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社會轉型和馬克思主義再生》----尋求出版
周承友
書目
——馬克思主義發展與東西方文化意識形態變革的歷史省思
十一 論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繼續革命... 106
十三 真實的文革及其歷史地位... 121
——文革研究的新視域
十四 文化大革命的基本面貌和歷史功績... 127
——文革研究的政治大視角
十五 國家政權建設的大誤解... 143
——早期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建設的歷史省思
十六 新時期政治改革的歷程、斗爭和前景... 174
——1945年戰后國際共運的反思
十八 論無產階級革命的新形態... 214
自 序
社會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必然勝利,這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20世紀上半期,一些國家和地區,經過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世界。但早期社會主義國家大都誕生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和地區,她們所建立的社會主義還帶有明顯的傳統社會特征。社會主義社會建立的時間還比較短,社會主義發展又是人類歷史上的全新事業,人們對它的發展規律還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從1950年代前南斯拉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開始,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先后轉入早期傳統社會主義向現代社會主義的轉型探索。1970年代末中國的改革開放,1980年代下半期蘇聯的改革等,卻導致20世紀八九十年代和21世紀初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資本主義復辟,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出現了重大挫折;同時,自20世紀下半期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進入又一個新階段——社會資本主義(或新帝國主義)階段,轉入一個新型資本主義社會。譬如所謂后現代社會、知識經濟或服務業為主的社會、大眾消費或福利社會等。那里,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至今沒有高漲起來。如果把傳統社會主義的轉型問題視為社會主義繼續革命問題,那么20世紀下半期以來人類歷史也就進入到一個社會資本主義(新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轉換時代。由此,究竟該如何推進無產階級(的這“兩場”)革命?如何讓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走出低潮?這是歷史給人類提出的一個全新課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代人類歷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些國家的勞工大眾重新回到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筆者目睹這個巨變、生活在這個時代,盡管自己職務身份卑微,但作為站在勞工階級立場的知識分子,關心天下大事、憂國憂民之心卻永遠長存。
筆者出生于1961年華中丘陵地區一戶貧寒農家,1977年恢復高考時考入一所重點高中理科快班,并對時事政治和理論問題發生了興趣。1980年走進了一所師范學校,1984年參加華中師范大學政教專業學習。
1987年,筆者的創新意識沖動起來,開始形成自己特有的思想觀點。例如,結合當時理論界的探討,筆者試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講到社會矛盾時涉及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和階級矛盾——階層矛盾兩個方面聯系起來,從社會客體和社會主體相結合的社會總體上去概括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以避免過去模式的“見物不見人”的缺感);試圖把公有制理解上的斯大林模式(側重生產資料所有關系)和鐵托模式(側重主體勞動關系)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去全面地理解公有制;試著把馬克思關于社會發展的“三形態”理論和“五形態”理論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概括為“社會二重性及其二重發展過程有機統一”理論。
1992年初,筆者在工作之余曾編輯過一本小冊子:《大變革——改革開放和現代社會主義(綱論)》。該冊子根據社會二重性理論等,結合中外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和改革的實際,說明了早期社會主義國家改革轉型的必然;并從經濟社會改革、政治法律改革、文化改革、對外關系的開放、現代社會主義實現、現代社會主義發展等六大方面,嘗試性的探討了早期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及其發展的新思路。
2009年冬和2010年初,筆者把自己的在互聯網上流傳的十多篇主要文章匯集成書,以《追求真理——早期社會主義國家改革轉型和馬克思主義發展新論》為名,交由北京圖書出版社出版。該書出版后,為國家圖書館收藏,互聯網上也把它列為泛左翼民族主義典型書目而宣傳。
總體說來,筆者的思想演進大體區分為三個階段:2007年下半年以前,自己的哲學、經濟學、社會主義等思想觀點與修正主義觀點沒有分開;2007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隨著筆者對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的深入理解,特別是認真學習了毛澤東主席關于階級斗爭、路線斗爭和無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之后,思想認識有了新的升華,并明確了自己與當代修正主義的界限;2009年下半年以來,經過網上學習和對現實社會認識的深化,,進一步認清了修正主義的由來和本質,從而割斷了與修正主義的思想聯系,轉到完全正確的立場上。
這本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書,是筆者在新世紀里陸續定稿的網上流傳的有代表性的論文的集結,大約二十萬字出頭,也是以前出版的《追求真理》一書的改型增編。全書分為四個板塊:
第一塊:回顧立論。主要是系統和簡要地梳理了十月革命至今的東方和西方國際共運中馬克思主義(包括修正主義)的發展狀況,陳述了筆者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探索。如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關系思想的完整的物質(包括兩類物——自然物及其生成的人類物)本體論,以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客體(如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決定制約和社會主體能動實現的共同作用、社會類形態發展和社會質形態發展的二重性統一等論斷為支架的新歷史觀,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內圣外王之道的哲學的改造觀(或境界論)。
第二塊:2007年下半年以前所寫的幾篇文章。主要是運用筆者的社會二重性發展觀點、新公有制觀點、新黨政關系和民主政體觀點,結合早期社會主義國家改革轉型實踐,探討了早期社會主義國家改革轉型的必然和經濟、政治、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及農村發展的新思路。這一塊的文意特點是半認同修正主義的觀點。
第三塊:2007年下半年以來關于早期社會主義國家改革轉型中的經濟實踐、政治實踐的再認識和總結性的幾篇文章,包括對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和現實經濟、政治改革的本質認識。主要是探討了完全形式的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新輪廓,并依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兩個基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統一的生產方式論和勞動價值論),提出了一個社會主義經濟學的新范式,包括其共享經濟人、完備的(宏微)自體制結構和資產公有規律、自主聯合勞動規律、有計劃發展規律、價值規律、按勞分配規律、共享價值規律等。
第四塊:分析當今時代和人類前途的幾篇文章。主要是運用新歷史觀,探討了二戰以后的世界形勢發展和時代特征的概括,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形態,提出了對完全形式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征、基本矛盾、根本任務的新認識,以及發展完全形式社會主義的社會客體(共同體實踐領域各方面)和社會主體(矛盾分類及處理)等兩條戰線上的新思路、新框架。
社會主義是由資本主義演變而來的,它是對資本主義的否定;同時社會主義又必須繼承資本主義創造的一般性成果。只有如此,社會主義才能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當然,社會主義吸取資本主義創造的一般性成果,必須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繼承、改造和發展,而不是退回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本集子堅持的一個基本思想。在此,筆者詳細的表述和論證了如下嶄新的歷史觀點:社會歷史發展是社會客體(如共同體實踐)決定制約和社會主體能動實現共同作用的觀點,社會二重性理論(即由生產方式的兩個方面所決定的社會發展是社會類形態發展和社會質形態發展的二重性統一)的觀點,以及由此定位的作為過度形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必須吸取資本主義創造的一般性成果,采取社會主義新型有限的商品(市場)經濟形式或市場計劃經濟形式、社會主義新型的分權制約(人民主權分離制約)的民主政治、社會主義的勞動主導的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資本主導的全球化的對立和溝通等觀點。這些觀點能否成立,將決定本書的探索和價值。筆者認為,對于這些觀點,需要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雖然早期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轉型實踐部分地表現出上述趨勢,并導致了早期社會主義改革失敗和資本主義復辟的結果,但其現有的實踐演變和本書的探索二者的方向性質卻是不同的,因而至今還不足以否定本書的探索。例如本書所說的社會主義新型有限的商品(市場)經濟形式中的公有制經濟就是新的資產公有與自主聯合勞動相結合的經濟(一般意義上的商品市場經濟中的勞動者自由流動并非一定表現為雇傭勞動),并將由此而決定社會主義新型有限商品(市場)經濟特有的市場范圍、運行機制、運行目的(商品價值=公本價值+勞務價值+共享價值)、運行規律等。
總之,當今世界仍處在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大時代,馬列毛主義仍然是這個時代精神的精華,我們必須堅定地繼承、貫通和運用馬(恩)列(斯)毛主義。同時,戰后資本主義和全球化的新發展,上世紀晚期以來國際共運又一次轉入低潮等,這些歷史事實也表明,馬列毛主義又必須有新的大發展,特別是應當深入地總結自1917年俄國革命以來的國際共運包括早期社會主義國家轉型實踐的經驗教訓。當前,中國左派探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馬列毛主義新發展的勢頭已經興起,本書也愿為此作出應有的貢獻,并盼望廣大有識之士給予它批評和指正。
2011年11月2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