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文:馬克思主義在臺灣
【原文出處】199706《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曹玉文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100871
我應臺灣大學邀請曾于1995年和1996年兩次到臺灣訪問講學,先后在臺灣大學、政法大學、中興大學、輔仁大學、淡江大學、東吳大學、中山大學等講述過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專題,也同這些學校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們進行過多次交談,參加了一些有關的學術研討會,查閱了一些有關馬克思主義的資料,專門拜訪了一些有名的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了解到了一些馬克思主義在臺灣的情況。我綜合為四個方面作一介紹:
一、馬克思主義在臺灣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在臺灣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9年國民黨到臺灣至1980年,是嚴禁時期。在這長達30余年的時間內,國民黨把馬克思主義視為不單純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一股潮流,而是共產黨的理論,“非我族類”的“邪說”,是應該批判并打倒的。國民黨官方害怕人們介紹和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內容,把馬克思主義在臺灣的傳播看作是危及國民黨生存的洪水猛獸,認為“馬克思邪說橫行正是國民黨政府在大陸失敗的原因之一,決不能讓它在臺灣有立足之地。”這就使國民黨對于馬克思主義有一種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要人們進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害怕人們了解并傳播。因此,對于批判馬克思主義的人員也要嚴格限制,只限“忠黨愛國人士”研究批判。據說,當時在大學中只有兩位教授在政工干校和東亞研究所開過批判馬克思主義的課程。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和批判也主要是從三民主義中民生主義的立場出發的。一般人既不能閱讀也不能收藏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否則以“思想罪”論處。
對馬克思主義書籍的出版也有嚴格限制,一般出版社不能出版這類書,只有國防部所屬的黎明文化圖書公司、國民黨經營的中央文物供應社和正中書局才能出版,并且書皮上都有“批判”兩字。圖書館中有關馬克思主義方面的書籍,一律查禁。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還有少數人秘密學習馬克思主義。如臺大法學院圖書館日文版的《資本論》和農學院圖書館中文版的《資本論》就成為愛好讀書的學生社群的公開秘密。
第二個時期從1980年至1987年,是松動時期。這個時期盡管官方沒有明文規定可以放松對馬克思主義的限制,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比嚴禁時期有了改善,檢查不那么嚴了,管制也不那么緊了。一些大膽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開始介紹馬克思主義,一些出版社也開始出版有關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書籍。當時旅居新加坡的洪鐮德教授于1983年首次在臺灣出版了《馬克思與社會學》和《傳統與反叛——青年馬克思思想初探》兩本書,為臺灣人提供了研究馬克思思想的新視角,引導人們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高宣揚教授出版了《新馬克思主義導引》一書。這部書對西方馬克思主義重要內容作了介紹,成為臺灣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入門書。這些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在臺灣的出版打開了緊鎖的馬克思主義寶庫的大門。人們開始了解馬克思主義是什么,反思國民黨嚴禁時期的做法究竟有什么問題,等等。與此同時,洪鐮德和高宣揚兩位教授先后在臺灣大學、東吳大學等大學宣講他們理解的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并在講臺上和發表的文章中公開批評國民黨高級官員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態度。這樣,臺灣的一些學者和青年學生慢慢地開始邁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大門。
第三個時期從1987年至今,是解禁后的時期。1987年,臺灣新聞局宣布解除在臺灣了解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禁令,學者們可以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人類文化來研究并允許在大學開課。隨著兩岸關系的解凍和發展,以及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人們研究和介紹馬克思主義成了合法的行為。因此,了解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成了一部分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熱點”。同時,馬克思主義原著和有關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可以在臺灣公開出版發行,圖書館也可以存放有關馬克思的著作和資料。一般文科院校都開設了馬克思主義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課程。總之,在臺灣,馬克思主義正在為更多的人所認識和研究,正在慢慢地發展著。
二、蘇東劇變后臺灣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看法
在世界動蕩的大潮中,蘇聯解體了,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發生了劇變,拋棄了社會主義制度,有的舉起了民主社會主義旗幟,有的干脆向資本主義靠攏。據此,一些西方資產階級學者認為,社會主義的末日來臨了,馬克思主義過時了,共產主義的大失敗得到證明了。在這種情況下,臺灣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舉行了“世界變局下的馬克思主義”的討論會,談了他們的看法。
(一)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定位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定位問題是認識世界變局下的馬克思主義的首要問題,也就是馬克思主義是否過時的問題。臺灣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是否過時不取決于少數資本家、政治家及其學者們的意愿,而是由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內容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是人類解放的學說,今天還沒有任何一種學說能超過它。有的教授指出:“隨著東歐國家的松綁、自由化而變成‘新民主’之后,統治歐亞大陸長達七十四年的蘇共也告垮臺,從而促成世界上第一個以社會主義相標榜的蘇維埃之赤色帝國之分崩離析。……從而滋生出馬克思主義何去何從的困惑,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危機。但是,正如本世紀20年代匈牙利思想家盧卡奇所言:盡管馬克思個別的學說主張,都有被批駁為謬的可能,但馬克思革命性的辯證法、也即由辯證法中尋繹出他理論所包涵的實踐本質,卻是正統馬克思主義永久常新的真髓。”有的教授還指出:“盡管本世紀末馬克思主義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遭遇重大挫折,處處呈現這一意識形態的衰疲無力,但馬克思對人類解放目標的揭示、對未來美好藍圖的勾畫,仍舊是它發揮魅力、提供希望之所在。尤其在資本主義業已征服全球、滲透現代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層面的情形下,物化異化漸趨巔峰之際,能夠對資本主義的弊病提出批判匡政的針砭良藥,舍馬克思主義之外別無其他。”
(二)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價值問題
臺灣學者認為,在今天無論世界風云如何變幻,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價值和理論地位都是明顯的。這首先在于它固有的自成一格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是從19世紀40年代發展起來的,它始終都不僅限于政治和社會實踐的領域,而且從理論上注意吸取哲學、史學、文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及其他各種學科的研究成果。馬克思不僅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創立了以科學社會主義為軸心的包括哲學、經濟學在內的科學體系。這一科學體系把人類思想引向一個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時代。
其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中包含了極其深刻的西方文化傳統的精華。臺灣學者認為這一點被后人忽視了。我們在評價馬克思的學說時,往往只看到其自成體系的一面,而忽視其體系中具有深刻和長遠價值的那些理論因素,更看不到這些深刻的理論因素同西方文化傳統精華的聯系。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也是西方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首先,馬克思主義隱含著人文主義的基本精神,這種精神是對古希臘和啟蒙運動的文化傳統繼承和發展的結果,它使人總體的人性得到解放。其次,馬克思主義容納了西方文化的理性主義傳統和方法。作為理性主義的信徒,馬克思相信理性的力量終究可以認識人類歷史和認識世界。其三是馬克思主義對人的關懷。這種關懷在于激發獨立自主的批判精神,也就是人的獨立判定真假、善惡和美丑的能力。
臺灣學者認為,就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價值而言,與其說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不如說它深入而廣泛地滲透到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各個學科和各個領域之中。就連“最現代”和“后現代”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理論,例如米謝·福柯、比埃爾·布爾迪厄的最新理論,也不能不重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力量。
(三)關于馬克思主義的貢獻
臺灣學者認為:馬克思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經濟學上發現了剩余價值學說。馬克思經濟理論的最大特色在于超越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經濟的范疇,而導入階級的概念。這樣便使舊經濟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此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不再是物,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階級與階級之間的關系。引入了階級概念之后,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就不再局限于價格形成的探討,而是提供了社會與倫理范疇上的分析的基礎。階級被視為一種明顯的社會過程,馬克思從勞動價值論出發,再由剩余價值導出利潤,并獲得剝削之觀念,據以發展階級之分析并提出階級斗爭之觀念,于是超越了物的范疇而進入了包含政治、社會與倫理的人的社會,而不僅限于經濟的分析。馬克思又以勞動價值論出發去分析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與流通過程,并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去分析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
其次,臺灣學者認為,馬克思在歷史觀上的貢獻是建立了一套唯物史觀的架構,以分析長時期經濟社會與政治的變遷。而馬克思最大的貢獻是他開展的跨學科研究,他的經濟分析常伴隨著歷史、哲學、政治、社會以及倫理等學科的色彩。因此,從近代學科之間整合的觀點來看,馬克思的方法論也是值得肯定的。
(四)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未來
臺灣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在世界變局下仍然對馬克思主義的未來充滿信心。他們認為,首先要以科學的態度對20世紀的馬克思主義進行總結。其次要把馬克思主義當成科學,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研究。這種馬克思主義將會隨著人類科學的發展而發展。
三、馬克思主義在臺灣的研究情況
馬克思主義在臺灣已進入研究階段。從臺灣出版的有關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來看,研究工作正在向深度和廣度方面進展。僅舉幾例可見一斑。
(一)對20世紀的馬克思主義進行總結
《新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理論》是臺灣中山大學中山所所長姜新立教授的著作。這部著作的內容很廣泛,幾乎涉及當代所有理論,同時也有相當的深度。該書在第一章對20世紀的馬克思主義作了總結。總共講了六個問題:
1.古典馬克思主義的特點
古典的馬克思主義是指1840年至1895年的馬克思主義,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世時的馬克思主義。這種馬克思主義突出了意識形態的特點,因此也可以叫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作者認為,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直到《費爾巴哈論》近二十部著作中闡述了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政治理論、經濟理論、歷史理論等,這些理論是關于資本主義的科學,其突出的特點是意識形態化。尤其是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體系的核心,是意識形態化的體現。
2.正統馬克思主義的難題
作者認為,正統的馬克思主義是第二代馬克思主義者的學說,也就是第二國際的理論家的學說。這種學說在使馬克思主義系統化和通俗化的同時,也把馬克思主義變得庸俗化,常將恩格斯的意見變成馬克思的思想,經濟決定論就是他們庸俗化的結果。
3.馬克思主義的變異
作者認為,這個時期是從列寧與考茨基對革命問題的爭論開始的。這兩個人的爭論和分歧使馬克思主義發生了變異。在爭論中列寧取勝。列寧認為,社會主義離開暴力革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對資本主義的斗爭不是改革,而是革命,并且社會主義可以在資本主義的薄弱環節上首先取得勝利。這就使社會主義離開了社會化大生產的前提。列寧逝世后,斯大林使馬克思主義的變異更大了。他推行的個人崇拜、一黨專制和恐怖主義,實際上是背離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活著的時候一再聲明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而這些背離馬克思主義的人個個自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4.多元共產主義的出現
作者認為,由于蘇聯馬克思主義的獨斷性,從理論和制度上控制了第三國際和附庸的社會主義政權,自封為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家長,以莫斯科為中心,對全世界的共產黨進行控制,如有背離便進行鐵面的國際專政。
這種局面到50年代開始變化,一元的共產主義出現分化,出現了南斯拉夫的鐵托主義、中國的毛澤東思想、古巴的卡斯特羅主義以及歐洲共產主義、東歐共產主義、朝鮮共產主義、越南共產主義等。這種多元的共產主義有兩個變化:其一,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其二,從服從統一的領導到各國獨立自主。
5.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面目
作者認為,20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分為兩大主流:繼承古典馬克思主義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和適應落后地區工人革命的東方共產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原因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東方馬克思主義的失敗,而有多種原因,但主要原因是戰后西方工人運動陷入低潮,蘇聯模式的弊病以及法西斯主義的猖獗。由于這些原因,馬克思的預言沒有實現,迫使一些西方學者重新思考馬克思原來的設計,因而出現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有多種面孔:社會形式上的面孔有自治的社會主義、人道的社會主義、民主的社會主義、人文主義的社會主義、混合的社會主義、多元的社會主義等;理論形式上的面孔有黑格爾式的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現象學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佛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分析學派的馬克思主義等。
6.馬克思主義的未來
作者通過以上的分析,對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未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駁斥了西方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過時了、死亡了的謬論,認為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老化了,動脈硬化了,應注入新鮮血液。雖然馬克思去世了,但馬克思主義沒有死亡。雖然20世紀就要結束了,但馬克思主義并沒有結束。馬克思主義是百科全書式的理論,盡管現在暫時處于逆退發展中,但不能據此斷定馬克思主義過時,它被人們接受的程度取決于它對21世紀人類的科學成果吸取的程度和對人類提出的問題的解決程度。
(二)對于馬克思主義原著的研究比較深入
1990年,桂冠出版社出版了宋國誠博士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新探》一書,全書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歷史、概念與方法;第二部分:理論的解析和批判;第三部分:馬克思與黑格爾。這部著作以馬克思人文主義思想為主線,對馬克思《手稿》進行了詳盡的探討,對《手稿》寫作的背景、結構、方法、基本概念、基本內容進行了全面闡發,是迄今我所看到的對《手稿》的最詳細的解析。在解析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新理解。如在對基本概念的分析中,對異化勞動內涵的揭示、對勞動內涵的分析都有新意。
在對勞動范疇的分析中,作者指出了馬克思對黑格爾的誤解。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黑格爾站在現代國民經濟學家的立場上,他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他只看到了勞動的積極方面,而沒有看到它的消極方面。勞動是在外化范圍內或者作為外化的人們自為的生成。黑格爾唯一知道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作者指出,這段話對黑格爾有誤解。
首先,黑格爾講的勞動決不只是“抽象的精神勞動”,而是超出物質與精神的一般勞動,是含有深刻的豐富的內涵的總體性勞動,這樣的勞動概念沒有必要區分物質的或是精神的,而是抽離了一切個別的特定條件的生命活動。在黑格爾看來,只有在這個意義上的勞動,才能看出它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用。
但是黑格爾也沒有局限于“一般勞動”或“抽象勞動”的概念,而是肯定了“具體的勞動”。這在他的《美學》一書中有專門論述。黑格爾認為“具體勞動”不僅是繁榮藝術的條件,而且又是社會的普遍理想和個人人格獨立自主兩者相互統一實現的條件。作者進一步指出,黑格爾講的“具體勞動”不是“抽象的精神勞動”而是“具體的體力勞動”,是人把自己的能力、理想和意志體現在業已“人化了的”自然中的實踐創造活動,是人自身獲得“實現”、“塑造”的過程。所以黑格爾講的勞動實質上是人在人化的自然中進行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社會活動。
作者接著進行分析,認為馬克思斷言黑格爾沒有看到勞動的消極方面也是無根據的。因為黑格爾在青年時代就注意到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勞動分工和機器生產對人的完整人格的破壞性。在《美學》中也同樣流露了他對異化勞動的同情與關切。黑格爾對采取分工形式的勞動有相當程度的批判。他認為在分工和相互的勞動依附關系下,“每種活動并不是活的,不是各人有各人的方式,而是日漸采取照一般常規的機械方式。”黑格爾不僅表明了在資本主義下勞動的消極性、機械性和僵死性,而且還強調了這種勞動造成了人的片面性和孤立性,使人失去了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義。于是人在勞動中失去了享受自己的創造活力和一切天生秉賦的權利,不能在勞動中發現歡樂和美感。這些顯然不是勞動的積極方面。總之,此書不少地方都透露出作者的獨到見解,他對勞動概念的分析確實有一定道理。僅此便可看出作者對馬克思原著的理解是有深度的。
(三)對馬克思主義專題的研究也有深度
臺灣學者最近推出了重讀馬克思主義的系列叢書,如馬克思主義方法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馬克思主義價值觀、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等等。這些叢書結合現代科學對馬克思主義專題進行探討,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如《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中對“現代性”的辯證關系的分析就很有新意。作者分析了各種“現代性”的理論,進而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性”的辯證關系作了系統論述:(1)馬克思是一位現代主義者, 倡導現代的理念,能深刻地理解及欣賞現代性的意義和潛力;(2 )馬克思是“批判現代”或“反現代主義者”,他批判現代性的病態(如異化)及危機,并試圖改造之,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是“后現代主義”的理論先驅之一;(3)馬克思也是一位“激進的現代主義者”, 他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消除異化,解放生產力,以求進一步實現現代的理念。作者對上述三者的辯證關系作了系統論述,較深刻地理解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性”概念的內涵。這套叢書正在陸續出版。它既是臺灣學者研究馬克思主義深化的成果,又會推動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研究。
臺灣學者還經常不定期地召開有關馬克思主義的研討會。如1997年3月21 日在中研院召開的題為“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到后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研討會就是一例。此會有百余人參加,討論了八個專題。“法國后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論研究”、“理性選擇與馬克思主義”、“從歷史唯物論到后馬克思主義”等都有鮮明的時代感。
馬克思主義在臺灣不只是我介紹的這幾個方面,我只是據我所了解的一些情況作了些介紹,肯定只是現象性的說明。但這已經足以顯示出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并且對我們有所啟發。
馬克思主義是對人類科學文化和精神的發展。隨著人類科學文化的發展,不管前進的道路如何曲折,馬克思主義終將成為全人類解放的思想武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