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制這段歷史,是中國社會少有的一次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重大社會變革。文學,顯然不應當在這場大變革中缺位。《國器》一書的作者習曉思,大學畢業后由國有煤礦技術員到報社記者,再到省國資委官員,一路見證并參與了國有企業改革。他在自己十多年來圍繞國企工作、掌握大量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研究了上千萬字國企改革的實例和中外學者對國企的研究理論,“懷著對國企既痛又愛的感覺,寫下了這部深層次揭示國企改革與發展的作品”。而前一段時間吉林“通鋼改制”喋血事件發生后,更是讓人有《國器》現實版上演的感覺。
《國器》一書以國企改制為主線,用通俗的文學形式、專業的經濟觀點,深層直面國企改革與發展,揭示了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城市社會所發生的一系列矛盾沖突,尤其是國企改制過程中各種力量的糾葛與沖撞。例如,在國企改制中,一些知名經濟學者表面引導政府官員解放思想,其實是為少數財團廉價獲取國有資產服務;國企改制缺少政府層面的有效監管,暗箱操作,無人監督,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腐敗滋生;雖有職工參股但難以對企業進行有效的監督,往往由少數個人控制,工人被大量裁減,激化了管理層和職工的矛盾;對國有經濟的理論研究相對滯后,而以私有化為重點的國企改革推進過于迅速等諸如此類的深層次問題。
小說在挖掘社會矛盾的同時,也試圖尋求解決矛盾的方法。針對當前國企的現狀,作者提出國企改革要有一個界限:中小型國企應當改革為“國有資產相對控股,企業經營者和廣大職工參股的形式”,大型國企必須做到國家絕對控股,在此基礎上實現聯合重組做大做強,應對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挑戰;在一些關系國家經濟安全和民生的行業,一般不能允許非國有資本和外資進入……作者借小說一號人物林方敬之口向世人發出吶喊:“戰爭年代,強調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這句話放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國企就是我黨的槍桿子,槍桿子當然不能丟!”
一般的文學作品,往往是以刻畫人物、描寫人性為主,而《國器》卻是以重大事件為主。這種表現形式,盡管在作品的文學性上欠佳,但所揭示的矛盾更加突出,更能給讀者以強烈的心靈震憾,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在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重重矛盾中頑強的堅守。在談到這部小說的創作目的時,作者習曉思認為,從哲學上說,矛盾是無處不在的,社會就是各種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不應當回避社會的丑惡與矛盾,也不會單純以揭露社會的丑陋與隱秘來賺取讀者的眼球,而是要以消除這些社會丑惡為最終目的,同時將社會上美好的東西展示出來,給讀者以希望,給社會以推動的力量。這部書,就是要真實客觀地記錄國有企業改革的這段歷史,并希望通過這部小說與更多人共同反思中國未來命運。
國企改革之路,如何才能走得更穩健、更無愧于未來,這不僅僅是作者面對現實與歷史對自己的嚴肅拷問,無疑也值得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密切關注與深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