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新終結者
與其說轉基因植物是幸運契機,倒不如說它是惡性威脅。
——《美麗的新種子》
向大家推薦這本《美麗的新種子》,這是一本關于轉基因問題的好書。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全球化的展開,人類已經開始進入風險社會。與傳統風險相比,現代風險存在一些本質上不同的特點,包括風險的不可感知性、不確定性、全球性、整體性等。轉基因生物技術就是這樣一種現代風險,它對人類健康和生物環境的影響是間接的、長遠的,卻又是跨國界的。自1983年第一種轉基因植物產生以來,短短十年,轉基因植物已經開始進入市場,又短短十年,就占到了全球保護作物市場價值的15%,占到了同類植物全球種植面積的55%。
面臨這樣一種勢頭迅猛的高風險技術,人們對它的擔憂和爭論也與日俱增。英國的轉基因土豆事件(1998)、美國的斑蝶事件(1999)、加拿大超級雜草事件(2000)、墨西哥玉米污染事件(2001)和中國的bt棉事件(2005)相繼發生,轉基因食品已被相當一些人稱為“弗蘭肯斯坦”食品。但是爭論的焦點卻多集中于技術本身的風險。
然而,在廣闊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背景下對轉基因技術作深刻反思,其實更未必要。《美麗的新種子——轉基因作物對農民的威脅》正是這樣一本書,它從農民的角度出發,警示世人:轉基因技術不是解決饑餓問題的“泰坦尼克號上惟一的救生艇”,而是農民自主和生物多樣性的“終結者”。
這本書的觀點來源于1998年12月在印度瑞什克士召開的主題為“生物多樣性、農村社區的權利與遺傳修飾生物體的內涵”的研討會。《美麗的新種子》“提供了一個向發展中國家介紹遺傳修飾生物體的建設性方案。”(p.6)確切地說,本書是為南方國家的農村社區拒絕轉基因技術提供理由和手段。
本書取名為《美麗的新種子》(Brave New Seeds),巧妙化用了阿道斯·赫胥黎的名著《美麗的新世界》(Brave New World)的書名,它也確實將《美麗的新世界》對生物技術烏托邦的強烈質疑精神貫穿于本書始末。
《美麗的新種子》一書脈絡清晰、邏輯嚴密。全書首先聲明了對轉基因技術進行討論的五條原則,然后提出了拒絕轉基因技術的具體方法。生物多樣性是這本書關注的焦點。種子屬于農民,因為“是一代又一代的農民們保持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在世界別的地方是沒有的。”(p.92) 而轉基因種子不育的“終結者”技術阻止農民保留或是交換種子,迫使他們每個季節都購買新的種子。“生物專利化往往伴隨著對知識經驗和獨一無二的植物遺產的拼命劫掠。有些人把這看成是殖民主義的另一種形式。”(p.92)
《美麗的新種子》將《生物多樣性公約》作為與轉基因相關專利制度斗爭的工具。170個國家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強調對生物多樣性資源的公眾集體性權利,并承認農民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發揮的重要作用。多樣性不僅僅是自然的禮物,還是農村社區努力的結果。而發達國家竭力推行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是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精神相違背的,其目的在于將獨占性的私有知識產權強加于生物多樣性之上。因此,《生物多樣性公約》成為對抗植物品種私有化的有力工具。“和世貿組織相比,生物多樣性公約具有法律保障和更多的簽約國。”(p.124)但是生物多樣性公約只是提供了一般原則,沒有具體的辦法來保護本地公眾的權利,對抗植物品種的私有化。而“知識產權協定比生物多樣性公約建立得更為穩固,可能是因為美國超級強權完全支持知識產權的協議,反之它甚至沒有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pp.126-127)
轉基因食品爭論的一個核心問題是:轉基因技術是不是解決饑餓問題的惟一或者最好途徑?
現在世界上有8億人長期處于營養不良,這其中有1/2的五歲以下兒童在南亞地區,1/3的五歲以下兒童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造成這兩個地區饑餓的根本原因,有人認為是貧窮和不公,是全球糧食分配不均造成的,也有人認為是當地的低生產力水平決定的。貧窮與饑餓往往是互為因果,討論是不是貧窮導致饑餓沒有多大意義。而不公平即便是導致饑餓的原因,但是卻無法克服這個原因。因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分配不均現象不可能解決,而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國家的糧食援助常常又是出于政治需要。
要解決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饑餓問題,必須提高這些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如何提高生產力水平呢?《美麗的新種子》給出了一種答案,它認為轉基因技術并不像生物公司所宣稱的那樣,為“供養天下”提供了最真實的解決途徑。因為目前市場上的轉基因種子只是為了迎合發達國家的需要而設計的,而不是為了發展中國家。“消除饑餓和貧困還要依靠其他幾種方法同時進行,包括取消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土地的重新分配;包括采用適合于當地條件,卻不傷害環境的新技術。”(p.73)書中舉出了尼泊爾的持久性栽培計劃,作為有機耕種的成功樣本。
轉基因技術所引發的社會爭議背后,有關于兩種關系的爭議: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支持者認為它增加了自然的功效,反對者則認為轉基因食品侵犯了一些重要的“自然的”和“非自然的”倫理界限,意味著我們對自然界的不敬和侵犯。《美麗的新種子》認為轉基因技術違反了自然的法則:“對基因的輕舉妄動,可能會使我們偏離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本質,偏離形成農業(我們的糧食)和地球的特定關系的一些基礎性東西。”“通過對基因的改造,修改生物特定的本質并將其市場化,農業社會……失去了它原來擁有的和生物世界特定的關系。”(p.88)
而轉基因技術爭議的過程,正是科技民主化的過程。民眾如何參與科學決策的問題在轉基因爭論中凸現出來。“而民眾的覺醒要依靠信息的交流,需要振聾發聵的信息才能警世。而困難就在于農民艱苦的生存條件讓他們除了能夠艱難度日外,再也無暇顧及其他。”“(并且因為他們)沒有經濟、社會、政治力量來提高其公民意識,使他們認識到這種危機,國際公民社會必須更積極地顯示其團結性,主動去幫助他們。”(p.84)這也正是《美麗的新種子》的出發點: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一個建設性方案。
希望這本為農民利益而寫的書,也能夠在我們中國——擁有8億弱勢農民群體的世界第五大轉基因作物種植國——起到振聾發聵的警世作用。
載2006年10月6日《文匯讀書周報》
附:
美麗的新種子:轉基因作物對農民的威脅
叢書名: 全球化新熱點譯叢
作 者: 皮埃爾,蘇瑞特 著,許云鍇 譯
出 版 社: 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 2005-8-1
I S B N : 9787100042420
定價:¥12.00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了全球的農業發展中的新問題,即轉基因作物對農民的威脅。全書內容涉及農業作物育種工作、不育種子的威脅、農作物多樣性的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集約化生產、單性生殖基因等方面。
四千年的歷史正漸被湮沒,轉瞬之間它們就會被遺忘。從印度農業的起源,更確切地說,從印巴次大陸首株谷類作物的栽培算起,已經過去四千年了。在這四千年當中,無數的農民為著一項龐大的工程辛勤勞作著,那就是植物品種的多樣性。每一代人都為此貢獻著綿薄之力:將一個品種同另一個品種雜交;選擇最佳改良性狀;他們懷著對土地和生活的敬意,為可持續農業不斷改良技術。然而,三十年前,原本穩定向前發展的進步模式被強行遏止了。在進步和高產的幌子下,“綠色革命”推廣了農業發展的新模式,他們把高產品種、化肥、殺蟲劑抬到至高之位。許多印度農民漸漸地放棄了可持續耕作的原則,轉向集約耕作,將人類四千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拋進遺忘的深淵。
但是這些變革并沒有兌現它最初所作的承諾。開發耕種的土地增加了;但是生產力,雖然在變革初期確有上升,后來卻難以遏制地節節下滑。化肥和殺蟲劑的消費量大大提高,而可栽培的植物品種數目卻驟減。一言以蔽之,情況十分不妙。然而隨著鋪天蓋地的遺傳修飾生物體(GMO)的侵襲,耕作單一化的行為卻有愈演愈烈之勢。遺傳修飾生物體是指遺傳基因被修飾之后,能夠被賦予新的特性:如抗除草劑,抗蟲害或者是抗寒。在這次變革(即所謂的第二次“綠色革命”)當中,植物的遺傳性狀受到威脅,人們要清除掉那些由印度農民積累至今的豐富的植物遺傳性狀,而強行用轉基因植物的單一標準取而代之。
目錄
前言
種子保護者
通告南方國家的社區
瑞什克士宣言
一 種子屬于農民
基因修飾性種子在南方國家農業中的沒落
農民多年以來的育種工作
生命的私有化
更進一步的經濟依賴
按計劃取締小農戶
從農民到分子的生產者
南方國家的生態危機
小麥中的可可?
對生物侵權大聲抗議
二 終結者,走開!
不育的種子威脅到農民的自主
終結者:活生物體的絕育
農民在其中一無所獲
一項不無風險的技術
對終結者絕不能心慈手軟
最壞的結果終究要到來嗎?
單性生殖基因——被人們忽視的風險
三 預防的原則
生態和健康風險迫在眉睫
缺乏足夠的遠見
商業上的成功
基因流動——一個主要的環境風險
昆蟲的抵抗力加強
瀕危的生物多樣性
對南方國家農業系統越來越大的影響
人類面臨的危險
呼吁預防原則
四 更高的透明度
遺傳修飾生物體保密的政治學
解決饑餓問題的虛假辦法
可持續發展,還是第二次綠色革命?
以生物多樣性為代價的集約化生產
缺乏透明度
公眾得不到公平
鼓勵發展中國家的農民
迫切需要責任人
五 道德規范
篡改生命的基礎
違反自然的法則
科學為利潤服務
強占生命體
南北關系的不平衡
壓力下的道德委員會
來自地球各個角落的疾呼
思想的基因,心靈的基因
六 推延商品化進程
設置規則
不可或缺的推延
推延之外
七 在知識產權上的斗爭
生命物質變成了私人財產
專利權首當其沖
世貿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第27條
更多的專利=更少的創新?
專利還是專門制度?
什么是完善的專門制度體系
UPOV:對專利的欺騙性替代
UPOV不適合南方國家
生物多樣性公約:前進一大步
一個并不完善的工具
現在還是永不
緊急通道?
唯一的專門制度
專門制度:泰國的方法
結論
岔路口上的瑞什克士
附錄
附錄1 如何獲得更多信息
附錄2 擴展閱讀參考書目
附錄3 1998年12月5-10日瑞什克士會議的參與者
附錄4 基因修飾生物體和農村社區權利的專題討論會報告
四千年的歷史正漸被湮沒,轉瞬之間它們就會被遺忘。從印度農業的起源,更確切地說,從印巴次大陸首株谷類作物的栽培算起,已經過去四千年了。在這四千年當中,無數的農民為著一項龐大的工程辛勤勞作著,那就是植物品種的多樣性。每一代人都為此貢獻著綿薄之力:將一個品種同另一個品種雜交;選擇最佳改良性狀;他們懷著對土地和生活的敬意,為可持續農業不斷改良技術。然而,三十年前,原本穩定向前發展的進步模式被強行遏止了。在進步和高產的幌子下,“綠色革命”推廣了農業發展的新模式,他們把高產品種、化肥、殺蟲劑抬到至高之位。許多印度農民漸漸地放棄了可持續耕作的原則,轉向集約耕作,將人類四千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拋進遺忘的深淵。
但是這些變革并沒有兌現它最初所作的承諾。開發耕種的土地增加了;但是生產力,雖然在變革初期確有上升,后來卻難以遏制地節節下滑。化肥和殺蟲劑的消費量大大提高,而可栽培的植物品種數目卻驟減。一言以蔽之,情況十分不妙。然而隨著鋪天蓋地的遺傳修飾生物體(GMO)的侵襲,耕作單一化的行為卻有愈演愈烈之勢。遺傳修飾生物體是指遺傳基因被修飾之后,能夠被賦予新的特性:如抗除草劑,抗蟲害或者是抗寒。在這次變革(即所謂的第二次“綠色革命”)當中,植物的遺傳性狀受到威脅,人們要清除掉那些由印度農民積累至今的豐富的植物遺傳性狀,而強行用轉基因植物的單一標準取而代之。
讀者評論
揭示了世界另一個面孔的好書。作者:十年的水
發表于 2008-4-10 9:43:52
好書!
世界遠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這本書為我們揭示了這個世界的另一面。它也是一種現實。
在科技的話語里,中華五千年、印度四千年的農耕技術都是落后的,因此需要不斷超越和摒棄,于是有一輪一輪的革命,綠色革命、藍色革命,到新近的轉基因。對于科技工作者來說,這樣的邏輯當然是無可質疑的,因為自己是利益享有者。但對于農民來說,拋棄自己所擅長的本土的技術而轉求于外來的新技術,卻是致命的。何況,這里發生的沖突遠不是技術那么簡單,而是涉及到農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作為全球化書叢的其中一本,這本書挖掘了在全球化大潮中被忽視的、卻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角落,寫得有據有理,發人深省。
聯系電話:010-62760856-11/0
郵 箱: [email protected]
書店Q Q: 951172898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