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敗一個帝國?一種答案是,帝國敗于更加強大的帝國或國家聯盟,典型例子就是威廉二世的德國,以及哈布斯堡王朝,因為在一戰失敗而解體。還有一種情況是,帝國亡于國內矛盾的大爆發,或政局激變引發動蕩,或國內民眾不堪其苦,揭竿而起,沙皇俄國以及中國歷史上的秦帝國、元帝國、明帝國,都屬于這種個例。
第三種情況,也是歷史學家最感興趣的,則是強大帝國敗于看似弱小的對手。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2000年后,美國進攻阿富汗和伊拉克。前一事件導致了蘇聯不僅在全球很大區域內失去了政治道德,陷入戰略被動,而且還被抽空了對世界其他地區采取軍事干預的行動能力和財政能力。而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卻受困其中,仿佛趟入泥淖,無法自拔。
歷史上帝國敗于弱小對手的例子更是不少。英國18世紀的杰出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就意味深長的說到,“帝國最嚴峻的挑戰來自一種在疆域上過度延伸以及不加節制地包攬任務和責任的傾向”。這句話是對羅馬帝國覆亡教訓的總結,也是對英國的忠告。按照吉本的觀點,帝國只需要控制利益攸關的地區,并且,世易時移,如果上述地區的利益攸關指數下降,帝國也應當及時卸下責任。應該說,英國在歷史上行使殖民霸權,相比美國和蘇聯行使軍事與政治霸權,確實顯得更趨理性?! ?/p>
比如,拿破侖帝國就因為快速擴展了控制區,而深陷與包括西班牙等地民眾斗爭的泥淖。又如日本在二戰期間將戰線擴展到了整個東南亞,并試圖完成對占領區的深入控制。這一任務當然不可能完成。即便沒有美國在后來發動的反攻,占領區如此遼闊,不同民族的民眾掀起的反抗必將逐漸超出日本的控制能力。二戰戰后,盡管英國、荷蘭、法國都希望繼續維持對亞洲殖民地的統治,但風起云涌的各民族游擊戰還是最終擊潰了殖民者的美夢。越南戰爭中,美國在正面戰場幾乎贏得了每一場戰事,卻因為越共游擊隊的活躍,最終輸掉了該次戰爭。
如果我們再深入考察歷史,就會發現,中國歷史上的一些王朝,其覆亡原因并不是過于弱小、混亂,相反是強大而試圖保持進取、延伸的姿態。東漢王朝從本質上說并不是曹操傾覆的,更不是一時囂張的董卓,也不是黃巾起義,而是大大耗損了其國力的西北羌亂。帝國如果過度延伸,必然陷入資源枯竭,而帝國的對立面越是了解帝國的底細,就越會捕捉時機來使得帝國加速消耗本已短缺的部分資源,在資源徹底枯竭前導致帝國精神崩潰。東漢末年的北宮邊玉、韓遂,越戰時期的越共游擊隊,與戴高樂主政時期的法國奮戰的阿爾及利亞游擊隊,顯然都深諳其道。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政治學教授赫爾弗里德·明克勒在其所著的《帝國統治的邏輯:從古羅馬到美國》一書中指出,帝國的過度延伸并沒有客觀、明確的衡量指標,而更帶有主觀性。所以,各類、各時期的帝國在推行進取、擴張政策時常常并沒有意識到危險,反而被進取、擴張帶來的短期利益所吸引。
弱國(者)消耗帝國之道
帝國為了維持地位,常常需要采用策略,承諾保障盟友免受攻擊,來換取盟友在安全防衛方面減少投入資源。古希臘時期,雅典對周邊城邦就做出過這樣的承諾。眾所周知,二戰戰后,諸如德國、日本、韓國等國都成為了美國羽翼下的被保護國。美國還極力防止核武器這樣的“大殺器”被弱國獲得,這也就是所謂的防擴散和反擴散政策?! ?/p>
因此,多數弱國通過獲得“大殺器”來建立某種程度上與帝國之間的對稱平衡,就變得行不通?!兜蹏y治的邏輯:從古羅馬到美國》書中說,弱國就會致力于發動世界輿論來反抗帝國中心。這就像是輿論上的游擊戰,一點點的消耗帝國的斗志,最終拖垮帝國。
還有一種方式,那就是非國家實體的相關組織(如恐怖組織),避免與帝國的專業化戰爭時期正面交鋒,而在躲在暗處,聲東擊西,與對手周旋。這還是游擊隊式的策略,通過頻繁攻擊帝國在資源上最脆弱的點,增強其資源消耗。當然,這種消耗常常顯得為時太久,所以,一些弱國或非國家實體,會通過激怒對手,使之反應過度,再將之拖入過度延伸的糟糕境地。
《帝國統治的邏輯:從古羅馬到美國》書中指出,“弱小者通過非對稱化戰略建立起來的為例,主要由兩大元素構成:一方面,它們想方設法讓帝國顯得外強中干,絕沒有它宣稱的那般堅不可摧、戰無不勝;另一方面,它們給帝國施壓,誘使帝國繼續擴大某些優勢來增加它的負擔,從而使帝國行動越來越難以為繼……”
在歷史上,帝國統治的邊緣往往難以避免爆發反帝國抵抗運動,并通過輿論宣傳把帝國書寫為壓迫奴役和掠奪者,貶低帝國自詡的建設成就。馬克思列寧主義就曾經沙皇俄國形容為“各國民族的牢籠”。
從帝國的角度來看,要維護統治階級乃至廣大疆域內普通人的利益,都得采取行動來捍衛秩序。所以,帝國對反抗者的打擊,也自認為是正義的。
如前述,弱者會千方百計激怒對手。就像與以色列對抗的某組織那樣,該組織在發起對以色列的攻擊時,從來不自居為一個國家,所以不必恪守國家實體需要遵循的國際法,經常導致以方平民遭殃——成功激怒以色列,并誘導其采取對等的報復原則后,以色列的行為就顯得是國家暴行,這就成功的讓以色列陷入了國際輿論的譴責。譴責者此時也就忘記了以方也有平民受害于某組織的暴行。
時代不同了,帝國過時了
《帝國統治的邏輯:從古羅馬到美國》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21世紀初,美國再現了古羅馬帝國的擴張姿態,以咄咄逼人的架勢發起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而與之同時,美國在處理與墨西哥等國的關系中,也表現得十分強勢。美國至此已經被相當數量的知識分子認同為帝國,并認為今時今日已經不同于古代,帝國這種基于強權的國家類型變得不合時宜——當然,也有對應的崇美者,認為只有美國行使帝國職能,才能讓世界秩序更好的運轉。
這本書通過梳理歷史上世界不同地方在不同時期涌現的帝國,詳細分析了帝國的運轉特征、興衰定律,討論了帝國與霸權的區分,就現代社會中資本主義的自我毀滅式動力深入分析了美英帝國的興衰,更是打通了自古以來的大陸農業帝國、草原帝國、海洋帝國的歷史分析了帝國統治的運行邏輯,指出了古代帝國馴服蠻族是維持長期有效統治的關鍵所在。
這本書討論了冷戰結束后,美國成為僅存的超級大國,“通過控制全球化進程來構建帝國”的實踐。崇美者對于美帝國的謳歌,主要是宣揚其能夠很好的保護人權,促進民主,開拓和保障自由市場,但美國的自身行為,無論是其保護的中東盟友,還是經由美國占領的阿富汗和伊拉克,距離上述目標都相去甚遠。而在特朗普任期內,更是明白無誤的撕毀了美帝國的道德外衣。
美帝國陷入窘境,很大程度上與內部治理的政策失當有關(國家經濟過度去實體化、過度金融化),但確實也與批評者所說的過度延伸、過度陷入邊緣困境有關。好勇斗狠對于一個帝國其實并不算是很大的負擔,麻煩就在于這樣的好勇斗狠并沒有給美國帶來預期的收益——最起碼,美國資本階層、工業寡頭之外的廣大人士并沒能從中獲取足夠的好處。
在歷史上,維持時間并不算長的葡萄牙帝國,曾經成功構建起了覆蓋非洲西海岸以至印度的殖民貿易網絡,而后,荷蘭也在東南亞建立起了類似的網絡和霸權。葡萄牙,荷蘭,外加西班牙、法國、英國,都得益于當時能夠“軍事榨取剩余價值與商業榨取商業價值”。殖民地及其人民,等同于無主之物,開采掠奪對于殖民帝國來說都不存在太大成本,而殖民帝國可以通過軍事和技術上的領先自如實施對殖民地的降維打擊。但這一切對于而今的美帝國,是大為不同的,帝國依據霸權所能獲取的各方面收益降低了,而可能招致的反擊、反噬所加大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