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毛澤東哲學批注集》,見毛主席于一九三八年在李達著《社會學大綱》一書中,作了大量批注,其中包括對西方古代哲學的精辟論述。這些論述有的是對李達有關看法的歸納和總結,更多的是主席本人對西方古代哲學的深刻見解,可謂高屋建瓴、提綱挈領,簡直就是一部西方古代哲學簡史,也集中代表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西方古代哲學的根本觀點和科學評價。
由此也可見,毛主席不僅熟讀中國古代典籍,對五千年中華文化了熟于心、融會貫通,而且對西方文明,尤其是她的最高精神成果之一的古代哲學,也了如指掌、深思熟慮。這是毛澤東思想之所以博大精深、融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個重要明證。
現特將毛主席的這些論述轉錄如下,以紀念毛主席誕辰117周年,并饗諸位網友:
毛主席論西方古代哲學
△用歷史主義看唯物辯證法的發生發展過程。
△原始時代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看法。
△長期勞動過程中一面變革自然,一面變革自己(生理與性質)。
△言語是勞動的結果,交通的手段,認識的前提。有言語表現的概念,才能開始思維。
△腦的發達是勞動的結果。
△原始思維的兩特點:(一)自然與人類一樣是生動的。(二)自然與人類互相轉變。這是原始的辯證法,形成了原始思維體系的萬物有靈論。
△[萬物有靈論認為]萬物是靈魂活動的結果。
△萬物有靈論是原始思維的較高發展階段。以前是人、物不分,此時能辨人、物,這是勞動的結果。
△自覺的對自然斗爭。
△生產過程中,由于不斷認識自然的新方面,就能改變對自然斗爭的方法,同時改變了生活方法。于是有了剩余生產物,改良了技術,人類對自然的支配就增大了。在這種時候,就在思維體系中出現了萬物有靈論,能把世界分為物質與靈魂。這是人類最初企圖認識自然,成為自覺地對自然斗爭的開端。
△自然支配,社會支配,萬物有靈論,是原始宗教的三個來源。
△宗教的本質是崇拜超自然力,認為超自然力支配個人、社會及世界。這完全是由于不理解自然力及社會力這個事實而發生的。其最初形態有兩種:一是崇拜祖先,二是崇拜自然物。
△生產發達,對自然力逐漸理解的多,宗教發生的第一個根源漸漸失去。然社會的階級制度確立,社會力仍覺不可理解;加以萬物有靈論深入人心,故宗教仍然存在,但依各個特定社會形態而變化了宗教的形式與內容。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生產發達,對自然力與社會力之逐漸理解,哲學也出現了。
△開始是分工,往后是對立。
△沒有必要的閑暇是不能出現哲學的,而這種閑暇由于社會進步到奴隸制。生產力發達了,剩余產物增加了,社會分裂為奴隸主人與奴隸。前者由于剝削能夠解除勞動,有了時間,從事學問的研究,哲學方能出現。這是人類認識史上一個絕大的躍進。
△為什么唯物哲學只能出現于希臘時代而不能在其以前?因為(一)對自然法則的認識有待生產技術的進步,人們才能逐漸窺知自然的性質,才能開始用一種與宗教不同的眼光去說明世界;(二)必待有了手工業與商業,有了商業奴隸主,他們有錢有時間,才能發生求高深學問的動機;(三)必待有了商品交換的經驗,養成了思維的抽象能力,才能從事于哲學;(四)必待異民族的接觸,地理眼界的擴大,才能擴大精神的眼界;(五)必待自然科學的初步發達,有了知識的基礎,才能據之找出一種普遍必然的因素,才能形成自然哲學。這些就是反宗教的新世界觀即古代自然哲學的歷史根據。在這以前,人類束縛于自然力與社會力的壓迫,只能用靈魂或神的觀念去解釋世界,斷不能出現唯物的思想。
△第一個自然哲學家——塔列斯[現譯泰勒斯],第一次對宇宙發生問題作了自然的解釋。他說,宇宙是由水發生的,水是萬物之源,萬物的真正本體。其他原素都由水發生。這種見解,認一切物質都是單一的東西,都可互相轉變。這是第一次出現的唯物論與辯證法,雖然是十分簡單的東西。
△第二個偉大哲學家是赫拉克利圖。他的大功,在發現了辯證法大綱。他是唯物論者,和他以前的哲學家同樣,主張宇宙是水、火、氣、土四種原素構成的。而他則謂火是基本的原素,這是他的唯物一元論。然而他的主要功績,是在發現萬物不斷變化與變化由于內在的對立斗爭這兩個辯證法的根本思想。首先,他由宇宙是物質構成的這種見解,到達于萬物普遍變化的主張。他說:“土滅生火,火滅生氣,氣滅生水,水滅生土”。又說:“宇宙是永久之火”,用以比喻萬物的不斷變化。又說:“人不能再渡同一河流”,也是比喻自然與社會的變動不居。據他看,宇宙在時間空間上都是無限的,不斷變化著。不但如此,他還指出了變化的原因。他認為,萬物由于內在對立物的斗爭,而由一種形態轉為另一種形態。一切都是在矛盾中進行的。他說:“斗爭是萬物之父”,“斗爭隨處都有,真理就是不和”。這樣,他用一般的方法表示辯證法的思想,這是人類認識史上的第一次,所以他有辯證法父親之稱。
△德莫克里特的大功績,是他的原子論的物質觀。雖然是很原始的與機械的唯物論,卻對后世的原子論學說給了重大的影響,發生了哲學指導科學的作用。他反對觀念論哲學,提倡了完全唯物論哲學。他認物質的構成,都是由于極微小的不可入的微粒子即原子;而其運動,是由這種原子與空虛的空間相結合。不可入的原子運動于空虛的空間之中,原子們互相為種種的分離與結合,因而組成物質世界的多樣性。他把物質、人類,靈魂、思想,都看作本質相同而形態互異的諸原子的種種結合。這樣,他對萬物都一一給以相當的特殊的形態。他認原子和空虛以外沒有任何東西的存在,完全否定了神。他認運動是與物質不能分離的,而空虛是物質運動的條件。他的原子與空虛的關系,表現有與非有的統一。他的這種物質運動觀,雖是機械的力學的運動,但他看成物質變化的根本法則,看成宇宙的因果必然性,他已企圖在物質本身之中探求其自己運動的原因了。
△代表古代反動貴族的意識形態是古代觀念論哲學。其發生發展的歷史根據有六:(一)由于希臘奴隸經濟的向下發展而產生的深刻的階級分化與斗爭,引起貴族主義與民主主義之意識形態的斗爭,前者便以觀念論哲學為其基礎;(二)由于奴隸制阻塞了技術的進步,奴隸所有者便不去研究與技術改良有關的自然現象,而集中注意于研究社會現象,于是道德哲學、國家理論就起來了;(三)由于離開肉體勞動的自由民普遍地輕視肉體勞動,因而夸大精神要素,產生了觀念論哲學;(四)由此,在意識領域中,貴族們也輕視與厭惡所謂研究“卑劣的物質”的哲學,以為觀念論哲學才是真理;(五)由于從前唯物論哲學因受當時科學水準限制,不免幼稚簡單與自相矛盾,因而被觀念論哲學家看不起;(六)由于唯物論哲學只是客觀現實的辯證法,沒有注意過主觀思維的辯證法,于是注重論理學的觀念論就起而代之了。以上六者,都是古代觀念論所以代替古代唯物論而發生發展起來的歷史理由。
△作為第一個同唯物論斗爭而提倡了觀念論的道德論與認識論的代表——蘇格拉底,其積極意義是提起了從來沒有被提過的道德論與認識論,把哲學引進了社會與思維兩個領域,在道德論上提起了知識與行為關系的辯證法,在認識論上提起了普遍與個別關系的辯證法。這些是他的大功績。然而他的思想是反動的與觀念論的。他的道德論,主張知識決定行為,認求知是到達道德的手段,惡是無知的產物,善是知的產物,這有其一面的真理。但第一、他所謂知,就是了解祖先的風俗習慣,因而主張復古,排斥新知,主張傳統的貴族主義,排斥新興的民主主義,所以他是反動的。第二、他只知知識給與行為的影響,而不知知識的來源在行為(實踐),行為是決定知識的基礎,又是檢查知識的標準,所以他是觀念論的。他的認識論,主張認識的目的,在于從感性的個別到達于理性的普遍,這是對的。但他認為后者是前者的基礎,這就是觀念論了。
△柏拉圖的思想是客觀觀念論,其全部體系都是反動的與錯誤的。他認只有理念是永久的真實的存在,世界與人存在以前,理念就存在了的。世界與人的思維都是理念的產物,是理念的影子。這是將真實世界的頭腳顛倒了的徹底的觀念論體系。由此,他就造出理念的論理學,主張認識的對象是理念而不是感覺世界,認識的方法是依據空洞無物的概念以從事于思維。但是柏拉圖的積極作用,也就在他的理念論理學。因為在他的理念論理學中,表示了概念對于思維的作用。這個概念在思維中的作用的指出,在人類認識史上有開創的意義。
——摘自《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210-231頁“讀李達著《社會學大綱》一書的批注”(1938年1-3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