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社會對利比亞石油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石油資源這一重大問題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英國《衛報》8月26日文章報道,利比亞新任石油部長面臨著棘手的工作:六個月前還日均生產180萬桶原油的利比亞石油產業現已癱瘓。對于這場戰爭的原因和結果,美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在他的新書《石油大棋局:下一個目標中國》中進行了詳盡分析。
這本書是威廉?恩道爾繼其暢銷書《石油戰爭》銷量突破20萬冊之后的最新著作,以更新的資料和視角、更有力的剖析,對近年來緣起石油的各種國際大事進行了透徹分析,使讀者能夠了解近年來一些重大新聞事件背后的真相。
據了解,利比亞擁有巨大的未經開采石油資源,有望達到現已探明儲量430億桶原油的兩倍。新書在分析利比亞戰爭來龍去脈的基礎上,指出這場戰爭與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之間的關系,它們都與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石油有關。不僅僅是利比亞,近年來國際上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包括兩伊戰爭、海灣戰爭、車臣戰爭、伊拉克戰爭、顏色革命等等,它們都與石油及其背后的霸權有關。
新書詳述了美英石油帝國為達到控制世界石油的目的,從覬覦中東等國儲量豐富的石油,到一步步通過外交、經濟、戰爭等手段達到在這些國家駐軍、將其據為己有的目的。為了達到這些目的,美英石油帝國還通過操縱石油供給量等手段來操縱石油價格,根據自己的利益需求,任意使其升高或降低。這一切背后的原因是: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核心的石油,只是用來操縱國際政治和經濟的一個工具,控制石油最根本的目的是行使世界霸權。
書中講的每一個故事,都會使人們了解近年來的政治經濟形勢背后的真實原因。人們也會發現,石油的命運,以及與其息息相關的人與國家的命運早已被一盤精心策劃的棋局所操縱。在這盤棋中,與之相關的國家、銀行、專家、組織、協會都不過是一顆顆任人操縱的棋子。
作者對世界政治經濟風云了然于胸,文風犀利,思維縝密,分析角度新穎而有吸引力,敘述客觀而具有說服力量,語言簡潔流暢,非常適合官員、公務員、學者以及關心石油問題的大眾閱讀。
《石油大棋局》書摘
作者[美]威廉·恩道爾出版日期2011年8月
一個外國學者眼中的利比亞戰爭
利比亞:北約動武在所難免
當阿爾及利亞、也門、巴林等伊斯蘭國家動蕩不堪甚至政權不保時,利比亞看上去卻紋絲不動。無論華盛頓采取何種政變措施,卡扎菲就是不肯拱手交權。
說突尼斯和埃及的民眾備受物價飛漲和貧富差距的影響,大致還有幾分道理,但利比亞(全稱“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利比亞的人均生活水平居非洲大陸之冠,民眾在醫療、教育和能源方面都享有政府補貼。卡扎菲執政42年間,也并非都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卡扎菲從伊德里斯國王手中奪取政權時,利比亞人的識字率僅為10%,現在超過90%,這似乎與暴君的典型形象不太相符。在非洲大陸,利比亞的嬰兒死亡率最低,人均壽命最高;營養不良的人口不到5%,比美國還少;貧困人口的比例比荷蘭還要低。針對近期糧食價格上漲,卡扎菲甚至取消了相關的課稅。卡扎菲將自己的模式稱為伊斯蘭社會主義,雖然人口的絕大多數是遜尼派,但國家采取的卻是世俗而非宗教體制。
最重要的問題是,卡扎菲始終不肯把本國豐富的石油資源交由美英石油公司開采,而是把非洲最大的油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有選擇地與外國公司簽訂長期特許協議,中國就是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的大客戶之一。與突尼斯和埃及不同,號召年輕人發動示威這招在利比亞行不通,所以華盛頓不得不在當地扶持并培訓反對派,爆發全面內戰也就在所難免了。
阿拉伯聯盟秘書長穆薩發表聲明,聲稱卡扎菲下令向手無寸鐵的平民開槍,呼吁對利比亞局勢進行軍事干預。為了褒獎穆薩此舉,美國暗中首肯他取代穆巴拉克擔任埃及總統。
有了阿拉伯聯盟聲明這個借口,美國迫不及待地要求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多國部隊對利比亞進行軍事干預,提案獲得通過,但作為常任理事國的中國和俄羅斯投了棄權票。薩科奇在軍事行動中一馬當先,幻想能幫法國石油公司奪取利比亞豐富的石油資源。
北約的軍事行動有一點最引人注目,那就是利比亞雖未違反《聯合國憲章》,但“國際輿論”卻接受了對一個主權國家發動赤裸裸的軍事入侵的事實,這無疑踐踏了國際法的基本準則,盡管這次軍事行動被貼上了“人道主義”的標簽,依舊掩蓋不了其新殖民主義的行徑。如果利比亞戰事的目的就是強推政權更迭,世界似乎并未考慮對此聽之任之將產生的影響。問題的關鍵并不涉及卡扎菲是好還是壞,問題的根本是當下的國際法是否公正、戰爭之舉是否正義。
利比亞的事態發展意味著有人要在國際社會強力推行一種新的觀念,這種觀念被其發明人稱作“保護責任”。雖然這個概念含混不清,但奧巴馬總統硬是以此作為美軍入侵利比亞的理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稱,在利比亞采取軍事行動完全是出于人道主義的需要,并解釋:“‘保護責任’是一個有關國際安全和人權的新觀念,旨在解決國際社會迄今未能很好處理的問題,像大屠殺、戰爭罪行、種族清洗,以及人道主義犯罪。”
負責為“保護責任”這個模糊不清的觀念四處布道的也是一個無孔不入的非政府組織,名為“全球保護責任中心”。該組織是由其他人權組織創立的,其中包括國際危機組織、人權觀察、樂施會、難民國際,這種創建方式多少有些像俄羅斯套娃,不過這些非政府組織的捐贈人卻總是那幾張老面孔。
美國先是讓北約大肆炒作,接著又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聲稱卡扎菲派空軍濫殺無辜。迫于美國的壓力,穆薩和阿拉伯聯盟成員國以西方的表態為依據,呼吁對利比亞動武,這樣華盛頓和倫敦就輕松拿到了下一步行動所必需的遮羞布。盡管尚無證據證明卡扎菲政府軍對無辜平民的屠殺,但發動“人道主義”戰爭已勢在必行。看到這些,人們不免要問,為什么北約不在巴林、也門、敘利亞設立這樣肆意狂轟濫炸的禁飛區呢?
“保護責任”的標準到底由誰來決定?!
與處理其他國家的動蕩局勢不同,美、英、法對于推動利比亞國內和談絲毫不感興趣,更別提尋求妥協了,這正是“保護責任”高度靈活性的體現。誰該干什么都要由華盛頓來決定,國家主權的概念早已被棄之腦后。
早在2004年,索羅斯就在《外交》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對國家主權的概念作出闡釋,但并未引起太多關注。他寫道:主權是一個過時的概念。它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當時社會由統治者和奴隸組成,還沒有公民的概念,直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后,主權才成為國際關系的基石……當今,不是所有的民族國家都是民主國家,如果外部勢力要對民族國家的內部事務進行干預,主權就成為一塊絆腳石。但是真正的主權屬于公民,政府行使主權的權力是公民賦予的。如果政府濫用權力,而民眾又無力對其加以糾正,那么外部干預就合情合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