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近年國際油價上漲的原因
張文木
前些天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和全國石油委員會委員,擔任過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的能源市場經濟學家菲利普·弗勒格(Philip Verlger)就當前的石油危機發表看法。他說:今年世界上出現了兩個新的主要角色,影響到全球的能源需求,這就是中國和印度。上世紀90年代,這兩個國家的能源消耗只有每天350萬桶,占全球石油消耗的5%。但是13年后,也就是2003年,這兩個國家的石油消耗量翻了一番,在全球石油消耗中所占的比例超過了10%。顯然,弗勒格將當前石油危機的原因歸結為中國和印度的石油消費的大規模增長。
但近十多年的世界石油產需總量數椐并不支持這樣的觀點:1993年世界石油生產和消費量分別為3187.0百萬噸標準油和3139.3百萬噸標準油,產需平衡差額為48百萬噸標準油;2003年世界石油生產和消費量分別為3697.0百萬噸標準油和3636.6百萬噸標準油,產需平衡差額為60.4百萬噸標準油。十年間,世界石油生產總量和消費總量保持著產量略大于消費總量的大體平衡。如下表所示:
1993-2003世界石油生產、消費量
單位:百萬噸標準油
年份 |
世界石油生產量 |
世界石油消費量 |
產需平衡差額 |
1993 |
3187.0 |
3139.3 |
48 |
1994 |
3235.0 |
3198.5 |
36.5 |
1995 |
3278.9 |
3246.3 |
31.7 |
1996 |
3373.9 |
3322.7 |
51.2 |
1997 |
3472.9 |
3398.0 |
74.9 |
1998 |
3540.0 |
3416.9 |
12.4 |
1999 |
3468.0 |
3485.1 |
-17 |
2000 |
3604.4 |
3526.1 |
78.3 |
2001 |
3585.7 |
3538.2 |
47.5 |
2002 |
3561.7 |
3562.6 |
-0.9 |
2003 |
3697.0 |
3636.6 |
60.4 |
(根據BP 2004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數據整理。)
即使到2004年第三季度,世界石油供需形勢仍是供給大于需求,其供需平衡差額6、7、8月分別為1.1、1.8、0.8百萬桶。這說明兩點:
一、近十多年的亞洲能源消費并沒有造成世界石油的生產與消費總量的失衡,當然也就談不上是亞洲能源消費增長造成當前的世界石油危機。
二、2004年底高居50美元左右的石油價格,并不是所謂世界石油總供給與總消費失衡所致,更不是所謂亞洲消費量增大而致,而是由于世界石油資源在確定的國際配置體系中,以亞洲為主動力的石油需求中心與以西歐北美為主的消費重心相分離所致。
二戰前后世界能源“需求中心”與“消費重心”統一于歐美國家并擺動于歐美之間。上世紀90年代后,亞洲崛起造成亞洲能源需求強勁增長,并使世界“需求中心”與“消費重心”逐漸出現分離的趨勢。這正如饑餓的人有巨量需求但不一定有巨量消費。這種需求與消費的分離,正如糧食供給充足,也能造成成糧食價格上漲,進而造成饑荒———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在《貧困與饑荒》一書中得出的重要結論。
目前,在世界石油供給總量仍大于需求總量的情況下,人口最多、石油需求最旺盛的亞洲地區卻不擁有更不能控制相應的可用于消費的石油存量。這種有需求而無相應消費供給量的現實,是當前石油價格上漲的深層原因,而產生亞洲國家這種能源需求與消費相分離從而消費“權利失敗”的根源,恰恰是由于西方國家不惜通過戰爭強力壟斷的不平均的國際能源配置體制。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關于饑餓問題的理論有助于我們理解當前的石油危機。他說,“要理解饑餓,我們必須首先理解權利體系,并把饑餓放在權利體系中加以分析?!别嚮漠a生的原因不在于供給不足而在于窮人的“糧食權利”失敗。他認為“糧食權利所反映的是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可支配的最大糧食數量,實際消費量可能小于這一數量”,“一個人之所以挨餓,要么是因為他沒有支配足夠食物的能力;要么是因為他拒絕使用這種能力。權利方法(entitlement approach)所重視的是前者發生的可能性,而不考慮后者發生的可能性。”
石油消費也是一種權利,而目前這種可支配大量石油份額的權利多集中于西方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在能源需求增長的同時,其支配石油份額的消費“權利”卻在反比下降的現實,應當是我們理解當前能源價格高居不下的鑰匙。
來源:2004年11月09日03:23深圳《晶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