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主體意識的理論自覺
——評劉永佶教授專著《勞動主義》
晨明昇
摘 要:
馬克思曾說,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然而,晚近以來,中國學人受到恩格斯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界說的束縛以及蘇聯教科書相關定義的禁錮,將偏離哲學研究主題的命題——全部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誤認為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勞動主義》的發表以對勞動者生存發展現實矛盾的系統哲思不僅映現了哲學研究的主題,而且在對舊概念的審慎批判中規定了新概念——實踐辯證法和勞動社會觀;更重要的是,《勞動主義》在此基礎上突顯了勞動者通過民主與聯合提升社會主體地位,進而實現自由發展的時代大勢?! ?/p>
關鍵詞:
勞動者 主體意識 勞動主義 理論自覺
一、勞動主義在哲學人生論研究上的繼承與創新
西學東漸100多年以來,關于哲學是什么的問題,中國哲學界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探討的步伐。特別是薪火相傳、學貫中西的老一輩學術思想大家均從哲學研究的對象、主題、任務和功用等視線就哲學是什么這一“元問題”發表過許多充滿智慧光芒和思想妙悟的獨到見解。洞察哲學研究的先哲們從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和實踐論等多個向度對哲學是什么問題的異樣思索與多樣回答,不難發現,其殊途同歸的集結點是哲學視域中的人?! ?/p>
細數起來,梁啟超在論及歐洲哲學的弊端時認為:“歐洲哲學上的波瀾,就哲學史家的眼光看來,不過是主智主義與反主智主義兩派之互相起伏。主智者主智,反主智者主情,主意。本來人生方面,也只有智、情、意三者。不過歐人對主智,特別注重;而于主情,主意,亦未能十分貼近人生。蓋歐人講學,始終未以人生為出發點。”[①]潘光旦在論及社會科學研究對象時也特別談到:“社會科學并沒有拿人做對象,它的對象是半神秘的社會,儼然成為一種新的本體的社會,以及人所自造與留存下來而侈稱為制度文明的種種贅疣。社會科學的錯誤不在慢而在認錯了對象?!隙艘粋€假東西,卻否定了一個真東西。否定了每一個人的人格的完整性、有機性與自動性?!?A style="mso-footnote-id: ftn2" title="" name=_ftnref2>[②]湯一介則更為直白地指出:“中國哲學的主要特征是內在超越性和實踐性。而西方哲學的主流多有一個外在于人的世界?!?A style="mso-footnote-id: ftn3" title="" name=_ftnref3>[③] 進一步地,張岱年在《我的哲學觀》中闡述說:“哲學所討論的問題是關于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這些問題具有最廣泛的普遍性,因而難以達到確定的結論。……不可能要求每個思想家進行同樣的思考,也就不可能達到一致的結論了。所以哲學有派別之分?!軐W是人生立身處世所必須具有的有理信念之學。”[④]與此同時,馮友蘭精辟指出:“人生哲學即哲學中之人生論,猶所謂自然哲學,乃哲學中之宇宙論也。倫理學乃人生哲學之一部,猶物理學乃所謂自然哲學之一部也。哲學以其知識論之墻垣,宇宙論之樹木,生其人生論之果實;講人生哲學者即直取其果實。哲學以其論理學之筋骨,自然哲學之血肉,養其人生論之靈魂;講人生哲學者即直取其靈魂?!?A style="mso-footnote-id: ftn5" title="" name=_ftnref5>[⑤]由此可見,晚近以來,中國哲學思想大家從不同維度均對哲學是什么這一“元問題”進行了值得后人欽佩的思考與論證。綜合各家各派的智慧精要,哲學研究的致思遠識可集中概括為真、善、美辯證統一于人;智、情、意辯證統一于人;無機存在、有機存在與社會存在辯證統一于人;主體、客體及媒介辯證統一于人。不僅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亦是以人的解放為研究出發點和歸結點的哲學。由此觀之,哲學研究的主要論域是能動、實踐、勞動且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 ?/p>
然而,由于時代與方法的局限,作為哲學研究靈魂的人生哲學在近現代哲學史上并未發展成一套邏輯自洽的理論體系亦或形成一種沁人心脾的意識形態。馬克思在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中雖然提出了人的社會特質這一命題,在對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中雖然強調了人的社會性實踐,進而對人的本性、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進行了不懈探索,但是沒有專就哲學人生論形成體系。時至今日,《勞動主義》的作者劉永佶教授接續晚近以來中國哲學界對于哲學是什么這一“元問題”的思索和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闡釋,在該書導論《哲學的時代性與時代的哲學》中針對哲學及其基本問題做出了全新論述:“哲學的基本問題,是要規定人的生存和發展中的矛盾,并探討人的生存發展與物質條件的關系。這個基本問題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表現,即對各時代矛盾的集中概括,由此形成時代的哲學。”[⑥]不僅如此,劉永佶教授還運用系統抽象思維和矛盾分析法,在前人已有的基礎上深刻回答了哲學是什么的“元問題”。他認為:“哲學是對總體性的關于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學說、理論的集中概括,也可以是關于存在和發展的最抽象的學論、理論。”[⑦]順此思路,劉永佶教授進而強調:“人的生存與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矛盾演進過程。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多種矛盾,這些矛盾看似雜亂紛繁,實則有其內在聯系,構成一個大的社會矛盾系統?!?A style="mso-footnote-id: ftn8" title="" name=_ftnref8>[⑧]由此易見,劉永佶教授不僅把西學東漸100余年以來哲學大家關于哲學中心問題——關乎人生哲學的討論從個體人的層面推進至社會人的層面,而且通過內生外化的系統抽象構建起人生哲學的理論體系,從而較先賢更進一步,將有關研究提升到全新的理論高度。
二、勞動主義的立論映現了哲學研究的主要論域
毋庸諱言,概念體系的差別、邏輯起點的多元和研究范式的異樣是學術研究的常態。承前述及,哲學界的先賢們對于哲學是什么這一“元問題”的認識角度雖有不同,認識層次雖有差別,但認識的主題卻驚人的趨于一致,那就是將人作為哲學研究的主題與主線。對此,現任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袁貴仁教授認為:“哲學的歷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人的自我認識的歷史。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于人的不同認識,留下了不同的哲學形態?!?A style="mso-footnote-id: ftn9" title="" name=_ftnref9>[⑨]縱觀劉永佶教授學術思想體系,不難發現,其《勞動主義》創新的基礎是主體辯證法與勞動歷史觀兩大核心哲學新概念的規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近出版的《勞動主義》中,劉永佶教授將自己早先提出的主體辯證法概念進一步明確規定為實踐辯證法,從而突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軸心——實踐生成論;與此同時,將他自己早先提出的勞動歷史觀概念進一步抽象概括為勞動社會觀,從而強調了哲學研究的對象——人(勞動者個體)與眾(勞動者總體)的社會主體地位。
反而論之,實踐辯證法和勞動社會觀這兩個全新概念的規定涉及一個共同的核心問題,即對舊概念的批判——關于唯物主義的歷史定位問題。展開來說,唯物主義作為一種哲學觀念,它的形成和發展,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統治、反上帝主義斗爭的集中體現,批判和否定上帝主義與反封建統治的斗爭是統一的?!百Y產階級著作家在資產階級同封建主義進行斗爭的時期提出的原則和理論無非是實際運動在理論上的表現?!?A style="mso-footnote-id: ftn10" title="" name=_ftnref10>[⑩]由此透見,唯物主義在17、18世紀英法兩國反封建、反上帝主義的斗爭中發揮了基本的、主導的作用,在完成這一歷史任務后理應退出歷史舞臺,轉化為現代哲學的歷史前提和邏輯起點?! ?/p>
事實上,馬克思早已在批判唯物主義概念的基礎上明確了辯證法的主體是人不是物。具體而論,馬克思在費爾巴哈將存在的主體規定為人的基礎上,完成了對唯物主義的否定之否定,明確了辯證法的主體是實踐的人。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將自己的觀點稱為“真正的人道主義”、“完成了的人道主義”、“實踐的人道主義”、“積極的人道主義”、“共產主義”。進一步地,馬克思明確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A style="mso-footnote-id: ftn11" title="" name=_ftnref11>[11]由此晰見,在馬克思的研究視閾中,辯證法發展的根據,是人的實踐,是人的實踐過程所遇到的存在與意識的矛盾。
接續此理,劉永佶教授認為“唯物主義辯證法”以物質為主體對辯證法的論述,是比黑格爾還落后的觀念,是將黑格爾精神辯證法的主體和靈魂抽去后所剩的僵尸切割后涂上“馬克思主義”色彩,進而將18世紀唯物主義的物質、自然概念作為主體,硬把二者拼接而成的。它是不合邏輯,也違背歷史發展的。只能用來禁錮人們的思想,阻抑社會的變革。至此,劉永佶教授完成了對唯物主義舊概念的批判,為創立前述兩個新概念奠定了必要基礎?! ?/p>
循此思路,劉永佶教授在認真思考存在與思維關系問題的基礎上,以實踐辯證法的全新概念明確了存在與思維的主體是實踐的人,從而解決了諸多哲學家在探討哲學基本問題時既脫離不開主體性,又都忽略主體性的矛盾,使人類的哲學觀念因此向前邁進了一步。需要強調的是,實踐辯證法在明確主體——實踐的勞動者(人)之基礎上,從主體出發論證存在和思維關系的時候,并不排斥世界是物質的,人也是物質的這一對現代人而言的基本常識,而是在此常識的基礎上去談人的主體性。在此基礎上,《勞動主義》相較《勞動哲學》系統論證了勞動公有制新概念。《勞動主義》認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創造,不是核武器,不是電子計算機,不是航天器,而是公有制。這是社會關系的革命,它的歷史意義,不僅在于加速度實現了俄國、中國等國的工業化,更在于體現了人類擺脫“史前時期”的大趨勢。公有制根據在于勞動,特點也在勞動,其基本權利是勞動力所有權,它歸勞動者個人所有,由它派生的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也歸勞動者個人所有,并由所有權主體所選舉并控制的社會機構行使其占有權,選聘經營者。勞動者的社會地位及其利益,取決于他個人的勞動力及其發揮。因此,公有制的全稱應為“勞動公有制”。[12]總之,明確了哲學的主體是人不是物,哲學的研究主題也就誠如劉永佶教授所言要探討人的本質,人性以及人生存發展的規律,而不是把人視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從“自然規律”來規定人。實際上,人的實踐改造和創造著對象世界,同時也改造人自身,即人性升華。進一步地,勞動主義社會觀從其基本觀念出發,運用實踐辯證法,將主體確定為勞動者。勞動者是勞動的主體,是生產力的主體,也應當是社會的主體。[13]更進一步,從勞動者主體出發,人生和社會矛盾都是勞動者的存在和實踐中的矛盾,都要從勞動者主體的角度對之進行規定。而這就是勞動社會觀的全部內容。[14]由此觀之,人生論作為哲學主要論域,在《勞動主義》中以勞動者(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僅使其論證在個體與總體層面得以辯證展開,闡明了勞動公有制經濟的先進性與優越性,而且達到了勞動者主體意識系統自覺的理論層次?! ?/p>
三、勞動主義及勞動哲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覺
哲學是人文精神的理論載體。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教授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同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優秀傳統,沒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A style="mso-footnote-id: ftn15" title="" name=_ftnref15>[15]袁貴仁教授認為:“哲學提出一定的社會理想和社會價值體系,為人們規定生活目標,促使人們認識自己的能力和責任。哲學的真正功能,不在于告訴人們世界是什么,而在于告訴人們人的世界應該是什么樣的,怎樣用來反觀現在,批判現實,克服生活的局限性。人有了這種哲學意識,就會選擇高于現實存在的參考系,真正認識生活世界,獲得自我意識、主體意識。失去哲學的引導,人就會失去自我意識、主體意識,失去生活的意義和社會的目標,陷入盲目的動物式的存在。”[16]勞動創造人性,勞動變革人生。[17]能動實踐的勞動者兼為認識的主體與對象,需要在主位與客位認知角色的轉換中細細思索并感知哲學。其實哲學并不遠離生活,它是對與人相關的一切問題的驚異和動用反思精神試圖尋找答案的努力。談哲學而色變的社會現實并不能證明哲學自身的尷尬,反而恰恰證明勞動者自身批判精神的尷尬,反思精神的尷尬以及自由精神的尷尬?!秳趧又髁x》正是從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出發,對于現時代勞動者生存與發展問題的理論自覺。
人文日新,人文世界是歷史積累而成的。當我們站在《勞動主義》的起點上進一步探究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進而思考人生時,必須不斷回顧和前瞻,以此探尋根據、揭示動因、把握方向。這一點誠如劉永佶教授所言,人類的歷史,實際就是一個不斷變革的辯證過程,而歷史總體變革的根據,又在于人類個體辯證的人生。人生目的,是人類形成以來就存在并探討的永恒課題。人生目的的形成和實現是一個過程,它貫穿于生命的始終。對個體人來說,是有終點的,對于總體人類來說,則是不斷延續的,因此具有一般性和連續性。辯證察視,人生目的之價值恰孕育并體現在個體有限性與總體無限性之中。換言之,人生目的抽象與具體地統一于人素質技能提高和人性升華的歷史進程之中,因而是伴隨人類生成發展始終的哲學命題?! ?/p>
理性觀照,知識不是中性的,同樣的書,同樣的知識,由不同的人體現、構想甚至描述出來的時候是不同的,那些知識無法離開人和人的身體獨立存在。[18]《勞動主義》從研究方法、理論體系到學術觀點的全面創新主要得益于研究者認識方法的創新與哲學觀念的革新。《勞動主義》上卷在認識方法上擺脫了只重“客觀”,忽略“主觀”的西方思維傳統,從而以對唯物主義的系統批判映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即人學研究的主要論域?;诖耍秳趧又髁x》以勞動主義新觀念在下卷邏輯縝密地展開了全書的核心觀點——以民主促進并強化勞動者的自由聯合,建立并完善公有制與民主制,實現勞動者社會主體地位和自由發展,從而繼承了馬克思關于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理論的合理內核。擇要一述,劉永佶教授承馬克思、毛澤東之理論實踐,日積月累,得勞動主義之觀念?!秳趧又髁x》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理論新知,是勞動者的理性之光,是勞動者的浩然正氣,更是勞動者改變世界的理論新據。
參考文獻:
[1]袁貴仁.人的哲學[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2]趙光武、芮盛楷.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劉永佶.辯證歷史[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4]劉永佶等.勞動歷史觀[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5]劉永佶等.主體辯證法[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6]劉永佶.勞動社會主義[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7]李德順.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8]李維武.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9]袁貴仁.對人的哲學理解[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①] 夏曉虹:《梁啟超文選》(下卷),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第412-413頁。
[②] 潘光旦:《教育的目的與意義》,載吳劍平:《清華名師談教學育人》,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69-70頁。
[③] 湯一介:《我的哲學之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年,第13頁。
[④] 李存山:《張岱年選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50-251頁。
[⑤]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一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5頁。
[⑥] 劉永佶:《勞動哲學》(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9頁。
[⑦] 劉永佶:《勞動哲學》(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12頁。
[⑧] 劉永佶:《勞動哲學》(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21頁。
[⑨] 袁貴仁:《人的哲學》,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9頁。
[⑩] 馬克思:《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91頁。
[11] 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頁。
[12] 劉永佶:《勞動主義》(下卷),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年,第730-731頁。
[13] 劉永佶:《勞動哲學》(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560頁。
[14] 劉永佶:《勞動哲學》(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560頁。
[15] 楊叔子:《人文教育,現代大學教育之基——關于大學人文教育之我感與陋見》,載《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第65-74頁。
[16] 袁貴仁:《人的哲學》,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6頁。
[17] 劉永佶:《勞動哲學》(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800頁。
[18] 梁文道:《我讀》,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第252-253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