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讀書交流

潘毅等 | 一場改變美國的大火:為何中國人對工廠火災卻如此冷漠?

潘毅等 · 2015-07-09 · 來源:澎湃新聞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美國的工人運動在二戰時期蓬勃發展的,到了二戰后,特別是在冷戰時期,社會主義運動都被扼殺了,工會中有社會主義理想的工人都遭到清除,也導致了今天美國的工人運動基本上停滯不前。

  【原編者按】

  1911年3月25日,清朝宣統三年二月二十五,美國紐約曼哈頓下城區的一家工廠,三角女式襯衫廠,發生了大火,奪去了146位工人的生命。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生產事故之一。德萊爾認為,這場大火改變了美國。

  這場大火怎樣改變了美國?我們在一百多年后討論這場大火,有什么現實意義?2015年6月14日,由北京大學法治研究中心主辦,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六部書坊、雅理工作室協辦的“法意—雅理讀書會”邀請潘毅、呂途、葉明欣作為嘉賓,探討了一本關于這場大火的記者作品:《興邦之難:改變美國的那場大火》。全文實錄,共分兩篇,本篇為第一篇。

  主持人閻天:首先介紹一下三位嘉賓。她們三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當然她們都是女同胞——但更重要的是:她們都不僅學問好,而且身體力行,努力改變勞動者的處境,推動社會改革。

  首先介紹潘毅教授。潘老師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她先后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和倫敦大學,取得了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潘老師是社會學家,她的專著《中國女工——新興打工者主體的形成》,獲得過美國社會問題研究會頒發的“米爾斯獎”,是歷史上首位亞洲獲獎者。她不僅僅是個學者,有媒體概括說,潘老師每做一項研究,都是先調研,再通過媒體制造壓力,然后成立NGO,把學術轉化為持續的行動。所以我們更應該稱她為“學術行動家”,scholar-activist。在《中國女工》這本書的開頭,潘老師也講了一個工廠火災的故事,只不過場景移到了深圳的一間港資玩具廠。這和《興邦之難》的主題形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暗合。我們期待潘老師為我們揭開這個暗合的意義所在。

  下面一位是呂途老師。呂途老師現在的工作單位是北京工友之家文化發展中心,這是一家NGO。呂老師畢業于現在的中國農業大學,她在荷蘭海牙的社會研究院取得了婦女與發展問題的碩士學位,又到現在的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農村發展社會學系取得了博士學位。瓦赫寧根是農業研究的頂級名校,呂途老師也曾經是農大的一位出色的學者。但是,她不滿足于在書齋里“代表”打工者說話。她選擇成為打工者的一員,做志愿者,下工廠當工人。這些體驗形成了兩本《中國新工人》,一本的副標題是“迷失與崛起”,另一本是“文化與命運”。《興邦之難》里談的也是一群“新工人”的故事,三角工廠大火的受難者大多數都剛到美國不久,是移民工人。呂老師有這么獨特的學術背景和體驗,相信對《興邦之難》的解讀也會很有特點,讓我們一起期待。

  這一位是葉明欣老師。葉老師是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這是國內最早的一家專業勞動法律援助NGO。葉老師是我在北大的學姐,她200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法學院并留校工作,2009年取得了北大的民法學碩士學位,又到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成為了中美兩大名校的法學“雙碩士”。她做了一個讓我們這些師弟師妹敬佩不已的決定。她到義聯工作,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勞動法專家。她在工傷、職業病等問題上提供過很多立法建議,獲得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采納。她提供的法律援助和咨詢就更多了,我手上的這本《職業病法律制度研究》,就挖掘了義聯做過的上百個案例。包括我在耶魯的臺灣同學的弟弟,出了工傷都是請葉老師撐腰。期待葉老師結合自己的一線法律工作經驗,談談《興邦之難》這本書。

  作為鋪墊,請允許我先花一點時間介紹一下《興邦之難》的主要內容

 

  這本書的正文有九章,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前三章談的是三角工廠大火的背景。這個背景可以分成三個方面:身份政治、政黨政治和生產政治。

  從身份政治來說,這是一個工人運動風起云涌的時代。三角工廠大火的受難者的身份,主要是女性、移民、工人三重身份。(1)19、20世紀之交,大量歐洲移民、特別是猶太人和意大利裔涌入美國,為制造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給,也成為了政客爭奪的票倉。(2)女性雖然在政治中和職場中都遭受著嚴重的不平等(美國聯邦層面1920年才修憲保障婦女選舉權),但是大量的婦女投入了工作,爭取婦女平等權利的運動已經興起。(3)“移民”和“女性”都是這個時期工人運動的關鍵詞。三角工廠大火之前兩年,紐約市爆發了制衣業大罷工。移民工人、特別是猶太人是罷工的主力。罷工獲得了女權運動支持,力量空前壯大,迫使資本家讓步。但是,罷工也因為工人內部的分歧和資本家的鎮壓、分化,沒有完全成功。罷工為后來的改革做了思想和組織的動員,讓統治者看到了工人的力量,為后來的政策妥協奠定了基礎。

 

  在紐約,一名意大利移民女工頭頂著一捆衣料,這些衣料將由全家人在家中繼續加工,之后按照計件工資,她們獲得報酬。(攝于1910年,攝影師為Lewis Hine)

 

  在照片中的這個意大利家庭里,年齡大些的孩子和成人都要參與多道工序的服裝制作流程,同時,他們還要照看更年幼的孩子,做飯以及打理這個芝加哥家庭的日常家務。(攝于1900年)

 

  這些年齡只有三四歲的孩子們,仍要工作至深夜,整理線頭,縫褲縫。(攝于1900年,攝影師為Lewis Hine)

 

  在監工的注視下,工人們在窄小的工作臺上縫制服裝。(攝于1900年前后)

 

  這名熨衣員在熨平成衣的同時,還在抽著煙卷。在人滿為患的血汗制衣工廠內,火災的風險是極其嚴重的,即便如此,有些工人和管理人員仍不遵守“禁止抽煙”的規定。(攝于1900年前后)

  從政黨政治來說,這是一個保守政客與進步主義力量激烈搏斗的時代。(1)保守力量的大本營是坦慕尼社,這是民主黨用來控制紐約市和紐約州的政治組織。坦慕尼社一面用小恩小惠拉攏勞工,換取選票,把自己中意的人選送進政府;一面靠貪腐、甚至給妓院看場子斂財,搞得政治烏煙瘴氣。他們反對改良,鎮壓工運和婦運。(2)而進步主義力量當時冉冉升起,他們主張伸張女權、扶助勞工、打擊腐敗,與坦慕尼社爭奪勞工、競爭公職,嚴重動搖了保守力量的統治。

  從生產政治來說,這是一個工廈制度盛行的時代。“工廈”,就是在大廈里面開工廠。早先,制衣業的生產組織形式主要是分散的、小作坊式的承包商。后來,制造商不再發包,改為自營。他們把許多工人集中到一起,搞集約經營,用電力驅動機器,這樣效率提高了很多。因為需要大的場地,工廠開始向天空發展,出現了工廈。我這里有一本英文原版的《興邦之難》。封面上就是三角工廠所在的工廈。大家可以看到,這是一棟十層大樓;從三樓開始,幾乎每層都掛著一家工廠的牌子;三角工廠占據了最高的三層。生產組織形式是個有趣的概念,每個地方大工業的興起往往都有對應的組織形式:在美國是工廈,在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則可能是“宿舍勞動體制”,這是潘毅老師的研究領域。

  三角工廠大火之所以影響那么大,一個重要原因是景象太悲慘。后來統計,有54個人因為受不了大火,從高樓的窗戶里跳下來摔死。作者在這一部分談了很多悲劇發生的原因。比如,防火意識淡薄,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大量的易燃廢料隨手堆積在裁縫師傅桌子下面;防火政策執行不力,禁煙令對業務骨干基本無效。最后就是一個煙頭或者一根火柴點燃了廢料,引發了大火。

  起火之后暴露的問題就更多了。很多工人不是趕快逃跑,而是先去更衣室拿自己的衣服,這反映了安全教育的缺失。樓內的滅火水管失靈,關鍵時刻不出水,這是安防設備的問題。大火是從八樓開始燒的,八樓和九樓之間聯系不暢。作者說,如果能早三分鐘通知九樓,就不會有那么多人死去。這一看就是從沒有搞過消防演習,沒有事故預案。大樓的設計也不符合安防標準,比如逃生門是向內開的,出事的時候人們一擁而上,根本打不開門;消防通道不容易到達,而且狹窄難行,甚至沒法通往地面,最后干脆被壓垮了,造成更大的傷亡。作者還推測說,工廠主為了防止工人偷走成衣,把逃生門從外面反鎖了。這個情節多么似曾相識!

  可能有人會問,火災也會給工廠主造成損失啊,他們為什么不加強安全生產呢?這是因為事故保險制度變了味兒。本來,為了少交保險費,工廠主應該減少火災風險。可是保險代理商不樂意,因為那樣他們的保費提成就少了。于是,工廠主就漠視風險,多交保費。等到真正出了險,保險公司賠的錢比實際損失要大得多。這么一來,火災反而成了有利可圖的事情,工廠主甚至為了清除庫存而蓄意防火。這在保險法上叫做“道德風險”,當時美國的保險法顯然不健全,讓這種做法有了可乘之機。

 

  女工們手工縫制衣物,而男工們則熨平已做好的服裝。工作時,制衣工通常不能講話或唱歌。若是上班遲到、交頭接耳、在廁所逗留時間太長或者無法承擔星期天的輪班,均會被監工克扣工資。(攝于1900年前后)

 

  男工和女工面對著狹長的工作臺,手工縫制服裝,另一旁,男工們正在一長排工作臺上操作縫紉機。一些無良的轉包商利用新來的移民,強迫他們超長時間工作,以保住他們的工作機會。這樣一來,每周56小時的標準工作時間就可能延長至每周70小時,卻也沒有加班工資。(攝于1910年前后,攝影師為Lewis Hine)

 

  光從奇大無比的窗戶透過,照射在在工作桌前操作縫紉機的工人身上。在廠房中央,以及在清晨和晚上時分的廠房全部區域內,頭上照明的燈光是必需的,但是通常說來這些照明燈不足以完成任務,而工人們經常要承受嚴重的視覺疲勞。(攝于1900年前后)

 

  婦女工會聯盟發起運動,爭取八小時工作制、安全的工作環境以及對婦女在工作和社會上的尊重。(攝于1900年前后)

 

 

  1909年11月22日,庫珀聯盟學院,塞謬爾·岡帕斯和其他的政治積極分子、勞工領袖向衫裙工人發表演說。岡帕斯特別指出了工人惡劣的工作條件、超長的工作時間以及低廉的工資。他敦促工人們要認真考慮,在她們的經濟狀況已經非常脆弱的條件下,要從失去收入的角度去考慮一場罷工的影響。還有很多人則質疑,女性是否可能承受罷工所施加的痛苦,包括在糾察線上警察對罷工分子的暴力行徑。(攝于1909年11月22日,攝影師為Brown Brothers)

 

  當被問及是否支持大罷工時,衫裙工人(其中85%是女性,年齡在16-25歲之間)投下了堅決支持的贊成票。(攝于1909年11月22日)

 

  女工們舉手宣誓支持衫裙工廠的罷工,要沖破糾察線,爭取罷工勝利。這種行為有可能招致來自警察和雇傭打手的暴力攻擊,也引起了女工與法官、律師和雇主,有時甚至是和其家人、其他工人的沖突。(攝于1909年11月)

  《興邦之難》這本書的最后三章構成第三部分,談的是大火之后的改革。面對災難,人們有兩種選擇:追究個人責任,或者/同時追究制度責任。當時的消防部門想要給工廠主脫罪,但是地區檢察官傾向進步主義。他在媒體的配合下,把工廠主起訴到了法院。可是,地檢官不僅服膺法律,而且有私心;媒體熱乎一陣以后,也開始疲勞;對方請了大牛律師;法官也因為個人經歷的緣故,可能不大公正。最后,陪審團宣告工廠主無罪。追究個人責任的努力遭遇了挫折。

  而追究制度責任的努力則結出了碩果。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坦慕尼社及時轉向,支持進步主義。這是個180度的大轉彎。紐約政壇出現了年輕的新面孔:羅伯特·瓦格納和阿爾·史密斯。他們主導建立了工廠調查委員會,啟用受過專業訓練、注重調查研究的改革倡議者,比如弗朗西斯·珀金斯。委員會推動了規模宏大的勞動立法改革,徹底改變了紐約州勞動法的面貌。

  坦慕尼社為什么會轉向呢?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三角工廠的大火激起了工人階級的變革訴求,進步派、激進派都借機與坦慕尼社爭奪群眾,威脅到了坦慕尼社的統治基礎。這個轉向是被動的,但也很堅決,幫助坦慕尼社重新贏得了廣大工人的選票,也幫助阿爾·史密斯連任了四屆紐約州長。后來,阿爾·史密斯交棒給了富蘭克林·羅斯福,羅斯福發動了改變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新政。他重用了當年在紐約的班底,比如瓦格納當了參議員,和羅斯福遙相呼應,促成了《全國勞動關系法》的出臺。這部法律是保護工會的,又叫做《瓦格納法》。又如珀金斯當上了第一任女性勞工部長。可以說,大火培育了新政一代政治家。

  如果我們把鏡頭拉得更遠一些,坦慕尼社的轉變也防止了更激進的力量取得政權,讓作者所說的“城市自由主義”獲得了主流地位。它既是自由主義的,也是進步主義的。直到今天,雖然保守主義回潮,但是我們仍然可以說:城市自由主義是美國的主流政治觀點和制度。

  潘毅(香港理工大學): 謝謝。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么好的主持人,把一本書的內容全都做了介紹。(笑)我本來以為這是我應該做的事情,結果主持人幫我做了一半。我原本打算談兩點,現在只要談一點就好了。

  這本書的可讀性非常高,它以豐富多彩的人物和故事帶出了全書的主題。很多人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只是認為這是一場大火以及這場火災如何改變美國勞動立法的故事。如果我們剛才認真聽主持人對這本書的介紹,就可以知道這本書的主題不只是勞動立法。事實上,我們應該從政黨政治、政治身份和生產政治的角度來理解這本書。這本書將移民的故事帶入到美國二十世紀之交工人運動的具體場景,也勾畫出移民社區的形成和構成(不同的種族、語言、宗教)等豐富的生活場景。

  這本書展示出非常重要的一點,這場大火不僅帶出了一場工人運動,而且催生了一場女權運動。我們知道,在今天的中國,不僅工人運動很重要,女權運動同樣重要。女權運動如何同工人運動交織在一起,這本書提供了很好的線索。書中提到,最初的女權主義者通常是社會地位比較高的女性,甚至有大銀行家的女兒。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特定的社會條件下,這些上層婦女參與到這場社會底層的群眾運動中,同同社會底層的人們走到了一起。她們的參與,一方面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階級和性別矛盾,卻又導致了這場本應更進步的激進工人運動停滯于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的階段。

  所以,我對這場運動結果的評價是不同的。我們可以看到,本書作者對此是支持的。在他看來,這場運動停留在以法治緩和階級矛盾的階段,而非跨越資本主義階段,程度剛剛好。甚至在本書作者看來,這場大火的意義恰恰在于其使得工人運動沒有走向激進主義的道路。美國的工人運動在二戰時期蓬勃發展的,到了二戰后,特別是在冷戰時期,社會主義運動都被扼殺了,工會中有社會主義理想的工人都遭到清除,也導致了今天美國的工人運動基本上停滯不前。實際上,這同他們無法超越他們的思想認識是相關的。

  我今天想討論的倒不是美國的這場大火,而是與中國相關的問題。這本書和我的《中國女工》都以一場大火開頭。這種工廠火災的故事,使得我走向了關注、研究工人運動的道路。看這本書時,我就在不斷地對比,得出了許多感受。我今天就講一講中國和美國的這兩場大火發生的不同歷史背景、社會狀態,以及對此不同的反思和反應行動。

  我參與中國女工的研究和服務,就源于發生在東莞的1991年雨衣廠火災和1993年的玩具廠火災。當時,我還是一名大學生,參加了香港中文大學的一個社團——國事學會,就是關心國家大事的意思。當然,對于香港的學生來講,很難讓他們去關心國家的大事。國事學會是一個比較關心內地歷史文化的學生社團,而當時的深圳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我們經常去到深圳,就會看到一些問題。第一場火災發生時,我還是一名本科生;第二場火災的時候,我已經是一個研究生了。當時中國整個社會對這兩場火災非常冷漠,很多人都不知道。媒體的報道,也只限于香港的一些小眾媒體,不是什么主流媒體。

  中國南方的學者或學生,多是從那兩場大火開始參與工人運動的,起步較早。可是,整個社會并不認為那兩場大火多么重要,多么值得關注。我印象非常深的是,當火災發生的時候,我們幾個香港學生會組織的志愿者到火災現場,當時的現場和這本書形容的景象是一樣的,都有燒焦的、墜樓的尸體。工人之所以會被燒死,就是因為車間的門是鎖著的。實際上,全世界資本積累過程對人的傷害是一樣的,中國和美國在這一點上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分別。當時中國的工廠不僅會把大門鎖上,還會把窗戶鎖起來,理由就是為了防止工人偷工廠的東西。在工廠方看來,把工人鎖起來是合法的,至少是合理的。

  當然,工人偷東西的現象是存在的,甚至是經常的。但問題是工人為什么會偷東西。在《中國女工》里,有一個工廠是生產“大哥大”的,九十年代中期的“大哥大”售價在一萬五左右,而工人的工資每月只有三五百,對工人而言,任何一個零部件都是昂貴的。所以,工人如果有機會,就會偷倉庫里的東西,這其實是工人生活的一部分。臺灣、香港、日本的資本家發現了這種情況后,就是用把車間鎖起來的辦法來對待“野蠻”的中國工人或農民工。我們看1991年的雨衣廠火災,有人會問雨衣廠有什么好偷的?如果我們到工人宿舍看一下,就會知道他們其實沒有什么生活資料,從工廠車間拿回一些零部件,就可以改造成一些生活工具。工廠資本家會非常警覺,動不動就搜身。搜身在《興邦之難》里也出現了。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工廠里,搜身普遍存在,今天,在一些惡劣的工廠依然存在。

  當然,我想討論的不是這些細節,而是這兩場大火背后的歷史,以及整個社會對此的反應。我這里主要講的是這兩場比較大的火災,其他的小火災就不講了。當時,我還是一名香港的學生,在同內地學者、工會、婦聯的工作人員交流的時候,發現他們對此并不關心,而是將其視作現代化建設初期不可避免的“陣痛”,這種犧牲也被認為是必然的。他們還勸我們香港學生對此不要太投入。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基本上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將村莊集體打破,制造出大量的農村工廠;另一條腿是引進大量的外資外企,這些企業和資本就吸納了大量的從農村流動出來的新生代工人。

 

  寶琳·紐曼,一名俄國移民,自1903年起就開始在三角工廠工作,那時她才只有13歲。當發現許多工友并不識字時,紐曼組織起一個夜間學習小組,她們在小組內也討論勞工和政治問題。在制衣工人大罷工和婦女工會聯盟中,紐曼活動積極。后來,她成為了國際婦女服裝工人工會的組織者,同時也是該組織健康中心的主管。(攝于1910年前后)

 

  1909年12月4日,罷工工人及其支持者在羅格斯廣場舉行群眾集會。(攝于1909年)

 

  衫裙工廠的罷工工人頂著大雪和嚴寒進行示威游行,吸引了眾多圍觀支持者。(攝于1910年)

 

  1910年1月2日,婦女工會聯盟、政治平等聯盟、紐約自由俱樂部和社會主義婦女委員會,在卡耐基音樂廳發起了由罷工工人及其支持者共同參與的集會。會議贊美了被捕罷工者的勇氣,籌集資金,以支付被捕工人的保釋金、罰金和罷工津貼。(攝于1910年)

 

  女權主義者、勞工活動家,洛斯·帕斯特·斯托克斯(房間拐角處、做手勢者)和他人開會商討罷工事宜。(攝于1911年)

 

  三角工廠廠主埃塞克·哈里斯(前排靠中間、雙手交叉置于身前的男士)和馬克斯·布蘭克(哈里斯右邊身穿黑色西裝的男士)與眾人,很可能是在他們所有的某一間工廠的參觀者和工人。(攝于1910年前后)

  今天我們可以反思,這條路我們已經走過三十年,九十年代初期是女工被燒死,而最近是農民工的孩子自殺,這種犧牲迫使我們今天來思考是否可以調整發展的道路。我們的蛋糕越做越大,是否可以將一部分分給底層社會和工人階級,共同分享勞動果實。然而,從九十年代初期的兩場大火到最近四個留守兒童的自殺,我們在這方面并沒有太大的進步。九十年代的火災是資本家把工人燒死,還可以追究其責任,而今天富士康工人和留守兒童的自殺,則是自己傷害自己。

  九十年代初期,一個工人外出打工的薪酬足以養活一個家庭,所以當時是第一代農民工,并不存在留守兒童或流動兒童。2000年之后,是第二代農民工,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或流動兒童。原因就在于,一個人外出打工已經不足以維持一個家庭,夫妻都出來打工,或者把孩子帶在自己身邊,或者把孩子留給家里有能力撫養他們的人。這造成了我們今天6100萬的留守兒童,幾千萬的分裂家庭,而這樣的犧牲帶來的傷痛并不比大火更輕。

  九十年代初期,火災后并沒有學者、律師或其他社會力量去推動改革,卻是幾個香港學生跑到意大利的品牌公司去追討賠償。我第一次去內地的農村,就是給湖北、湖南的農民家庭送賠償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第一次聽到農民說要討回公道。那時候我才知道“討回公道”是一種普遍的話語。那么他們所說的“討回公道”是什么意思呢?在火災發生之后,他們不可能跑到深圳的工廠去找老板,而是找當地的政府、村委會。我們拿了幾十萬的現金,要送到一百多個家庭。當時還非常擔心,會不會走到一半就會被(政府)抓了,然后送回香港,但是并沒有。那時的中國基層社會其實已經處于半無政府狀態了,就像我們今天走進中國農村,根本沒人管。其中有個家庭,遇難者是一對夫婦,妻子懷孕,可以說是兩尸三命。他們的父母還很年輕,只有四十多歲,他們抓著我們幾個小孩子的手,要我們幫他們討回一個公道。我們就幫他們敲開了村委會的大門,村委會人員說自己的級別太低,管不了這個事,讓我們去找當地政府,我們從鎮政府到縣政府,最后的答復是,火災發生在廣東,湖北、湖南管不了。

  所以,當時中國的情況不是像《興邦之難》書中那樣,數萬人到現場吊唁,接下來是政府調查和社會改革,而是處于沒人關心、沒人管的狀態。當地政府把責任推給沿海地區政府,媒體不關心,學者也主要關心北方的國企改造。所以,東莞的兩場大火并沒推動整個社會的大變革,也沒有推動一場大規模的工人運動的出現。有學者指出,1995年《勞動法》的出臺就是源于這兩場大火,而我對此是有疑問的,當然我也不能否認其同兩場大火沒有關聯。但是,1995年《勞動法》在出臺之后并沒得到充分執行,因此,2008年才會出臺《勞動合同法》來推動執行。所以說,當時中國的情況,跟這本書里的情況還是有很大的差異。

  南方的NGO也是在九十年代后期慢慢發展起來的。NGO的形成顯示了工人力量的啟蒙和聚合。在美國,工人也是很清醒的,除了靠工人自己,不能靠別的勢力,因為別人是會出賣你的,比如上層社會出身的女權主義者最后讓工人運動停滯不前。中國的農民工、新工人更加明白:除了他們自己,還能靠誰。我們看到,因為南方的經濟發展起步早,也就比較早地出現了大量的自衛性社會團體。直到2000年前后,北京這邊才開始重視NGO推動勞工權益的保護。現在在北京會有一些社會組織幫助工人爭取權益。

  所以,在這個時機,出版《興邦之難》這本書非常合時宜。我們現在來反思,為什么中國社會對那兩場大火會如此冷漠?火災發生之后,也沒有像美國那樣,組織一個專業的調查委員會。我們看到這本書中,他們甚至對調查委員會的人員構成,即由立法人員還是社會人員組成,還發生了爭論,而在中國能夠成立一個調查委員會,我們就已經很滿意了。鑒于中國存在著兩億七千萬的農民工群體,我認為出版界、學者、NGO 組織都應當以更大的力度參與到這場運動中來,讓工人的力量從一種“自在”的狀態走向“自為”的狀態。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南崗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2.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4.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5.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6.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9. 中日合作:是該扒扒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軍美化師了
  10.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8.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9.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0.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 張殿閣:在十大開幕式上執勤——記偉人晚年幾個重要歷史片段(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6.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