責體制,完全是因為不自覺,不自信。
(《環球視野》第351期,摘自2010年第12期《社會觀察》)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u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