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智慧》的著者郭松民是著名影評人,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兵部隊飛行員。第十五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得者。網(wǎng)絡、紙媒和電視評論員。這是相關網(wǎng)絡上介紹的,其實最讓他聲名鵲起的是,他為了維護“狼牙山五壯士”的榮譽而打的一場官司。郭松民勝利了,不僅僅是贏了一場官司,而是扭轉了詆毀英雄猖獗多年的態(tài)勢。我也是那時候開始關注郭松民同志的。
作為郭松民同志微信微博的忠實讀者,他的《電影的智慧》甫一出版發(fā)行,我就在其公眾號上留言,咨詢怎樣購買,第一時間表示支持。不過,表態(tài)之后我并沒有立即行動,想著早一天晚一天沒什么關系,反正書中文章我都讀過了。但是,沒多久,當我得知《電影的智慧》第一次印刷已經(jīng)售罄時,我著急了,等不及第二次印刷,趕緊買了一本簽名本?! ?/p>
收到書后的第二天恰好是個休息日,我把書拿來翻看,原以為只是翻翻而已,沒想到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口氣讀完了卷三、卷四。后來又斷斷續(xù)續(xù)用了四、五天讀完了其他部分。
《電影的智慧》收錄郭松民同志2017年至2019年撰寫的影視評論66篇,涉及50部中外電影及影視獎項。這些評論既有對新時期電影電視以及第五代導演的批評,也有對紅色電影的贊美,既有對美國好萊塢電影強大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感嘆,也有對印度寶萊塢以及英國、日本等國電影時代背景的娓娓道來,既有對主流電影的期盼,也有對圣誕電影的擔憂。評論尖銳深刻,直指要害。讓人清楚地看到了電影的“意識形態(tài)腹語”,背景畫面的隱喻,導演的意圖和價值觀。
好萊塢是功能強大、運轉良好的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政治立場的表達,審美判斷話語權的爭奪,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所謂“純文藝”從來就沒有純過,好萊塢電影尤其如此。郭松民認為,好萊塢電影一向能夠在美國政治、文化和社會心理發(fā)生重大轉折的緊要關頭做出準確而及時的反應,或發(fā)出預警、或縫合傷口、或娛樂大眾,使他們忘記蕭條與貧困。2016年熱映的《血戰(zhàn)鋼鋸嶺》就是這樣一部電影,電影的主角戴斯蒙德·多斯,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曾向上帝發(fā)誓“不摸槍”,不摸槍但卻告別美麗的戀人堅決參軍。在地獄般的鋼鋸嶺戰(zhàn)場,作為醫(yī)護兵的多斯穿梭于槍林彈雨中,周圍戰(zhàn)友死不旋踵,但他卻機槍掃不中,手雷炸不死,狙擊手瞄不準,赤手空拳救回75名美國兵,成為美國歷史上沒開一槍卻獲得總統(tǒng)頒發(fā)的最高“榮譽勛章”的第一人?!堆獞?zhàn)鋼鋸嶺》極度凸顯“信仰的力量”,暗示了要依靠“信仰的力量”拯救美國,重新喚起美國人對實現(xiàn)美國夢的信心。好萊塢電影與美國現(xiàn)實政治配合的如此默契、水乳交融,令人嘆為觀止。
中國電影高仿好萊塢電影,好萊塢卻借鑒中國紅色電影。郭松民認為,中國的一些“大片”,無論是在模式上,還是價值觀上都向好萊塢靠攏,是好萊塢電影的高仿。有的電影雖然取得了高票房,但實質上也是“中國炸雞”戰(zhàn)勝了“美國炸雞”,而不是“中國辣子雞”“中國燒雞”戰(zhàn)勝了“美國炸雞”。在中國電影高仿好萊塢電影的同時,好萊塢電影卻有很多中國紅色電影中的情節(jié)。如好萊塢電影《愛國者》中的許多細節(jié)與我國紅色電影《平原游擊隊》極為相似?!堆獞?zhàn)鋼鋸嶺》中多斯堅持要參軍,與董存瑞反復和連長請求、一定要參加八路軍也極為相似。
“父親”的演變,反應了社會焦慮和不穩(wěn)定情緒。郭松民認為,作為社會文化意義上的“父親”是權威和保護者,是“安全感”的來源,更重要的,“父親”也代表了傳統(tǒng)和主流價值觀,是家庭和社會的靈魂。一個“父親”受到社會尊重的社會,往往是比較穩(wěn)定、凝聚力比較強的社會。反之,如果“父親”不受尊重,“無君無父”,那往往意味著動蕩、革命時代的來臨。新中國電影電視中,從《英雄兒女》《年輕的一代》中的“偉大父親”“建設父親”,到《我愛我家》中“可笑父親”、《老有所依》中“累贅父親”,再到《老炮兒》中的“認賊作父”,反應了普遍存在的社會焦慮,改革開放后的既得利益階層至今沒有獲得“父親”的權威,表明中國社會還缺乏具有公信力的、被普遍認可的精神權威,這成了中國社會在“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繁榮表現(xiàn)背后,社會心理的深處卻涌動著不安全、不穩(wěn)定情緒的根本原因。
不解決精神上的認賊作父,永遠不可能有文化自信。郭松民認為,時下有些作品“用舊中國否定新中國”“用國民黨否定共產(chǎn)黨”,比如電影《芳華》《無問西東》,電視劇《風箏》等。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編導的“獨具匠心”令人驚嘆。在《無問西東》中,在民國,無論是軍閥混戰(zhàn)還是日寇入侵,人與人之間都是有“愛”的,相互之間的關系都是溫馨的,互相砥礪、互相關照。在新中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相互嫉妒、相互折磨、相互仇恨。“毛澤東”成了一個可怕的符號,王佳敏的一切不幸,都和喜歡在毛主席的畫像下拍照有關。這還不是根本,根本問題《無問西東》就是一部精神賤民的作品,把帶有濃厚的美式風格的自由主義價值觀,作為當代中國的精神源頭,作為一切英雄主義、利他主義行為的精神來源,與此同時,把革命文化、革命傳統(tǒng),剔除的一干二凈,不留痕跡,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認賊作父。1949年,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政治上、精神上站起來了,但仍有相當一部分知識精英在精神上還是跪著的。不解決這種精神上的認賊作父,就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自信。
主旋律電影應該走出“第五代”陰影。任何一部作品都是時代的產(chǎn)物。郭松民認為,“第五代”導演內在于以市場化、私有化為價值取向的新自由主義浪潮,用“傳統(tǒng)VS現(xiàn)代”“中國VS西方”取代了“社會主義VS資本主義”“人民革命反抗階級壓迫”“民族革命反抗帝國主義”的敘事框架,其中“中國”被設定為是“傳統(tǒng)”的(即前現(xiàn)代),“西方”則被設定為“現(xiàn)代”的,其不言而喻的暗示是,中國只有學習西方才能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才能得到拯救。這種敘事框架只能產(chǎn)生對西方的認同、對民國的認同,不能產(chǎn)生對新中國的政治認同、制度認同、文化認同,不利于政權和體制的穩(wěn)定,反應了文化領導權與政治領導權相分離的狀況已極為嚴重。主旋律電影是以正面宣傳的方式來增進觀眾的政治認同,但它一開始就放棄了斗爭性和對“第五代”敘事框架的批判,而是采取了盡可能接近、甚或討好的態(tài)度,以期獲得“口碑”和“票房”,因而構成了與“第五代”導演的互文關系。比如,《建國大業(yè)》編導故意借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之口說“我們不懂經(jīng)濟”“我們是請人家(指資本家)來共同執(zhí)政”云云,使主旋律電影成為“第五代”電影的延伸。主旋律電影必須重新確定自己核心價值觀、敘事框架,走出第五代”導演的陰影,真正有別于“第五代”電影。用革命的初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初心來批判現(xiàn)實、療救當下的種種弊病,應該成為主旋律電影的最重要主題。
該書簡練生動、內涵豐富,意味深遠,堅持政治標準和藝術標準相統(tǒng)一,贊所當贊,批所應批。一篇篇文章建構成一個體系,通過一個個電影故事,為讀者展現(xiàn)了其背后的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經(jīng)濟的歷史知識,時代印記,價值取向。穿透力強、思想性高,充分顯示了作者作為一個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的家國情懷、英勇無畏和忠誠擔當。新時代中國文化需要新的復興運動,新的復興需要更多的文藝批評者、評論家,需要更多的像郭松民這樣堅決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揭露歷史虛無主義資產(chǎn)階級本質的批評者、評論家,也需要更多《電影的智慧》。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