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全球化下的外資神話 | |
反思全球化下的外資神話 避免我國過度利用外資
【本文摘要】 外資政策應普遍回歸國民待遇,鼓勵真正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地利用外資,而非簡單地購買設備,并適當限制外資對某些領域的過度介入 外資政策應普遍回歸國民待遇,鼓勵真正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地利用外資,而非簡單地購買設備,并適當限制外資對某些領域的過度介入。 今年前7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總額和新批外資企業數量雙雙下降,由此又引發了一番爭論和思考。部分人開始擔憂政府如果取消外資的國民待遇,會對利用外資帶來不利影響,更多人則認為外資數額波動實屬正常,更要關注利用外資的質量。筆者認為,除了政策和外部環境的作用之外,外資總額的下降,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國內市場開始拒絕低效率的外資介入,對外資質量的要求在提高。 事實上,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我國目前有必要在堅持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總體思路的基礎上,適時地關注外資政策的某些戰略性調整。 關于利用外資的爭論的背后,是對中國經濟發展導向的困惑。長期以來,出口導向型經濟拉動了中國的迅速發展,由此在經濟管理意識與政策中逐漸浸染了重商主義的色彩。 不可否認,大量引進外資和促進出口,對增強國力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問題在于,當前形勢下,有必要適度把經濟重心轉到國內,改變各級政府的重商主義傾向。 因為對于大型經濟體來說,國內市場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在外向型經濟的拉動逐漸弱化后,實現內部市場制度完善、技術自主創新、人民福利真正提高才是決定未來國際競爭地位的關鍵。當然,這并不是說要逆轉外資政策,而是要真正使外資享受國民待遇,回歸外資神話的本來面貌,避免過度利用外資。 利用外資還需考慮國際分工下的利益格局。隨著發達國家逐漸把初級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也事實上成了全球的“初級加工廠”,高附加值產品和工業技術水平并沒有顯著提高,而且初級產業帶來的能源和環境壓力日趨加大。 利用外資的初始目的之一就是引進技術,而外資似乎更樂意把中國變為中轉加工基地,不會把更多資金用于更新改造和技術支出。同時,在承擔了“初級加工廠”地位后,勞動力技能提高也受到損害。依靠勞動密集型生產吸引外資的模式,使得維持較低勞動力價格成為政策常態,低工資使勞動力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技術工人普遍缺乏,這種危害也是長遠的。將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收入改革引起勞動力價格提高,甚至不能奢望外資還能繼續給予中國“初級加工廠”的利益。這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在吸引外資中,除了勞動力低廉和優惠政策,我們還有什么? 利用外資的另一初始目的,是為了解決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而在全球普遍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這個前提已經不存在。 一方面,優惠的外資政策吸引著各種形式的外部流動性輸入,客觀上造成匯率機制的壓力。 另一方面,某些地方明顯地過度使用外資,并對國內民間資金產生“擠出效應”。因為對于地方政府,引進外資項目往往會比利用民間資金更體現出政績。大量積累的民間資金無法找到出路,金融機構的資金同樣運用乏術,除了制度等因素外,不能排除無效利用外資的間接影響。 事實上,如果考慮到近年來外資來源地前幾位多了“開曼群島”之類的地方,背后大多是國內資金改頭換面回來享受優惠待遇,適當控制無效外資就涉及到公共利益和經濟金融效率問題。 總之,需要重新歷史地、辯證地看待外資的作用,認清全面重視內部市場建設才是長期經濟增長的基礎。外資政策應普遍回歸國民待遇,鼓勵真正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地利用外資,而非簡單地購買設備,并適當限制外資對某些領域的過度介入,例如需要保護國內產業競爭力的領域,又如抑制外資投入到短期化、高耗能、高產值、資本密集型項目和環境污染嚴重的低端產業鏈項目。當然,這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能一蹴而就,目前需要的更多是戰略理念的轉化。 □楊濤(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員)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