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浩浩五十多萬言的極其厚重的大書,它記述的是一群老共產黨人的光榮史。
站在隊列前邊的是焦裕祿、張欽禮等五六十年代的老共產黨員們。他們的戰場不是在血與火的硝煙里,而是帶領人民在困難時期與自然災害斗爭的豫東蘭考大地。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與戰火硝煙的年代具有同樣意義的作戰。因為我們的黨和政府當年曾經向人民承諾,解放了翻身了一定要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如果說,舊中國河南中原遭遇“水旱黃湯”的多重苦難的話,那么作為中原腹地的蘭考比之更加多了幾重災害,那就是因為黃河不斷改道造成的鹽堿、內澇和沙荒。為了幫助蘭考百姓能夠過上好日子,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黨派一批曾經從戰火硝煙中走出來的干部來到蘭考,帶領人民治理三害。這是一場非常艱苦的戰斗。
葉留陽、張占亭兩位年已七旬的老同志,歷經數載、苦心創作,推出的這部56萬言報告文學巨作,表現的就是那一代老共產黨人在蘭考苦戰自然災害的輝煌歷史。如今,那一代老共產黨員們大都已經作古,他們的故事在蘭考在河南民間口傳心授傳播著。這部書以當事者的身份和第一手的大多鮮為人知的史料,把多年來民間口口相傳的故事,以文學的形式記錄下來,而后再編排加工,可以說,這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具有史實品格的大書。
因為作者本身就是從那個年代走來,記述的又是他們的父輩,所以故事大都有親臨其境的現場感。晚輩寫父輩,是別有一份親情融匯其中。但是這部書卻超越了一般親情的品味,作者是站在更高的層面,站在國家層面為一代共產黨人立傳的,所以這部作品就不是后輩為親人寫的家史和父輩傳記,而是為一代英雄雕像。當年,焦裕祿受黨的委派,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了蘭考,任務就是幫助和帶領蘭考人民根治三害。他1962年12月到蘭考,1964年5月逝世,如果去掉他住院的時間,也就不到一年時間的工作,但是就這樣一段時間,他和蘭考一班人帶領人民卻創造了感動天下的事跡。成為共產黨人的楷模和縣委書記的榜樣。
焦裕祿去世以后,作為后繼者張欽禮,他的光榮使命以及給后人留下的載入歷史的輝煌,有兩個,一個是傾注畢生精力宣傳焦裕祿,推出了焦裕祿這樣一個轟動全國、載入歷史的重大典型。可以說,張欽禮是發現宣傳焦裕祿這個典型的第一人,堪稱始作俑者。沒有張欽禮,也就沒有焦裕祿,這是現在從官到民無不認可的事實。這部書中以生動詳實的敘事,記述了這個方面的大量故事。
張欽禮的第二個光榮使命就是完成焦裕祿的未竟事業,繼續帶領蘭考人民根治三害。實際這是一場與災害斗爭的接力賽。所以這部書同時也是展示黨群干群關系,謳歌共產黨人一心為百姓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光榮史詩。讀了這部書我們才知道,焦裕祿去世后,在他的精神鼓勵和激勵下,張欽禮即使不論再大的壓力下,都把根治三害、改變蘭考面貌當作自己的畢生使命。這期間,各種運動也在不斷影響著蘭考的除三害斗爭。但不論形勢多么復雜,張欽禮都把除三害當作自己的光榮使命。讀了這本書我們才知道,正是張欽禮帶領蘭考干部群眾,在焦裕祿去世11年后,居然在歷史上第一次摘掉了貧困帽子。
這是一段被忽略的歷史。
1976年,據蘭考縣志提供的國家統計數字,蘭考居然擺脫了貧困。這是有歷史可以參證的記憶。這一年,蘭考獲得了歷史罕見的豐收,是蘭考歷史除三害最為輝煌的成就,蘭考百姓不僅自己解決了溫飽,而且向國家其它地區提供了強力援助。去年,我與曾經在國家機關某部擔任過領導職務、并在大慶工作過的吳昊昱老人偶然相遇,80多歲的吳老給我講了這樣一件讓我吃驚的事情。他說,你們蘭考對大慶有相助之恩。他說那是1976年,從來沒有因為缺糧發生問題的大慶卻發生糧荒,工人口糧出現問題,眼看影響石油生產,問題反映到上級,據說有關部門不知怎么把消息傳到蘭考,蘭考這年正是歷史少有的豐收年。據說張欽禮立即帶領縣里一班人開會研究,結果一大批糧食迅速運到了大慶。大慶油田從干部到群眾分外感動。吳老正好分管后勤。當時感動得直掉眼淚。怎么辦?一個原來的貧困縣,給大慶伸出援助之手,大慶總該表示一下吧?于是,大慶黨委連夜研究,并報上級批準,給蘭考回贈了一批計劃外農業用油。至今吳老還能生動講起大慶與蘭考的這段歷史故事。這就是蘭考干部帶領百姓在焦裕祿去世后獲得的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張欽禮第二年再遭受誣陷而離開領導崗位,原來跟他治三害的大批基層干部也受到株連,干工作的人缺少了,骨干隊伍解體了,蘭考很快又陷入返貧的困境。這就是蘭考后來第二次脫貧的根本原因。
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人們大多不提這段歷史了。但蘭考百姓心里明鏡似的。數十年過去了,直到前些年,在習近平主席的關懷下,經過蘭考百姓的苦干奮斗,三年前,蘭考才實現第二次脫貧。這幾乎轟動全國。這部書中大量這類故事,讓我們重新讀懂毛主席說過的話,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路線發生了問題,便直接影響百姓生產生活。
這部書因為大多都是第一手材料,因此讀起來親切感人。如果嚴格從文學意義上說,它沒有那些文學的修飾和夸張,但是因為是來自第一線的第一手材料,所以字里行間散發著基層生活的濃厚氣息。它從中讓我們感受到那一代共產黨人的博大胸懷。
這部書中寫到的大部分干部,我都曾經見過的。有些還有交往,他們的音容笑貌,讓我對那一代黨的干部充滿敬意。記得張欽禮書記去世之前,我們有過一番暢談。那時他剛剛解除拘禁沒有幾天。我本來以為他要談自己受到的什么不公正待遇和屈辱,談自己的冤假錯案怎么解決,但我怎么也沒有想到,他開頭就談蘭考的脫貧問題。那時改革開放剛開始,他說,這次改革開放對于咱們蘭考來說,是改變面貌的極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他特別提出,蘭考脫貧不能僅僅靠農業,要發展綜合經濟,特別是一些手工業作坊,比如利用咱們的泡桐做文章,搞出口加工貿易。后來實踐證明,張書記講的完全符合后來蘭考的發展。更加讓我感動的是,他還念念不忘,蘭考某一個鄉還有五千畝鹽堿地還沒有改造好。在自己經受了冤屈以后,他依然想的是百姓,是工作。這就是那一代共產黨人的胸懷。
留陽、占亭這部書,可以說是給一個時代作傳,是給那個時代的黨的干部作傳。焦裕祿、張欽禮等等共產黨人,那個時期的大批干部,都值得我們今天的干部認真學習。他們與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不是什么隨意編造的故事,而是歷史可考的記憶。這部《蘭考長歌》可以說是一部英雄壯歌,是一部表現一代共產黨人英雄群像的著作。作為占亭、留洋的同學和朋友,我為他們不顧體弱,寫下這么一部皇皇巨著,感到非常欣慰,為他們祝賀。這的的確確,不僅是一部關于蘭考的信史,也是關于五六十年代黨的干部的形象史。一代英雄并沒有遠去,我們應該學習他們,我們應該通過讀這么一部書,尋找我們共產黨人的初心,找回我們與人民之間那種魚水不可分的關系,從而牢記以人民為中心的光榮使命,與人民同心同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完成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貢獻我們的力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