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毛澤東讀的最后一本書
趙瑤丹 學習時報
《容齋隨筆》是毛澤東精神生活中的一位老友。1944年7月28日,毛澤東曾致函謝覺哉:“《容齋隨筆》換一函送上。”之后,謝覺哉在同年9月、10月的日記中留下多篇閱讀《容齋隨筆》的心得與應用記錄。1959年10月,毛澤東出京巡視亦攜帶《容齋隨筆》。1972年,曾將此書送給同學周世釗。其中張元“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的豪邁詩句,受其大加贊賞。毛澤東去世前要的最后一本書還是《容齋隨筆》(以下簡稱《隨筆》),這部伴隨毛澤東走完了人生最后旅程的書,究竟蘊含怎樣的智慧與魅力呢?
(一)
《隨筆》是南宋洪邁所著的一部史料筆記,與沈括《夢溪筆談》、王應麟《困學紀聞》并稱,被視為宋代最有學術價值的三部筆記。《隨筆》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為“南宋說部終當以此為首”,從兩宋300多部存世筆記中脫穎而出,成為翹楚。
《隨筆》是洪邁一生的讀書所得,是洪邁以哲理的思考、詩人的筆觸、史學的嚴謹鑄就的一部經典。洪邁自述:“予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后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該筆記所敘,看上去雜亂無章,實則言簡意賅,妙語連珠,前后貫穿,伏脈千里,三言兩語中蘊含著深邃的思想和嚴密的邏輯。
《隨筆》是飽含愛國愛民情懷、崇尚氣節與學問的洪邁,為后世留下的一部向統治者談治國之道,為子孫后代立言立行的宏富之作。《容齋隨筆》隨著《容齋續筆》《容齋三筆》《容齋四筆》《容齋五筆》的刊刻,成為5種書的總稱,共74卷。其中前四集各16卷,因書未成而作者過世,故《五筆》僅為10卷。書成于宋孝宗淳熙庚子(1180年),刊刻在淳熙庚子至十四年(1187年)之間,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年)五筆合刊。《隨筆》一經問世,引起強烈反響,歷經宋元明清,不斷刊刻,廣泛傳播。南宋時期就有七個版本,元至明清出現十幾個版本,這些年來,整理本層出不窮。《隨筆》無論是內容涵蓋還是版本流傳,皆縱橫古今,可謂是一部經久不衰的暢銷書。這部凝結洪邁對歷史、社會的觀察,充滿為政、為學、為人智慧的史料筆記,對后人思考歷史、反省自身的借鑒作用非常明顯,不僅有鑒古知今之益,且可為治國、治學、做人提供參照,不僅被史學、文學、語言、文獻學各領域的學人奉為絕佳的研究對象,也深受廣大民眾喜愛,讀者廣泛、穿越古今、綿延不絕,影響至深至遠。
《隨筆》內容廣博,記事豐富,議論精當,考證確切。其內容包羅萬象,涉及歷史、文學、哲學、藝術、語言、文獻等多方面。有對宋以前王朝興廢、人物軼事、制度沿革的記載,又有對宋代施政問題、賢臣能吏、奸相污吏的剖析;有對宋代典章制度、官場見聞、社會風尚、物產考察的記述,還有對名物去偽存真的考訂,對史著的評介;既記述歷史事實、政治風云、文壇趣話和掌故, 亦包括經史百家、文學藝術、天文、歷算、星相等諸多方面。該書不僅剖析歷史,而且關注當下;不僅關注國家大事、精英人物,亦關注平民百姓,還有對世情民俗的評述與重視(錄有民歌、民謠、民俗),展現了社會百態。書中有關帝王、將相、文武百官、治亂興衰、智謀韜略、官場見聞等方面的議論頗為精辟, 對一些歷史經驗的總結頗有見地,許多資料為官方史志所不載,其中補隋唐五代史料180多條,具有獨存、補史價值,部分內容可補《資治通鑒》之不足。
(二)
《隨筆》突出體現了洪邁的“蒼生之念”。書中收錄唐人張碧《農父》詩:“運鋤耕斸侵星起,隴畔豐盈滿家喜。到頭禾黍屬他人,不知何處拋妻子。”杜荀鶴《田翁》詩:“白發星星筋力衰,種田猶自伴孫兒。官苗若不平平納,任是豐年也受饑。”讀二人詩作,洪邁深感悲傷酸楚之余,感慨南宋農民的慘狀比唐代更甚幾倍。
《隨筆》把愛民情懷作為擇選詩作的標準,還將是否愛民作為評價歷史人物是非高下的重要原則。通過記述典型事例,塑造了以民為本、忠義為本、建言獻策和公正廉賢等多種賢臣形象,夾敘夾議地突出賢臣的品德和才能。
《隨筆》除了熱情頌揚歷史上清正廉潔、恤民愛民的明君賢臣,還大力抉發歷史上有爭議人物的親民善政之舉,如曹操、朱溫、張全義、孟昶等。宋太宗曾手書“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贈給郡國,下令立于官屬之南,稱作《戒石銘》。經洪邁考證,此銘出自后蜀孟昶頒發給各地的《頒令箴》。原文24句,宋太宗從中摘了4句,“遂成王言”。對此洪邁贊嘆:“昶區區愛民之心,在五季諸僭偽之君為可稱也。”
《隨筆·張全義治洛》記敘了張全義(在唐末參加黃巢起義軍,后降唐,續降后梁,再降后唐)恢復洛陽經濟,施愛于民,大有政績,并被百姓祭祀的史事。張全義治洛,招撫流民,勸民農桑,“無重刑,無租稅,歸者漸眾”。因“刑寬事簡”“遠近趨之如市,五年之內,號為富庶”。對此,《新五代史》和《資治通鑒》言之不詳,洪邁則詳細采錄,并評論道:“今之君子,其亦肯以全義之心施諸人乎。”
《三筆·國家府庫》《續筆·田租輕重》,分別指出以錢折稅的危害和百姓賦稅沉重的原因。《五筆·風災霜旱》強調,一旦出現災情,朝廷應派賢良的地方官實行救助,如此“則實惠及民,可以救其流亡之禍,仁政之上也”。《五筆·貧富習常》,則對勞動人民的悲慘處境表達了深切同情,感嘆因貧富差距而產生的奴役關系,更為這種不正常的狀況“習以為常”而感到悲哀。
(三)
值得注意的是,《隨筆》還展現了不少女性形象,有對賢后妃的描述,《隨筆·三女后之賢》彰表王莽女兒、楊堅女兒、李昪女兒的深明大義。《續筆·婦人英烈》記述了十幾位有高德巍行的婦女,“能以義斷恩,以智決策,斡旋大事,視死如歸,則幾于烈丈夫矣”。《續筆·女子夜績》則展現了勤勞夜織的勞動婦女形象。另外,亦有對悍妒女性的描寫,《三筆·陳季常》呈現了陳季常妻子“柳氏絕兇妒”的形象,造就了“河東獅吼”的典故。
《隨筆》關于洪邁的民本見解與思想,體現在對詩歌的擇選,對歷史事件的評述,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等諸多方面。粗看片言只語、一事一議,細讀卻是見解精辟、益人心智。其以民為本的思想,鑄就其高雅格調,卓然超越眾多的同類著作,成為我國古代筆記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這部筆記,是短篇作品的集合,或思史實,或論事理,或議風土人情,或辯語言奧妙,文字簡樸生動,資料甚富,寓天下事以正理。明代監察御史李瀚稱贊道:“聚天下之書而遍閱之,搜悉異聞,考核經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雖詩詞、文翰、歷、讖、卜、醫,鉤纂不遺。”《隨筆》洋洋灑灑,捭闔千載,可勸人為善,可戒人為惡;可使人欣喜,可使人驚愕;可增廣見聞,可澄清謬誤;可消除疑問,可明確事理,對于世俗教化頗有裨益。這部收納歷史經典碎片之作,微言大義、意味深長,以其簡短精辟的語言,雋永的意蘊將筆記體史書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作者系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 end •
文章刊載于《學習時報》2021年6月11日第6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