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動態之源、動態是發展之力
田忠國
在幾十年前,人們在地上畫個圈把東西放在圈內,那個圈就成了沒有人攻破的大鎖,不論放多少天,物主再去的時候依然如故。那個小小的圈子,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的愚蠢,但在我眼里,那卻是早就遠逝的社會道德秩序,據到過美國的人說,美國現在還保存有中國的這種遺風。
但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并不否認因利益而起的矛盾,也無法阻止因利益矛盾而產生的沖突,但就是這種道德秩序,使社會的矛盾與沖突,總體上總能保持在和平的動幅之內,或許,這才是一個國家必須具備的社會基礎秩序。
道德觀的流行,使一個范圍內的社會群體,各自在自己的階層內與不同的階層發生著關系,因利益的原因而產生的矛盾便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矛盾的出現可能有兩種不同的結局,一種是在統一的價值觀念下,通過和平搏弈或者叫斗爭實現利益配置的合理,并促生強大的社會道義感。另一種情況則是,不同社會群體的權利失衡,導致利益訴求的難以為繼,最終由利益沖突演變成暴力革命。
暴力革命產生的原因,是一個階層承受不了另一個階層壓迫之重后的無以選擇的選擇,所謂逼上梁山,中國的暴力革命是這樣,世界各國的暴力革命莫不是如此。馬克思的偉大發現或許就在這里,并由此產生了無產革命學說。在這一學說影響下,西方的強勢階層認識到,如果他們想更好的生存,就必須使欲望與貪婪限定在某個弱勢的多數認可的范圍之內,并為弱勢的多數創造各自的發展空間,否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學說就是他們的喪鐘。
可以說,西方的強勢集團,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教育出來的具有更高智慧的人群,是一群更高超的反馬克思主義者,包括那些被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主義者。但還好的是,這種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卻使資本剝削達到了合理的維度,也就是說,得到了弱勢的多數的基本認可。
當然,馬克思主義對他們的教育,如果沒有社會壓力,也就是說弱勢的多數的抗爭,權力理性與資本理性也不可能自動誕生。
這是因為權力和資本的天性就是邪惡的,只有在強大的弱勢群體的共同的壓力下,權力和資本的邪惡本質才可能受到抑制,并顯示出權力正義的一面。也就是說,權力正義來源于社會的巨大壓力,而不是來自于權力宗旨。因為,權力在沒有社會壓力的前提下,宗旨就變成了掠奪社會財富的幌子。
權力正義是產生資本正義的前提,也就是說,權力正義是維護社會利益合理配置的前提條件,試想,一個以邪惡為目標的權力,怎么可能成為維護社會正義的力量呢?當然,世界上的任何權力,都不會自覺的成為惡的力量,其主觀愿望都是為了使權力成為他認為的正義力量。
但由于人類對正義的理解存在巨大的差異甚至完全不同或完全對立,權力便無法避免的走向了世界的兩極,比如說,在資本主義剝削最殘酷的時代,資本勢力認為,他投入了資本,因此對一切都擁有絕對權利,而這個絕對權利,就是資本勢力認為的正義,違反了資本勢力的絕對權利,就是非正義的。再比如,有的官員認為,我為得到官職,投入了多少錢財,獲得官職后就應該有比投入更大的利潤(收獲)空間,若違背了這一點,就是非公平非正義的。
現在的主流精英,正是基于這樣的對公平正義的認識,闡述自己的理論觀點的,這樣的結果,卻把權力和資本導向了邪惡的路上去了。
從世界各國的現實情況上看,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資本的時間積累過程,但這個時間積累過程,不是權力與資本的合謀放逐資本對弱勢的多數進行掠奪,而是有控制的使資本與權力徹底分離,并在制度正義的主導下,使資本積累與弱勢的多數保持在合理的利益分配空間。當然,這不僅僅是完全出于保護弱勢的多數的需要,更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所謂經濟發展,是一個完整的購進、生產、消費的互動過程,其中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只會對資本與弱勢的多數造成損害,所謂經濟發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卻是以權力的資本化和制度性削弱國內市場的消費能力為主的,也就是說,以降低弱勢群體收入的掠奪式資本積累為主要手段的。這樣的結果只能是,企業在國內缺少生存空間(消費能力是企業唯一的生存空間),只得到國外尋找生存空間。而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是一種亡國的發展方式。
以上種種情況表明,中國處在一個各種社會矛盾嚴重的歷史時期,存在很大的風險,但正是因為這種風險的存在,也給中國創造了新的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關鍵是,中國人有沒有能力使矛盾得以適度的釋放,使社會動態產生巨大的發展動力。在中國,人們研究的是如何保持社會的穩定,并研究出各種各樣的控制手段,卻唯獨無人問津的是如何使社會矛盾產生社會發展的動力,在動態穩定中更好更快的發展。胡錦濤總書記早就提出了科學發展和和諧社會兩個重大命題,按我自己的理解,科學發展就是合理的發展,而合理的發展,既有資本與勞動者之間利益合理分配的問題,也有人與經濟、經濟與環境的合理合和的發展問題,至于和諧社會問題,則是個動態穩定的問題,動態穩定的核心問題,則是個人民的民主權利落實與實施的問題。沒有人民民主權利的落實與實施,就沒有社會的動態發展,沒有社會的動態發展,就不可能有社會的動態穩定。
社會的動態發展與動態穩定,我個人以為是人民民主權利落實與實施,社會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觀相互作用的結果。
社會核心價值觀,并不是少數人認同才可以形成的,而是社會的多數認同,并成為各自的自覺行為,才具有社會的主動約束意義。
具有被動約束意義的理念是制度。
具有主動約束意義的理念是文化。
如果制度成為人們共同的自覺行為,制度就上升為文化了。
在本文開頭,我便寫了中國歷史上曾經存在的道德文化景觀,旨在說明,社會的動態發展,是建立在社會價值觀基礎上的自覺的秩序規則。
2008年1月25日星期五
中國必須用人民的民主權利訓服權力
田忠國
在人民民主的道路上,中國需要做的事還太多太多,雖然從孫中山到毛澤東,從毛澤東到胡錦濤,他們對中國的人民民主問題做過不懈的努力或正在做著不懈的努力,并且,由于歷史時期的不同,他們對民主含意的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在民主實踐的路子上,他們智慧的目光,總是深入中國的實際探尋著中國民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民主是中國人民的共同夢想
有人說中國人的民主夢想也就是百年,但在我眼里,中國人的民主夢想從伏羲時代就拉開了夢想的序幕,因為,伏羲在他的八卦圖中,就詳盡的描繪了民主社會的秩序圖:個體獨立,但又相互制約,在相互制約中達到同步互動的和諧。我以為,是伏羲為世界描繪了民主和諧圖。但不知為什么,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伏羲的民主和諧的美妙圖景卻成了人們算卦的工具,集權式管理竟然淹沒了中國人智慧的眼睛。直到國勢日衰,中國的雙眼才打開遼遠的世界,那時人們才發現,在中國之外,還有很多與中國完全不同的國家,他們在平等、自由與民主的名義下,在制度規則的制約下,獨立、自由的個體與整個社會建立起一種令人感動的有機體。自由與責任、權利與承擔,構成了獨特的西方風景。
那種風景,人們稱之為西方式民主。
但西方式民主,其實在此之前也經歷了比較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西方人也曾經歷過血與火的文化與思維的煅練,也曾在利益的搏弈過程中付出過生與死的代價。今天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是西方的革命或者說斗爭,教會了西方人的民主思維方法與搏弈方式。由此看來,中國人要實現自己的共同夢想,或許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事,或許在經歷了各種痛苦后,還要繼續經歷新的更大的痛苦。在寫此文的時候,我唯一期望的是,中國的襟懷和中國智慧一樣廣闊、一樣博大,在未來的歲月中,找到中國民主的最佳解,也就是說,代價最小,效果最好,成績最大。
民主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
溫家寶總理曾借用艾青先生的詩句:去問解凍的河流……回答記者關于民主問題的提問。其實,在中國的前三十年中,中國似乎并沒有停止對民主的探索,與現在所不同的地方是,那時人們一直以為,民主是有階級性的,也就是說,當時人們追求的是無階級的民主。當時中國只所以選擇了無產階級民主的政治路線,或許與人們當時對民主的歷史認識有關,因為,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民主歷史中,也曾有過財富決定選舉權的問題,也就是資產階級的民主。現在的民主戰士自己不談西方的民主歷史,也反對別人思考西方的民主歷史,借此否定無產階級民主的合理性,這不能不是中國目前的一大遺憾。誠然,中國民主的實踐過程中,中國人民負出過巨大的代價,但是,縱觀世界各國,哪一個國家沒有為民主問題付出過代價呢?
如果站在世界各國的民主歷史上看,人類對民主的認識是由階級的民主,到性別的民主,再到全民的民主這樣一個曲折過程,也就是說,人類在對民主的認識過程中存在著局限性。既然西方國家可以對民主的認識存在局限,中國怎么就不可以、不允許對民主的認識有局限了呢?或者,因為歷史的局限而不去提練、總結、修正因認識的局限性而造成的錯誤或失誤呢?攻擊無產階級的民主給人最強烈的感受,是必須堅持無階級的民主,否定資產階級的民主,而這樣的結果,那些民主戰士還是沒有逃脫階級的制約,更沒有脫離一個階級消滅另一個階級的思維方法,現在和過去所不同的地方只是,過去是無產階級消滅資產階級,而現在是資產階級消滅無產階級。
但是,我不得不指出的是,真正的民主不是一個階級消滅另一個階級,而是各個不同的階級之間,在統一的制度規則下,為了獲取各自更大的生存空間,和平的搏弈,并通過和平的搏弈,尋找到社會利益配置的合理的平衡點,達到社會的動態和諧。
在國有經濟和私有經濟共存的今天,這是唯一可行的中國的民主道路,也是中國歷史的必然。
民主是權力正義、制度正義的保障
馬克思曾經說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則認為,上層建筑是政治經濟的統一體。因為,經濟的正義性需要政治的正義加以保證。試想,一個缺少經濟的正義的社會,其政治的正義性又從何談起呢?政治的正義,說白了就是權力的正義性問題,而權力的正義性,既源于權力制度的正義性,更源于人民的民主權利,因為,正義源于人類非求證真理的渴望。所謂非求證真理,既是,求證它也存在,不求證它也客觀存在的一種真理存在形式。
也就是說,這種非求證性真理是人類共同的渴望,但因為人類所處的社會層階不同,利益占居空間各異,于是便產生了追求正義與排斥正義的搏弈。
正是這種搏弈,每個公民的平等權利就成了有效搏弈的前提,也就是說,在強弱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只有現實的差別,沒有政治權利的差異。
或許,只有這樣,權力與制度的正義性才能得以彰顯。
人們需要清醒的認識的問題是,中國是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在民主化推進過程中,我以為必須堅持的是:
一,不能亂。
二,要發展。
三,不分裂。
不能亂是經濟發展的前提,而經濟發展關系到十三億人口的穿衣吃飯問題,如果中國連十三億人的穿衣吃飯都解決不了,民主問題也只會成為空中樓閣,成為一種美好的向往。不能亂并不是過去意義上的靜態穩定,而是在有序的動態中求政治經濟上的雙重發展。有序就意味著制度規則,而動態則意味著在制度規則約束下、有目標、有步驟、有秩序的逐步推進。國家分裂,諸侯割據,中國歷史證明,不僅不可能給中國人民帶來一個民主和諧的樂園,相反,可能把中國推進萬劫不復的深淵。
民主是權力和平更替的坦途
社會興衰,源自于權力對社會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源自于社會對權力的認同和信仰,這種認同和信仰,最終形成了社會信心。社會的信心,標志著國家的信心和由國家信心而形成的社會力量。從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上看,權力更替是常數,也就是說,任何國家或歷史上的權力,都不可能永遠代表社會發展的方向,因為,社會發展的方向,既源于社會思潮,又源于社會欲求與精神心理的需求,它飄乎不定但又有跡可循,但問題是,任何權力都不可能完全了解、理解暗動的社會心態,權力更替也就成了社會發展的必然。權力更替不外乎兩種形式,一是以暴力的形式推翻權力,另一種是和平的方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民主的方式完成權力更替。兩種權力更替的方式,前一種代價大、成本高,應該說是歷史的無奈選擇,而后一種權力更替方式,不僅代價小、成本低,更是動態有序的權力更替方式。
我個人以為,在和平更替權力的時候,某人當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某人的當選,代表了中國人民的選擇,是人民意志的一種表達方式,對于國家的發展來說利大于蔽,雖然,在民主選舉過程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正如鄉村的民主選舉一樣,選舉畢竟代表了民意、民志,代表了權力的被訓服,而在選舉之前,鄉村干部雖然不大,但卻意味著權力欲望的恣肆橫行,意味著在其管轄范內權力的至高無尚。正因為權力的至高無尚,權力欲望把人異化成權力擁有者要求轄區所有的臣民,都必須聽從他的指揮,否則就是對權力的不敬,就是犯上作亂,就得給予懲罰。而實行選舉后的村官,似乎沒經任何人的教育,一下子變成鄉村大眾的公仆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民主是權力更替的坦途,但更是國家長治久安、興旺發達的保障。
民主是一種思維方法、生活方式和社會秩序
民主是什么?是政治制度還是別的什么?認真想想,民主政治既有制度的含意,但絕對不僅僅是一種政治制度,因為,如果民主只是到了制度層面,其實它離真正的民主還是相當遙遠的,因為,真正的民主是一種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秩序。民主政治不過是實現民主思維、民主生活和社會秩序的制度保障。訓服權力的途徑是民選,因為,對官員有直接教育作用的是民意,而不是高尚的宗旨與說教。對于民眾來說,教育人們用民主的思維思考問題、看取問題和如何生活,莫過于民主的實踐。比如,鄉村選舉之初,人們看的是家族,是關系,但當事實教育了他們之后,那張選票選擇的是權力的臣服和為公眾服務。
2008年1月28日星期一
政治的搏弈
田忠國
不論從橫向還是從縱向上說,世界各國的政治搏弈,其核心還是個利益問題。只是所處的環境不同,比如說,幾個人之間的利益爭執叫利益,但如果放到大的社會背境下,各個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搏弈,在理性領域,叫政治。
回顧中國建國后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在中國的歷次所謂的政治斗爭中,其本質就是個社會不同群體間的利益斗爭。不同利益群體間的領袖人物,他們不同的政治主張代表了不同群體間的利益訴求。沿著這個思路,我們會發現,社會各階層間的利益訴求,并非是某個階層的群體行為,而是先覺者首先發現了社會利益不合理進而為某個群體所代言。同樣,如果在一個人民民主權利制度比較完善的國度,階層利益代言人的聲音必能順利的得到社會的重視,從而為解決問題提供了一種視角,但在一個人民權利毫無保障的國度,代言的聲音常常遭到封殺,或者對代言者進行懲罰。
兩種不同的處理的方法,向人類展示了兩種不同的結果:
一、問題得到合理解決,社會處于動態穩定,快速發展的狀態。
二、問題得不到重視,更談不上解決,代言人遭到懲罰,最終導致失去生存保障的群體輕則群起反抗,重則引起社會動蕩,嚴重時發生暴力革命。
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社會階層的政治訴求,其本質是個社會利益配置問題。因為,人類的政治權利是利益的具體表現。
人民平等的政治權利,意味著社會利益的平等分享。
就目前看,不論出于階層屬性的原因,還是出于其它別的原因,中國都不具備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尚難發現有主導權力的人可以超過自己的階層屬性,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中立、客觀的分析中國現存的深刻的階層性矛盾。
一個看不到深刻的社會矛盾的社會,怎么可能有解決矛盾的能力呢?
如果有,也永遠只是簡單而又殘酷的斗爭方式或者叫專政方式。
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證明,簡單的處理矛盾的方式,必然導致殘酷的暴力反抗。
但是,中國以后會不會發生暴力反抗呢?
就目前看,中國的弱勢階層在對地方政府失望之后,還寄希望中央,因為,弱勢群體的反抗,現在大多數是理性而和平的。
弱勢群體只所以采取理性而和平的反抗手段,原因是他們旨在通過和平反抗,讓中央高層知道他們的利益訴求,并通過中央的過問解決問題。
這一方面說明了弱勢群體的理性和希望,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應出,一是中間層的不作為,二是中間層成了高層與下層最大的阻隔層。
因此,打通中間的阻隔層,就成了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因為,如果中間的阻隔不破除,不打通,直接影響高層的正確決策。
對于這個問題,必須引起中央高層的重視,要有危急感、緊迫感。如果遷延時日,當弱勢群體因失望失去理性控制的時候,再解決問題就晚了。
如何破除中間層呢?
一、民主選舉朝上推進,起碼要推進到縣一級。現在官員不怕上級檢查,但怕選票。
從村官選舉的實際效果看,現在的村官,經過選舉的教育,再也不是以前的村官了。他們具有了為村民服務才能獲得選票的明確意識。
二、制定法律制度,盡快落實人民的“表達權、監督權”,開放媒體,使之真正發揮媒體的監督作用。媒體真正的正面宣傳作用,不是什么正面宣傳,而是人民的訴求和反應的問題得沒得到解決,以及經常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問題得沒得到處理。那種以為報喜不報憂才是正面宣傳的觀點,只會制造人民的不信任感。
三、建立下層與高層的網絡互動平臺,使下層各個利益群體的利益訴求在第一時間讓高層知道,為高層的快速決策、正確決策提供信息資源。
四、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打壓官員亂政,鏟除腐敗勢力為禍民間,消除民眾同政府的對抗情緒。
五、加快推進社會利益配置合理化,拉動國內消費市場,促進經濟發展。
中國最大的經濟危機,我個人以為是貧富差距拉大造成的人民大眾缺少消費能力,使國內消費市場嚴重萎縮。而現在的通貨膨脹更是雪上加霜。
2008年1月29日星期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