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圈:經濟活動的基本過程(一)生產
歲月之書 2006年10月28日
一、生產
二、交換
三、分配
四、消費
一、生產
寫這篇東西的時候,突然發現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有男性思維,包括我自己,只記得每天上班下班,是個“生產者”了,如果讓女性來描述經濟過程,估計她一定會把“消費”放在第一位,這可能僅僅是因為她的直覺,也可能僅僅是因為她自己需要逛超市、買東西、照顧一家的吃喝,但理性點分析的話,現代社會,高度分工,每個人上班只參與一個產品或服務的生產,所有的人都更多是個“消費者”。
男性思維更喜歡職場、更喜歡事業,每天上班,上班的場所——土地“資源”,利用的工具設施——“資本”,然后再加上自己和同事們的“勞動”,這些構成了生產活動的三要素。然后每月領自己的工資,上繳老婆,攢錢過日子。
我們每天參加的生產過程、經濟過程,抽象出來的內容是這樣的:
1、生產的三要素
所有的生命體都要吸取“養分”(資源),都要在環境中新陳代謝,來維持自己的生命。人類的經濟活動也類似一種生命體,我們復雜的社會經濟活動,也是從采掘和利用“環境中的資源”開始的,然后才展開了各種經濟活動。
因此,如果把經濟活動最大化的縮減,就只剩下“資源和勞動”,通過對資源進行勞動,人們創造出了各種物品。后來在勞動的過程中,人們想方設法利用工具,使經濟活動中有了第三個主要的貢獻者:
(1)資源:在此僅指自然資源,指地球上自然存在的土地、物產等。
(2)勞動:人們的各種體力、腦力勞動。
(3)工具:人們創造的各種勞動工具,后來不斷改進,發展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資本+技術)。
2、資源、資本和勞動
(1)自然資源
在這三項主要的貢獻者中,自然資源是大地賜予所有生命的,當初人類象動物一樣,分成不同的部落爭奪自然賜予的土地與資源,在不斷的爭斗中,形成了超越家族部落的部落聯盟和國家,由國家的暴力和強制力來調整內部的分配關系,不論國家規定何種的“所有制”,在國家內部,人類成了“文明人”,但至今為止,在國家之間,人類還比較野蠻,一直處于無政府狀態。
自然資源所起的作用是“天賜”的,因此,它的價值,獨立于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作用,比如一畝人類從未開墾的土地,人們沒有付出任何勞動,但它是有價值的,它的價值來源于只有一個地球,來源于自身稀缺和人們的需要,而不是勞動的附加,更談不上生產工具、生產資料的作用,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自然資源屬于國家所有更合適一些,集體所有和私人所有都失之偏頗,都有賺便宜的嫌疑。
(2)勞動
勞動力無論體力還是腦力,無論是簡單性勞動還是創造性勞動,它是個人身體的產物,應該屬于個人所有更合適一些,無論什么樣的社會形式,“按勞分配”都是人類永不磨滅的理想追求。
(3)生產資料
生產資料包括資本和技術,最初的原型應該是人類創造使用的各種工具。勞動的屬性天生屬于個人,自然資源的屬性更適合屬于國家,但從歷史來看,自然資源、生產資料這些更合適屬于國家的資產往往屬于個人,這種不公平現象很多偉大的思想家都意圖改變,期望建立一個公平的按勞分配的世界。
3、勞動價值
(1)勞動價值論
“按勞分配”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向往,但產品的價值并非都是由“勞動力”創造的,還有自然資源稀缺的價值,還有“機械力”創造的價值,即使勞動力創造的部分,也不是全部由“現有勞動”創造,還包括凝固在生產資料上的“原有勞動”。
所以遵循“勞動價值論”按勞分配,必須有幾個前提:第一,只在一個國家內部(或者世界統一),不考慮國家間交易的情況;第二,這個國家內所有的自然資源和生產資料都是全民所有;第三,有合適的度量標準評價這個國家所有人的勞動價值,包括勞動的數量和質量。
(2)按勞分配的實現
只有在滿足以上三個條件的情況之下,我們才可以忽略自然資源的價值、生產資料的價值,只考慮勞動價值進行按勞分配。前面這二個條件就是建立一個完全公有制國家,這兩點容易做到。
問題出在第三個條件,如果勞動沒有分工,生產相同產品,都是車間工人,都能獨立作業完成產品的話,可以使用計件的方式來評價“勞動價值”。但這純粹是自給自足的手工作坊思維,人類誕生以來所有的重大歷史進步都表現為社會進一步分工,尤其在現代化大生產條件,分工極其精密,每個工廠只生產特定產品,每條生產線若干工人緊密合作,在如此復雜的情況之下,如何計算各自的“勞動價值”成為一個難點。
(本人有幸做過“車間貢獻率考核”和“車間計件工資標準制定”工作,對如何評價“勞動價值”多多少少有些感性認識,這兒只是個提綱,容日后再說細節,大體說的話,雖然是市場經濟下,雖然是“民營企業”,但這些“勞動價值”的評估,完全是“計劃”出來的,哈哈。)
4、社會分工
社會分工使勞動者和生產單位發揮比較優勢,使生產更“專業”、更有效率,但隨之而來的麻煩就是:各自只生產單一產品之后,要滿足個人所有需求必須相互“交換”,要交換必須先訂立相互認可的“價值尺度”,要先對勞動和產品進行第一次“分配”,這都是一系列麻煩的問題,但只要一天沒達到物質極大豐富,可以按需分配的社會,就一天需要如此繁瑣的經濟過程,進行“按勞分配”。
社會分工還帶來另一個麻煩,就是分工的競爭。如果進行“平均主義”的按勞分配,各個崗位的收入差距不大,人們都會愿意到勞動強度輕的工作崗位;如果按照一定標準,實行有相當差異的按勞分配,人們都愿意到收入高的工作崗位。那些勞動強度大、收入水平低的工作,比如各個“血汗工廠”里的勞動工種,是大家都唯恐避之不及的,只有在別無出路的情況下才會萬般無奈的選擇。
(下節預告:二、交換,社會分工必然導致產品的交換。)
歲月之書后記:這篇我準備重寫,準備從消費開始寫,就用“管福建”網友的那種思維,我們想“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是什么”,我們想要自由消費、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精力,但這個社會不是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那么,怎么辦?辦法只有一個,想法設法賺錢!
這是由消費過渡到生產的寫法,缺點是不如原來寫法更“社會主義”,滿腦子都是拜金主義腐朽思想,嘿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