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遏制房地產泡沫——堅決支持宏觀調控并希望深化
問:楊帆教授,我們的對話以經濟形勢分析為主線,在這個問題上有不同的觀點,您一貫以講話直率著名,能不能開門見山先表明看法?
答:我堅決支持中央進行宏觀調控,而且希望解決深層次問題,不要停留在表面上。
問:經濟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有人認為是宏觀總體過熱,或者為了防止過熱預先調控;有人認為沒有過熱;第三種認為是局部地區局部產業過熱,因此需要有針對性的措施,行政措施是不可免的。
答:我看到劉吉在上海《社會科學報》上做了類似的分類,他似乎特別反對第三種,而我恰恰就贊成第三種。這次中國經濟過熱來得十分突然:2003年年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基調還在立足解決經濟緊縮陰影,而到了年底卻變成了防止新一輪經濟過熱。對此許多人無法理解。但只要看一組數據就可以理解了:2003年1年之間,鋼鐵、水泥、電解鋁和房地產業投資增長80%到1倍以上。2004年1-4月,這些行業的投資同比又增長35%-93%。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這些領域投資增長如此之迅速,經濟過熱突然出現就毫不奇怪了。但我們認為,這種過熱仍然是結構性的:即局部地區局部產業過熱,以及局部地區的局部產業過熱。
問:請您明確,局部地區是什么地區?局部產業是什么產業?目前中國經濟問題的實質是什么?是什么人在反對宏觀調控?如果不控制其惡果是什么?
答:局部地區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長期的優惠政策和加入WTO效應,吸引臺灣資本和大量跨國公司資本流入,產生資本聚集效應,進一步吸引浙江等地民營資本流入。股票市場設立和金融中心地位,也使國內外投機資本集中于上海,造就商業和房地產繁榮。加上特殊國內外因素的支持,使得這次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的房地產泡沫,遠非當年深圳,海南和北海的房地產泡沫所能比擬,其危害也將要大得多。
局部產業主要是鋼鐵、水泥、電解鋁、房地產業;電力、煤炭、石油等產業仍然供給不足;而中央放在頭等大事看待的農業則過冷,如今年第1季度,固定資產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43%,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75.8%,尤其是制造業中的鋼鐵、水泥行業分別增長107.2%和101.4%,而農業投資只增長了0.4%。再進一步深究,中國經濟結構性過熱的更深層次動因,則是由房地產業的畸形快速發展造成的。正是由房地產業的畸形快速發展,帶動了作為其上游產業的鋼鐵、水泥、電解鋁的快速增長。如不堅決糾正,將吸引全國資源進入,包括銀行資金,國家外匯,環境資源等,繼續養肥一批權力資本代理人,并為地方政府對抗中央,權力資本利益集團干預政治開創惡劣的先例。其惡果多則4---5年,少則兩三年就會顯現,從房地產泡沫崩潰開始,造成更大的銀行呆帳,2006年外資銀行分流中國儲蓄呆帳無法掩蓋;腐敗極大升級,中國經濟面臨崩潰危險。。
問:您一直說2008年是經濟崩潰臨界點,真是不吉利,那年可是舉辦奧運會啊。
答:舉辦奧運會是中國30年以來改革開放,和平發展,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的頂峰。但許多城市在奧運會以后都出現房地產泡沫的破裂,經濟長期低迷。十六大報告說要"居安思危"。中國古話說是"物極必反",經濟學稱為經濟周期,都是有規律的。發出危機警告有利于提前防范。危機臨界點的標志是:
-------臺灣再次大選,臺獨勢力有可能鋌而走險;
------日本重新武裝,激發中國民族主義,中日兩國關系緊張;
-------每年1500億國債將全部用于歸還舊債,國家難有國債凈發行;
-------外商直接投資每年進入500億美圓,但人民幣利潤匯出也達到500億美圓;
--------2006年以后按照WTO要求,全面市場準入,特別是金融業準入。
問;這就是說,中國將結束30年以來借債時期,而進入凈還債時期?
答:是的。凈還債的政府肯定比凈借債的政府日子難過。危險的是,還有更大債務要還:銀行呆帳,社保基金,地方基層政府欠債。至于投機資本由于人民幣升值預期涌入數百億美圓,早晚也是要流出的。
問:這樣的投機資本危害更大,只要是泡沫,從什么地方開始,最后跌回到什么地方去。許多人在美國日本香港股市賺了錢,結果崩盤以后全部輸回到起點。
答:"上帝總是公平的",不可能總是把好運氣給你一個人,只不過中國那些"精英"缺乏信仰,想撈盡天下好事,稍有成就就自我感覺良好,最后必然要受到懲罰,人不譴天譴。
問:讓我們回到2003年形勢。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率達到10%。但是被SARS所打斷。
答:當時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說北京經濟零增長。對SARS影響估計過于嚴重,可能是中央政府在2003年下半年放縱地方政府,大肆增加車房信貸的一個認識誤差。結果是:以地方政府,房地產公司和商業銀行三結合的利益主體,發動了新一輪高速增長。2003年經濟增長9。1%,以一系列新興產業和主導產業拉動的"重化工業"全面展開,民營資本亦成為主要投資力量。2003年第一產業數年徘徊只增加2。5%,第三產業受SRAS影響只增長6。7%,增長率全部壓在第二產業,增長12。5%。
問:我發現一個特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7%,主要投資于東部,增長33.6%;中部地區投資增長33.1%;西部26.4%,一反常態。自從西部開發以來,中西部投資增長率一直快于東部。
答:這當然是應該的,中西部基數太低,如果投資增長率不能長期高于東部,東西部差距只能拉大,不能縮小。
問:第二個特點就是:民營資本終于代替國家資本成為投資主體。因此許多人說,千萬不能打擊民營資本投資積極性。
答:不能把民營資本神圣化,他們實際是和地方政府,商業銀行結合在一起的,純粹的民營資本只能搞自己的小餐館,怎么能成國家投資主體?我們看這兩個特點之間的聯系:國家資本主導的投資是優先投入中西部的,而民營資本一主導,馬上就改變這個趨勢,說明市場機制和利潤原則無法縮小中西部差距,也無法縮小其他差距如貧富差距,無法保證"長期全面可持續協調發展",市場經濟可以解決發展動力,但解決不了社會控制和協調發展,需要政府和社會有意識糾正偏差,不能片面鼓吹市場萬能和無政府主義。
問:2003年投資第三個特點是以主導產業為龍頭,如鋼鐵為中心的建材行業,電子通信,汽車。
答:房地產和汽車是第四次消費升級的標志,拉動的上游產業是以鋼鐵為中心的原材料行業,基礎設施和能源,帶動的下游產業是電子通信,家用電器,服務業。
問:有什么不正常嗎?第四個特點就是能源消耗系數大幅度上升到1.7,即加速損耗能源,并誘發大量進口和貿易逆差,好象中國真的要吃掉全世界能源資源似的。
答:不正常首先表現在第四個特點。前幾年中國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美國學者羅廝基說中國增長率只有2%,大家說那時大量關閉沒有效率的國有企業,發展低消耗的服務業,而且動用了煤的庫存,好容易把美國人的疑問解釋過去了。
2003年經濟增長達到9。7%,經濟結構是有升級的,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0.6%。光通信設備、程控交換機、移動電話機和微型電子計算機等信息通信產品分別增長25----120%。但是,資源能源消耗卻極為驚人。基礎行業冶金,有色,化工,機械,紡織增長了70%,鋼鐵從1億噸增加到2。5億噸。一次能源生產總量16.03億噸標準煤,增11%。發電量19108億千瓦小時,增15.5%;原煤16.67億噸,增15%;原油生產1.7億噸,增1.8%。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加值增22.6%,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8%,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4%,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16.6%,鋼2.22億噸增22%;鋼材2.41億噸增25.3%;10種有色金屬增長19%;氧化鋁增長11.2%;燒堿增長7.7%;水泥增長18.9%。2003年中國鋼鐵消費占世界1/4,煤炭1/3,水泥1/5,GNP卻只占世界1/30。由于中國的拉動,國際市場銅價上升50%,鎳上升125%,鋁鋼糧食上升30%。中國消費了世界商品的20%,1985年只有4%。
能源消耗系數達到1.7,就是說:每增加1%的GDP,能源消耗卻增長1。7%。原材料消耗系數也有大幅度提高。
消耗彈性系數 2000年 2003年
o 鐵 0。563 2。224
o 銅 0。425 2。541
o 鋼材 0。85 2。859
o 10種有色金屬 1。193 2。235
o 水泥 0。538 1。182
問:如何解釋這種現象?
答:第一個解釋就是:中國2003年增長率是12%而不是9%,才可能消耗那么多能源和原材料;第二個解釋是,經濟增長結構有問題,房地產拉動的是低質量高消耗的鋼鐵和水泥。這都證明宏觀調控是必要的。
問:關于經濟形勢的爭論在2003年下半年開始,請概括一下。
答:爭論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短期宏觀分析。"過熱論"認為有通貨膨脹苗頭,應提前進行控制,一旦經濟過熱得不到控制,投資價格不能順暢向消費價格傳導,引發嚴重通縮;對立觀點認為,不能輕言過熱,應充分尊重市場力量,讓民間資本通過市場信號自主調節投資。最有影響的觀點是宋國青提出: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增長率可以保持10%,這是"多年不遇的高速增長",宋國青并且警告,過度緊縮會重新導致通貨緊縮。
第二層面是中長期的結構升級分析。經濟學家紛紛論證重化工業時期。
問:2004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國正在進入重化工時期,中國工業經濟正進入新的經濟增長平臺"。
答:這種說法作為中長期判斷是正確的,但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目前高速度,高進口,高消耗基本正常,是體現重化工業化時期特點的,至少延續15---20年,這種分析不能代替短期分析和特殊因素分析。
問:第三層面大概是"局部地區局部行業"過熱問題,集中于以上海為中
心的長江三角洲,房地產業,"溫州炒房團"評價問題。
答:我引用盧周來的研究。房地產業過熱苗頭表現在:一是近三年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平均以25.04%的高速增長,為GDP平均增幅的3倍左右,且有進一步增加之勢。二是炒房子、炒地皮等投機、炒作現象在大部分城市均可看到,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三是商品房開發投資結構過于向高中檔房傾斜。四是國民經濟許多行業的企業已開始向房地產業涌入或受其連帶影響。五是房屋竣工面積和房屋施工面積中新開工面積分別平均以每年20.57%和25.22%的高速遞增。
商品房供大于求,超過部分的供給增長則為虛漲,構成商品房供求泡沫。房地產投資持續高速增長,空置商品房增加、大量資金沉淀等,使房地產企業還貸、還債困難,導致了房地產投資泡沫產生。
2003年8月12日,國務院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 (18號文件)里明確提到:"同時應當看到,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還不平衡,一些地區住房供求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房地產價格和投資增長過快;房地產市場服務體系尚不健全,住房消費還需拓展;房地產開發和交易行為不夠規范,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和調控有待完善。"由此可以判斷,局部的房地產泡沫確已出現。
2003年下半年,央行對部分城市商業銀行的房地產貸款情況進行了檢查,共抽查房地產貸款20901筆,金額1468億元,發現違規貸款和違規金額分別占總檢查筆數和金額的9.8%和24.9%。有些商業銀行對"四證"不齊全的項目發放房地產開發貸款或逃避"四證"規定,以流動資金貸款替代房地產開發貸款;放松個人住房貸款的條件,降低首付比例;以個人住房貸款的名義發放個人商業用房貸款,違反期房貸款"多層住宅主體結構封頂、高層住宅完成投資總額2/3"的政策規定;違反現房管理規定,對期房發放個人商業用房貸款,違反個人商業用房貸款的抵借比不得突破60%及貸款期限不得超過10年的規定。
2003年6月中央銀行121號文件控制對房地產貸款,標志著此輪宏觀調控的開始。9月21日將存款準備金率從6%提高到7%,以后又連續提高;2004年1月18日,要求商業銀行嚴格控制對鋼鐵,電解鋁,水泥等過熱行業貸款。但是由于各方面認識不一,國務院,建設部等機構都發表不同意見,上海等許多地方政府則公開說沒有房地產泡沫。121號文件實施細則不能出臺,對于房地產的宏觀調控的重點從控制需求(信貸)轉向控制土地供應,說明大房地產商已具備影響國家決策的能力,他們已有囤積的土地,因此這樣的政策是有利于大房地產商兼并小房地產商的。
決策層認識有分歧,手段不堅決,地方政府,房地產公司和商業銀行的強大利益驅動就促使經濟遵循慣性發展到失控程度,貨幣政策"提前適度微調"不起作用,到2004年第一季度越演越烈。第一個標志就是房地產價格一路颮升。
問:關于"溫州炒房團"問題,民間的說法是有1500億元民間資本在炒房,而由于其隱匿性、多渠道的特點,這筆資金的統計是不完全的。"溫州炒房團"原本頗受歡迎。然而,隨著全國房價尤其是長三角房價的飆升,當地居民和媒體遂將房價飆升歸罪于在全國各地攻城掠地的溫州人,于是原來在當地政府和開發商眼中的資本英雄頓時成了罪人。一夜之間,好似天使變成了魔鬼。
答:溫州民間資本為什么熱衷于炒房,顯而易見的因素在于炒房是短線投資,風險小,見效快,獲利高。炒房在眼下是高利潤的行當。以溫州人的敏銳眼光和市場反應速度,不注意到這一市場是不可能的。
溫州人熱衷于炒房除了資本逐利本性外,其背后有其更深層次的誘因,其一即在于溫州本地產業體制的缺陷。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溫州造就了成千上萬的百萬富翁乃至億萬富翁,但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經濟總有發展瓶頸, 迫使溫州經濟急需整體的產業升級。但是投資重化工、機械等大型產業,溫州缺乏產業基礎;投資高科技產業,缺少技術、人才支持;繼續眼下的輕工業產品加工生產和模仿制造,又面臨著新市場規則的制約和殘酷的市場競爭;一向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溫州民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溫州經濟增長出現瓶頸,是因為它的產業結構演變過程異常緩慢,這種現象可以稱之為"代際鎖定"。 產業升級緩慢,使得溫州富余的民間資本難以找到投資于本地產業的領域,使得溫州民間資本不得不將投資的目光投向外部和本地企業以外的領域。擁有雄厚資本的大企業則選擇了長線戰略,到中西部進行投資興業,以尋求低廉的土地和人力資源,如奧康在重慶鶴壁投巨資建立的中國最大的西部鞋城。
而中小資本和零散資金,自己創辦新企業或做大企業,則缺乏足夠的資本和技術支持,不得不尋找短線項目,撈些錢就走。溫州一個企業家說出了溫州炒房團的投資動機:"手中有錢之后在本地找不到好項目,而中小企業融資又非常困難,無論在本地和外地辦企業,都缺乏資本支持。只好到外地炒房子。"
其二除了現有產業布局的限制,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投資領域如電力、礦產、公共事業等領域,由于市場準入的限制,又是民營資本受限的領域,使得民間資本作為不大。
由于溫州的民企大都是從家庭小作坊發展而來的,是純家族的企業。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企業很少。溫州民企大都不愿失去自己通過艱苦創業而發展起來的企業的絕對控制權。對外招股募集資金非常少,同時又非常謹慎,所以至今溫州沒有一家上市公司。
溫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業遠遠少于臺州、紹興等地,使得溫州的散落于老百姓和小作坊的資本無法通過股份制進入有實力的大中型企業。而紹興、寧波、臺州等地正是由于擁有眾多股份制企業,才使得富裕的中小資本能及時找到投資渠道和領域。
近幾年,由于國家對地下錢莊的嚴厲打擊,使得溫州資本原來通過地下錢莊獲得高利息的投資私貸方式也陷于低潮。由于股市幾年來的低迷,溫州人顯然不愿意在疲軟的股市中幫貧救困,因此對這個領域投資興趣不大。在目前國內投資渠道還比較單調的背景下,"買房子"就成了最適合的資產保值增值的手段。
在房地產市場上,溫州家族聯合作戰的傳統優勢卻有了可施展的余地。那些轉戰南北的溫州炒房"集團軍",多是親朋好友聯合起來的,幾十個人、幾千萬資金一起砸在某個樓盤上,可以迅速抬高樓價,獲得巨利。隨著南京、上海采取了對炒房的遏制政策以后,溫州人的投資節奏正在放慢,而放慢的原因是新的投資渠道不通暢,國家對于一些投資項目還未放開,以及缺乏投資平臺所至。
問:上海平均房價每平方米"5118",超過北京,是一個標志,實際上大多數高于5118,有人調查,15個主要區128個樓盤僅有15個在5118元,14個在偏遠郊區。杭州最高房價突破萬元,南昌這類城市的房地產上半年突然漲價30%,房地產商無不喜笑顏開。
答:特別是大房地產商喜笑顏開,政府只是控制土地信貸供給,沒有控制需求即消費信貸,倒閉了小房地產商,對大房地產商有利,如果控制消費信貸,清查囤積土地,他們就該哭了。北京市突擊批地被中央清查,讓我們看看中央政府的認識能力和權威如何吧。
3月份,中央調控土地出讓制度,建立土地垂直管理體系。4月份起,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放寬貸款利率的浮動范圍。4月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對所有在建、擬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進行全面清理,重點是鋼鐵、電解鋁、水泥、黨政機關辦公樓和培訓中心、城市快速軌道交通、高爾夫球場、會展中心、物流園區、大型購物中心、城市建設等重點項目。僅上海地區就砍掉了4000多億元的建設項目,如上海環球影城主題公園、環球金融中心、崇明島賽馬場、崇明越江隧道工程等。全國受影響的項目估計在上萬億元。與建筑業關聯度最高的房地產行業受到影響。5月份,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開始回落,建筑業投資增幅比上月下降了28個百分點。7月份,宏觀調控初見成效。
第二個標志就是外貿出現從順差到逆差的歷史性轉折,2003年的順差200億美圓,2004年第一季度則出現數十億美圓逆差。 國內經濟過熱導致進口增長快于出口增長,這是造成今年1-4月貿易逆差的最重要因素。2003年以來,中國經濟步入快車道。2004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長9.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幅度更是高達43.0%,比上年同期加快15.2個百分點之多。一季度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更高達7.2萬億元,比2003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總額高1/3。投資拉動的經濟過熱一方面急劇增加了對海外原料、能源和資本設備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國的巨大需求對世界市場上述商品的價格產生了推動作用,加之這一過程恰與2003年以來國際商品市場價格一路走高的趨勢同步,其結果是導致中國進口的上述商品數量和價格均顯著上升,進口支出急劇增長。
第三個標志是煤電油運全面緊張,浙江省企業用地只能滿足1/5,許多企業自己發電,電價差額由地方財政補貼。夏季用電高峰未到,全國就有24個省級電網拉閘限電。鐵路運輸只能滿足不到一半的需求。房地產業的畸形快速發展,帶動了作為其上游產業的鋼鐵、水泥、電解鋁的快速增長,這些產業卻都是耗能極高的產業,據統計,每生產1噸電解鋁要消耗1.5萬度電。同時,這些產業在中國同時又是能源利用率非常低的產業,其能耗率比世界先進國家超出30%以上。因此,盡管這些年中國電力與煤炭生產增長率也不低,但相對于這些快速增長而又能耗極高的產業增長,自然會出現十分短缺的局面。煤炭產量在去年達到16.67億噸歷史新高的基礎上,今年前兩個月同比增長13.9%,但仍供不應求,許多電廠、鋼廠等米下鍋。發電量雖繼續保持15%以上的高速增長,但仍有不少省份拉閘限電,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停三開四"的現象。交通運輸能力嚴重不足,鐵路貨運請車滿足率只有40%左右。中國經濟結構性過熱就是如此出現的。
第四個標志是物價難以控制,5年以來糧價持續下降造成的反彈,和進口價格上升,屬于成本推動,不可能通過控制總需求馬上見效。
2003年10月啟動的本輪物價上漲呈現出非常明顯的特點,一部分商品和服務價格快速升高,其中食品價格上升是拉動這一輪消費品物價指數上升的主要原因,2004年6月份消費品物價指數上漲了5%,而食品價格當月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4%,強勁地拉動了消費品物價指數的上行。
另一方面,我國已成為全球的制造業中心,而由于我國人均自然資源相對匱乏,對進口原材料依賴較大。2003年全球鋼材價格比去年上漲66%,國際石油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9個百分點,國際市場上這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導致國內鋼鐵、水泥、能源的價格上漲。而工業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引起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的增高。國外廠商在我國投資設立的工廠大多都是加工出口模式,因此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支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這些工廠生產的產品越來越多,對工業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導致工業原材料、能源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從而帶動了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上升。
第五個標志是投資慣性決定,2004年投資增長率仍舊難以下降。
2003年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呈現高速增長勢頭,全年全社會投資增長26.7%,扣除投資品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速可達22.3%。2003年的投資增長貢獻率已遠遠高于1985年、1988年和1993年的投資過熱時期,經濟增長對投資增長的依賴性顯著增大。2004年初,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加快,1至4月份,城鎮50萬元以上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1047.4億元,同比增長42.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4個百分點。如果投資延續2003年以來的慣性增長,2004年全年投資增幅將可能超過30%。這一增長趨勢必將不斷加劇基礎產業和設施供給緊張局面,促使社會生產成本大幅增加。
我國投資增速加快引發了市場對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煤炭、電力等中間產品需求的增加及價格上漲。2004年1季度,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同比上漲8.3%,其中,黑色金屬材料類、有色金屬材料類價格分別上漲23.5%和20.5%。但是上游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并沒有傳導到下游消費品價格環節,1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2.8%,漲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3個百分點。其中,又以食品和少數服務項目價格上漲為主,這兩項共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2.88個百分點。
目前的經濟運行機制是投資增長→收入增加→儲蓄以更快速度增加→進一步轉化為投資增長,體現為儲蓄與投資的"雙向循環"。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畢竟有較大部分要增加消費品供給,消費需求啟動乏力會帶來生產能力的更大過剩和產品的更多積壓。2003年以來,就連成為消費熱點的汽車也出現了庫存增加的局面。因此,與相對薄弱的消費需求基礎相比,許多行業的當前投資擴張是缺少市場支撐的。其次,由于消費的體制約束的存在,投資并不需要引起眾多社會商品的供需緊張,而只要導致某幾種重要商品或服務的"瓶頸"出現,就可以認定其冷熱程度了。2002年以來,我國電力供需矛盾有所加劇。2003年,全國大部分地區出現拉閘限電情況,2004年預計仍將有超過一半的地區采取拉閘限電措施。電力、煤炭和交通緊張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當前部分行業過度投資的勢頭。
問:如果我們以上分析可以成立,那么,中央政府此時更應該理直氣壯地堅持宏觀調控?
答:是的。首先,籍此次宏觀調控,改善中國經濟宏觀結構,使中國經濟發展避免泡沫化局面。對房地產業,早整頓帶來的后續損失越小,越往后可能帶來的損失越大。因此,中央應該理直氣壯地堅持既定政策,哪怕這種調控政策可能影響到當下的經濟增長率,從長遠看,也是值得的。
其次,籍此次宏觀調控,打壓強勢利益集團與中央政府對弈的氣焰。近幾年來,新一屆政府在協調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的諸多改革舉措都遭到某些強勢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如果此次宏觀調控繼續半途而廢,只會助長這些利益集團的威風,使他們更肆無忌憚挑戰中央政府權威。在這方面已經有教訓。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央行2002年為防止房地產過熱,出臺了"121號文件"。但在房地產利益集團強大的壓力下成了廢紙一張。結果,2003年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占整個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比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同比上升了21.1%。因此,中央政府此次應該理直氣壯地堅持宏觀調控政策,以保證今后政令暢通。
宏觀調控為什么要加大力度
問:中央政府是不是只能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使用行政甚至法律手段?
答:這是必然邏輯。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連續發出四個文件:《低水平盲目建設目錄》,《控制信貸風險》,《清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重點清理鋼鐵,電解鋁,水泥,黨政機關辦公樓和培訓中心,城市快速軌道交通,高爾夫球場,會展中心,物流圓區,大型購物中心,和2004年以來開工的全部項目。《暫停土地批轉》,凍結全國農用地轉非建設用地半年,半年后必須逐省逐地進行驗收。中央銀行采取行政命令式的"窗口指導", 銀監會指示銀行在"五一"節前停止發放新貸款。"窗口指導"。 央行行長周小川說,30%的銀行不良資產是各地政府不良決策造成的,這已成為歷史,"我們決定把地方政府干預當地商業銀行經營告一段落"。
以上措施能夠見效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央把加強宏觀調控上升到非常高的政治層面,并輔之以嚴厲的行政法律手段。4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進行全面的經濟調控,溫家寶總理指示控制經濟過熱,控制貨幣發行量和貸款規模、嚴格土地管理,堅決制止亂占耕地、認真清理和整頓在建和新建的項目查處違規行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節約資源活動,等等。
問:然后就是"抓典型"了?處理民營資本江蘇鐵本并懲治其領導人,成為強力推行經濟整頓的標志。2004年4月28日,針對常州6家金融機構的查處風暴降臨。中行常州分行行長黨委書記王建國被撤職。這6家金融機構合力幫助一個注冊資本3億元的小型鋼鐵企業,運作總投資106億元的大項目,授信總額43億,其中中行25億,農行10億,建行6億,廣發3000萬,浦發5000萬,常州武進農村信用聯社105萬。鐵本公司新建項目被國務院叫停,常州市政府宣布壓縮用地規模,未占用的1647畝土地立即復墾。
答:鐵本事件暴露了民營資本投資同樣存在"軟約束",是成本軟約束。2003年下半年鋼鐵價格連連上漲,各家銀行爭搶項目。地方政府的支持給銀行造成假象,以為沒有問題。批文是地地道道的越權審批,鐵本化整為零通過22個項目向銀行貸出數億資金。銀行貸款有集聚效應,一個銀行貸款無形中會提高企業信用等級,成為優質客戶。
問:我記得樊剛他們曾經揭露計劃經濟下國有企業是"預算軟約束",按照道理民營企業就應該是硬約束了。怎么又有"成本軟約束"?
答;沒有這個道理。計劃經濟不好,它的對立面就一定好,這是小兒科的思維?深圳《開放導報》一篇文章專門計算了鐵本的成本軟約束,
第一項, 違規用地6000畝,60%是耕地,沒有公開競價。計算土地成本:
江蘇土地每畝42萬元,常州40萬元,高新技術開發區優惠為10萬,按照優惠價格企業節約18億。
第二項,給農民支付耕地補償每畝是1。5萬元,規定已經非常之低,而且企業一般不能完全支付。
第三項, 規定2億元人民幣以上的鋼鐵工程由環保總局批準。鐵本104億
概算,環境保護成本占總成本的20---30%,大約15億,沒有經過環保審批。
第四項, 降低勞動保護標準。勞動保護成本占總成本5%,
民營和外資企業基本沒有。這一項節約5億。
第五項, 拖欠工資和原材料款。104億概算從銀行貸款34億,自有資金40%
是40億,至少有30億資金缺口,依靠拖欠工資和材料款可節約利息1。5億,3年4。5億。總計節約37億投資成本。
問:簡直驚人。這就是說,任何所有制的企業都可以勾結政府部門,違規操作,節約不應該節約的成本獲得30%以上的暴利,這才是投資過熱的真正原因。國有企業借債不還,民營企業同樣可以不還。
答:這清楚地證明了,經濟增長有一部分是以環境資源和勞動者的利益為代價的,而且主要不是所有制問題,即使把國有企業全部送給私人,他們仍舊會與權力結合,關鍵是限制權力。
再看南方一家幾百萬噸的大鋼廠,是如何運作的:取得政府支持,低價獲取土地使用證;錢還沒到位土地證就到手;以土地向銀行抵押得大筆貸款;以墊支方式建設,施工由建筑公司墊支;設備訂貨由制造廠墊支。民企老板是空手道,
國有企業如何能做到?貸款越多,相關單位與之結成命運共同體,唯恐項目搞不上去。老板們以少量自有資金調動大量社會資源,獲取最大利潤。
問:廣東南海巨額騙貸案也夠典型。民營企業主馮某利用其控制的13家關聯企業,編造虛假財務報表,與銀行內部人員串通,從工行南海支行貸款74億,轉入個人儲蓄賬戶或直接提取現金,非法匯出境外。馮某第一次獲取大額貸款,市主要領導陪同前往;多年來獲巨額資金的抵押證明,絕大多數是偽造的,也有當地政府國土局和房地產局開出的。馮的公司與南海市財政局資金往來10億元,財政局干部是財務顧問。
答:因為民營資本背后有地方政府權力,所以中央政府也只能以權力治理權力。當然可以在方法上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嚴厲的宏觀措施至8月,已宣布取得明顯成效。
首先是股市,4個月從1780點下跌到1366點。德隆系徹底崩盤,結束了目前最大的上市公司集團大泡沫;北京國洪起案引發的對于國債回購的清理,引起了國債市場和股票市場的連續跳水。股市泡沫被擠得差不多了,但根本性的股權分置仍舊沒有解決,政府回避歷史責任使中小股民承擔改革和整頓的成本,這是不公平的,沒有公平就沒有信心。
------清查土地迫使許多項目停止下來。出現產業劇烈波動:唐山鋼鐵投資急劇增加,2004年又急劇收縮。2004年1---4月,關閉36座高爐,26座轉爐,63條軋機,減少700萬噸能力。上海地區砍掉4000多億元建設項目,如環球影城主題公園、環球金融中心、崇明島賽馬場、崇明越江隧道工程。全國受影響的項目估計在上萬億元。全國建176個高爾夫球場,經國家批準的只有10個。高爾夫球場太費水,這次大部分應該停建,建成的改為公園。
問:浙江有的民營企業為了結束某些接近完工的項目免成"爛尾樓",不惜以18%的利率向典當行貸款。占用的耕地已打入鋼筋無法退耕,就在地面鋪設莊稼以對付調查組。民營企業家反映,這樣的調控方式和力度只能維持到年底,再下去他們就堅持不住了。
-答:2004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58773億元,同比增長9.7%,比去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26082億元,增長28.6%,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5個百分點,比一季度回落14.4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4924億元,增長28.7%,比一季度回落12.4個百分點。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每米2701元,同比上升11.6%,增幅比一季度提高4.9個百分點。與此相反,6月份"國房景氣指數"為105.18,比5月份回落0.74點,比去年同月回落1.86點。土地開發面積增幅大幅回落,上半年完成開發土地面積同比增長11.5%,增幅分別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回落17.3個和28.5個百分點,說明宏觀調控見效。
按照同比原則,2004年下半年投資和經濟增長率會有明顯的下降,因為2003年上半年受SARS影響,經濟不景氣,下半年增長率崎高,2004年就相反:上半年非常高,下半年下降。
問:關于宏觀調控的爭論重新升級。反對意見認為既然已有成效就應該結束,否則將引起通貨緊縮,把行政手段集中于長江三角洲地區和房地產業,打擊民營企業是錯誤的。
答:為鐵本鳴不平的文章也出現了。現摘錄如下:
"戴國芳及妻子8人被正式逮捕,罪名是涉嫌偷逃稅款700萬元。一個4月份以前還是白手起家英雄的民營企業家,轉眼變成僅有初中文化程度罪犯。年初剛剛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卻明確記載著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并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等條款。《行政許可法》,沒有人質詢強制性行政行為的合法根據,也沒有人為戴國芳主張應有的合法權利,反而普遍表現出幸災樂禍式的冷漠,就不能不令人憂慮一個法治中國的可能性。初中輟學從收購廢銅爛鐵起家,十多年年產鋼鐵80萬噸、銷售額17億、上交稅費3700萬,難道不值得尊重嗎?頗帶歧視色彩的農民企業家稱謂,與任何國際慣例格格不入的,英雄不問出處。從最起碼的個人私德角度來講,在別人落難時幸災樂禍的嘲諷與自作聰明的賣弄,說輕了是有失厚道,說重了就是小人行為。
"自由投資權是基本人權一部分,按照尚未廢除的投資項目審批制度規定,
鐵本查處集中在違規分拆立項和超標占用耕地,低水平重復建設把一個重大項目分拆成22個小項目,如果沒有履行任何報批手續私自開工,責任在公司;如果履行了報批程序審核同意,即使超標占用耕地,違規建設的主要責任應在地方政府,刻意規避中央行政規定和挑戰中央行政權威是地方政府。
"過分強調集權令行禁止,卻極少從個人民企基本權利方面,認真考慮過上
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合理性。你可以不許別人上廁所,但你無法禁止別人尿褲子!嚴重違犯自然權利,新辦企業不準出生、投資項目不準開工、破產企業不許死亡等魔幻現實主義現象,難道都符合市場經濟的自然法則嗎?
"媒體一方面奚落性地稱戴國芳為農民企業家,又貶責他偏離科學發展觀,
甚至讓江蘇人民總結發展不能忘大局的教訓。那些深知科學發展觀又通曉大局的人們,自己又干出了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業呢?如果戴國芳既能遵循科學發展觀又能明辨大局,我們應該請他當聯合國秘書長還是做國家主席呢?湖北省副省長兼法學專家辜勝祖'不學戴國芳,要學郭廣昌'的說法,《中華工商時報》記者呂平波'不打早不打晚,就打不長眼'的評論,讓人對民權和法治的期望幾乎回到冰點:原來我們還是在一個充滿權謀和人治的社會!
"三年前主流媒體還在鼓吹以政府投資帶動民間投資,今年保護民營企業和
私有財產權利的憲法修正案還剛剛高票通過,突如其來的宏觀調控卻重重打在民營企業身上,與時俱進的主流媒體應付裕如,轉眼就頭頭是道地總結起戴國芳失誤與教訓。民營的鐵本公司為什么不能投資自己認定的項目?處罰依據卻說是沒及時納貢上香,這又是哪家的王法呢?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就是國企和民企在目前的現實寫照。"
問:既然這樣,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就很有必要了?
答:今年以來的宏觀調控雖然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沒有解決深層次的問題,因此,我們仍然需要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當前需要做的有四件事。
第一,在中央政府內部統一思想。由于各方博弈的結果,連中央政府內部都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尤其是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發展中心以及發改委研究中心一些官員與專家,前一階段也放出了與中央宏觀調控政策不和諧音,這對外造成了很壞的印象。因此,有討論必須局限于中央政府內部,但一旦形成了決議或政策,就不允許他們對這些決議或政策說三道四。
第二,不要急于宣布宏觀調控將結束。最近中央政府有官員頻頻放話,認為宏觀調控已取得成效,認為不需要再出臺新的調控政策,甚至認為下一步宏觀調控有必要防止投資增速的過快回落,以保證經濟的穩定較快增長。這也給外界形成了很壞的印象:如此快就宣布宏觀調控政策結束,要么此前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政策是錯誤的;要么中央政府已經抗不過沿海勢力的反對。因此,當前最好的作法仍然是要堅持既有的宏觀調控政策,不要放軟,尤其在輿論上不能放軟。
第三,中央政府有必要澄清三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其一,有人說,"此次宏觀調控傷害了中國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地區的元氣"。對此,中央政府應該講清楚,即使沒有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用電、用煤與用水的緊張也將迫使這些地區放緩能耗極高的鋼鐵產業發展。《經濟》雜志近期封面文章《浙江經濟模式面臨全面危機》在這方面有很大的說服力。其二,有人說"鐵本事件"傷害了民營經濟的元氣。對此,一方面,中央政府要將"鐵本事件"的來龍去脈講清楚,尤其要強調,鐵本公司以三億元自有資金竟然帶動四十多億銀行貸款,即使不搞宏觀調控,這種做法本身也違規;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可以列舉數據,證明宏觀調控的主體仍然是國有企業,而民營以及外資受宏觀調控直接影響較少。其三,有人說宏觀調控傷害了市場機制的元氣。對這種說法要堅決反駁。因為在任何市場經濟體國家中,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熨平經濟周期,都是政府主要功能之一。而且,還要揭露這樣一個事實:當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強制拆遷,為房地產發展推波助瀾時,這些人從來沒有說過這種做法才是真正損害市場運行的微觀基礎。
最后,對于開放經濟環境中如何更好地進行宏觀調控中央政府必須及時加以研究。這次宏觀調控不同于此前的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中國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發展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政策不僅受到國內某些利益集團的對抗,而且受到某些外國勢力的對抗,同時宏觀調控的客觀效果也大為降低。在此次宏觀調控中,外商對中國投資數量與領域,包括對中央宏觀政策嚴控的領域都沒有任何影響。據稱,全球排名前五的歐洲金融機構--荷蘭國際集團、總部在新加坡的東南亞最大房地產開發商凱德置地、著名投行摩根斯坦利等都在繼續以各種方式進入中國房地產產業;全球最大的彩涂鋼板生產企業--澳大利亞博思格鋼鐵落戶蘇州工業園,總投資2.8億澳元建立一條生產線;而全球鐵礦石巨頭哈默斯利公司與上海寶鋼集團公司簽訂一項為期10年的協議,將每年向寶鋼供應最多為700萬噸的鐵礦石。外資成為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法外區",不僅僅削弱了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力,而且直接影響國企與民營資本對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接受心理,對此,中央政府不能不加以研究。
歷史上兩次宏觀調控的成敗得失
問:在這樣的形勢下,黨中央和中央政府暫不出臺新的措施,在9月份16屆4中全會上進行討論。
答:地方政府與中央會有新的博奕。改革一項重大戰略是地方分權,通過20世紀的地方財政包干,地方政府成為利益主體,承擔發展地方經濟,保障社會穩定的任務。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積極性非常之高,GDP成為政績主要指標,不把經濟增長率搞上去,不搞幾處樓堂館所,他們就無法交代。當然這樣發展也包含他們個人的巨大經濟政治利益。中央政府越來越成為宏觀調控的主體,承擔保障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的職能。
第一次大的博奕在1985-----1986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和城市價格改革,出現通貨膨脹和貿易逆差,經濟緊縮遭到地方政府反對,理論界出現"通貨膨脹無害論",結果宏觀調控沒有堅持。1987年中共中央做出"價格闖關"的決定,國內外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拼命鼓吹"長痛不如短痛",弗里德曼,張五常等都是價格闖關的積極鼓吹者,不適當的宣傳造成通貨膨脹預期。當時3000億人民幣的居民存款,數量級遠遠低于1992年的10000萬億,更低于目前的10萬億,但竟然造成全國性的搶購風,在貴州這樣的窮地方,居民竟然搶購毛線,每家滿滿一箱,這就是預期的作用。
問:如果我們知道什么叫做通貨膨脹預期,就不會去特意宣揚價格改革,自己煽動漲價預期。也可以說我們引進西方經濟學太慢。
答:令人奇怪的是,難道弗里德曼和張五常這些國際著名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也不知道?難道他們沒有看過盧卡斯的"理性預期理論"?或者是盧卡斯當時沒有提出這個理論?無論如何,1988年價格改革受到了國際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在改革前未能堅決控制通貨膨脹,改革中又沒有能夠控制通貨膨脹預期,結果失敗得很慘,導致1978年改革以來最大一次經濟失控,社會動蕩,政治風波。價格改革當然是正確的,但沒有造就宏觀經濟平衡的外部環境,結果急轉直下。中國價格改革竟然是在1990---1992年實行嚴厲經濟緊縮下自動完成的。經濟增長率下降到4%,地方財政緊張不得不取消價格補貼放開物價,結果到1992年底全國90%價格由市場決定,價格改革自動成功了。
問:你形容為"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陰"。同樣的價格改革在著名的"改革開放派"領導下失敗且導致政治動亂,而在所謂"保守派"緊縮經濟,甚至在理論上批判市場經濟時自動成功,不能說不是歷史的諷刺。
答:改革順利進行需要宏觀經濟平衡的環境,和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一搞宏觀調控就說是反對改革,回歸計劃經濟,一關心老百姓就說是民粹主義。
問:第二次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重大博奕大概就是1994年的分稅制和朱溶基主導的宏觀調控,幾位著名的改革開放派經濟學家聯手反對。大家都知道左大培在《經濟學消息報》上發表《經濟學界也要反腐敗》,揭露經濟學家與投機資本聯手干預國家決策,你們"非主流派"就是此時開始出現的。
答:我當時和那些"著名經濟學家"關系很好,大家都是80年代改革開放的同路人。關鍵不在于有不同意見,而是他們對不同觀點實行私人壟斷和封鎖,這有悖于他們一貫標榜的自由主義原則,我也是為了維護自由主義的純潔性才支持左大培的。沒想到他們這些人心胸狹窄,連我也一起封殺。
問:最近163網和上海《社會科學報》都報導了此事,但他們否認有封殺。
答:當時《經濟學消息報》主編高小勇到我家求助,說自己到北京辦報如何如何艱苦,中午經常是揣一個涼饅頭到處跑,這次受封殺壓力很大,希望我能夠投稿并幫他組稿。我幫助他找董輔仁,王建等約稿。老董比較忠厚,說大家約好了都不給他投稿我也不好辦,最后由我寫了一個董先生訪談。后來高小勇去追尋諾貝爾獎,策劃張五常熱,《經濟學消息報》再不報道非主流觀點,說明他們不是真自由主義。
問:當時宏觀調控主要是北海房地產泡沫,全國銀行的資金流向北海。
答:大形勢是鄧小平南巡造成全國新的改革開放熱潮,在徐州"破三鐵"失敗了,有些下崗工人殺了廠長,于是地方政府就轉向開放和發展,出現房地產泡沫,外匯黑市1:11,再不控制就是1:15。物價指數高達20%。那些著名經濟學家出來扣政治帽子,說宏觀調控是計劃經濟復辟,反對小平的"發展是硬任務"。但還是堅持下來取得成功,標志就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沒有卷入。
北海的房地產泡沫帶動全國,留下嚴重后遺癥,大量"爛尾樓"矗立在各個城市。2001年底,廣州有200多個閑置地塊和60多座爛尾樓,重慶有63座,海南三亞到2003年還有110座,天津有37座。至于日本,房地產崩盤導致10年經濟低迷,已成世界性的歷史教訓。
問:這兩次一勝一敗,的確值得認真總結。不知道這次結局如何?
答:這次宏觀調控難度顯然大于前兩次,認識從來都不可能一致,問題是相關利益集團的實力遠遠大于以前,已經有能力和中央政府進行對抗,從輿論到政策,都有這個跡象。2004年上海房價不降反升,他們在極力維持泡沫。
房地產泡沫的標志與機制
問:我們從投資主體性質談起,我有一個問題,現在說投資體制改革,只要是自己的錢,政府不再進行審批是怎么回事?
答:問題在于能夠成為國家投資主體的民營資本,自有資本不足,要運用大量公共資源,如貸款,土地,環境,特殊經營許可等等,當然需要政府審批,完全否定審批是不對的。當然政府管制的方式應該改善,把必不可少的額度指標進行公開拍賣,政策與操作公開透明,防止腐敗和尋租,關鍵是限制權力濫用,但不是取消必要的管理。
這次民營企業剛成為投資主體,就出現嚴重失控,特點是:1。投資方面的成本軟約束,成為暴利的來源。2。以房地產業為核心,制造經濟泡沫。3。政府的利益是賣地收入。4。房地產企業的利益是大規模運用銀行存款和回扣成為經營者,風險則由銀行承擔。5。權力,資本與黑社會聯手系統掠奪城鄉居民,危害人民利益和社會穩定。6。拉動高消耗產業,浪費資源和能源,制造環境污染,增加社會成本。7。拉動進口,增加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影響國家經濟安全。8。進一步形成利益集團,尋找政治和理論代表,控制輿論,破壞學術的嚴肅性。9。泡沫的破裂將增加銀行呆帳,在外資銀行分流存款的背景下,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爆發。
問:你這9條環環相扣,很合邏輯,如果成為現實那就太可怕了。房地產泡沫確實存在嗎?許多經濟學家并不承認有房地產泡沫,理由是:中國人口這么多,土地這么少,對住宅的需求這么大,地價當然會持續上升,怎么會暴跌呢?
答:日本土地比中國更緊張,為什么也有房地產泡沫破裂?十幾年了經濟長期一蹶不振。有沒有經濟泡沫,要看供應是否超過有購買力的需求而不是絕對需求。否則怎么會有生產過剩危機?為什么要把牛奶倒入大海而不是低價銷售?因為市場經濟的最高原則是利潤而不是滿足人民需要。為了保持壟斷高價,市場經濟需要經常毀滅一部分過剩生產力。這種過剩當然是相對過剩而不是絕對過剩。
按照絕對需要,中國再過50年也沒有泡沫。我國城市住宅建筑面積60億平方米,4億居民人均住宅面積20平方米,需增20億平方米,一般不到人均50平方米就不會停下來,城市人口還要增加。每年新增建筑面積4億平方米,可不是要蓋50年?直到城鎮住宅面積達到150億平方米為止。
問題在于相對購買力。中國房地產價格過高,質量過剩,一是由于房地產商追求高額利潤大蓋豪華住宅寫字樓,二是政府追求豪華辦公樓,其購買者都不是真正的居民;三是供應方面的問題,中間環節炒高地皮,層層回扣,腐敗嚴重,成本自然高昂。
問:3年以來消費信貸所支持的居民住宅大量發展,能說也有泡沫嗎?
答:根本指標是收入與房價之比,住宅價格中位數與居民家庭收入中位之比合理水平應為3∶1到6∶1。東京房價收入比4.8∶1。我國大部分城市8∶1到15∶1。上海、廣州8∶1,北京房價11∶1。今后5--10年城鎮房價與家庭收入合理是5∶1至8∶1。據最新統計數據,2004年上半年,北京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836.4元,人均消費支出5748.7元;上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513元,人均消費支出為6329元。北京市目前有關部門公布的平均房價為每平方米4900元,上海為每平方米5100元,實際可能分別為5500元和6000元左右。一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才1.5萬元,還包括通訊、交通、飲食、服裝、醫療等開支在內,而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就要50多萬元,大多還是毛坯房,簡單一算就知道買房對普通百姓的負擔有多重,還要裝修,還有子女、父母、教育、交際及日常開支等等。 2003年,長三角15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平均工薪收入為8312元。
消費信貸幾乎占3年以來購房款的一半,利率高達5%,比美國還高。利率太高,貸款買房子的就只能是不想還款的人,想還的就不貸款了,因為根本上是還不起的。目前大部分中國人是盲目貸款,超額貸款。25歲結婚,都是一次到位要100平米房,至于能否償還,并沒有認真考慮,這就是追求享受,不負責任的新生一代。他們的預期收入,是根據新自由主義鼓吹盲目樂觀的"高增長高收入高消費"模式的一種夢想。一旦經濟增長不能維持,大部分人就難以償還貸款。房子給了銀行,銀行就變成房地產公司的銷售部,同樣賣不出去。消費信貸最怕系統風險,而中國的確有系統風險,負責任的政府在此階段就不宜大量放貸,尤其是首付款太低,引導居民特別是年輕人超前高檔消費,使他們的負債長期超過收入水平。到時候大家都還不起,只好延期,危機就集中到銀行。
問:泡沫因素還有什么?
答:造成房地產泡沫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地價泡沫。土地由于其稀缺性和市場需求的無限性拉動及炒作,土地價格出現虛漲,虛漲的部分就是泡沫。二是房價泡沫。房價中的地價泡沫、房地產投機和炒作所哄抬的價格部分、開發商正常期望值以上的期望值等,組成了房價泡沫。三是商品房供求泡沫。商品房供大于求,超過部分的供給增長則為虛漲,構成商品房供求泡沫。五是房地產投資泡沫。因我國房地產投資持續高速增長,空置商品房增加、大量資金沉淀等,使房地產企業還貸、還債困難,導致了房地產投資泡沫產生。這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空置率(注:空置率=空置面積/近三年竣工面積之和*100%)從空置率看:國際通行的標準是10%。考慮到我國國情及房地產開發業正處于大發展階段,可以認為20%以內尚屬正常。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字表明,2002年1至7月份,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總量已達1.2億平方米,約合1000萬套住房,其中半數空置了一年,占壓資金超過2500億元。2003年前4個月,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同比又增長9.6%,累計空置面積超過1.25億平方米、占壓資金超過3000億元,居各行業不良資產之首,已引起中央銀行的警惕。其中,空置期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積同比增長4.5%。而房地產開發投資卻仍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空置住宅的壓力在進一步加大。2003年全年商品房空置面積為1.28億平方米,增長2.2%,比上年回落8.7個百分點。其中,空置一年以上的面積為542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4.4%,占全部空置面積的比重與上年相比增加4.5個百分點。分地區看,東、中部地區商品房空置面積保持負增長,而西部地區增幅超過16%。
問: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顯示,2004年4月末,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為960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6%,增幅回落6個百分點。其中,空置商品住宅592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8%。從空置時間來看,空置一年以上商品房面積為5529萬平方米,所占比重為57.6%。5月末,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為970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4%,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6.8個百分點。其中,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積為561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0.7%。分地區看,東部地區商品房空置面積601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2%;中、西部地區的商品房空置面積增加較快,增速均超過10%.。另外,根據上海最新發布的數據,至6月末,申城商品房空置面積下降了58.2%。6月末,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為969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0.2%,增幅比一季度回落5.1個百分點。其中,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積為5672萬平方米,所占比重為58.5%。按用途分,商品住宅和辦公樓空置面積,分別下降了7.4%和3.9%;商業營業用房空置面積依然保持快速增長,同比增長21.3%。
答:更加不穩定的因素,一部分住宅不是最終消費而是投資品。許多有錢人購買多處豪華住宅,只是為了等待增殖以后出售。上海《解放日報》披露一個抽樣調查,25個小區23694戶,其中3885戶,即26。5% 的購買者是投資或者投機的。更大數量的居民購買新房以后把舊房出租,以房租支付新房貸款,也是投資行為。一旦房地產泡沫破裂開始降價,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如果五星級飯店降價到四星級的水平,那么四星級將被迫降到三星級的水平,三星級降到二星級,在邊際水平上降價將導致總體性降價。
問:如此道理,是不是汽車貸款也有泡沫?
答:從總量看,我國汽車的家庭普及率不到1%,發達國家達到40---60%,當然遠遠沒有飽和。但相對過剩很快會出現,標志就是大幅度降價,而降價預期一旦形成居民就會推遲購買,加劇過剩。加上石油漲價,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等因素,汽車的發展速度也會降下來,許多汽車廠會倒閉和被兼并。如果房地產和汽車的增長率下降,就會影響上下游產業。當然可以啟動國防,環保,水利和農村城市化來彌補,中國現在資本嚴重過剩并且凈外流,但這些領域單純依靠市場機制不能解決,需要國家的開放和鼓勵政策,也需要國家為主導才行。
問:既然有這么大的風險,甚至必然破滅,為什么還要制造房地產泡沫,難道房地產商自己不怕虧損倒閉嗎?
答:房地產公司會倒閉,但經營者的私利卻可以保證,他們的利益并不似人們所想與企業發展一致。在市場經濟規則極不完善的條件下,經營各環節都有非法回扣,這是經營者收入的主要來源。至于房子賣不出去,最終風險銀行承擔,受損失的是存款居民。國際慣例是如果無限責任公司到閉了,投資者要以自己個人財產全部賠償,政府要監控你的生活水平,不得擁有高檔消費品如汽車。如果是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者要損失自己的投資。中國也是這么規定的,而且有限公司特別多。問題在于自有注冊資本太少,企業主要用貸款或上市圈錢,經營者實際上不負責任,這是亂投資的重要原因。中國必須健全關于投資,貸款和破產的法律,使那些亂投資亂貸款的人,真正對自己所運作的項目負責任。
問:商業銀行為什么要貸款給他們?
答:當房地產業泡沫處于上升時期,對商業銀行來說,房地產信貸的確是一種"優良資產"。不良貸款比例本來就過高的商業銀行,正好利用房地產信貸降低此比例。因此,拼命地向房地產業放貸。這樣的結果使得商業銀行其實與房地產商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處在"同一條船上"。1993年以來中國長期儲蓄大于投資,銀行存款大于貸款數千億,急于放款,特別愿意對消費者進行車房信貸,似乎消費者比較老實,有實物資產抵押,比較保險。深層次的原因是銀行經營者也有自己特殊非法收入來源,如違規貸款炒股票炒地皮,吃回扣。銀行絕大部分的錢并不是銀行自己的錢,而是居民存款。銀行最怕呆帳。如果一個銀行運用100億資金,它依靠吃利率差而盈利,假設1年一個百分點,利潤是1億。出現一個百分點呆帳,就消耗1年利潤。我國商業銀行大約有25%呆帳,經過這次房地產泡沫洗劫,可能到40%,就是說將吃掉正常經營40年的利潤。現在之所以沒有發生居民擠兌存款,是因為中國儲蓄率非常高掩蓋了呆帳。更大一次危機在2006年以后外資銀行分流國內銀行儲蓄。如果再有什么風吹草動,影響居民信心造成擠兌,外商撤資,就不僅是商業銀行危機,而是全國總危機。
問:商業銀行非常愿意進行住宅貸款,他們認為有房產做抵押,沒有風險。
答:這是指非系統風險。少數人不還帳,銀行收回住宅進行拍賣。如果是系統風險大多數人都還不了帳,銀行收回一大批房子如何拍賣,以什么價格拍賣?
到時候價格跌得一塌糊涂了。銀行經營者也可能吃回扣。不考慮這些因素,只用國際貨幣銀行學那一套是不行的,自由主義經濟學有假設前提,就是國內政治穩定,法制民主健全,沒有國內動亂和外部戰爭,這些假定在中國社會的轉型期未必都能夠存在,許多政策包括房地產消費信貸必須慎重,而前幾年是過松了。房地產開發資金過多依賴于銀行貸款,使其市場風險和融資信用風險集中于商業銀行。據估算,80%左右的土地購置和房地產開發資金都直接或間接來自商業銀行信貸。房地產貸款額則從1998年末的人民幣3106億元,急速放大至2003年9月的人民幣2萬1327億元!在房地產市場資金鏈中,商業銀行基本參與了房地產開發的全過程。通過住房消費貸款、房地產開發貸款、建筑企業流動性貸款和土地儲備貸款等,商業銀行實際上直接或間接承 受了房地產市場運行中各個環節的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張曙光老師指出,中國銀行不良貸款有60%與房地產有關。這一點在江浙與上海更為突出。從1995--2002年,官方統計的上海房地產業自有資金占本年度資金來源從16.4%,一直降低到10.5%左右。如此低的自有資金,使上海房地產商沒有任何后顧之憂:贏了就是自己的,虧了就是銀行的。這也是江浙與上海房地產如此迅速發展的秘密所在。但卻將最大的風險轉嫁給了銀行。
問:那么,地方政府利益又在哪里?
答:基本利益是賣地。所謂"經營城市",是把居民拆遷到郊區,政府和房地產公司獲得級差地租暴利。一方面,高檔樓宇是地方政府官員最大的形象工程;另一方面,在其他產業發展困難時,快速發展的房地產業正好可以帶動經濟增長。但這兩個原因都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已經將"征地"作為地方財政最大的錢袋子。政府廉價從百姓手中買到土地,然后轉手以高價賣給開發商,這是一本萬利的生意。通過低價征地,高價出讓,拿土地來招商,已成為不少地方創造政績、增加財政收入、改善部門福利的捷徑。在這方面,土地資源最為寶貴的江浙、上海搶了先機,嘗了甜頭。官方公布的數據,僅浦東征地就為市府帶來高達100億元的收入。這引來其他地方政府迅速跟進,最典型的是天津。戴相龍上任后,提出所謂"經營城市"的口號,讓政府壟斷土地市場,讓百姓搬出黃金地段,低價征地,高價出售。2003年一年間,天津累計拆遷量接近500萬平方米,涉及兩三百萬人動遷。政府從征地中所得收入讓窮慣了的部門一下子不知所措。一位官員甚至對記者說:"過慣了苦日子,一下子富了,還真不知道錢怎么花。"所以,地方政府也是房地產發展的又一最大受益者。此次中央宏觀調控,提出要從源頭上控制房地產發展過熱,嚴格地方政府批地政策,半年內暫停審批全國農用地轉非農建設用地,這無疑一下子收緊了地方政府的錢袋子,所以地方政府肯定會反對中央宏觀調控政策。
問:難道工業和城市的發展不是需要占用土地嗎?
答:問題在于土地有限,賣完了如何維持可持續增長?只能有計劃有控制地逐步開發,不可任憑地方政府短期利益過快處置;第二,政府收入增加過快會加劇腐敗,亂蓋樓堂館所;第三對居民補償不足,產生嚴重社會問題。
僅僅把房地產泡沫歸為腐敗和有法不依是錯誤的,更深層次是法律和制度模糊,沒有明確承認城鄉居民的土地使用權。我國憲法規定,農村耕地的所有權屬于集體,使用權長期承包給農民,地方政府沒有權力強行征收;出于公共目的征收應予補償,補償標準按照農產品6年收入定,未免低得離譜。幾萬元就把農民的耕地給征了,經過整理賣給外資,價格可翻數十倍。上海開發浦東政府賺了上百億,暴利所在,各地紛紛仿效,開發過度是必然的,沒有項目地就賣不出去。我國耕地很少,高產田集中于沿海地區,如果以暫時經濟效益為原則,把耕地占用過多,糧食生產要出問題,失地農民增加太快,有說上千萬,有說上億,他們沒有能力進城安居,就成為流民,流民是最大社會動亂因素,大家看看歷史就可以明白。因此中央政府堅決控制耕地的占用,是符合長遠利益的。
問:問題在于暴利所在,有法不能執行。
答:嚴重性不僅是有法不行,而是法律不明確,有的地方政府私自公布違背憲法的地方性法規,不承認居民土地使用權。農民的承包土地是有使用權的,農民有說話的權利嗎?
問:城市拆遷也是一塊大肥肉,居民上訪者甚多,究竟是什么問題?
答:我國憲法規定城市土地所有權屬于國家,計劃經濟下的慣例是"居者有其屋",只要住上了,無論是單位還是政府,都不能強行搬遷,房屋不許出租買賣。計劃經濟限制土地使用權流動,沒有經濟效益,但保障老百姓對土地使用權的實際占有。
問:80年代修改憲法說,城市土地屬于國家所有,使用權可以有償轉讓。
答:憲法少了一句注解:"不動產,意味著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不可分離"。我在天津開發區參加了中國第一塊土地使用權對外商的出讓,為制定法規學了3個月,看到外國,香港,臺灣的土地法,都有這條,我是一條條反復琢磨的,少一句就可能造成巨大問題。城市土地所有權屬于國家,土地使用權屬于誰?按照常識當然屬于住房子的人,無論房子是買的,租的,或者是計劃經濟下分配的,他占有住房所有權或者所有權,同時就擁有下面的土地使用權,因為房屋是不動產,不能象桌子隨便可以搬開,這就是法律上的:房屋所有權與地皮使用權不可分離。否則房屋為什么要比桌子貴,而且越來越增殖?增殖是土地增殖,房子只有折舊是越來越不值錢的。所以在售房時,政府有權利征收增殖稅,專項投入城市建設使地皮再增殖。
一些地方政府法規說城市土地所有權和所有權全是國家的,令人啼笑皆非。北京有許多四合院是私人產權,已有上百年歷史,現在增殖不知道多少倍了。結果在拆遷時候說,你們只有四壁和房頂,地皮是政府的。那還有什么可補償的?30年折舊已分文不值,搬家者還要付拆遷費。這是通過違憲的地方法規,系統剝奪居民私有財產呢。
問:奇怪,許多人談修改憲法,都沒有談到這類實際問題。只是說"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要求赦免暴富階層"原罪"。
答:強調保護私有財產是必要的,但不能說"神圣",神圣意味著不能追究來源,這是為暴富階層服務的說法,根本沒考慮老百姓的財產保護。法學家只是從條文上看問題,他們不了解在中國,最主要的財產-----土地使用權是公是私沒有分清楚,結果在拆遷中,居民的土地使用權被人剝奪,轉變成為暴富階層的私人財產。你說保護私有財產,原則上永遠沒錯,但在實際上是保護誰的私有財產?是保護老百姓的實際財產,還是保護剝奪者的財產?這是典型的教條主義。
問:恐怕沒有這么單純吧。
答:如果說法學家不了解經濟運行,有些經濟學家卻是投靠暴富階層為他們做代理人的,這就是所謂"精英聯盟",一部分知識分子特別是經濟學家法學家,與權力和資本相結合,替剝奪者辯護,他們所謂保護私有財產,實際上是保護剝奪者而不是被剝奪者。對立雙方的財產不可能都保護,好比我昨天搶了你的錢包,今天已經是我的了,法律應該保護誰呢?
正因為地方政府法規有這樣違憲規定,根本不承認城市居民實際上的土地使用權,所以才有拆遷中種種欺騙,威脅,甚至對居民使用暴力。政府把屬于居民的土地使用權,不經居民同意甚至不打招呼,直接劃撥給房地產公司;房地產公司把拆遷任務承包給社會上的"房蟲子";這些人掌握房源,專門幫助居民換房子,獎金來自承包收入,越能欺詐居民獎金越多;拆遷本來是政府行為,這樣的"市場化承包"實際是權力承包,是權力資本化最惡劣的形式。地下黑社會本來是填補政府職能真空的,現在變成為政府行使一部分職能,這可不是一般的"腐敗"可以概括的。
問:拆遷中出現毆打居民,派出所只作民事糾紛了事,最多賠禮道歉。如按違反社會治安條例拘留,按非法侵入住宅罪判刑,他們就不敢了。政府部門得到什么,可以查查他們的房子。
問:法律自身有問題,腐敗就特別嚴重。
答:房地產業最大違法行為是炒賣地皮。法律明文禁止炒賣地皮,土地要經過招標拍賣,兩年之內不開工即收回。但各地就是不聽,連天子角下的北京市也不聽。現在的權力資本通過制造房地產泡沫系統掠奪居民,掠奪資源和貸款,如果不能徹底整頓,全國腐敗會升級,中央權威會削弱,既得利益集團干預公共決策將獲得成功。
問:絕對不能讓他們得逞。我們堅決支持中央政府把宏觀調控進行到底,并且深入下去。
反對權力資本化要依法動員人民群眾
答:深化整頓的根本是依法動員人民群眾反對權力資本剝奪,維護自己合法權益。法律要明確和支持作為弱勢群體的居民一方。2003年政府頒布了居民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有權利選擇物業管理公司的法規,是很好的先例。還應該制定"住宅合作社"法,讓購買者參與住宅建設的全過程。
反對腐敗,健全市場經濟規則靠政府,更要依靠人民群眾,只依靠中央政府的大權力和條文法律,無法制止越來越多的小權力資本,只有依法發展民權,制約資本權力和權力資本,才是根本的出路。
問;記得您在1998年發表文章揭露權力資本化,影響很大。到今天大家都批判"權貴和裙帶資本主義,壞資本主義",證明了您的預見。
答:我在1998年指出,中國漸進改革的起點是權力,而不是西方經濟學假定的"理性人"。市場化的過程實際是權力資本化的過程。權力之所以變成資本是因為在計劃經濟下它無所不包,在改革中沒有受到限制。在大家都沒有財產的改革初期,連向銀行貸款的抵押物也沒有,只能通過行政系統擔保,各種優惠政策也是行政性的。行政權力在改革初期起到市場經濟助產婆作用。
國家財政分解成80000 個政權主體:利改稅形成了部門利益,撥改貸形成了單位利益,財政分灶吃飯形成了地方政府利益,72000 個鎮,2780 個縣,460 個地級市,28 個省市自治區,有了獨立利益和發展經濟的動力。
問:您還計算了權力變資本的方式和數量?
答:我是按照馬克思《資本論》的方法,研究資本發展的必然階段。
第一個階段,即農村承包土地時,有20億人民幣的集體財產落入集體干部手中。第二個階段是商業資本,商業,旅游的回扣和外匯炒賣,20年大約3萬億人民幣。外貿總額折合20年18萬億人民幣,有2萬億回扣,商業資本形成中,貿易渠道為私人掌握,約有5萬億財富轉移。
第三個階段是以生產資料雙軌制為標志的生產資本,直接依靠審批權獲得個人好處;九十年代初期中央一級正式雙軌價差每年700億;五年3500億,按10% 回扣350億。
第四個階段是90年代的金融資本,原始股票流失,上市額度分配,股票證券市場操縱,產權交易與界定,計劃利率與黑市利率長期并存,貸款權力的使用,地方以司法權利保護本地債權人,借款不還.估計財富轉移不下于10萬億人民幣。據說上市公司審批過程的費用是1億,得到一塊好地皮的關系費是500萬,這已經被稱為行業的"潛規則",誰也不許說的。
加上其他種種以權謀私,亂罰款亂收費,估計20年中權力資本給少數人帶來非法好處不下于30萬億人民幣。
問:中國2003年的GDP才11萬億。房地產泡沫是否為第五個階段?
答:房地產泡沫本質上屬于金融資本,也可以劃歸第五階段,因為其規模和危害都遠非90年代可比。大貪污案件大多與房地產有關。我在1998年預言房地產泡沫將成為權力資本的新階段。因為國家財富能夠繼續向市場轉換只剩下國有土地,經房地產開發向市場轉化,會促進經濟增長,但也是權力資本最后一次瓜分機會。
基本的制度尋租的以各種名目的優惠協議出讓土地,出讓金遠低于市場價8倍。1999年,全國招標拍賣土地只有1000萬平方米,收到土地價款114億,平均1057元/平方米;1992---1999年,出讓土地30億平方米,土地收入僅有1000億,單價只有130多元/平方米。只有通過權力關系才能得到最優惠,最好的土地。
問:你沒有估計瓜分的數量,但從這則報道可以看出,房地產和建設項目中的腐敗是多么嚴重。
"北京五環路工程暴露巨貪畢玉璽 10年受賄6000萬 "
"2004年08月10日02:50 華夏時報
"原北京市交通局副局長及首都公路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畢玉璽因涉嫌收受巨額賄賂,被開除黨籍,并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畢玉璽于1994年至2003年間,利用職務之便,通過介紹、推薦和打招呼等方式幫助多人在五環路等公路建設工程上謀取利益,涉嫌收受巨額賄賂6000萬元人民幣。僅從畢玉璽家中就搜出現金1000多萬元。而在審訊過程中,畢玉璽起初咬定只收了些
"如今,首發公司員工隊伍7300人,資產總額306億元。負責北京8條高速公路運營管理,包括京石路、八達嶺路、京哈路、京沈路、京開路、京承路(一期)、六環路、五環路(已停止收費)。2001年五環路工程招標,全國77家施工承包商和18家監理單位購買資格預審標書。五環路2003年11月通車,畢玉璽卻黯然身退--2003年5月26日免去畢玉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職務。
"1997年以來,交通廳長落馬名單有新疆、貴州、四川、廣東、廣西、湖南、河南、江蘇、安徽九個省份,成為引人注目的"廳長現象"。今年全國"兩會"召開的前半個月,正在查處中的河南省高速公路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童言白外逃;江蘇省交通廳長章俊元被宣布免職;安徽省交通廳廳長王興堯因"有重大經濟違紀等問題"被立案審查,并免去其廳長職務。河南更是創下了三任交通廳長"前腐后繼"的犯罪紀錄。高速公路投資太大,動輒幾十億上百億元,從中撈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不顯山不露水。沒有科學的制衡機制和制度,必然害死干部。"
中國漸進改革的基本矛盾,是權力資本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矛盾。它不可能通過什么"赦免原罪"解決,而只能通過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解決。這次宏觀調控就是一次限制權力資本與反對限制的斗爭,如果失敗,一場大瓜分就會蔓延,不僅是瓜分國有土地和財產,而且瓜分大多數人民的個人財產。金融危機就是總剝奪的實現。為防止危險前景需要一系列措施打擊權力資本,緩和社會矛盾。
問:你還提出了反危機的8條措施,其中有"降低價格以啟動居民對于住宅和汽車的需求"。
答:我是這樣說的:住宅和汽車應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是房改將帶動萬億產值。 按 1997 年全國新建住宅 3 億平方米估算,住宅投資 3000 億,可帶動相關產業 10000 億產值。
要從供給體制改革著手,有效降低住宅造價,本身可以擴大需求。政府從價格中免除市政大配套費用,減免其他稅費,可降低房價 30% ;鼓勵住宅合作社,讓購買者參與住宅設計,施工監督和售后管理,再降低 20%。再輔之以消費信貸,才能逐步啟動居民家庭住宅需求。關鍵在于有效清理中間環節。在官商壟斷的房地產供應體制下,充滿中間環節利益,難免再來一次泡沫經濟,豪華住宅積壓,被迫降價出售,資產縮水。房地產商利益已打入成本,將呆帳轉嫁給銀行。必須以經濟民主化法制化的方法,改造官商結合的房地產供應體制。
問:我明白了,你的基本思想是消費者主權,依法建立住宅合作社,來控制房地產開發中間環節的腐敗,降低腐敗成本和價格。
答:這也是國際慣例,但6年過去了,不但沒有實行,甚至連說也沒人說了,4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年25%的超高速增長,沒有改造供應體制,而是單純依靠消費信貸擴大需求,這也是一種總需求膨脹,必定要有苦果子吃。
問:第六個階段應該是國際資本階段。
答:是的,應該說是買辦資本階段,以2006年加入WTO中國全面開放市場準入為標志。
不能僅以物價水平判斷宏觀調控的成效
問:您把問題歸結為結構和腐敗,是不是總量方面沒有問題?
答:宏觀經濟存在長期不平衡,一部分是我剛才所說的結構和腐敗問題所造成的。目前中國經濟不是一般性的宏觀經濟過熱,提前調整是可取的,但不能輕易得出宏觀經濟全面過熱的結論,我們估計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在9%左右。不能依據消費物價指數表示的通貨膨脹率來判斷宏觀調控是否取得成效,消費物價變化滯后于經濟周期1年,又遇糧食水電漲價時期,不可能明顯下降。如果以消費物價而不是以生產資料價格作為宏觀調控的依據,就會進一步控制投資和信貸,造成大起大落,而消費長期低迷,我國經濟再度陷入通貨緊縮的可能性是有的。
問:請解釋一下成本推動。
答:通貨膨脹分為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投資,消費和出口拉動的物價上升屬于需求拉動,貨幣發行量超過流通的需要,是典型的通貨膨脹。而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首先是壟斷因素,如政府壟斷部門的漲價,工會提高工資等。其次是農業因素,再次是進口因素。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有效控制總需求,生產資料價格迅速下降,可以說在總量方面的調控確實取得階段性成果。
是否繼續總量控制如提高利率,有一種說法,要看物價狀況,這是不準確的。
消費物價指數很難下降,就是因為我國的物價上升壓力中很大一部分是成本推動,收縮總需求和貨幣發行不起作用。
第一部分是以食品和水電價格為中心的消費品物價。2004年5月,物價上升的壓力已經完全來自于食品價格。我國連續5年糧食減產,庫存接近1974年水平,糧食缺口大約10%,因此糧食已進入漲價期,必定推動食品,肉類,酒類價格上升。
第二部分是進口價格。我國經濟的進口依存度已經達到40%,大量進口能源原材料。近年國際經濟發展較快,國際市場價格上升,特別是石油,竟然突破每桶40美圓。
如果說宏觀經濟真有不平衡,就是人民幣匯率長期低估導致國內外經濟不平衡,貿易條件惡化,國際通貨膨脹向國內轉移。可考慮在3年左右以浮動形式,把人民幣匯率升值20---30%,降低進口價格。
進口價格降低可有效降低國內通貨膨脹率,是因為中國大量進口資源和技術。2003年中國出口4250億美圓,增長30%,進口增長37%,4050億美圓,順差200億美圓。進口增長率將長期超過出口增長率,造成貿易逆差,但不會很大,因為出口產品大量采用進口原材料,進出口變動是正相關的,相關程度在
0。8以上,可把貿易逆差控制在每年300億美圓左右。人民幣升值30%,進口價格降低30%,每年節約1200億美圓,如能夠控制奢侈品進口,集中外匯進口短缺資源,擴大石油儲備,就對國家大為有利。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在國家物價局涉外司工作4年,專門計算匯率與物價的關系,當時正值人民幣連續貶值,調查結果,進口原材料對國內物價的推動系數是1:1。55,即人民幣每貶值一個百分點,以成本推動形式使產品成本上升1。55個百分點,加工程度越高,推動系數越大,在通貨膨脹背景下推動更大。現在情況相反,是人民幣升值促使國內物價下降,只要能夠集中進口能源原材料,在國內加工程度大幅度提高,進口數量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必然能夠促進國內物價明顯下降。
人民幣升值不會打擊出口,是因為可以促進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引進,從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根據我們的模型和計算,加工貿易會隨著人民幣升值而減少中間產品的進口,提高在國內的加工程度;一般貿易則會增加原材料和設備進口,提高生產效率。處于大量引進技術和設備的中國,是可以在貨幣升值中間獲得利益的。國家應該采取配套措施,包括以出口退稅,設備折舊等財政措施促進出口,
控制房地產和股市泡沫,改善收入分配等。如此可保持9%經濟增長,不發生嚴重通貨膨脹。
多年以來鼓吹人民幣貶值,反對人民幣升值的利益集團,是出口貿易集團和沿海開放地區。由于外貿體制改革,出口利益集團已經瓦解,出口和進口,外貿和內貿已經融為一體,鼓吹貶值的只不過是其殘余影響而已,不足為憑。我所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已經完成,全面論述了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根源,升值的方式與配套政策。建議中央政府不要隨美圓而升息,減小投機資本進入的壓力,然后選擇時機擴大人民幣浮動范圍,在浮動升值時期嚴格管制投機資本。借人民幣升值改善貿易條件,減輕國內通貨膨脹壓力。這可以說是保持國內外經濟平衡的中期政策。
問:貨幣升值期間因政策失誤導致股票和房地產泡沫,泡沫破裂之后經濟長期低迷,已有日本和臺灣的教訓。人民幣即使堅持不升值,升值預期同樣吸引投機資本進入,近年來大約進入數百億美圓之巨,低價購買人民幣資產,成為泡沫經濟的一個來源。看來,應該重視關于人民幣匯率的討論。
答:人民幣升值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相對增加了中國人均GDP,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帶動城市化進程,對房地產發展帶來新機遇。如果任由市場來調節,就會重蹈日本和臺灣房地產泡沫覆轍。
從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時間里,臺灣經濟快速發展。與此同時,臺灣的地價和住房價格也快速上漲。據臺北、高雄、臺中等城市的資料顯示,這20年里,住房價格(含地價)上漲了十二三倍,同期這幾個城市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十倍多。也就是說,臺灣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與房價的漲幅相差不大。并且,在這20年中,臺灣先后采取了兩次調控措施。第一次,在20世紀80年代初,由政府組織建設國民住宅,其售價比市價低一半多;第二次,在20世紀90年代,政府收購臺灣糖業公司空出的種甘蔗用地,用以建住宅,其售價也比市價低一半多。這兩次用經濟手段進行的調控措施,較好地產生了阻止房價快速上升的作用。
因此,在人民幣升值后,必須對地價和房價進行適度調控,控制房價的漲幅。
另外,人民幣升值后,會有大量的國際投機資本涌入,一方面他們是為了賺取人民幣升值的差價,推動人民幣的進一步升值;另一方面,他們進入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持有人民幣資產,制造泡沫,最后抽逃,把泡沫留給國內的投資者。國際資本的進入說明了他們對中國經濟增長充滿了信心,但同時也給國內的金融、房地產市場帶來了極大的風險。所以,人民幣升值后如果不能較好的控制國際國內投機資本的沖擊,不僅對房地產市場,甚至對整個國民經濟都是一場災難。
如果政府調控適當的話,升之后房地產市場還是有很大的發展前景的。
首先,從投資和消費增長速度來看,人民幣的升值帶來進口的增加,促進消費和投資的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從而提高了居住水平的提高速度。我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在9%左右,而投資和消費的增長速度肯定高于這一水平,因此,如果控制房地產投資和國民經濟大體保持同步增長的話,未來5年內我國房地產發展速度可穩定在10%-15%之間。5-10年內可能會加快,可提高到15%-20%。
其次,從收入房價比這個角度來看,收入房價比是居民年收入和在當地購買一套住宅所需支出的費用比,根據我國目前的情況,普遍認為收入房價比在1:6至1:8較為合理,國際上公認的警戒線為1:10,而有數據表明我國目前大多數城市收入房價比已經超過了這個警戒線。但是由于從總體上講,我國目前對住房有三種需求:居民改善住房的需求、拆遷房屋形成的需求和城市化加速農民進城的需求,這些都使我國目前的住房需求缺乏彈性。這三種需求的力度都不會減弱,而居民收入則在不斷增長,只要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大于房價的上升速度,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關鍵是要調整房地產市場的供給結構,增加經濟實用房的供給量,并啟動二手房市場和房屋租賃市場,以平抑房價。另外政府也要發揮"有形的手"的優勢,保證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
長期戰略應以國家經濟安全為核心
問:2003年經濟暴露出的中長期弱點,就是經濟增長受到資源的制約,國家經濟安全問題不能回避。
答:中國資本與勞動雙過剩,但基本資源不足,而且使用效率低下,經濟增長方式巨大浪費,進口不穩定不安全,構成資源危機的四大內容。人均石油為世界平均水平的8%,鋁為9.7%,水25%,銅26%,耕地40%,鐵45%,煤炭86%。但是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并且進入重化工業時期,消耗資源驚人。
2015年中國人口14。5億,經濟總量26000萬人民幣,4000億美圓,為美國的1/4。人均GDP從1500美圓增加到3500美圓。上海北京達到5000美元,按城鄉收入1:6,城市富裕人口2000美元,為13億的40%,60%農村人口是300美元。經濟結構按照霍夫曼系數:重工業比輕工業,進入工業化中期為1:1,完成工業化,為2:1。20世紀70年代日本是3:1,80年代亞洲四小龍是2:1;中國計劃經濟時期達到3:1。現在是1。25:1,重化工業與第三產業并行發展;工業化與城市化并行發展。城市化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12000萬農民進城,每戶4口,5000萬套住宅。每套20萬需求,10000億,相當于GDP的6%--7%。私人轎車400萬,家庭擁有率0。35,發達國家是70%。假設全體人民進入小康,經濟發展當然大有潛力,但需要多少資源呢?王建有一個計算:
-------土地:人均城市化占地1。23畝,2015年城市化綠達到45%,增加3億城市人口,占耕地2。5億畝。中國19億畝耕地,平原只有12%,優質耕地只有9億畝。糧食依靠化肥增產潛力已挖盡,改造中低產田的集體力量已經瓦解。全國現建設用地2500萬公頃,有開發區6015個,總面積3.54萬平方公里,超過現有城鎮建設用地總量。僅2003年就設立3500個開發區,用地36000平方公里,涉及4000萬農民失地。
---------中國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及其嚴重,嚴重水土流失的國土面積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38.2%);徹底荒漠化國土(沙漠、戈壁)和不能維持人類生存(冰川、石山、高寒荒漠等)300萬平方公里(約占33%),剩下300萬平方公里(占28.8%)。與五十年代相比:人口翻一番,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各翻一番半,50年內人均生存空間被壓縮到原來1/5。
--------糧食生產:發達國家人均糧食消費年1000公斤,亞洲只有500公斤。2015年中國人口14億,按照人均500公斤計算,需糧7億噸,進口1。5億噸,全世界糧食貿易量現在是2億噸。自由派經濟學家說沒關系,只要有市場,價格猛漲,全世界就會為中國種糧食,
這是不是天方夜談?
------鋼鐵:2015年人均1噸鋼,共14。5億噸。鐵礦砂全世界3500億噸,中國2003年鋼鐵產量2。5億噸,進口鐵礦砂1。5億噸,2015年鋼鐵14。5億噸,進口鐵礦砂10億噸。目前世界產量是7億噸。刺激全世界產量提高1倍。
------石油:全世界石油可貿易量16億噸,發達國家人均消費石油1噸,美國4噸,日本2噸。10年以來中國石油消費量年增6。7%,國內產量年均增長1。75%,1993年開始凈進口,2003年產量16980萬噸,消費量24570萬噸,凈進口7680萬噸。來自中東3439萬噸,占50%;西非1580萬噸,占23%;東南亞1049萬噸,占15%。未來10年,年進口需求增長10%,2010年進口15000萬噸。2015年人均1噸要14。5億噸。進口12億噸,相當于世界3/4貿易量。
------水:農民進城生活用水要25倍。生產1噸糧食要1000噸水。服務業也需要大量的水。
問:北京市水價從每噸2。8元漲到3。7元,許多浴池就虧損了。開始使用中水沖廁所,澆草地。看來還真是養不起那么多的高爾夫球場。
答:到2010年北京市使用漢江的水,成本是每噸10元,許多沿海城市可能要試用淡化海水。大家對資源短缺就有切膚之痛了。我國資源還在大量浪費,環境污染難以控制。1997年中國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3倍;人均資源是1/2;單位產值資源能源消耗量為3倍;單位產值廢物排放量為數倍,污染總量增長率為總產值增長率之數倍,每年利用資源環境價值應在國民生產總值數倍以上。 未計入成本的對資源與環境的浪費破壞,幾乎等于國內生產總值。
問:胡鞍剛計算過中國土地資源潛在自然生產力:年生物生產量72.6億噸乾物質,2030年人口達到資源承載極限,除非大規模地輸入農副產品,別無他途。7億人口是生態平衡點,9.5億是不計生態代價的糧食安全點,16億是生態容量耗盡引發總崩潰的臨界點。中華民族已越過國土正常承載力,向生命支持系統的總崩潰逼進;距離中國生死界線還有20年;生態環境各子系統全面告急,可能因一環斷裂引發總體崩潰。
答:國家經濟安全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進口安全需要強大的國防力量,二是國內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三是環境資源的節約和保護。我們剛才計算的數字是人均數字,看起來十分驚人,實際情況是:所謂"中產階級"即以沿海地區4億人口,1億家庭,汽車擁有率達到100%,就是1億輛轎車;人均50平方米住房,就足以消耗全部國內和進口資源。再提高是不可能的。
因此只有兩種前途,一是少數人占有絕大部分資源,大多數人陷于困境甚至難以生存,另外一種是重新選擇發展道路。這在本質上是為什么人的問題,強調市場萬能并沒有能夠正確回答這個問題,反而得出為少數人剝奪大多數人辯解的理論。
問:按照馬斯洛需要層次,先要生存,后是安全,以后才是發展,但是我們似乎忘記了安全問題。
答:因為西方經濟學里沒有安全問題,他們只講利益最大化,總需求拉動,前提是資源無限,自由貿易,沒有戰爭。這樣的前提是假設的,它可能符合一定時期中國的現實,所以改革開放可以取得成就,但它未必符合未來時期中國的現實。比如,臺灣和日本問題,就可能破壞30年以來中國和平的外部環境。如果發生經濟封鎖,那么中國經濟將是一個什么狀況?除去能源資源不說,經濟發展過快,造成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就足以使經濟遭受重大打擊。電子行業年增長率是40%,但芯片受制于人;造船突飛猛進,但曲軸需要進口,即使和平時期也有供應緊張的問題, 何況出現經濟封鎖?
屆時我們經濟不能獨立支撐,能不能維護國家主權和統一?
問:有人甚至說,國家統一和主權算什么,只要有洋房汽車就行。
答:這種人為什么不移民美國,要留在中國搗亂?如果我們不能遏制臺獨,那么國內還能不能保持一致?還有什么條件去發展洋房汽車?中國現在內外部環境都發生重大變化,應該在理論上批判新自由主義,進行利益格局調整。我提出的戰略要點有:
---人民幣升值集中進口世界資源。
------海外投資帶移民。
------以大國防理論發展國防,保障發展權利。
------以動態比較優勢理論,發展戰略產業。
------以低成本的反腐敗措施迅速清除腐敗。
------全面進行國土整治,加速水循環,進行勞動積累,改善農村和就業。
以上戰略的實行,既需要市場也需要中央的權威,這次宏觀調控就是一個檢驗,讓我們共同努力。
我們分析認為:中國經濟結構性過熱,的確是由房地產畸形發展所引起的連鎖反應。
我們的結論是:為防止房地產商、商業銀行與地方政府官員組成的龐大利益集團在經濟與政治上對中央政府進行要挾,中央政府必須更加理直氣壯地堅持宏觀調控。
中央政府應更加理直氣壯地堅持宏觀調控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政府因應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
中央政府應更加理直氣壯地堅持宏觀調控中央政府應更加理直氣壯地堅持宏觀調控
一、房地產業畸形快速發展是中國經濟結構性過熱的真正起因
這次中國經濟過熱來得十分突然:2003年年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基調還在立足解決經濟緊縮陰影,而到了年底卻變成了防止新一輪經濟過熱。對此許多人無法理解。但只要看一組數據就可以理解了:2003年1年之間,鋼鐵、水泥、電解鋁和房地產業投資增長80%到1倍以上。2004年1-4月,這些行業的投資同比又增長35%-93%。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這些領域投資增長如此之迅速,經濟過熱突然出現就毫不奇怪了。
但我們認為,這種過熱仍然是結構性的:即有些行業過熱,而有些行業與產業仍然很冷。過熱是行業主要是鋼鐵、水泥、電解鋁、房地產業;電力、煤炭、石油等產業仍然供給不足;而中央放在頭等大事看待的農業則過冷,如今年第1季度,固定資產投資比去年同期增長43%,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75.8%,尤其是制造業中的鋼鐵、水泥行業分別增長107.2%和101.4%,而農業投資只增長了0.4%。
再進一步深究,中國經濟結構性過熱的更深層次動因,則是由房地產業的畸形快速發展造成的。過去5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年均增長19.5%,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12.7%提高到17.9%。2003年,房地產開發投資更是達10106億元,比上年增長29.7%。還有統計表明,中國房地產業去年間消耗了世界55%的水泥,使中國大陸耕地面積減少了253.7萬公頃。與此同時,全國房地產價格也一路飆升。其中,房地產投資與價格上揚都以江浙、上海一帶為甚。據上海市統計局有關資料,從2002年起,上海民間投資對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高達90%以上,在建筑業增加值中占24.5%、房地產業增加值中占59%。2003年上海的房價以24.2%的增長速度,平均房價達到每平方米售價人民幣5118元,超過北京成為全國房價最高的城市,也成為全國房價增長最快的地區。
正是由房地產業的畸形快速發展,帶動了作為其上游產業的鋼鐵、水泥、電解鋁的快速增長,這些產業卻都是
二、 房地產業已發展到足以要挾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地步
房地產的畸形快速發展不僅耗能極高的產業,據統計,每生產1噸電解鋁要消耗1.5萬度電。同時,這些產業在中國同時又是能源利用率非常低的產業,其能耗率比世界先進國家超出30%以上。因此,盡管這些年中國電力與煤炭生產增長率也不低,但相對于這些快速增長而又能耗極高的產業增長,自然會出現十分短缺的局面。煤炭產量在去年達到16.67億噸歷史新高的基礎上,今年前兩個月同比增長13.9%,但仍供不應求,許多電廠、鋼廠等米下鍋。發電量雖繼續保持15%以上的高速增長,但仍有不少省份拉閘限電,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停三開四"的現象。交通運輸能力嚴重不足,鐵路貨運請車滿足率只有40%左右。中國經濟結構性過熱就是如此出現的。
二.已經威脅到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
首先從宏觀經濟形勢看,由房地產業的發展已導致中國經濟出現泡沫化危機。今年3月18日英國《經濟學人》一篇評論文章就認為,中國經濟成長超過75%來自固定投資之累積,而房地產開發對GDP最終貢獻度竟然高達47%。文章同時提醒,日本在泡沫經濟形成之前,也曾經有8年左右的時間出現房地產對GDP貢獻度增高達50%到60%。
其次,房地產業的發展使得原本就存在諸多危機的金融系統更加脆弱。房地產開發資金過多依賴于銀行貸款,使其市場風險和融資信用風險集中于商業銀行。據估算,80%左右的土地購置和房地產開發資金都直接或間接來自商業銀行信貸。房地產貸款額則從1998年末的人民幣3106億元,急速放大至2003年9月的人民幣2萬1327億元!在房地產市場資金鏈中,商業銀行基本參與了房地產開發的全過程。通過住房消費貸款、房地產開發貸款、建筑企業流動性貸款和土地儲備貸款等,商業銀行實際上直接或間接承 受了房地產市場運行中各個環節的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經濟學家張曙光在5月31日的《中國經營報》發表文章指出,中國銀行不良貸款有60%與房地產有關。這一點在江浙與上海更為突出。從1995--2002年,官方統計的上海房地產業自有資金占本年度資金來源從16.4%,一直降低到10.5%左右。如此低的自有資金,使上海房地產商沒有任何后顧之憂:贏了就是自己的,虧了就是銀行的。這也是江浙與上海房地產如此迅速發展的秘密所在。但卻將最大的風險轉嫁給了銀行。
本文且先不論房地產業在引發中國"圈地運動"中的角色,也不論其在中國利益格局調整中如何惡化貧富差距(對此我們將有另文闡述),僅以上兩點,就足以使得房地產業可以要挾整個中國經濟。一方面,如果國內房地產崩盤,整個國家經濟就可能發生危機。如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與香港,房地產一出現問題,使得整個經濟很快進入衰退期,而且10多年都無法振興。而且,即使沒有宏觀調控,任其發展,房地產泡沫總有破滅的一天。當房價高得不能再高,任何人都無法接盤;空置房的供給達到最大,根本無法消化;人們對房產的投入也達到最高,無法繼續投入。到了如此"三高"境地,就是房地產業崩潰的時候了。而房地產泡沫一旦破滅,最后承擔風險的是國有商業銀行,那個時候,金融危機完全有可能全面爆發。
所以,宏觀調控完全有必要。不然,整個中國經濟總有一天將會全盤裝進一個十分脆弱的叫"房地產"的籃子里。
三、 房地產利益集團在政治上討價還價已威脅到中央政府權威
這次宏觀調控,誰在公然對抗中央政府?連《經濟》雜志這樣公開發行的大眾媒體都忍不住捅破"窗戶紙"。該雜志在一篇《誰在抵制宏觀調控?》的署名文章中矛頭直指三地:"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的考慮,對中央抑制投資增長的政策往往采取規避甚至抵制的態度。今年首季上海GDP增長18.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7.3%;南京GDP大增21.6%,固定資產投資更達72.8%;杭州市GDP增長15.5%,固資產投資增加48.9%。"
而明眼人一看就知:這正是中國房地產業出現瘋狂增長的地區。說得更白,反對中央宏觀調控的就是由房地產商、商業銀行以及地方政府官員組成的房地產利益集團。
房地產商反對中央宏觀調政策情有可原,因為直接涉及到他們的利益。而銀行與地方官員反對中央政府宏觀調控就值得思量。
首先看看商業銀行。當房地產業泡沫處于上升時期,對商業銀行來說,房地產信貸的確是一種"優良資產"。不良貸款比例本來就過高的商業銀行,正好利用房地產信貸降低此比例。因此,拼命地向房地產業放貸。這樣的結果使得商業銀行其實與房地產商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處在"同一條船上"。但誰都清楚,房地產泡沫從產生到破滅就是一個"擊鼓傳花"的游戲,對任何一個局中人來說,當花傳到自己手中時,都希望鼓點千萬不要停止下來。可以說,只要"鼓點"沒有停下來,手中的花能傳出去,就只會賺不會賠。而中央政府此次出臺的宏觀調控政策,指示將房地產開發項目資本金提高至35%及以上;中國銀監會要清查房地產信貸等。就像是鼓點即將停止下來的前奏,自然使得尚未收回貸款的商業銀行比房地產商還要著急,心里還要慌。他們反對中央宏觀調控政策一點不奇怪。
再看地方政府。一方面,高檔樓宇是地方政府官員最大的形象工程;另一方面,在其他產業發展困難時,快速發展的房地產業正好可以帶動經濟增長。但這兩個原因都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已經將"征地"作為地方財政最大的錢袋子。政府廉價從百姓手中買到土地,然后轉手以高價賣給開發商,這是一本萬利的生意。通過低價征地,高價出讓,拿土地來招商,已成為不少地方創造政績、增加財政收入、改善部門福利的捷徑。在這方面,土地資源最為寶貴的江浙、上海搶了先機,嘗了甜頭。官方公布的數據,僅浦東征地就為市府帶來高達100億元的收入。這引來其他地方政府迅速跟進,最典型的是天津。戴相龍上任后,提出所謂"經營城市"的口號,讓政府壟斷土地市場,讓百姓搬出黃金地段,低價征地,高價出售。20031年間,天津累計拆遷量接近500萬平方米,涉及兩三百萬人動遷。政府從征地中所得收入讓窮慣了的部門一下子不知所措。一位官員甚至對記者說:"過慣了苦日子,一下子富了,還真不知道錢怎么花。"所以,地方政府也是房地產發展的又一最大受益者。此次中央宏觀調控,提出要從源頭上控制房地產發展過熱,嚴格地方政府批地政策,半年內暫停審批全國農用地轉非農建設用地,這無疑一下子收緊了地方政府的錢袋子,所以地方政府肯定會反對中央宏觀調控政策。
這其中還涉及到個人的因素。商業銀行有權或負責放貸的官員、地方政府有權負責批地的官員,過去幾年一直是房地產商重點尋租的對象。不知有多少官員已經卷入了黑洞之中。中央宏觀政策一收緊,原來被掩蓋的就可能被暴露出來。一個房地產商倒下,必然有一大批銀行與政府的官員跟著倒下。周正毅案已有先例。在這種情況下,使得那些屁股不干凈的高官十分害怕,于是他們更緊地與房地產商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以表面上堂而皇之的理由反對中央宏觀調控。
更可怕的是,從前幾個月撲朔迷離的政治經濟格局看,這個由房地產商、商行銀行與地方政府高官組成的龐大的利益集團,的確已經具備了與中央政府討價還價的能力。
四、 中央政府應該更加理直氣壯地堅持宏觀調控
如果我們以上分析可以成立,那么,中央政府此時更應該理直氣壯地堅持宏觀調控。
首先,籍此次宏觀調控,改善中國經濟宏觀結構,使中國經濟發展避免泡沫化局面。對房地產業,早整頓帶來的后續損失越小,越往后可能帶來的損失越大。因此,中央應該理直氣壯地堅持既定政策,哪怕這種調控政策可能影響到當下的經濟增長率,從長遠看,也是值得的。
其次,籍此次宏觀調控,打壓強勢利益集團與中央政府對弈的氣焰。近幾年來,新一屆政府在協調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的諸多改革舉措都遭到某些強勢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如果此次宏觀調控繼續半途而廢,只會助長這些利益集團的威風,使他們更肆無忌憚挑戰中央政府權威。在這方面已經有教訓。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央行2002年為防止房地產過熱,出臺了"121號文件"。但在房地產利益集團強大的壓力下成了廢紙一張。結果,2003年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占整個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比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同比上升了21.1%。因此,中央政府此次應該理直氣壯地堅持宏觀調控政策,以保證今后政令暢通。
當前需要做的有四件事。
第一,在中央政府內部統一思想。由于各方博弈的結果,連中央政府內部都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尤其是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發展中心以及發改委研究中心一些官員與專家,前一階段也放出了與中央宏觀調控政策不和諧音,這對外造成了很壞的印象。因此,有討論必須局限于中央政府內部,但一旦形成了決議或政策,就不允許他們對這些決議或政策說三道四。
第二,不要急于宣布宏觀調控將結束。最近中央政府有官員頻頻放話,認為宏觀調控已取得成效,認為不需要再出臺新的調控政策,甚至認為下一步宏觀調控有必要防止投資增速的過快回落,以保證經濟的穩定較快增長。這也給外界形成了很壞的印象:如此快就宣布宏觀調控政策結束,要么此前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政策是錯誤的;要么中央政府已經抗不過沿海勢力的反對。因此,當前最好的作法仍然是要堅持既有的宏觀調控政策,不要放軟,尤其在輿論上不能放軟。
第三,中央政府有必要澄清三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其一,有人說,"此次宏觀調控傷害了中國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地區的元氣"。對此,中央政府應該講清楚,即使沒有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用電、用煤與用水的緊張也將迫使這些地區放緩能耗極高的鋼鐵產業發展。《經濟》雜志近期封面文章《浙江經濟模式面臨全面危機》在這方面有很大的說服力。其二,有人說"鐵本事件"傷害了民營經濟的元氣。對此,一方面,中央政府要將"鐵本事件"的來龍去脈講清楚,尤其要強調,鐵本公司以三億元自有資金竟然帶動四十多億銀行貸款,即使不搞宏觀調控,這種做法本身也違規;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可以列舉數據,證明宏觀調控的主體仍然是國有企業,而民營以及外資受宏觀調控直接影響較少。其三,有人說宏觀調控傷害了市場機制的元氣。對這種說法要堅決反駁。因為在任何市場經濟體國家中,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熨平經濟周期,都是政府主要功能之一。而且,還要揭露這樣一個事實:當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強制拆遷,為房地產發展推波助瀾時,這些人從來沒有說過這種做法才是真正損害市場運行的微觀基礎。
最后,對于開放經濟環境中如何更好地進行宏觀調控中央政府必須及時加以研究。這次宏觀調控不同于此前的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中國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發展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政策不僅受到國內某些利益集團的對抗,而且受到某些外國勢力的對抗,同時宏觀調控的客觀效果也大為降低。在此次宏觀調控中,外商對中國投資數量與領域,包括對中央宏觀政策嚴控的領域都沒有任何影響。據稱,全球排名前五的歐洲金融機構--荷蘭國際集團、總部在新加坡的東南亞最大房地產開發商凱德置地、著名投行摩根斯坦利等都在繼續以各種方式進入中國房地產產業;全球最大的彩涂鋼板生產企業--澳大利亞博思格鋼鐵落戶蘇州工業園,總投資2.8億澳元建立一條生產線;而全球鐵礦石巨頭哈默斯利公司與上海寶鋼集團公司簽訂一項為期10年的協議,將每年向寶鋼供應最多為700萬噸的鐵礦石。外資成為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法外區",不僅僅削弱了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力,而且直接影響國企與民營資本對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接受心理,對此,中央政府不能不加以研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