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本來是想昨天發的,由于越寫越長,導致昨天沒寫完,就推遲到今天發了。
這兩天由于偶然的原因,讀了《論持久戰》。讀完后,感覺對他老人家佩服的五體投地。
前兩天閱讀的時候,偶爾在微博上聊過只言片語。有朋友留言回復,說這本書是頂級陽謀。
我感覺確實如此。
因為這本書寫于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之際。盧溝橋事變發生在1937年7月,他老人家的《論持久戰》發表于1938年5月。當時,整個淞滬會戰全敗了。國民政府把家底全部掏了出來,跟日軍在上海和南京一帶進行了大決戰,結果全面潰敗。
整個中國一片悲觀和投降氣息。
在這個時候,他老人家的《論持久戰》橫空出世。
為啥說這本書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頂級陽謀呢?
因為毛主席在1938年5月底的延安會議上,首次公開演講了《論持久戰》后,到了1938年10月時,一位名叫增田涉的日本人,就把《論持久戰》全文翻譯成了日文,發表在了日本最大的雜志《改造》上。
相當于說,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軍方是完全知道《論持久戰》的。
中國方面把如何打敗日本人,全都告訴了日本人,并且大致按照這個戰略,一步步打敗了日本人。
世界上最牛逼的事情,莫過于如此。
《論持久戰》的牛逼之處,我歸納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未來局勢預測的無比精準。
老人家對日本為什么發動侵華戰爭,以及發動侵華戰爭的目的,和未來軍事行動的戰略走向,都做了一一分析。
舉一個例子。他在其中提到,“日本地主資產階級的野心是很大的,為了南攻南洋群島,北攻西伯利亞起見,采取中間突破的方針,先打中國。”
這寥寥數語,描繪出了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戰略框架。
到了1939年時,日本果然開始北進,跑到中蒙邊境和蘇聯打了一場諾門罕戰役,結果慘敗。
1941年時,日本開始南進,跑到東南亞攻打南洋諸國。
1944年時,日軍發現戰線拉太長,北邊和南邊無法互相補給,于是在中國境內的河南、湖南、廣西等地,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史稱豫湘桂戰役,要打通日軍從東北到東南亞的大陸交通線。
而《論持久戰》在發表之際,日本內部對于到底是選擇“北進政策”還是“南進政策”,還完全沒有定論,內部吵做一團。
相當于說,在《論持久戰》發表時,連日本自己都沒想明白的事情,毛主席已經提前給日本人都想明白了。而歷史證明,日本也是在按照他老人家的預判和分析,在開展各項戰略部署和軍事行動。
就好比兩個人下棋。一方已經把對手在整場比賽中,可能要下的棋,都全部提前想到了。
他比對手自己,都要更清楚對手自己想要下的棋路。
這樣的分析預判能力,簡直不能用厲害兩字來形容。
2、從紛繁復雜的局勢中抽絲剝繭,找到正確的方法,非常厲害。
當時中國的形勢,跟現在的中國,完全是兩回事。
現在的中國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國家實力的提升,幾乎連個傻子都能體會到。雖然跟美國還有點差距,但是世界老二的位置,已經坐的穩穩的。
可是,當時的中國只剩兩個字可以形容:窮、弱。
蔣介石在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后,發表了一場著名的廬山抗戰演講。在演講中,蔣介石多次提到,我們是一個弱國,我們是一個弱國,我們是一個弱國。
而且不但弱,中國內部分崩離析,連個有效和統一的組織體系,都沒有。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到1937年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中間差不多100年時間,中國境內一直在打仗。要么被西方列強打,要么自己人打。
總之,沒有一天安生日子。
蔣介石為了表示抗戰的決心,集結了全中國最精銳的軍隊,跑到上海、南京、徐州一帶,跟日軍進行大決戰。結果,全面潰敗。
南京當時是中國的首都。蔣介石不但丟了首都,南京還被日軍屠城,慘不忍睹。
在這種情況下,全國上下彌漫著一片悲觀和投降氣息。
悲觀到什么程度呢?
我們以汪精衛舉例。
雖然我們現在很看不起汪精衛,但汪精衛早年也是革命斗士,曾經抱著必死的決心,帶了炸藥去行刺清廷攝政王載灃。當時他身邊人反復勸阻他,讓他不要去,但他堅決要去。
后來行蹤敗露,被清廷關入死牢。眼看就要掉腦袋了,但當時已經是1910年,清廷搖搖欲墜。由于擔心革命黨人報復,清廷投鼠忌器,內部經過激烈爭論后,將對汪精衛從死刑改判為終身監禁。
到了1911年10月、11月左右,清廷在行將垮臺之際,宣統帝被迫下“罪己詔”,并對政治犯進行大赦,汪精衛由此撿回一條命。
淞滬會戰失敗后,國民政府分裂,汪精衛直接叛變,投降了日本人。
我寫這一段,不是為汪精衛開脫。我只是想表達,能讓一個曾經將生死置之度外的人,都被逼到信仰崩塌進而投降的程度,可以想見當時的局勢,有多么的悲觀。
在那種情況下,如果有人跑過來跟你說,我們能夠戰勝日本。你的第一反應,可能不一定是開心,而可能會認為對方是忽悠人。
但是,《論持久戰》不但告訴你我們會戰勝日本人,還告訴你我們將如何戰勝日本人,方法和步驟是什么,如何一步步取得最終勝利。整個時局分析和棋盤推演,都非常有道理。
能在如此悲觀的氛圍中,懷有如此堅定的信念,并且找到如此正確的方法,簡直不能用厲害兩個字來形容。
我們不要因為是事后諸葛亮,就感覺好像沒啥。如果你對此不服,我們可以舉個例子對比一下。
比如,現在中美競爭劇烈,我估計可能也會持續個10年左右。有誰能夠系統性的預判出美國未來的戰略部署,中國應對的招數,中國如何一步步戰勝美國,邏輯和方法推演等。
我們現在可是處在互聯網時代,美國那邊發生點啥,我們通過網絡都能知道大概。而在當時那個年代,連電腦都沒有,信息流通極為不暢。在如此閉塞的年代,能夠做到如此頂級的分析,這種邏輯思維分析能力,強大到讓你跪拜。
蔣公面對這樣一個對手,輸的一點都不冤。
3、《論持久戰》不但有戰略,還有戰術,完全不是純理論性質的紙上談兵,而是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政治軍事謀略。
這個世界上,有的人戰略思想很厲害,但是到了戰術層面,就不行了。也有的人,戰術層面很厲害,執行也很厲害,但是戰略不行。
能夠站到非常高的高度,將戰略和戰術進行統一的,非常稀有。
而《論持久戰》就是這樣一本書。
比如,其中提到的將中日戰爭歸納為三個階段,即防守、相持、進攻,就屬于戰略和戰術的統一結合。
《論持久戰》對上述每一個階段中,日軍會如何打,中國方面如何應對、如何出招等,都寫的非常具體和清晰。
比如在第一階段中,其中寫到,“敵之企圖是攻占廣州、武漢、蘭州三點,并把三點聯系起來。敵欲達此目的,至少出五十個師團,約一百五十萬兵員,時間一年半至兩年,用費將在一百萬萬日元以上。”
寥寥數語,把日軍想要干什么,出動多少兵力,耗費多少時間,花費多少金錢數據等,都一一列了出來。
這不是紙上談兵,這是非常具體的戰術層面操作。
而對于如何應對日軍的這一行動,后邊也作了描述:
“敵人如此深入,其困難是非常之大的,其后果將不堪設想。。。我們的作戰計劃,應把敵人可能占領三點甚至三點以外之某些部分地區盡可能互相聯系起來作為一種基礎,部署持久戰。。。這一階段我所采取的戰爭形式,主要的是運動戰,而以游擊戰和陣地戰輔助之。”
補充說明一下。根據《論持久戰》中其他地方的描述,所謂運動戰,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大開大合,只要發現敵人,就集中數倍的優勢兵力,沖上去猛打猛撲,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然后打完就撤,不留戀,不決戰。
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在運動中消耗敵人有生力量。
在敵我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不隨意決戰,以便保存我方有生力量。但在逮著機會時,毫不猶豫的撲上去,消耗敵人有生力量。只要將敵人越打越少,則慢慢就贏了。
這是具有高度操作可行性的戰術層面指引。
除了《論持久戰》,毛主席在其他論述中提到的農村包圍城市,也是兼具戰略和戰術指引的神操作。斯大林對農村包圍城市,堅決表示反對,因為蘇聯的成功經驗,是在城市發生的。
但毛主席頂住了斯大林的壓力,堅持按照中國實際制定戰略和戰術的操作指引,實踐證明是對的。
以上種種,基本奠定了《論持久戰》作為近代中國頂級陽謀的歷史地位。
不僅延安這邊學習這本書,國民黨高層包括蔣經國、傅作義等,對《論持久戰》也極為喜愛。據說,蔣經國對這本書,反復看了很多遍,還做了很多筆記,反復研究,
而最牛逼之處在于,這樣一本陽謀公開之作,還動搖了日本高層的作戰信念。
日本當時的天皇有個弟弟,叫三笠宮,具有親王身份。
他在1943年日本戰局每況愈下之時,被派到中國考察日軍前線情況,進而制定戰略對策。
然后,他就看到了這本《論持久戰》。
看完后,他感覺有點懵。因為中日戰爭的每一步走向,基本都完全被這本書提前預判。所以他覺得,不論日本方面如何想要挽回頹勢,都不過是在這本書預判的范圍內,重新演習一遍而已。
于是,這哥們兒就走上了反戰的道路,天天宣揚日本不應該對中國發動戰爭,搞得軍方頭大不已。
由于他是天皇的親弟弟,雖然軍方勢力很大,但也沒法把他怎么著。
三笠宮在反戰輿論宣傳不成后,干脆跑去刺殺日本時任首相東條英機。為了確保刺殺成功,他使用了劇毒氣彈,把東條英機嚇的夠嗆。
當然,東條英機這個老狐貍,當時躲過了一劫。
這就是《論持久戰》的最牛逼之處。它是擺在桌面上的陽謀。不但不怕敵人知曉,而且還歡迎敵人研究。敵人研究完后,可能會產生一個副作用,即由于被里邊的論述所折服,導致對自己一方的戰爭信念,產生動搖。
如果我們轉換一下場景,把自己代入到那個貧弱且混亂不堪的年代,這本5萬多字的《論持久戰》,可能是支撐很多國人堅持下去的一盞明燈。
蔣介石發表的極其著名的廬山抗戰演講聲明,跟《論持久戰》比起來,簡直弱爆了。
坦白講,我本來對偉人沒有那么多的個人感觸。因為關于他的很多東西,都是在政治課本上學到的。但凡把知識變成考試內容的,都會讓你有點抵觸。
但是,看了《論持久戰》后,我在kindle上買了全套毛澤東選集,準備感受一下頂級戰略家的思想謀略。學習一下近代中國最聰明的腦袋,是如何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提升一下自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