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語錄:
人民公社好。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
一九五八年八月六日,偉大領袖毛主席視察了河南省新鄉縣七里營人民公社,給予高度評價,向全國發出了“人民公社好”的偉大指示。
十五年來,七里營人民公社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下,在社會主義大道上飛速前進,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越來越顯示出人民公社的巨大的優越性。
十五年來,七里營公社的干部和社員,遵循毛主席的教導,不斷譜寫著新的篇章,加快向農業現代化進軍的步伐,多次戰勝旱、澇災害,奪得了糧、棉雙高產。一九七二年雖然遭受特大自然災害,全公社糧食平均畝產仍然達到八百一十斤,皮棉畝產在連年超百斤的基礎上達到一百二十四斤,分別比公社建立前的一九五七年增長近四倍和一倍。今年五萬畝小麥平均畝產七百二十六斤,創造了歷史最新紀錄。
窮則思變
七里營地處黃河故道。在舊中國,這里旱、澇、堿、沙為害嚴重,糧、棉產量極低,勞動人民生活悲慘。一九四二年,這一帶三個多月沒有下雨,莊稼枯死,被逼逃荒要飯和餓死病死的就有兩萬一千九百多人。解放后,七里營人民在黨和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挖河修渠,除害興利,使農業生產的條件不斷改善。但是,在農業合作化時期,受村界、社界和鄉界以及當時集體經濟比較薄弱等方面的限制,還不能大規模地進行農田水利建設。
人民公社的成立,大大解放了生產力,為七里營徹底改變多災低產的面貌,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許多世代貧窮的村莊發生了歷史性的突變。
宋莊,是個只有二十九戶人家的大隊,三百二十畝耕地,高低不平,有“蛤蟆洼”,有茅草荒,又缺少大農具和大牲畜,社員吃糧食靠統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村小條件差,怎么改變面貌?大隊黨支部書記戚久旺提出:“只要我們貧下中農團結起來,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依靠人民公社的集體力量,堅決貫徹毛主席提出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方針,就一定能夠改變宋莊貧窮落后的面貌!”
一九六二年春節剛過,戚久旺就領著四十多名社員向茅草荒進軍。他們一連大干了四十五天,刨出茅草根五萬多斤,在荒灘上建成四十八畝平展展的園田。這一年,全隊糧食平均畝產由二百來斤提高到三百八十五斤,由缺糧隊變成了余糧隊。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發出“農業學大寨”的偉大號召,戚久旺帶領群眾對比大寨尋找差距,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他們大戰“蛤蟆洼”,整修大小排水河道,根除了澇災;又打井修渠,深翻平整土地,迅速實現了水利化,把全部耕地建成了高產穩產農田,糧、棉產量連年大幅度增長:一九六四年,糧食平均畝產六百一十斤,皮棉平均畝產八十斤;一九六五年糧、棉產量跨過了“長江”;一九六八年到一九七二年連續五年糧食平均畝產超千斤,同期內皮棉平均畝產一百七十七斤。
窮則思變。宋莊大干大變的事實,激勵著生產條件比較差的大隊迎頭趕上來。
溝王大隊位于黃河故道的灘區,沙崗起伏,溝壑縱橫。過去,全大隊一千九百多畝耕地平均畝產糧食一二百斤、棉花二三十斤。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大隊黨支部提出“寧愿苦干,不愿苦熬,奮戰三年,改變面貌”的戰斗口號。全大隊干部和社員齊心合力鬧革命,翻淤壓沙,打井挖河,搬走沙崗,填平溝壑,植樹固沙。
他們接連打了四個戰役,治住了一百七十多畝流沙,鏟除了二百多畝茅草荒,搬走了三座十五萬多立方米的大沙崗,填平了幾十條大小溝壑,打了十二眼深機井,挖大小排水溝、河五條,結合深翻平整土地,把全隊的耕地建成了旱澇保收田,糧食平均畝產量逐年上升:一九六五年超《綱要》,一九六九年過“黃河”,一九七一年和一九七二年連續兩年跨“長江”;皮棉平均畝產量連續七年超百斤。全大隊年年超額完成糧、棉交售任務,現在有集體儲備糧四萬斤,社員戶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有余糧,百分之七十有存款。
就這樣,世世代代辦不到的事情,在人民公社里變成了美好的現實。現在,七里營公社一萬八千畝鹽堿地得到了治理,八千畝沙崗絕大部分進行了改良,開挖和整修了大小排灌渠道八百多條,打成機井四百九十多眼做到了百日無雨保豐收,日降二百毫米大雨不成災。昔日貧困落后的窮地方,正在變成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強大動力
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是人民公社的指路明燈;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在七里營公社,人們經常講的兩次飛躍就是最突出的例證。偉大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進一步鞏固了農村的社會主義陣地,激發了七里營公社廣大群眾中蘊藏著的極大的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他們在黨組織領導下,大辦農田水利。
第一步,整修了三條骨干排澇河道,搞好水系配套;第二步,打井辦電,實行井渠雙灌,把全公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耕地改造成為水澆地,促進了糧、棉產量大幅度增長。一九六五年全公社五萬六千畝糧田平均畝產四百三十七斤,三萬一千畝棉花平均畝產皮棉一百零一斤,分別比上年增長百分之三十四和百分之六十三,一舉由缺糧社變成了余糧社。七里營人民把這一歷史性的轉折叫做第一次飛躍。
龍泉大隊的變化,是這次飛躍的寫照。
龍泉,座落在古黃河堤上,但長期干旱缺水。一九六四年冬天,龍泉開展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的領導班子,經過整頓以后,精神面貌煥然新。他們帶領群眾學大寨,大搞農田灌溉工程,整修了原有的五條引黃灌溉渠道,又陸續開挖了五條新的灌渠使灌溉面積擴大了一倍多。
經過幾年奮戰,他們又打成機井十九眼,使全大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耕地變成了水澆地。從此,實現了“龍”“泉”配套——井渠雙灌,天旱地不旱,旱年奪高產。一九六五年全大隊糧食畝產量由一九六四年的二百二十三斤躍進到六百三十斤,每畝產量由六十七斤上升到一百零四斤,第一次向國家提供了八萬斤商品糧。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的深入開展,黨的“九大團結、勝利路線的貫徹執行,各項無產階級政策的落實,使七里營公社更加生氣勃勃。從一九六九年起,七里營公社出現了第二次飛躍。
先從七里營大隊說起。
這個大隊有七千五百多人,一萬二千多畝耕地,是全公社最大的一個大隊。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大隊黨總支部書記呂書墨帶領全大隊的干部和群眾狠抓階級斗爭和兩條路線斗爭,堅決執行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和政策,堅持抓革命、促生產,使農業生產不斷提高。
一九六九年,全大隊糧食平均畝產達到六百九十八斤,皮棉畝產達到一百五十三斤隨著糧、棉連年增產,集體經濟迅速壯大,大隊黨總支部又及時帶領干部和社員群眾認真學習毛主席關于農業機械化和電氣化的指示,大搞農業機械化和電氣化。
現在,全大隊共有各種農用機械一千三百多部,其中有拖拉機八臺,其他大中型農業機械三百多部,在耕耙灌溉和排水、治蟲和農副業產品加工等方面實現了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排灌、脫粒、加工等都用上了電,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一九七〇年到一九七二年連續三年糧食畝產跨“長江”,皮棉畝產一百五十斤以上。
七里營大隊的戰斗歷程是七里營公社的縮影。全公社從一九六九年起,進入農業機械化的新階段,各種農業機械迅速增多,現在有拖拉機四十八臺,其他各種大中型農用動力機械九百四十七臺,電動機五百多部,汽車六輛。另外,還有膠輪馬車五百多輛。全公社共有九萬多畝耕地,機耕面積由公社成立前的百分之二十五擴大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架設高低壓線路二百四十多公里三十八個大隊和二百九十八個生產隊,隊隊有了電。
機械化和電氣化的發展,加快了農業發展的速度。一九七二年和一九六九年相比,全公社向國家提供的商品糧增加了四倍多,上交的皮棉量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五。
決定因素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隨著人民公社的成長壯大,通過三大革命運動的鍛煉,七里營公社培養出了大批有路線斗爭覺悟和管理社會主義大農業才干的社隊干部。新鄉縣委副書記兼七里營公社黨委第一書記田秀清,就是其中的一個,一九五八年春天,田秀清在七里營中心鄉擔任黨委書記。
人民公社建立以后,他擔任七里營公社黨委書記。多年來,特別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他和公社黨委的其他領導成員一起,堅持抓階級斗爭,批判修正主義路線,克服資本主義傾向,解決生產中的關鍵問題推動公社各項事業的發展。
一九六五年,雖然全公社糧食畝產上了《綱要》棉花畝產超過了百斤,但是仍然有一批后進隊。為了幫助后進隊迅速趕上先進,在田秀清主持下,公社黨委開會決定:集中力量加強后進隊的工作。
田秀清親自到后進的夏莊大隊去蹲點。他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過程中摸清了夏莊后進的關鍵:“不是人不干,不是地不產,而是階級敵人在搗亂。”于是,他具體幫助這個大隊結合整黨建黨運動,整頓了大隊領導班子,批判了資本主義傾向,打擊了階級敵人的破壞活動,加強了無產階級專政調動了干部和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
大家團結一致,鼓足干勁學大寨,努力改變生產條件,生產飛快發展,到一九七○年,糧食和皮棉的畝產量分別猛增到六百零三斤和一百六十斤。這一年,夏莊大隊一躍跨入了先進隊的行列。
七里營公社是棉花集中產區。在抓好棉花生產的同時,怎樣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田秀清經過調查研究在一九六八年提出了小麥畝產一兩年內上《綱要》,抓好小麥生產促全年豐收的要求。當時有少數人認為辦不到。
究竟能不能辦到呢?田秀清帶領公社領導班子成員,到小麥連年高產穩產的博愛縣許良公社參觀學習。同時總結了本公社宋莊和羅灘兩個大隊小麥生產的經驗。這兩個大隊在一九六五年時,小麥畝產都只有三百來斤。經過努力,到一九六七年,分別達到五百零三斤和五百五十斤。小面積能過“黃河”,大面積為什么不能上《綱要》?田秀清說:只要路線對頭,措施得力,干勁鼓足全公社的小麥畝產量不僅可以上《綱要》,而且可以過“黃河”。
他們充分利用現有水利設施,搞麥田深耕,采用良種,增施底肥,精細進行田間管理。這么一抓,一九六九年以來,全公社五萬畝小麥在一九六八年畝產二百六十六斤的基礎上,連續五年平均每年以增長九十二斤的速度,不斷地高產更高產。
七里營公社大隊一級的黨支部書記、副書記中,從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以來,長期擔任領導工作的占四分之三。多年來,他們一直兢兢業業地管理著集體的大家業,為革命出力流汗,帶領群眾把人民公社辦得越來越好。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涌現出來的新干部,擔任黨支部書記、副書記的占四分之一。他們繼承黨的光榮傳統,學習老干部的優良作風,朝氣蓬勃,成長很快。在全公社的新、老干部中,有婦女干部三百五十多名。她們戰斗在各種不同的崗位上,充分發揮了“半邊天”的作用。
七里營公社的廣大干部,不僅團結和帶領全公社五萬多人艱苦奮斗,搞好本公社的革命和建設,而且胸懷全局,帶領群眾,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風格經常積極主動地大力幫助兄弟社隊。今年春天,公社一次就表揚了模范干部和社員四百多人。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劉莊大隊黨支部書記史來賀,在這方面有著大量的模范事跡。
從人民公社化以來,劉莊大隊的干部和群眾在史來賀帶領下,先后從政治上、技術上和物質上對本公社和鄰近公社的三十多個大隊進行多方面的支援,大家攜起手來,沿著共同富裕的道路前進,形成了人民公社的一代新風。
各業興旺
七里營人民公社認真貫徹“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糧、棉生產大發展。公社化以來,全公社總共向國家交售了皮棉五千多萬斤。從一九六五年以來,共向國家提供商品糧兩千二百萬斤,做到了糧、棉雙貢獻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其他各項事業也都蓬勃發展起來。
許多事業從小到大,蒸蒸日上。
林業比人民公社化以前發展了兩倍以上,樹木總數由一百二十萬株增加到四百萬株。過去,這里沒有果園,現在這個公社的三十八個大隊,隊隊都有果園。
社、隊辦的工業企業,人民公社化以前沒有一個,現在有四十二個,其中包括農業機械修造廠、彈花廠、軋花廠、米面加工廠和榨油廠等。文教衛生事業也發展得很快。
小學由人民公社化以前的二十八所增加到三十八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百分之九十八。人民公社建立以前,這里沒有初中和高中,現在有初中十六所,高中一所。小學、初中、高中目前在校學生共有一萬二千五百多名。已經有一部分初中、高中畢業生擔任了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的干部。貧下中農的子女,在人民公社建立以前只有五個上大學的,人民公社化以來已有九十七個上了大學。另外,公社辦的一所“五·七”農業學校,已經為各大隊培養出各種技術人材二百多名。
人民公社化以前,這里缺醫少藥。現在,公社有衛生院,各大隊有衛生所,各生產隊有衛生員。由五百三十多名醫護人員、“赤腳醫生”和衛生員組成了一個衛生醫療網,一般的病人不出村就可以得到治療現在,七里營人民公社的公共積累,已經由一九五七年的八十萬元增加到了兩千萬元。社員的收入逐年增多,生活不斷改善。
商品零售額比一九五七年增長了三倍多。僅拿自行車和縫紉機兩項來說,自行車由三十六輛增加到三千七百二十輛,縫紉機由六十架增加到兩千九百架。由此可見一般。全公社一百多戶“五保戶”,享受著人民公社這個大集體為他們安排的幸福生活。他們再也用不著為自己的生老病死發愁了。
《河南日報》記者
新華社記者
(載一九七三年八月六日《人民日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