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讀書交流

更加注重公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李炳炎談如何實現共同富裕

李炳炎 · 2011-07-29 · 來源:烏有之鄉(xiāng)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李炳炎:如何實現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經濟學》是2006年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專著。該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重大項目《公有經濟為主,國有經濟主導,多種經濟共榮》的子課題《“共同富裕經濟學”研究》的成果。其主題思想,是探索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理論與實踐;針對當前我國嚴重貧富懸殊現實,論證倡導共同富裕、調整發(fā)展戰(zhàn)略的必要性、緊迫性;主張以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和全過程。
    本文僅是從全書38萬字選取的章節(jié),以饗讀者。

 

一、從先富論轉向共富論:當前迫切需要開展對共同富裕理論的研究

近來,已有一些專家著重指出:急需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理論的研究。實現共同富裕,避免兩極分化,這是當前很迫切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新出版的《鄧小平年譜》發(fā)表了1993年鄧小平同志與他的弟弟鄧墾的一段談話,反映了他晚年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他認為:過去先強調發(fā)展,這是必須的。現在看,發(fā)展起來以后的分配問題,比不發(fā)展的時候還要多,還要困難。那么多的財富,如果被少數人得到了,大多數人沒有,分配不公,導致兩極分化,如果這樣長期下去,將來要發(fā)生大問題。他說我們就應該采取各種方法、各種手段、各種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這說明鄧小平同志看得很深很遠也很透徹。1992年南方談話時他就提出,實現小康以后,要著重解決這個問題。

應該承認,現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確實出現了較嚴重的分配不公、貧富不均現象。共同富裕可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兩極分化在社會主義國家卻是任何時候都不允許發(fā)生的。

由于中國的經濟改革采用漸進式長期戰(zhàn)略,在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同時,已積累了許多體制性矛盾。新階段的改革處于社會貧富分化嚴重,既得利益集團格局形成,社會矛盾開始尖銳,改革動力相對不足的困難階段,致使公平問題凸現。

諸多矛盾和問題積累起來,難于解決,其重要原因是在改革過程中忽視堅持公平公正的理念,忽視了堅持公平原則、實施公平規(guī)則、利益共享,而且受既得利益集團阻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改革形勢的變化和對發(fā)展問題認識的深化,形成了先后二代發(fā)展觀及其發(fā)展戰(zhàn)略。第一代發(fā)展觀及其發(fā)展戰(zhàn)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提出來的,主題是:加快發(fā)展,不平衡發(fā)展,倡導先富論。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實施一部分人先富戰(zhàn)略。第二代發(fā)展觀及其發(fā)展戰(zhàn)略,是十六大之后隨著科學發(fā)展觀的提出而提出的,主題是:科學發(fā)展、協調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倡導共富論。改革的目的是人的全面發(fā)展,使全體人民共享成果,實施五大協調發(fā)展的共富戰(zhàn)略。從先富論到共富論、從先富戰(zhàn)略到共富戰(zhàn)略、從以往注重效率優(yōu)先的發(fā)展戰(zhàn)略到更加注重公平的發(fā)展戰(zhàn)略的轉變,是重大的戰(zhàn)略轉折,對中國的改革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全局性的意義。

本書的研究主題,正是研究第二代發(fā)展觀及其發(fā)展戰(zhàn)略與實施,而把消除兩極分化作為切入點,以新的科學的發(fā)展觀作為貫穿全書的一條紅線。

二、相關理論依據摘選(書中闡述有中國、歐洲歷史上的共同富裕思想,西方經濟學的公平效率觀等等)

公平效率觀與共同富裕

馬克思的公平觀

馬克思認為,未來社會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方式應該是“等量勞動領取等量產品”,后來列寧將這種分配方式直截了當地稱為按勞分配。

而馬克思發(fā)現的剩余價值學說則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的剝削,本質上是在討論收入分配中的社會不公平問題。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在收入分配中,勞動是勞動者個人參與產品分配的依據,勞動多少的衡量尺度是勞動時間,而資本家卻只付給了工人在其必要勞動時間內新創(chuàng)造的、相當于工人勞動力自身價值的工資,它遠遠小于工人在全部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內新創(chuàng)造的全部價值,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掠奪了由工人勞動創(chuàng)造的全部剩余。這種分配方式對資本家來說是“公平”的,但對工人來說卻是一種不公平的收入分配。

鄧小平的公平觀

其主要內容可大致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堅持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經濟公平可劃分為起點公平和結果公平。起點公平,其一表現為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應把勞動而不是財產作為生存和發(fā)展的手段,其二表現為人們具備平等勞動的權利,這是實現個人收入分配公平的客觀要求。沒有起點公平,就沒有結果公平,也就沒有經濟公平。起點公平,從根本上說是一個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當一個社會生產資料的絕大多數掌握在少數人手上,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者為了生存,被迫向生產資料占有者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接受剝削時,兩者之間不可能有“起點公平”,更談不上結果公平。從理論上講,只有實行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使人們在生產資料占有上處于平等地位,才能有全社會的起點公平。

為了堅持社會主義,保證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生產資料主人的地位,實現起點公平,鄧小平始終強調必須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動搖。對于這個問題,《鄧小平文選》中有大量的相關論述。1978年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指出:“你們問我們實行開放政策是否同過去的傳統(tǒng)相違背,我們的作法是,好的傳統(tǒng)必須保留,但要根據新的情況來確定新的政策。過去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必須堅持,特別是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那是不動搖的。”[1]1985年,鄧小平在《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一文中指出:“現在我們搞四個現代化,是搞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不是搞別的現代化。我們采取的所有開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為了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我們允許個體經濟發(fā)展,還允許中外合資經營和外資獨營的企業(yè)發(fā)展,但是始終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2]在《鄧小平文選》第3卷收錄的最后一篇文章,即著名的1992年南巡講話中,鄧小平談到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而其前提正是堅持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鄧小平在上世紀70-90年代不同時期的論述表明,鄧小平關于堅持公有制的思想是一貫的。在我國,也只有堅持公有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起點公平。

2、堅持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

分配方式,從來就是由生產條件的分配即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決定的。有什么樣的所有制,就必然產生什么樣的分配方式,這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與生產資料公有制的起點公平相對應的公平的個人收入分配方式,只能是按勞動分配。對此,鄧小平聯系我國實際,作了深刻闡述:

第一,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最公平的分配方式。按勞分配是根據勞動者提供勞動的數量和質量進行的分配。它排斥剝削,不是以人們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為標準進行分配,而是以勞動為唯一尺度,即對所有的人用同一個標準——勞動來決定分配的多少,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因而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是最公平的分配。按勞分配不同于資本主義分配,資本主義分配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分配方式,它必然導致分配不公,貧富兩極分化。在我國,走什么道路,采取什么樣的分配方式,才能更快地發(fā)展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鄧小平認為:“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國生產力發(fā)展起來了,也不會兩極分化。”[3]他在談到20世紀末實現小康水平時還進一步指出:“到那時候十二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可以達到一萬億美元,如果按資本主義的分配方法,絕大多數人還擺脫不了貧窮落后狀態(tài),按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就可以使全國人民普遍過上小康生活。”[4]

第二,按勞分配不是平均分配,平均主義是分配不公。按勞分配要求“按勞取酬”,平均主義則否定“按勞取酬”,要求不管多勞少勞,干好干壞,分配上都一樣。長期以來,我們對此沒有正確理解,按勞分配事實上演變成為平均分配、“大鍋飯”,極大地挫傷了勞動者生產積極性。鄧小平多次指出,要打破“大鍋飯”,“搞平均主義不行”,“平均主義害死人”。他說“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5]“我們一定要堅持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6]

鄧小平的上述論述表明,與資本主義剝削分配方式相比,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按勞分配是最公平的;與真正的按勞分配相比,平均主義分配是不公平的。在我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條件下,要實現分配公平,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

3、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結果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結果公平,從全社會角度講,它是指社會成員之間經濟收入、消費水平等方面比較接近,貧富之間差距不過于懸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最能體現這個結果公平的,就是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

鄧小平認為,共同富裕由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決定,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體現,反映社會主義的本質。他說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

社會主義最大的優(yōu)越性是共同致富,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社會主義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7]什么是兩極分化,它是指由于生產資料占有的不平等而引起的全社會貧富差距懸殊。在資本主義社會,它是由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私人占有制所決定的,是資本主義本質的反映。資本主義就是典型的社會分配不公的兩極分化社會。鄧小平一再強調,我國要堅持社會主義,防止和避免兩極分化。“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總之,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我們就是要堅決執(zhí)行和實現這些社會主義的原則。”[8]唯此,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結果公平。

三、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相關分析內容較多,本文選取兩點)

 第一、重初次分配,把“公有制分享經濟運行機制”引入初次分配

把“公有制分享經濟運行機制”引入初次分配領域,具體而言,就是用凈收入分成制來代替現有的工資制。所謂企業(yè)凈收入,就是實現了的企業(yè)凈產值,可由銷售收入扣除物耗成本求得。凈收入分成,就是將凈收入在國家、企業(yè)、職工個人三個經濟主體間按一定比例分享。這里,職工不再拿固定工資加獎金,而是按照事先確定的比例分享收入。這種分享是以企業(yè)凈產值為基礎,是和企業(yè)的實際經營狀況緊密聯系的。因此,職工收入不再由企業(yè)外部的力量決定,而是取決于企業(yè)的經營成果和職工的勞動貢獻。這一方案不僅要求取消傳統(tǒng)的工資制,并且要求取消利潤制度,用凈收入取代工資和利潤。這樣就能真正使職工收入成為其勞動貢獻的報酬。

由于利益分享、“榮辱與共”,國家、企業(yè)、個人三方面就會形成一股追求凈收入不斷增長的合力,從而也就有效地解放了增加供給的生產動力問題。在凈收入分成制中,利益分享是通過各經濟主體對每一邊際產量的凈收入分享來實現的,因而能夠有效地保證國家、企業(yè)、職工個人三者收入按比例同步增長,從而在初次分配領域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過大。

第二、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主要途徑

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也就是消化弱勢群體。中國所有的弱勢群體本質上是中產階層的后備軍、候補者和培育對象。據有關專家估計,現階段低收入階層仍占總人口數的78.15%低收入階層的主體是廣大工人農民群眾。因此,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使之上升到中等收入者階層,應該是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的基本著眼點,也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具體體現。

我國的公民,最基本的是三大階級:工人、農民和產權所有者。他們都是小康社會的建設者。工人階級不僅是建設的中堅力量,而且擁有的人數也越來越多。目前有三個多億,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未來20年還要有2億多農民進入城市,他們當中絕大多數都會成為工人階級。因此,工人階級在總體上大幅度提高收入水平,其主體進入中等收入者行列,中等收入者比重才能擴大,才能形成橄欖型的社會結構,社會分配結構才能比較公平,全面小康社會才能實現。由于,工人階級是社會主義勞動者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人數多、力量大,組織化程度高,只有其主體部分變?yōu)橹械仁杖腚A級,并在整個中等收入者數量上占大頭,才能建成我國的橄欖型社會,才能保持社會穩(wěn)定,才能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那么,怎樣使工人階級的主體變成中等收入階層呢?

一、工人階級參與利潤分配

建國以后,我國工人階級的生活水平雖然有很大提高,但月工資收入仍然沒有超出勞動力成本的范圍,工人的工資收入主要進行家庭生活消費,結余很少,不可能通過工資收入進行資本積累。

改革開放以后,工人階級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他們的經濟地位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其實質是工人階級中有一部分已經擁有了資產,從而無產階級已不再是工人階級的同義詞。

工人階級獲得資產的一個來源是工資收入中超過勞動力價值部分的轉化。一些職工有較高甚至高額的工資收入,他們將生活消費后的結余,轉化為股票、債券或銀行儲蓄等金融資產。

工人階級獲得資產的另一個來源,是現代企業(yè)制度的改革。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業(yè)的產權多元化的要求使企業(yè)改制中出現了職工持股、勞動分紅等新的分配形式,還有一些企業(yè)為了長期穩(wěn)定的發(fā)展,采用股權作為激勵手段,以經營者、技術人員的期權期股和年薪制來吸引和穩(wěn)定優(yōu)秀人才。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擁有了企業(yè)股份,從而擁有了資產,具有了勞動者和產權所有者的雙重身份,他們的主人翁地位不再架空,而是落在了實處。

擁有資本的工人的增多,意味著他們的收入中除了勞動報酬,還參與了利潤的分配。反映了當代工人階級改變經濟地位和走向富裕之路的新趨勢。

工人階級擁有資產,成為雙重身份者和中等收入者,是一個歷史的進步。市場經濟中的兩大主體:產權所有者和雇傭勞動者相互滲透,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例如,華西村全村380戶富家住上了400-500多平方米、水電氣全通的別墅樓;最少人家的資產也有100多萬元;最少人家的存款有20多萬元,最多人家的存款有2000多萬元。這樣的收入水平,不參與利潤分配怎么可能?

工人階級的利益,包括就業(yè)、勞動報酬分配和擁有資產的三大利益。就業(yè)和勞動報酬分配,解決的是工人基本生存問題,即馬克思所說勞動力價值的實現;擁有資產,解決的是工人參與利潤分配問題,是使工人致富的途徑。

雇傭勞動者的收入,如果只能補償勞動力價值,那么工人的工資只能全部用于消費。這是工人是無產階級;而當工資大于勞動力價值,意味著工人的工資在消費以后,還有余錢可以積累——儲蓄或投資。這實質是工人隱性地參與了利潤分配。工人按勞動分紅,則是工人以自己的勞動力作為資本顯性地參與利潤分配。工人按自己所擁有的股份分紅,則與產權所有者的分紅無二致。

這樣看來,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有兩個含義:一個含義是按產權(貨幣資本、物質資本)生產要素分配,將產權所有者獲得利潤合法化,這是當前人們比較關注的問題;第二個含義是按勞動(勞動資本、人力資本)這一生產要素分配,勞動者也應獲得相應利潤,這卻是經常被人們所忽視的問題。這應當稱為勞動力資本的產權,應參與利潤分紅。

工人階級參與利潤的分配,說明工人的勞動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為資本,并得到利潤回報。這就是人力資本的理論概念。應當說,這是工人階級致富的基本途徑。

二、建立勞動力產權制度,保障工人的勞動力產權收益

對“勞動力產權”概念,可以將勞動力當作人力資源,比照人力資本的概念來加以理解。所謂人力資本,就是將人力當作資本,能夠增殖價值、有投入,有回報。人力資本投資,是指為了培育和形成人力資本而投入墊支資本的行為。多種渠道的資金投入人力,使人力資本得以形成。對人力資源進行投資使之受教育、獲得知識和技能,具備勞動能力。這就是人力資本的形成。在這里只要將“勞動力”置換為“人力”,道理是一樣的。

具體來說,只有當勞動力資本形成后,才談得上勞動力產權問題。從一般意義上講,勞動力產權,它不是作為單一的權利而存在,而是一組權力的復合體。與其他物權一樣,它不僅包括勞動力的所有權,而且還包括勞動力的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收益權或索取權。從特殊意義上講,由于勞動力是人的勞動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 不能脫離勞動者的身體而獨立存在。因此,勞動力產權,應歸勞動者所有,或者說,應是勞動者的勞動力產權。

勞動力產權不是單一的權利,而是一組權力的復合體,或者說是由許多權利組成的權利體系。因而,在不同條件下,產權中的各項權利,既可以是統(tǒng)一的,也可以是相互分離的。

然而不管勞動力產權中的各項權利是統(tǒng)一還是分離,勞動力的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和使用權都與收益權不可分離。這是因為,無論勞動力的所有權,還是勞動力的占有權、支配權和使用權,都把收益權最為目的和歸宿。只有勞動力所有權,而沒有勞動力收益權,就不能憑借勞動力產權獲得收益,勞動力產權就會被虛置。現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應將工人的勞動力產權進行復歸。勞動力產權是一個歷史范疇,它的存在和實現,要受一定社會經濟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的決定和制約。它的作用和意義,在不同社會形態(tài)中具有不同的特點。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元化的所有制結構,決定了勞動者不僅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也是自己勞動產品的所有者。勞動者勞動力產權異化的狀況已經根本改變,勞動力產權作為勞動者的財產及其實現,無論從環(huán)境還是從條件來說,都是以往社會所不能比擬的。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勞動者勞動力產權的實現,還受到很大限制。作為勞動者的勞動力產權,還具有不完全性。目前我國的改革正處于關鍵時期,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正在全面推進。此時此刻,全力維護和真正確立工人和勞動者的勞動力產權,確保勞動力產權的實現,不僅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而且也具特殊意義。

在當前,應明確提出建立勞動力產權制度,并納入需要建立的現代產權制度內容中去;切實保障工人和勞動者的勞動產權利益;推進將工人階級主體轉變?yōu)橹械仁杖腚A層;使這一階層迅速壯大,構建橄欖型社會——和諧社會。



[1]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頁。

[2]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頁。

[3]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頁。

[4]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頁。

[5]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頁。

[6] 《鄧小平文選》(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8頁。

[7]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頁。

[8]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頁。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烏有之鄉(xiāng)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執(zhí)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tài)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fā)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7.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0.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斗,善于戰(zhàn)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qū)”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xù)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fā)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掩耳盜鈴及其他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fā)問!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斗,善于戰(zhàn)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chuàng)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斗,善于戰(zhàn)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x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