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圈:經濟活動的基本過程(二)消費
歲月之書 2006年11月6日
歲月之書按語:
想起兩句著名的口號:
1、顧客就是上帝。
2、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二、消費
消費對個人來說就是“花錢”,從小到大父母養育,包括吃喝穿戴玩耍,包括上學看電影治病等等,都是需要花錢的地方,參加工作之后,用自己掙來的錢來買房婚配、衣食住行、生兒育女,也在重復父母的過程。
有一個揶揄農村的故事,說:問一個放牛娃“放牛干啥?”,放牛娃回答“賣錢”,問“賣錢干啥?”,放牛娃答“蓋房”,問“蓋房干啥?”,放牛娃答“娶媳婦”,問“娶媳婦干啥?”,放牛娃答“生娃”,問“生娃干啥?”,放牛娃答“放牛”,問“放牛干啥?”…………如此往復循環。
其實這不僅僅是笑話放牛娃,也是在笑話我們自己,我們不過是把故事中的“放牛”換成了其它各式各樣的工作,本質上和放牛娃是一樣的。
這是我們的生命過程,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過程,然而一般的經濟書籍不把它列入,嫌棄這個領域不科學,認為分配過程就包含了消費,弄得我寫這個話題時,找不到資料,完全憑自己胡思亂想,呵呵。
從我寫了這么多文字就可以看出,我個人更偏重追求“認知需要”,對金錢、對個人享受都沒什么特殊愛好,雖然如此,但有兩點生活常識使我們必須正視消費:
(1)對個人來說,擁有基本的物質財富是追求其它更高理想的一個基礎,如果連基本生活都難以滿足,要像民工一樣,一天工作12個小時才能勉強維持生活,那其它的各種追求都只能成為一個幻影。
(2)物欲上的追求在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社會生產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消費、讓個人享福的,不然也不會去費心費力的生產,無故的貶低物質消費,甚至清高到不談“錢”不言“利”,那只是自己脫離苦海后的假清高。
所以,雖然很多“經濟學家”認為消費不值得一談,我個人還是很喜歡這個話題,甚至以為消費是經濟之母。
1、消費什么?
要我回答消費什么,我首先想到的是,一個最普通的人對社會要求些什么?我想不會超過下面幾點:
(1)首先是社會安定,沒有戰爭動亂,沒有腥風血雨;
(2)其次是能夠就業,有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
(3)第三是收入能夠達到一定水平,不會吃了上頓沒下頓,也不會因為掙錢影響身體的健康,工作收入能夠維持正常的家庭開支,能夠贍養老人、教育撫養下一代。
第一點是和平需要,“消費”的是軍用品、是公共管理和國防,雖然有“以暴制暴”的嫌疑,但現實就是這么無奈。
第二、三點是收入需要,通過付出自己的勞動,交換得到自己意圖消費的產品,這些“民用品”是正常意義的“消費品”。
民用消費品又分為“耐用消費品”和“易耗消費品”。
根據中國的傳統風俗,新婚是人生的關鍵轉折點,這時候年輕人脫離父母,組建新的家庭,購置裝修新房,添置衣食住行等等所有方面的幾乎全部消費品,包括耐用品,比如家具、冰箱、彩電、洗衣機、電話、手機、摩托車等等等等,也包括易耗品,比如油鹽醬醋鍋碗瓢盆等等等等。
另外,我們不但消費“產品”,還消費一些服務,比如旅游、餐飲、物品修理、教育、保健等等,還包括理發洗澡等個人服務。
2、得到消費品
(1)個人得到最終消費品
我舉的例子是一個最普通的人,所以不能考慮繼承和資本收入,有大量財產繼承和資本收入的人無論在什么社會都只能是少數,一個最普通的人需要通過勞動創造價值,然后交換,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消費品(就是干活、掙錢、買東西)。
(2)社會得到最終消費品
物質產品的生產過程大體如下:
<1>對自然資源進行第一次勞動:農業和采掘業。
<2>利用農業和采掘業的初級產品進行第二次勞動:加工制造業。
<3>把制造業的產品分配到消費者手中:批發零售,商業。
在這個生產過程中,制造業是重中之重,它需要一些基礎的支持,比如能源、建筑、交通運輸倉儲、通訊服務、金融地產以及其它各種商業服務。
3、消費品的效用與價值
之所以消費某種產品,是因為它有“使用價值”,是因為它有“效用”。“使用價值”和“效用”并不完全等同,“使用價值”更偏重于客觀作用,而“效用”含有主觀因素在里面。比如說經濟學有個“報酬遞減”的基本假設(注釋:我并不完全認同這條假設),它在消費領域中叫做“邊際效用遞減”,是說在消費的時候,包子吃第一口的時候最香,后面的越吃越一般,最后就不想吃了。
因此,和使用價值不一樣,“效用”的概念是含有主觀因素的,而且這個主觀因素,又往往同“交換價值”相關聯,這些涉及交換價值的部分,我會在下一節“經濟活動的基本過程(三)交換”中敘述。
對于國家來說,國民財富中的“產業結構”和“使用價值”更重要,對于企業和個人來說,或許“效用”和“交換價值”更重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