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讀書交流

《第二次思想解放與制度創(chuàng)新》序

鄒讜 · 2011-01-04 · 來源:烏有之鄉(xiāng)
臨時專題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第二次思想解放與制度創(chuàng)新》序  

一、極不尋常的二十世紀末中國千載難逢的機遇  

——“思想解放,制度創(chuàng)新”命題的提出  

二十世紀是人類史上一個極不尋常的世紀,兩次世界大戰(zhàn),尤其第二次大戰(zhàn)的“總體戰(zhàn)爭”(total war),比歷史上任何一次戰(zhàn)爭更為殘酷。大戰(zhàn)后期,俄國十月革命成功,不久第三國際成立。此后數(shù)十年間,國際政治圍繞這兩個互不相容的對立整體(binary oppositers)而運轉。美國史學家何普斯賓(Eric Hobsbawm)稱1914——1991為世界史的“極端時代”。其特征是兩個對立體或兩個軍事同盟從事“零總合的游戲”(zero-sum game),一方全贏,另一方全輸(totally win or totally lost)。[1]  

從更長遠更廣闊的視角看,二十世紀是從發(fā)動機工業(yè)轉到電子工業(yè)、機械自動控制、電子信息轉瞬傳播的時期;同時完成了從國家市場轉變到世界市場的過程。“世界鄉(xiāng)村”已成多國經(jīng)濟必須日夕適應的現(xiàn)實,中國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在世界化的市場中生存和發(fā)展,開放改革的政策既有千載難逢的機遇,也有不少明灘暗礁。  

中國的二十世紀,更是一個秦漢以來最不尋常的世紀。中國經(jīng)過三次性質不同的革命,在整個世紀中自袁世凱始到1989年所有連續(xù)不斷的政治、軍事斗爭,都是“零總合的游戲”。  

二十世紀末更是一個極不尋常的世紀末。在最后的十年中,蘇聯(lián)瓦解。分解后的俄國的一部分領導人,衷心接受以美國新古典主義為理論根據(jù)、由哈佛名教授帶頭提出的“震蕩治療”(Shock Therapy)改革方案,以求畢其功于一役,建立西方式的資本主義市場經(jīng)濟。然而事與愿違,該計劃不但未能全部實行,一經(jīng)提出,即引起蘇聯(lián)內(nèi)戰(zhàn)結束后的最大的經(jīng)濟危機,只能依賴美國以及以美國為首之世界經(jīng)濟組織及經(jīng)濟集團,以數(shù)百億美元或已支付或已允諾之援助,方能勉強維持。政治方面,雖經(jīng)數(shù)次選舉、制定新憲法,但政局尚未能穩(wěn)定。反之出人意料之外,中國安全渡過“六四”以后美國的一些經(jīng)濟制裁,以靈活的政策,應付取消最惠國待遇的恫嚇,并且能夠于八、九十年代,每年取得百分之十左右的經(jīng)濟增長,造成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的意外成績。蘇聯(lián)的潰敗與中國的成就,提出一系列的課題:美國專家根據(jù)新古典主義經(jīng)濟理論提出的方案何以不能行之有效?何以其一經(jīng)提出即引起經(jīng)濟大恐慌?“震蕩治療法”的錯誤,是否僅限于操之過急?抑或是這個方案根本不適用于蘇聯(lián)?從學術的高度我們要問:是否“震蕩治療法”突出了美國新古典主義一些極度技術化的經(jīng)濟學的一個最嚴重的缺陷?就是它們學說的發(fā)展,越來越漠視理論與現(xiàn)實的關系。[2]是否美國經(jīng)濟學界的權威顧問只注意他們的建議是否符合最嚴格的理論標準而忽視其他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社會現(xiàn)實?是否他們的建議甚至不反映美國自身的經(jīng)濟實況和自己國內(nèi)的政策?無怪美國最新一代中最有成就的學者、史丹佛大學經(jīng)濟教授、目前克林頓總統(tǒng)最有力的經(jīng)濟顧問施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曾以揶揄的口氣批評者批美國顧問對其他國家提出的改革方案:他們的忠告就是“追隨我們的說法,而不是我們的做法”。[3]  

我們也必須同時強調,中國經(jīng)濟雖然繼續(xù)以非凡的速度增長,但是實用主義的實踐的成功,并不意味著中國已經(jīng)建立有利于長期發(fā)展的經(jīng)濟、政治、社會、文化的制度與政策,當前嚴峻的現(xiàn)實是中國還沒有能夠解決一些很迫切的問題,例如貪污舞弊普遍全國,國家財富資源大量流失,人口盲流全國,農(nóng)民負擔過重,工人生活水平增加不多而保障更不如前,國營企業(yè)虧損未能搶回等等。而朝野上下,尤其知識分子對這些根本問題的解決方法一直未能取得一致意見,甚至未見略微令人樂觀的、可行的預期前景。例如中國目前的成就是否僅僅是走向美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社會的一個過渡時期?美國式的資本主義,按新古典經(jīng)濟規(guī)則的經(jīng)濟制度與政策是否就是中國最終的目標?中國是否必須全盤否定過去五十年的歷史?市場經(jīng)濟是否可以控制貧富不均?自由競爭如何才可以符合正義原則?中國在美式的資本主義與傳統(tǒng)的社會主義之間,是否可以經(jīng)過思想的解放,達致一個平等正義原則,保持經(jīng)濟繼續(xù)迅速發(fā)展,逐漸建立新的民主政治制度的預設前景(vision),而根據(jù)這個前景建設中國自己的經(jīng)濟學、政治學、人文學科,再以這些學術為基礎和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而尋找到一條創(chuàng)新的道路,對全人類做出新的貢獻?  

此皆之元本書論文所提出的發(fā)人深省的問題。要解放思想,中國的知識分子雙重任務:既要學習研究目前西方五花八門的思想、理論與實際制度、政策、它們的歷史發(fā)展和最近的變化,同時又要以嚴肅、客觀、冷靜的態(tài)度,從歷史的角度反思傳統(tǒng)中國以至近七十年來的驚人成就,以及其中極為慘痛的經(jīng)驗。反省之余,更能以西方為參考,以中國現(xiàn)實為根據(jù),解放思想創(chuàng)新制度。中國新一代的知識分子,即是反思的一代,更應是創(chuàng)新的一代。這正是之元這束論文的主旨所在。  

在這個國運轉折的關頭,不少知識分子,政治上的各派,必有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觀點。中國能否渡過面前的淺灘暗礁,能否充分利用千載難逢的機會,先決的條件是:  

一、在政治上,公開誓絕的“全贏全輸”斗爭方法。  

二、在學術上,摒棄過去學術從屬政治的原則。學者自己也改正過去主動引入政治力量,用政治方法壓倒不同的意見來解決學術問題的惡習。  

三、尋找美好的、切實的預期前景,作為政治行動與學術研究的預設假定。  

四、在目前已經(jīng)存在的不同意識形態(tài)與不同的預期前景中,以合理的態(tài)度獲得一個“重疊的共識”(overlapping consensus)。這是之元在此已經(jīng)開始但尚未能完成的工作。  

二、中國與美國兩個極端不同的“例外主義”  

——對美國思想、理論、制度、政策必須嚴格分析、慎重選擇的原因  

即使中國的學者專家對美國有很深刻的了解,中國也不能隨便套用整個或部分美國思想、理論、制度、政策與生活方式。因為在美國行之有效的思想、理論、制度、政策不一定能適用于中國;反之在美國不能普及得思想、理論與初具規(guī)模而不能展開的制度,也有可能適合中國情況,可以采用并順利推廣。其基本原因是,美國與中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總體。美國政治學家曾提出“美國例外主義”(America exceptionalism)的論點。實際上,中國也是一個“例外主義”的國家,并且這兩個例外主義是極端相反的整體,其大相徑庭之要點為下:  

第一,兩個歷史傳統(tǒng)極端不同,之元早在1984年就指出顧準《希臘城邦制度》一文的重要性,他說西歐文明的“基因”定型時代是希臘城邦制度,而城邦制度特征之一是民主與法律。反之,如何炳棣教授在近十數(shù)年論述與分析中國歷史文化最重要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國有史以來,一脈相承的文化宗法制度為中心,中國宗法制度的政治核心是皇帝制度,中國現(xiàn)代化的阻礙是“宗法基因”。[4]  

美國的發(fā)展與西歐頁不同。哈茲(Lowis Hartz)早于1955年在其名著《美國的自由傳統(tǒng)》(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Ameria)中指出:美國人從歐洲移民而來,沒有長期建立歐洲式的“封建制度”,因此美國自由民主傳統(tǒng)自然而然地發(fā)生,階級意識較為淡薄,民間社會發(fā)達,獨立自主團體與社區(qū)豐富多彩。這是從后來所謂“美國例外主義”的開端。中美兩國歷史文化截然不同,使中美兩國政府與人民不易互相了解,也是中國必須嚴格分析美國思想、理論、制度、政策,適當應用的原因。  

第二,美國在十九世紀前七十年即以購買、戰(zhàn)爭、移民,以武力驅逐印第安人的多種方式,奪取密西西比河以東洛藍得河以北的土地,將國家疆域從大西洋沿海,擴大到太平洋邊緣。這是美國所謂的“美國運動”(American Destiny)的源起。這個新占領的人煙稀少的邊緣地帶,在很大程度上使美國能比歐洲容易解決近代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帶來的工人失業(yè)、城市貧民集居以及多種社會問題,避免了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所描述的英國工人及下層階級的生活,亦即馬克思早年耳濡目染的工業(yè)個民在歐洲的情況。中國情況則截然不同,中國農(nóng)村中的剩余勞力,往往是一支數(shù)以百萬計的流動人口,盲目涌入人口已經(jīng)過度稠密的大城市。  

第三,直至本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工人沒有濃厚的階級意識,工人運動組織力量微弱。美國與歐洲工業(yè)城市不同,歐洲工人聚居于工廠附近,又多數(shù)集中于同一選舉區(qū)域,彼此不僅在工作上并且在社會生活、政治工作中,接觸頻繁。美國除少數(shù)“公司鎮(zhèn)集”(company town)以外,工人散居于不同的選區(qū),因而工人的政治與經(jīng)濟力量不易集中,此外政府與大、中企業(yè)對工人運動組織,控制嚴密。羅斯福實行新政以后,美國工人運動組織,得到政府立法保護與支持,方有所發(fā)展。但七十年代以后,又逐漸衰落。目前私有企業(yè)中的只有百分之十、二十的工人加入工會。最近兩三年來雖有重整旗鼓的計劃,但是否有預期之效果,至今言之尚早。  

與此對比,中國工人以工廠為單位,改革以前工廠擔負起工人居住、醫(yī)藥、退休養(yǎng)老等,并有終身職務、子女頂替制度,工廠工人自成一社區(qū)。一旦工廠單位制度破壞,失業(yè)、下崗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如未能未雨綢繆,則工人或資服務或有組織的反抗行為必引起整個社會的動亂。這個預測不僅人所共知,且有學術上的根據(jù)。美國近年社會科學者研究多種使用暴力革命的行為,得出的結論是,這種行為的基本原因有兩種“互相比較的損失”(relative deprivation)。第一種是目前與過去對比的“損失”,過去除官員干部外,工人為享受利益最多的階層。目前實行的一些改革方案卻取消了不少工人原來享有的實惠。第二種是個人與個人目前情況的對比。目前一部分人已經(jīng)先富了起來,如果工人生活每況愈下,其失落感將發(fā)展成為反抗行為,甚至可能進一步轉變?yōu)閯觼y與革命。此種情況,決非改革中的既得利益者,如官僚資本家、公子哥兒、外商的經(jīng)理、職員和那些少數(shù)政客,所能抵御得了,他們雖身坐奔馳轎車,手揮萬元美鈔,在此之前仍然猶若“螳螂擋車,不知其不勝任也”。即有百萬雄師,成則彈指之間,煙消云散或則烽火四起國亡無日。因此,在改革國營工廠,實行增加經(jīng)濟發(fā)展速率的種種政策之前,本鞥不預先安排好工人在經(jīng)濟組織轉型時期中的利益,以便進一步提高工人在改革過程中及其后在經(jīng)濟組織中的地位和參加決策與分享利益的權力。  

中國農(nóng)民問題,同樣如此。中國領導人從他們的實際經(jīng)驗中必然了解上述的理論推出來的看法。  

中國朝野上下對解決這個改革的中心問題,顯然也有他們的具體辦法。現(xiàn)成的西方理論也可修訂,用作為中國的參考:西方二十世紀的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在其當代名著《正義論》(Theory of Justice)提出正義制度的原則其中一條是“差異的原則”(the diffrence principle)。這條原則的第一部分是“社會與經(jīng)濟不平等的安排是能夠取得社會上處于最劣勢的人的最大利益……”(to the greatest benefit of the least advantaged)。多年前我曾說過,比起美國,中國社會更符合這一條原則。這條原則在目前采用市場競爭制度、改革原有經(jīng)濟體制時,也可以應用。只需添上加重點號的幾個字“改革經(jīng)濟體制時,社會與經(jīng)濟不平等的安排是能夠取得社會上處于最劣勢的人的最大利益”。這條原則承認經(jīng)濟改革會增加社會上經(jīng)濟上的不平等,但是在多種可行的經(jīng)濟制度與市場機制中,中國應當采取其中的一個方案,俾能取得社會上處于最劣勢的人的最大利益。之元在這束論文中,有一篇專介紹羅爾斯的思想,除討論《正義論》外,還提到1993年,羅氏在其新著中對他的《正義論》可用的范圍做出了明確的限定,并提出“重疊的共識”概念,作為穩(wěn)定的政治社會所必需的基礎。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多種改革經(jīng)濟制度與市場機制的安排,比美國新古典主義經(jīng)濟學者所提出的方案,更能夠符合“差異原則”,更能夠取得社會上“處于最劣勢的人的最大利益”,更能夠給工人在工廠管理,尤其是在車間管理的場地上,應有的若干權力,這些方案是否為中國所接受,是否可行,雖尚未可知,但是我深信不疑的是:如果中國因經(jīng)濟改革而再一次引起工農(nóng)革命,又動一次大手術,則手術臺立即會變成尸體解剖床。  

第四,最根本最重要的不同是美國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大部地帶雨量水源充足,有利于資本主義式的工業(yè)與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資本主義以個人狹義的自私為出發(fā)點,最能調動人的積極性。因此,是適用于豐富資源而人口稀少的社會。反之,中國地雖大而物不博,耕地奇缺,往往南澇北旱,礦源分布不多,人口則居世界之首,處于貧窮線下的人口數(shù)量甚多,因此維持大多數(shù)人能勉強糊口的最低生活水準是當務之急,也是發(fā)展經(jīng)濟的前提,此非美式資本主義在短期中可能解決的問題,中國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承受經(jīng)濟打擊的能力不大,即使全民衷心接受馬上實行資本主義經(jīng)濟制度,只能得到比蘇聯(lián)更慘痛的結果。中國不能也不需要重復走歐美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的老路,只能另辟蹊徑,迎頭趕上,恢復并發(fā)揚擴大立法、立功、立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極力發(fā)展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以補天然資源之不足,建立一個以正義為基礎以人民幸福為目的的人本主義社會。  

三、以“反思平衡”為方法,以解決中國進退兩難的問題為目的  

上述“美國例外主義”與“中國例外主義”的四點鮮明對照,說明中國不能隨意接受美國思想、理論、制度、政策。但是美國某些思想、理論、制度、政策卻能烘托出中國歷史上遺留的種種積弊,對解決中國的問題,很有參考價值。因此我們要認真研究美國思想、理論、制度、政策及其在歐洲的歷史淵源,將其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對照中國不同的歷史傳統(tǒng)和當前的現(xiàn)實,謹慎選擇其適用的部分,有時可以靈活變化,吸收其精華成為思想解放、制度創(chuàng)新的組成要素。  

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冷靜反省中國的歷史經(jīng)驗與分析現(xiàn)況,一方面肯定目前行之有效的優(yōu)點,另一方面探索各種嚴重失誤與不合時宜的思想、理論、制度、政策的淵源,以為前車之鑒。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者對中國歷史,尤其是革命以來的成敗功過,出于自身的經(jīng)驗、個人的體會,當然有不同的見解。反省與分析之始,總是以過去的思想、理論的紛爭為出發(fā)點。因此新一代的學者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分析,必須超越個人感受以及以往那種學術政治斗爭黑白分明的作風、文風,代之以歷史與現(xiàn)實的復雜性、發(fā)展前途的不確定性為出發(fā)點,虛懷若谷地去了解彼此不同的看法。社會科學的工作者雖不可能達到完全客觀的境界,但是學術畢竟還是有學術的標準,以學術的方法和標準去分析中國歷史是我們學者的首要任務。  

選擇、應用西方的思想理論去分析中國問題時,也應當堅持學術態(tài)度與學術標準。中國學者應當開卷有益、博覽群書,再深入了解西方各派不同的學說,然后再對照中國不同的歷史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謹慎選擇適用于中國的部分,然后再從這種思想理論的角度去進一步分析中國情況,審定其思想理論是否真能增加我們的了解、解決中國的問題。反過來用中國的歷史與現(xiàn)實去檢查西方的思想理論,對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制度、政策也要用同一方法去分解、選擇、審定與靈活采用,在中西方相互比較,彼此引證,反復思索中,求得“反思平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然后再將這些達到“反思平衡”的經(jīng)驗性的命題(empirical proposition),用社會科學嚴格的方法去檢證(verification)或證偽(falsification),其中規(guī)范性的命題(normative question)與道德倫理問題應當以合理性(reasonableness),合乎人性及合法性 (legitimacy)的標準鑒定,其中有關制度政策的結論,除以合理合情合法的標準去衡量外,還要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最后才能將這些經(jīng)得起考驗的個別的結論,綜合成一個思想、理論、制度、政策的體系,作為建立新中國的基礎。  

之元在介紹羅爾斯思想的文章中,曾介紹“反思平衡”的方法,不過羅爾斯的“反思平衡”是用于尋求正義原則的方法,我在這序言中,借用這個方法的大意,應用于討論如何結合中國與西方的思想、理論、制度與政策的某些部分、去解決中國問題。之元這束論文可以用來作討論這個方法的一個例子。之元有些論文在形式上或以討論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思想理論為開端,或以西方或美國的理論、制度、政策,作為他的結論的根據(jù)。但是他的論述始終圍繞著中國思想界的討論與中國的現(xiàn)實,就算是專門討論西歐和美國的思想、制度的,他也是“扎根于中國現(xiàn)實”。  

在本文以下的各節(jié)中,我且舉出之元應用“反思平衡”方法的實例,在這里我只要指出之元在這一束論文中,提出不少個別的結論,這些結論或針對中國目前面對的最迫切的問題,或提出中國長期制度建設的基本原則與具體形式。他既從中國歷史著眼,也引用美國理論界最新的學說、深奧的理論,最近的制度方案,去對抗美國主流派的經(jīng)濟學與一般人對資本主義的庸俗的了解。一個結論,都可以作為一本學術專著的假設(hypothesis)或主題(theme),其中的“經(jīng)驗性命題”還需進一步以具體事實和數(shù)據(jù)去檢證;每一個“規(guī)范性的命題”也必須更深入的討論。之元這些個別的結論互相支持;各種深淺的層次、彼此呼應,一個重組的系統(tǒng)已隱約可見,但仍需明確地完整地論述。完成這一系列的尚未完成的工作是之元自己在這束論文中提出的今后的任務。  

四、破立并舉的創(chuàng)新  

——超越“兩分法”,反對“制度拜物教”在方法論上的真正意義  

思想解放、制度創(chuàng)新的出發(fā)點、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就是“超越(中國)傳統(tǒng)的兩分法”,之元說:“各種傳統(tǒng)的兩分法——私有/國有、市場/計劃、中體西用/全盤西化、改革/保守——似乎失去它們的刻畫現(xiàn)實、想象未來的能力”。這種兩分法,強調“非此即彼”。要明白之元這個題法的重要性,我們就必須指出:這個近幾十年的思維方法,同時也是中國二十世紀意識形態(tài)的中心問題,它與中國現(xiàn)實政治互為因果。中國二十世紀的致命傷是“全贏全輸”、“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形式。這個有時不可言詮的行動規(guī)則,更多時候演變成旗幟鮮明的實際行動的方式,也就是博弈論中的“零總和”游戲的規(guī)則(rule of the game)。其最低限度是“囚犯兩難困境”中的“支配性的策略”(dominant strategy)。在人類互動行為中,各種不同的博弈與其中不同的規(guī)則,比有形的、有文字根據(jù)的制度,更有決定作用。二十世紀中國的“零總和的游戲”是這世界史的“極端的時代”一個最持久、連續(xù)不斷的慘痛的悲劇。這個在意識形態(tài)上、在政治中,非此即彼的“兩分法”,用最淺顯的社會科學的說法,就是“兩極分化”。如上“最高權力是單一的,不可分割”的一元論的思想。誓絕這種兩分法,不僅是開辟創(chuàng)新的空間的必要條件,并且是破除“全贏全輸”作風、文風的思想上的出發(fā)點。  

之元兩分法的概念是針對中國目前現(xiàn)實而言而不用套用西方學說的兩分法的結果。西方的兩分法基本是學術理論上方法論上的概念,并無中國二十世紀兩分法的政治意味。之元超越兩分法的道路,不是用西方理論,而是來自中國哲學家“一分為三”的說法,比如老子“三生萬物”的思想。之元在分解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同時,存其精華,選擇其中一部分,作為自己思想理論的出發(fā)點。同時參照法國人類學家大師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的“三元模式”和法國年鑒學派的雅克·高夫的“第三領域”的思想與龐樸教授“一分為三”的概念,互相引證,這顯然可視為“反思平衡”的一個好例子。“一分為三”、“三生萬物”就是思想上的多元論,有了思想上的多元論,方能有政治上的多元論,而有了政治上的多元論,方能建立多元的政治制度,方能建立以“重疊共識”、“主權在民”、權力互相約束的制度,方能以對話、談判、議價、妥調、和解,代替全贏全輸、“零總和”的斗爭形式。  

在后記中,支之元指出,批判“制度拜物教”是他的解放思想、創(chuàng)新制度的另一個基點。“拜物教”一詞出于馬克思。當代中國一些知識分子,視馬克思主義為萬惡之源,轉而寄望于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制度。“拜物教”這一意義晦澀的左派詞組,也許容易引起某些人的誤會與反感。其實之元所用的詞組在更高一個層次上,實在有很深刻而又很實際的意義,這就是,抽象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與有關的具體的實際制度的可分性。譬如說:  

一、美國的特殊利益集團(Special Interest Groups)的制度。  

二、美國特殊利益團體——國會委員會(Congressional Committee)——行政機構中的相應的司局間常有的以特殊利益而損害公共利益的聯(lián)合陣線。  

三、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所說的“軍事工業(yè)的復合物”(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  

四、個人財富和金錢操縱政治等等具體制度與政治動作,可以與美國的民主自由主義分解開來。  

從更抽象的層次來說,政治多元主義、民主制度與權力互相制約的思想,并不一定具體實現(xiàn)于美國式的行政、立法、法院的互相制衡的具體制度之中,英國兩黨及三黨的互相制衡、選民在競選中的選擇、當權者或當權的階層與“公意”的分歧等等,都可以體現(xiàn)這些抽象的思想。將抽象的、有普遍意思的思想,與特殊的規(guī)體制度分解開來,也就增加了制度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  

同時這個抽象和具體的分界性的概念,也可以倒轉來用,這就是說,摒棄某一種抽象思想的同時,人們可以選擇采用淵源于這一思想的某些制度和政策。譬如中國可以一方面否定毛澤東的烏托邦空想和建國以后的冒進主義,但同時一方面又肯定和采用毛澤東在農(nóng)村中建立五小工業(yè)的政策方向。  

總而言之,強調抽象思維與具體制度的可分性,能夠從思想與制度兩個方面,同時展開我們的視野,增加可以選擇采用的各種思想與制度。我寫完這一段后,收到之元寄來的英文稿:Particular, Universal, and Infinite: Transcending Western Centrism and Cultural Particularism in the Third World,之元在此所說的Universal大約相當于我所說的“抽象的、有普遍意思的思想理論”, Particular一詞與我所說的“具體制度”相仿。但是之元更進一步,提出Universal與Particular兩個概念在思想史上的發(fā)展。這是本論文集最好的文章之一。抽象思想與具體制度的可分性似乎是一個普通常識,但是在這個時候提出這一點,卻是很有實際意義的。中國與美國知識分子,尤其是研究政治理論的,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一向的思維方法是探索思想與制度的聯(lián)系,試圖發(fā)現(xiàn)各種現(xiàn)象的關聯(lián),然后創(chuàng)造一個封閉性的系統(tǒng)(a close sysytem),或一個有機的而不是分割的統(tǒng)一體(an organic whole),我們認為這是深刻思想、博大創(chuàng)造的特征。國內(nèi)仍有意識形態(tài)工作者,慣用抽象的思想與詞組,為資產(chǎn)階級的自由主義。另一方面,有些學者用極左毛澤東思想或新左派等各稱去否定一個具體制度、政策和建議。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戴大帽子”的作風,我名之為中國式的“麥克錫主義”(Mc Carthyism)。此外還有一些以寫雜文成名的學人,有罵街式的彼此揶揄的惡句。即便有學術修養(yǎng)的學者,在提倡或反對一個具體制度、政策或建議時,有時也會過分依賴抽象思想與口號,而缺乏實事求是的分析。強調抽象思想與具體制度的可分性,是改正這種作風文風的一步。在這里我有必要順便指出:之元在批判“制度拜物教”的同時,也在提倡“民主的動態(tài)制度化”和建立多種政治經(jīng)濟民主的制度。總之,之元的這兩個思想解放的基點——即批判兩分法,強調抽象的帶普遍性的思想理論與特殊具體制度政策的可分性——是我舉雙手贊成的。  

五、學習與選擇  

     ——抽象學術理論的重要性  

  

    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兩個相同的出發(fā)點    

——“規(guī)律”與“解放”的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對立  

七、對中國社會主義與西方資本主義的分解與選擇  

  

之元一再提到費孝通于三、四十年代尤其在他的名著《江村經(jīng)濟》中,指出中國農(nóng)村的出路,在于發(fā)展鄉(xiāng)村中合作形式的工業(yè)。在抗戰(zhàn)期間,費孝通發(fā)現(xiàn)分散各地的小工廠的效率并未降低。毛澤東后來也提倡農(nóng)村小工業(yè)。毛后時期,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共產(chǎn)黨領導人的政策,實際上采用了費孝通幾十年來,歷經(jīng)滄桑而巋然不變的主張。鄉(xiāng)鎮(zhèn)工業(yè)的特點是:農(nóng)民離土不離鄉(xiāng),又工又農(nóng)亦工亦農(nóng),小城市興起,工業(yè)規(guī)模靈活,“船小好調頭”,固定成本低,工農(nóng)雙手可能,轉變產(chǎn)品容易,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與不穩(wěn)定性。之元指出這些特點與薩布教授等提出的:“后福特主義”與“莫比烏斯帶組織”有相通之處。這也可說是我所說的在中國與西方的理論與現(xiàn)實中求得“反思平衡”的又一例。  

在更抽象的層次上,之元指出“福特主義”的大規(guī)模生產(chǎn)與古典經(jīng)濟學創(chuàng)始人——亞當·史密斯的理論有密切不可分割的關聯(lián)。按之元的看法,史密斯的錯在于他沒有嚴格區(qū)分“社會分工”與“技術分工”兩個不同的概念,以為細密的“技術分工”是增加生產(chǎn)效率的唯一有效方法,而未看到工人與工人間、工人與工程師及其他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之間之合作制度,即日本豐田工廠的“團隊合作”和以“工人島”代替“工作線的方法”是提高產(chǎn)品質量、改進技術,又能增加生產(chǎn)效率的措施,這個措施中的保存“社會分工”,減低“技術分工”,這是對史密斯理論的一個重要挑戰(zhàn)。  

用最簡單直接的方法說,之元不全部排除資本主義,但是他分解了資本主義與實際的每個部分,然后選擇采用吸收其最好的又能與中國現(xiàn)實與理論結合起來的一些要素,同時擯棄一般人未經(jīng)深入研究與思索而盲目接受的另一部分。  

但是我還應再次指出,之元接受艾斯特的看法,認為資本主義不一定是組織社會經(jīng)濟最優(yōu)的制度,并且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德國的制度優(yōu)于美國,德國工廠法,規(guī)定在大小不同的工廠中,工人代表在公司董事會中應占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席位,德國工人福利高于美國、日本團隊合作制度已被美國一些工廠采納,從而促進工廠產(chǎn)品的質量與數(shù)量。日本工人的生活保障遠在美國之上,經(jīng)理與工人收入的差異卻小于美國數(shù)倍。之元認為資本主義是少數(shù)人的經(jīng)濟,精英的經(jīng)濟,它將財產(chǎn)權處于優(yōu)先地位,和理想的民主主義政治有矛盾。  

經(jīng)濟民主是之元的理想經(jīng)濟制度的內(nèi)容。他在一篇尚未發(fā)表的文章中,曾指出經(jīng)濟民主的宏觀基礎是主權在民的概念,,圍觀基礎是“后福特主義”的工廠制度,在特定意義之上,他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因為他接受芝大教授普澤沃斯基的說法:社會主義是經(jīng)濟、政治民主的同義詞。我在下一節(jié)中將介紹之元民主主義的思想,這個思想是中國政府不易接受的。也即就經(jīng)濟民主而言,之元的看法是非常明確的,而官方所提出的“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的外延內(nèi)包卻是很籠統(tǒng)、很含糊的。大概中國領導人還在摸索中,也未能取得共識。官方的說法與之元的論點兩者之間關系如何,還要看政治形勢的發(fā)展。  

八、民主主義與預期前景  

之元的理想是建立一個政治民主與經(jīng)濟民主的綜合體,他是徹底的民主主義者,他的預期前景中的民主政體遠遠超過目前美國的民主制度。美國民主的最大弱點是沒有經(jīng)濟民主的支持與配合。七十年代以后,美國的貧富懸殊又重新開始擴大,自共和黨列根總統(tǒng)獲選以后,隨著民主黨政治力量下降,金錢財富對政治權力的影響更為明顯,1994年共和黨獲得眾議院大多數(shù)議席后,紐·更日叱(Newt Genrich)議長主持的“與美國的契約”(Contract with America),減低對下層階級的援助,其他各種建議也反映財富力量的上升。據(jù)一個最全面的研究。1996年大選,總統(tǒng)與國會的競選經(jīng)費,估計將在十六億美元。財界提供共和黨總統(tǒng)之選舉費比捐助民主黨總統(tǒng)選舉費多于三倍左右,其他商業(yè)界則多于兩倍左右。8美國國會不僅公開的減少救濟貧民的經(jīng)費,并且間接地推行“對窮人秘密的打擊”。9之元認為美國經(jīng)濟是“少數(shù)(人)的經(jīng)濟”因此資本主義與他理想中的民主政治有內(nèi)在的矛盾,只有結合經(jīng)濟民主與政治民主方能有徹底的政治民主。  

之元的民主主義理想,淵源于十八世紀盧梭的著作,尤其是“公意”的概念。主權在民的觀念是他的民主政治與經(jīng)濟民主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他崇尚當代羅爾斯的“正義論”與“政治自由主義”,他接受昂格的改造社會的理論,這個理論中的“權利系統(tǒng)”的外延內(nèi)包遠較目前美國的權利領域為廣闊而意義更深遠。  

之元深知他的理想不可一蹴而就,只能用漸進的、改良方法,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同時并進,促使逐步的民主制度化的演變,讓我們簡單的介說以下數(shù)點:  

第一,之元根據(jù)近年來對盧梭的最新的權威性研究,推翻了托曼(Jacob Talman)對盧梭思想的詮釋。托曼認為盧梭的“公意”的概念是當代“極權主義民主” (democratic totalitalianism)的原動力。這個詮釋與冷戰(zhàn)時期的思想一致,所以被廣為推崇。我完全同意之元對托曼的批評,因為我提出的“全能主義” (totalism)的概念與“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大有不同。  

之元論盧梭一文的特點是用博弈論去詮釋盧梭的“公意”(general will)的概念,按“囚犯兩難困境”(即“囚犯悖論”,Prisoners’ dilemma)說法:兩個人如果在某一特定情況下,可以有共同利益,但在另一個情況下,卻只有特殊利益,用之元的話說:“如果僅受每個人特殊利益的引導,可能最后事與愿違,使共同與特殊利益都得不到實現(xiàn)”,盧梭的“公意”的概念,就是應用于多數(shù)人的群體(如國家)中,超越“囚犯兩難困境”的方法,這個方法要求每個人按照“公意”而不是按照個人特殊利益作出個人行動的決定,例如不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按“公意”投票,這個似乎很簡單的學說卻是盧梭以來,政治哲學辯論的一個重點。之元用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的“陪審團原理”說明盧梭的觀點。這個原理要求每個陪審員不按照自身利益,而是按自己對被告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行為而投票。這是一個以“公意”為動機的制度,這個至今仍然應用的原則與盧梭的思想暗合。  

盧梭與洛克是契約論中的兩派的始祖,至今兩派仍然旗鼓相當,但是之元推崇盧梭而擯棄洛克的學說,因為盧梭沒有將財產(chǎn)作為自然權利的一部分,而洛克持相反意見。美國人權宣言中用“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是不可剝奪的權利,這個提法與盧梭的說法一致、美國憲法第五條修正案將“財產(chǎn)”列于生命與自由之后,指明是不可侵犯的權利,這個提法與洛克一致。之元推崇盧梭而擯棄洛克的學說,基本上是因為他懷疑,絕對的財產(chǎn)的觀念的正確性及其負面的社會效果,這自然與之元對中國的目前情況和他的理想有關。美國一些思想保守的學者卻認為在十八世紀時,在一般人的觀念中財產(chǎn)與追求幸福是不可分的。所以上述兩個文件并無矛盾,這個詮釋自然有它的意識形態(tài)的背景。  

第二,之元用肯定的語氣介紹當代契約論大師羅爾斯的《正義論》和《政治自由主義》兩名著中的學說,他說羅爾斯是當代的盧梭而不是當代的洛克,他肯定羅爾斯的學說的同時,也否定了自然法、自然權利學說,他指出私人權利占有權是中世紀神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以來,即已被視為“自然權利”的一部分,并且指出中國應當以批判法學派的“權利束”的觀念作為思考經(jīng)濟制度與政策的根據(jù),并以之作為創(chuàng)新的基礎。之元在討論私人財產(chǎn)的制度時,沒有涉及到一個崇尚絕對私有財產(chǎn)最有影響的學說,這就是,財產(chǎn)是人的自由和民主制度的最基本的保障,這是之元未完成的工作之一。  

第三,之元不僅主張民主而且贊賞毛澤東所提出的“大民主”的口號,之元不全盤否定毛澤東思想,在目前中國知識分子中,難免會引起很大的反感。但是我們應當注意的是,之元強調“大民主”制度化的必要,而譴責文革時代的混亂。他指出毛澤東未能完成完全脫離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必要階段論的影響,不能了解到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雖有多種弊病,但是也有他的實質。毛澤東不能理解選舉不一定是曹錕式的賄選,因此他提出“大民主”的口號而沒有能將“大民主”制度化。之元認為,目前鄉(xiāng)村的選舉,一方面有抗戰(zhàn)時期地方選舉的歷史背景,也符合目前的情況,他知道美國民主政治最早的基礎是市民集會(town meeting)和地方選舉。中國的選舉制度應當自下而上的逐步推廣完善,以直接選舉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最近的將來之目的,同時目前的人大應發(fā)揮逐步建立民主法制的作用。這樣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互相結合的方式,可以促進民主政治的演進。  

在理論方面,之元接受昂格“享有實權的民主政治制度”(Empowered democracy)的概念和他所提出的社會制度中的四個基本權利。這就是:  

一、市場權利;  

二、豁免權(immunity rights),包括自結論社自由和享受社會福利(entitlement)的權利;  

三、改變現(xiàn)存已經(jīng)不適用的制度的權利;  

四、團結的權利(solidarity rights)。  

這些權利超出于目前西方民主國家的人權。之元與昂格都認為中國與巴西等邊緣地帶國家可能較容易地建成這樣一種理想的制度。  

之元強調沒有經(jīng)濟民主就不可能有政治民主,同時沒有政治民主也不可能有經(jīng)濟民主。他多次明確的或暗示的指出,沒有政治民主,經(jīng)濟改革中的一些私有化的措施,很有造成官僚資本主義的危險。不僅中國人,連美國同情中國的都知道,如果沒有民主輿論的監(jiān)督,在建立市場化的經(jīng)濟過程中,官僚可以利用他們的特權,用各種方法以最低代價,小至如覓得兒女出洋留學的機會,大至于接受有形的無形大宗賄賂,將國家的財產(chǎn),以開放改革的名義,雙手奉送外人。腐化是中國目前的致命傷,是二十一世紀“亡國亡黨”的征兆。當然,政府可以執(zhí)行嚴刑峻法恢復過去干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及設立一些適應擴大市場經(jīng)濟并有利于吸引外資的防止腐化的新制度,但是沒有民主輿、論群眾組織的監(jiān)督,這些方法都只能事倍功半。  

第四,之元認為建立民主制度和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是相輔相成的,民主并不一定等于將權力分散到地方。在他的《關于美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的三個理論問題》一文中,指出美國在南北戰(zhàn)爭后,聯(lián)邦政府的權力,更擴大了一步。這條修正案規(guī)定各州不經(jīng)正當法律程序(without due process of law),不能剝奪公民的生命自由、財產(chǎn)。事實上,內(nèi)戰(zhàn)的目的就是維護一個聯(lián)合的國家(preservation of the union),內(nèi)戰(zhàn)后的修正案自然增加了聯(lián)邦政府控制的能力。之元無疑是用這個修正案“以美為鑒”,反對中國目前各省政治力量過度膨脹的趨勢,提倡維持中央政府的權力。  

中央政府如果推行民主制度,得到大眾的支持,合法性和實際權力就自然可以增加。之元不否認在過去中央政權讓利的政策下,地方政府對經(jīng)濟迅速增長所發(fā)生的積極的和消極的功能,但是他強調,如果各省各地區(qū)權力過于分散,中央政府政治力量與財力不能主持中國全局的發(fā)展形勢,則各自為政的地方與區(qū)域的經(jīng)濟增長,不僅必引起全國經(jīng)濟上的倒退并且也危害各地方與區(qū)域的經(jīng)濟社會。有一個時期,地方政府不顧全局,而拼命擴大地區(qū)經(jīng)濟建設,引起全國通貨膨脹,最后由中央嚴格執(zhí)行緊縮政策,然后才有其后全國過熱的經(jīng)濟的“安穩(wěn)著陸”(soft langding),使全國經(jīng)濟暫時穩(wěn)定,城市人民生活費用不至于再過分增加。這些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政治問題,就是政治學上所說的“集體行動的問題”(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也可以說是“公用場地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問題。這些問題必須由中央政府運用經(jīng)濟學原則,用政治的方法去解決。  

最后,讓我們回想這個不同尋常的二十世紀,以及這個更不同尋常的世紀末的中國所面臨的千載難逢的機遇和充滿了淺談暗礁的前途。讓我們追想人類歷史在每一個大轉變的時代,就會出現(xiàn)與時代相稱的偉大的理想和切實的預期前景。那么我們就會問,是否中國二十世紀末會  

歷史上盧梭的學說、古典經(jīng)濟學和新古典經(jīng)濟學、凱恩斯主義和后凱恩斯主義,以及近數(shù)年對新古典主義經(jīng)濟的批評、羅爾斯的“正義論”、法學批判學派等等,都是在西方轉變時期中產(chǎn)生,有的是明顯理想系統(tǒng),有些是建設在隱含的理想或預期前景之上,它們的技術性的學術探討與結論要是都離不開政治、道德、理論的預先假定,不然也有其政治、道德、理論的含意(implication)。  

目前中國正處在一個經(jīng)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轉型時期,中國必然要有一個理想和預期的前景。在目前政治體制中,這一個理想和預期前景,不可能在正式文件中說明或討論,只能在學術機構中,在很狹窄的范圍以內(nèi)研究討論。超出這個范圍以外的研究與意見,必須“藏之名山,傳之后人”或“束之高閣,俟天下太平”,然后公諸于世。之元愛讀書,其他唯一的嗜好是思索與談論國事,若有所得,即揮筆疾書,夜以繼日,不受任何約束,不拘小節(jié)。其求學論政之道,猶如“海闊天空我自飛”,其所成之論文集,以其雄厚的學術知識,討論當前最重要,最難解的問題,在個別論文中,已提出不少見解與結論,在整個論文集中則貫通著一個隱約而不明顯的預期前景。他尚有幾十年的時間,去檢證其中“經(jīng)驗命題”,去再度思索其中“規(guī)范命題”,然后提出一個明顯的經(jīng)得過考驗的系統(tǒng)的預期前景。這個前景也是一個新的政治學的預先假定和前提。  

北京大學中國經(jīng)濟研究中心的主任林毅夫說:“當我國經(jīng)濟在下一個世紀成為最大、最強的經(jīng)濟時,世界經(jīng)濟學研究的中心也可能轉移到我國來。”建設一個中國的政治學比建設一個中國經(jīng)濟學難度多幾十倍,但是希望中國學者踴躍參加,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使中國政治學有一個新的開始。  

九、其言也善  



[1] 本文為鄒讜1997年為崔之元的著作《第二次思想解放與制度創(chuàng)新》(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一書所寫的序文。

 Eric Hobsbawm,The Age of Extreme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4. pp. 29, 42-3, 391.

[2] Robert Heilbroner and William Milberg ,The Crisis of Vision in Modern Economic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3] 參看《第二次思想解放與制度創(chuàng)新》。

[4] 何炳棣:《華夏人本主義文化:淵源、特征及意義(下)》,《二十一世紀》1966年四月號,第90,100頁。

5 最近戚本禹提到毛曾說“我們寧可走英美式的民主道路,也不能走法西斯貝利亞式的道路”。見《御筆痛批御醫(yī)》,《明報月刊》1996年6月號,第29頁,毛對民主政治的態(tài)度還需要深入研究。

6 林彪《人民戰(zhàn)爭勝利萬歲》,《紅旗》,1965年10月,第20頁。此文可能是集體的寫作,經(jīng)毛親自修改。

7 英文原稿Particular, Universal, and Infinite: Transcending Western Centrism and Cultural Particularism in the Third World,p. 150。

8 見《紐約時報》,1996年10月18日,第1頁。

9 見《紐約時報》,1996年10月20日,社論,第E14頁。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烏有之鄉(xiāng)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執(zhí)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tài)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2.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3. 這是一股妖風
  4.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5. 2001年就貪污23億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國內(nèi),也叫認罪悔罪減刑?
  6. 吳銘|輿論斗爭或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7. 李昌平:我的困惑(四)
  8. 你要反“極左”,就必須得弄清楚這幾個基本問題
  9. 熬鷹
  10. 經(jīng)濟工作會議全解讀(一)當前的困難有哪些?國家的判斷釋放了什么信號?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紫虬:從通鋼、聯(lián)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5. 李昌平:縣鄉(xiāng)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6.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7. 這是一股妖風
  8.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鮮領導落淚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xiàn)!面對發(fā)燒我們怎么辦?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chǎn)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fā)展速度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