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漢:掙扎中的臺灣民主
朱云漢 著 何斌 譯
朱云漢教授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1987),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客座副教授,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政治學所特聘研究員、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政治經濟學、東亞政治經濟、民主化與社會科學方法論,曾三次獲得臺灣科學委員會研究杰出獎,以及擔任(臺北)中國大陸政治學會理事長、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執行長。目前還擔任 Journal of Democrac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Pacific Affairs, China Review,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等重要國際學術期刊的編輯委員會,以及“亞洲民主動態調查”國際學術合作項目的負責人。《掙扎中的臺灣民主》是朱教授參加2007年4月于耶魯大學舉辦的“臺灣國際研討會”所提交的論文。朱教授在文中對臺灣島內目前的政治狀況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并認為臺灣民主化的經驗對于中國大陸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朱教授認為,目前在臺灣島內,民主制舉步維艱,面對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懸而未決的大選結果,無休止的黨派爭吵,混亂的國家定位,高層的腐敗,經濟的停滯。各個黨派出于自生利益考慮的所作所為,使得政治精英們對政治體制的開放性和公平性產生了懷疑。而在基層,對政府的監督也不像以前那樣令人放心。特別是在立法領域,大多數公眾認為民主責任制并不能很好的監督政治領袖和議員們。而對于造成目前臺灣民主困境的根源,朱教授認為其根源于臺灣民主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種種限制,而這些限制則來源于國家定位的兩極化,現有憲政和選舉制度的缺陷,獨裁主義的殘留,對獨裁制的留戀等。
朱教授在其另一篇文章《國民黨與臺灣的民主轉型》中,對臺灣民主轉型的過程進行了分析,認為在獨裁制下執政長達四十多年的國民黨,為了讓自己的執政地位在多黨競爭體制下得到重新鞏固,同時推動政治體制與政黨體質的“雙重轉型”。首先,在政治體制方面,臺灣是在第三波民主浪潮中唯一一個由“黨國制”過渡到“支配性一黨體制”的社會。其次,在政黨轉型方面,國民黨將自己從“準列寧式的革命性政黨”,逐漸轉型至選舉導向的群眾性政黨。國民黨之所以愿意進行民主轉型,主要是由于以下考慮:第一、官方意識形態與憲政制度內蘊含之間具有調適彈性;第二、黨組織可以彈性吸納經濟社會結構快速變遷過程中新興的社會力量;第三、國民黨領導層在更早時期所推動的本土化政策;第四、國民黨在地方選舉中所累積的經營基礎與選舉實力。同時,國民黨主導的民主轉型得以順利完成得力于三個支持因素:成功的經濟發展、健全的國家機構建設與兩岸關系的制約。這一轉變為黨外力量進入執政體系提供了條件,也最終成就了陳水扁2000年的大選勝利。
臺灣的權力交替
2000年的權力交替極大地改變了臺灣的政治格局,結束了國民黨在臺灣長達幾十年的一黨獨大狀況,也使民眾對民主制充滿了信心,為進一步促進臺灣民主制的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公眾也對其給予很大期望。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在隨后的2001年立法院選舉中,民進黨在立法院席位中所占比重得到提升,而國民黨所占比重則出現了下降(見表一)。但初掌政權的陳水扁過高的估計了自身的能力,在處理與國民黨、親民黨的關系上,顯得不夠靈活,使得兩派之間關系緊張。而國民黨和親民黨則利用其在立法院的權力,阻礙陳水扁政府的各項措施。這為接下來其執政的失敗買下了伏筆。
表一:立法院席位分布情況
政黨 |
1998年12月立法院選舉過后 |
陳水扁第一任期初期 |
2001年12月立法院選舉過后 |
2004年12月立法院選舉過后 | ||||
|
席位 |
比例 |
席位 |
比例 |
席位 |
比例 |
席位 |
比例 |
國名黨 |
123 |
54.7% |
115 |
52.0% |
68 |
30.2% |
79 |
35.1% |
親民黨 |
-- |
-- |
17 |
7.7% |
46 |
20.4% |
34 |
15.1% |
新黨 |
11 |
4.9% |
10 |
4.5% |
1 |
0.4% |
1 |
0.4% |
民進黨 |
70 |
31.1% |
66 |
29.9% |
87 |
38.7% |
89 |
39.6% |
臺盟黨 |
-- |
-- |
-- |
-- |
13 |
5.8% |
12 |
5.3% |
其他 |
21 |
9.3% |
13 |
5.9% |
10 |
4.4% |
10 |
4.4% |
總計 |
225 |
|
221* |
|
225 |
|
225 |
|
*四位民進黨的立委在進入內閣后退出立法院
對民主制熱情的衰退
盡管民眾對陳水扁政府期望很高,但其在首個任期中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這使得民眾對民主制的支持呈現下降趨勢(見表二)。而在韓國也與臺灣相似,對民主制的支持度不高,這表明,盡管臺灣和韓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但民主制要在這些社會得到支持似乎更加困難,因為這些社會的民眾經歷過看似不太腐敗且高效的溫柔獨裁制統治,并在這一時期實現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而民眾對民主制的失望則是由于在民主制的治理下,社會管理水平卻似乎出現了下降。
首先,在經濟方上,臺灣經濟停滯不前。2001年,臺灣遭遇了自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在過去的五年中,臺灣在主要經濟直指標上的發展均落后于新加坡、香港和韓國。不僅如此,民眾對臺灣經濟的未來也是去了信心,這是由于,首先,政府瀕臨破產,赤字不斷升高,而財政收入則不斷減少。各政黨為了爭取選民,不顧財政限制,不斷擴大財政支出。其次,臺灣在東亞經濟體系中越來越處于邊緣地帶。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資于中國大陸,即使臺灣本土企業也紛紛紛紛把投資重點轉移致中國大陸。
表二:臺灣日漸衰落的對民主制的支持
視民主制為最佳政治制度的公眾(百分比) | ||||
地區(調查年份) |
民主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
獨裁制有時好于民主制 |
無所謂民主制或非民主制 |
樣本量* |
臺灣(1998) |
55.5 |
12.9 |
15.3 |
1219 |
臺灣(2001) |
40.4 |
23.2 |
25.9 |
1415 |
臺灣(2003) |
42.2 |
24.0 |
25.8 |
1164 |
韓國(2003) |
49.4 |
33.2 |
17.4 |
1500 |
蒙古(2002) |
54.0 |
25.9 |
18.5 |
1144 |
菲律賓(2002) |
63.6 |
18.0 |
18.4 |
1200 |
泰國(2001) |
83.8 |
10.5 |
5.0 |
1531 |
資料來源:表內的大部分調查由臺灣教育部等國家機構發起,由EBA(East Asia Barometer, www.eastasiabarometer.org)資助。1998年對臺灣的調查由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組織,而2003年對臺灣的調查則由臺灣選舉和民主調查項目計劃(Taiwan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urvey (TEDS) Project)組織,這兩者都由國家科學委員會資助并發起。
* 樣本量包括回答不知道和拒絕回答的人,這類人的比例為總量減去以上三類回答者的剩余。
其次,在政企關系上,公眾本期待民進黨能夠一掃國名黨執政時期政企關系上的不正之風,但事與愿違。選舉勝利后,陳水扁的選舉資助人立刻走上前臺,被邀請加入國家政策建議委員會。為了進一步鞏固其執政地位,民進黨頻繁干預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高層人士人事變動,并更換鋼鐵、電子信息、傳媒等領域國有企業的高層人員,在此過程中任人唯親,大肆“染綠”。與此同時,民進黨與國民黨開始爭奪各大企業的支持,并承諾為其提供庇護,通過運營BOT模式項目,間接使其支持者受益,打壓反對者。
在政黨關系上,藍綠陣營間的爭斗,使得政府的正常運作受到影響。在立法院中,國名黨往往以各種理由否決民進黨的提案,而民進黨控制的行政院又以各種借口拒不執行立法院的通過的議案。這種無休止的黨爭使得政府效率低下,經濟停滯等社會問題遲遲得不到有效解決。而在制度設計上,臺灣的半總統制難以應對這一問題。
陳水扁首個任期的四年中,藍綠陣營越加分明,意識形態上的區分也越加明顯,兩個陣營之間的相互信任也在相互之間的爭斗中消磨殆盡。而2004的大選正是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中進行的。民進黨希望更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而國民黨則希望奪回失去的執政權,加之一些特殊事件的出現,使得公眾對此次大選的合法性產生懷疑,公眾也由此對民主制的公平性產生了懷疑(見表二)。臺灣民主的經驗表明,民主可能導致較高的社會經濟成本并引起公眾的不滿,這無疑對中國大陸的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表三:公眾對三次總統選舉公平性的看法
|
1996 |
2000 |
2004 | |||
分類 |
公平(%) |
數量 |
公平(%) |
數量 |
公平(%) |
數量 |
未投票者 |
85.0 |
80 |
78.8 |
66 |
37.7 |
167 |
獲勝方投票者 |
93.2 |
606 |
85.9 |
433 |
77.6 |
732 |
失敗放投票者 |
61.9 |
331 |
76.8 |
557 |
11.0 |
609 |
總計* |
82.4 |
1017 |
80.7 |
1,056 |
46.3 |
1508 |
資料來源:1996年和2000年的選后調查由國立臺灣大學的研究團隊完成。2004年的選后調查由臺灣選舉和民主調查項目計劃(Taiwan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urvey (TEDS) Project)完成并資助。這三個調查都由國家科學委員會發起
* 拒絕回答是否投票的受訪者被排除
對中國大陸的影響
臺灣在很多方面可能影響中國大陸民主的未來。首先,在客觀上,臺灣和中國大陸具有相似的文化環境。臺灣是第一個在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社會中建立民主制的地區。特別是,臺灣由一黨制向多黨制轉型,并保持了高速的經濟增長,這對中國大陸具有很強借鑒意義。其次,在主觀上,中國大陸學多學者認為是國民黨的轉變是中國大陸共產黨今后的發展方向,而且臺灣的經驗也為中國大陸老百姓、學者乃至中國大陸共產黨的領導者們所關注。第三,臺灣的政治社會團體,如學術機構、媒體、NGO等,通過各種方式影響著中國大陸。臺灣NGO和中國大陸NGO展開合作,在中國大陸實施項目。不少臺灣電視節目主持人也應經在中國大陸家喻戶曉。臺灣的經驗正被中國大陸所吸收和借鑒,中國大陸學者對其所進行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特別是在政治選舉、法律等方面。
臺灣的民主將對中國大陸產生很強的示范意義,如成功,則會促進中國大陸的民主改革,如失敗,則會減緩之。但就目前來看,更傾向于后者。另外,如果臺灣一味強調去中國大陸化,則會招致中國大陸的反感,把臺灣的民主與分裂等同起來,使其借鑒意義大打折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