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16日中午
神舟五號上天了,舉國歡慶,舉世矚目。在高興之余,大家也在關心,神舟五號除了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外,對普通人還有什么意義呢?對增強國防力量又有什么意義?或者,簡單說,神舟五號會不會成為一個特大的禮花?
應該說,這種擔心的確不能完全排除。
我們知道,太空的探索和開發始于美蘇兩家爭霸,帶有非常強烈的軍事目的。隨著人造衛星布滿地球上空,戰爭的制高點就轉移到了太空。二十世紀以前,戰爭主要是在陸地進行,爭奪的是“制陸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德、法、美、日的軍備競爭內容主要是海上軍艦的威力和數量,而一戰也變成“制海權”的爭奪戰。二戰時期,光有制海權就不夠了,轟炸機、戰斗機的數量和性能成為各國軍力的可靠標志,“制空權”的爭奪成為戰爭的焦點。二戰結束以后,美蘇兩國開始爭奪“制天權”。“制天權”有什么作用呢?主要有兩大作用,第一是指引和識別導彈,特別是洲際彈導導彈,精確打擊敵方目標或防御敵方導彈攻擊。第二是與空中預警機配合,指揮戰斗機、轟炸機和地面中短程導彈部隊,形成一個天、空、海、地聯合作戰體系,一個嚴密的進攻和防御的火力網。美國侵略伊拉克的兩次戰爭就是這么打的,美國的飛機和導彈在衛星定位系統的指引下準確地摧毀了伊拉克的雷達、機場和重要軍事基地。如果兩國都有衛星定位系統呢?就必須要先打一場“天戰”,即用太空激光炮等武器摧毀或干擾敵方衛星,使其耳聾眼花,失去作用。然后,才能發射洲際或中短程導彈,出動飛機。但是,這種“天戰”具有毀滅性。“天戰”一旦開始,雙方在相互摧毀對方的衛星定位系統的同時,即會相互發射攜帶核彈頭的洲際導彈,出動核潛艇和戰略轟炸機,從而啟動“確保相互摧毀”的戰爭。為了掩蓋發射衛星背后的殘酷的戰爭邏輯,美蘇兩家不約而同地打起了“和平”牌,宣傳什么和平開發太空,和平利用太空,探索宇宙奧秘。為此,發射登月飛船,發射火星探索器,發射空間站等等。其實,這些只掩人耳目的伎倆,是給全世界的青少年及和平愛好者的一種心理安慰,是探索先進軍用空間技術的一種公共關系。實際上,美國宇航局(NASA)的主要任務是研制、發射、操縱偵察衛星、間諜衛星和指揮空、海、地面部隊的通訊衛星,以及用于“天戰”的各種太空武器。
也就是說,對于美國來說,阿波羅一類的工程,其實是服務于龐大、而隱蔽的天戰工程的形象工程。明白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如果不是服務于天戰需要,缺乏天戰意識,不能成為更加龐大的天戰工程的一部分,神舟五號的意義就將大大局限。
中國現在具備天戰意識嗎?有天戰計劃嗎?天戰意識可能很微弱。天戰是戰爭的組成部分,中國現在的戰爭意識很弱。國家意識形態認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流,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因此,“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已經有多年,軍事經費增長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不斷下降。至于天戰計劃可能就更欠考慮了。如果考慮天戰,則中國首要的任務不是發射載人飛船,而是構建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與此同時,應該抓緊研制預警飛機。預警飛機是一個空中信息收集、傳遞、處理和指揮中心,是溝通“天”、“空”,形成天空地海聯合作戰體系的關鍵環節。為了研制預警飛機,首先需要本國具備大型飛機制造能力,這樣“運十”就不可能被放棄。還有,天戰需要最先進的電子計算機、相應的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為核心,電子工業就需要有自主發展和突破。有了先進的電子技術,中國的戰斗機的性能也可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在WTO談判中,中國已經同意加入信息產品零關稅協議,自主的電子技術發展失去了廣闊的市場依托,幾乎成為空想。
由此我進一步想到軍事工業與國民經濟的關系。美國的軍事工業發展不但意味著軍事實力的增強,還常常能夠帶動民用技術和工業的發展,推動美國產業結構升級,維持世界上的技術霸權地位,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神舟五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嗎?能夠帶動中國的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機械、化學工業的發展嗎?能夠使新技術產業化嗎?可能有困難。即使神舟五號取得了重要技術進展,由于新技術化為產業需要一個過程,特別是需要相應的市場支撐,這種困難就極大地增加了。中國現在的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機械、化學等各高技術產品市場都已經被進口商品或外資企業生產的產品所占領。不成熟的新技術與成熟的新技術無法進行平等的市場競爭。由于加入WTO,由于放棄對國內市場的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保護,由于不惜一切代價吸引外資,由于國有企業大規模私有化,由于承諾遵循國際規則,中國已經沒有多少政策空間可以保護本國新技術、新產業的發展。
由此可見,神舟五號是中國航天工業的單騎突進,若無國家大政方針的跟進調整,很難取得國防和經濟上的多重連帶效應。從這個意義上,神舟五號確實有點象一個大禮花,鼓舞人心,但實效不多。
那么,怎樣讓神舟五號能夠成為國家強盛的推進器呢?
首先,神舟五號可以啟發我們重新思考改革開放的意義。航天工業是發達國家對我技術封鎖最嚴格的工業。正是因為國外的技術封鎖,讓我們放棄了依靠技術合作、引進、摸仿來發展的希望,不得不獨立自主,不得不計劃經濟,結果,航天工業,這個國有、營業的工業屢建奇勛,單騎獨進,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中國怕封鎖嗎?從神舟五號看,中國不但不怕封鎖,而且越封鎖,技術進步越快。與航天工業形成天壤之別的,是航空工業二十年來不斷與國際交流,放棄自主研制的“運十”,引進麥道,通過國際合作的三步走來發展。結果,美國單方面撕毀合同,中止合作,干線飛機不成,支線飛機又不成。最后潰不成軍,不得不成為美國、歐洲飛機的艙門、尾翼、機頭的承包商,賺點苦力錢。可見,開放等于發展,封閉等于落后的公式需要修正。同樣令人深思的,航天工業至今仍然實行計劃體制,既沒有股份化,又沒有私有化,產權不清,政企不分,憑什么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同樣形成天壤之別的是,經歷了二十多年國有企業改革之后,絕大部分國有企業越改越糟,最后破產倒閉,職工大批下崗,給銀行留下一大堆呆帳壞帳。唯一的好處是企業領導開上了奔馳、住上了別墅、養起了“二奶”。究竟什么該改革,該怎么改?什么該開放,該怎么放?是不是一改就靈,是不是一放就靈?我們需要反思。
其次,神舟五號將迫使我們重新認識加入WTO的得失。如果要使神舟五號的自主知識產權能夠產業化,必須要退出信息產品零關稅協議,必須重新考慮作為“世界加工廠”的代價和損失,必須放棄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認清中國經濟買辦化、殖民化的危險。
第三,神舟五號可以加快中國增強天戰意識和能力,從而增強國際地位,不怕某些大國的威脅。我認為,神舟五號不一定要通向登月飛行,也不一定急于搞空間實驗站。當務之急,一是加快建設軍民兩用的衛星定位系統;二是恢復“運十”的研制,為預警機、戰略轟炸機、戰略運輸機、加油機準備平臺,同時可以成為中國自己的民航客機。三是加大電子工業、機械工業的研制力度,特別是半導體、集成電路和五軸聯動的高精度數控機床的研制。
第四,重新認識和發掘愛國主義的潛力,動員新一代年青人投入到國家軍事工業和高技術工業的建設中來。神舟五號的科研人員,大部分是八十年代以來畢業的大學生。這批大學生在正確的領導下,沒有象其他大學生一樣“一切向錢看”,也沒有受大款、大腕的影響,而是滿懷祖國建設的激情在大漠深處默默無聞的工作。這充分說明,作為改革開放理論基礎的經濟人假設不成立。人不是天生自私的,因此國有企業也不是天然就搞不好。只好國家領導層愿意建設祖國,年青人永遠可以朝氣蓬勃。
如果在這個層次總結經驗教訓,那么神舟五號完全可能成為國家強盛的有力推進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