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影視作品是普通民眾接受、了解歷史的主要櫥窗,甚至可以說,誰占據了這一櫥窗,誰就成了被民眾認可的‘歷史創造者’。!”
郭松民按:5月30日,有文化機構為電影《XX明日XX》舉辦了一場研討會,我為這場研討會準備了一份書面發言。今天,9月3日,抗戰勝利日,我把這篇發言發表于此,紀念這場偉大的勝利。
以下為全文。
決不允許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區人民成為抗戰影視作品中的“隱形人”
郭松民
一
前段時間,中國和俄羅斯約定,“計劃于2025年隆重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蘇聯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共同弘揚正確的二戰史觀。”
這是一個好消息。
的確,在當今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和俄羅斯更有資格談論“弘揚正確的二戰史觀”這一大是大非問題了。
這是因為,在歐洲,蘇德戰場是打敗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斯大林領導蘇軍和蘇聯人民,消滅了德國陸軍主力,并占領了納粹德國首都柏林。
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中國戰場是主戰場,沒有中國人民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抵抗,要徹底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是不可能的。
具體來說,在中國,紀念抗日戰爭,“正確的二戰史觀”應該體現在哪里呢?
一言以蔽之曰: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是毛主席、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勝利,絕不是蔣介石和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的勝利,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區人民,才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才是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主力軍。
任何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如果不反映這一點,就不符合歷史唯物論,就必然走向歷史虛無主義。
二
對國民黨抗戰貢獻的評價,其實是新中國已經解決的問題。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這個已經解決的問題,又被以各種方式和名義反復提出,這種現象很值得研究。
從本質上說,這場重新評價國民黨抗戰貢獻運動的性質是政治性的,鋒芒所向,直指新中國的合法性。
一個基本的時代背景是: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國際接軌,被西方“普世價值”所排斥的以階級斗爭為主要內涵的人民革命——主要是自下而上地推翻剝削、壓迫階級的解放戰爭——逐漸從主流話語中淡出,其地位也大大下降,而可以被納入民族主義的范疇,能夠被“普世價值”所認可的抗日戰爭,地位則急劇升高。
進入新世紀之后,尤其是2005年國民黨主席訪問大陸之后,國民黨“抗戰建國”的敘事,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取代了共產黨“革命建國”的敘事,成了影視作品中的主流敘事。
如此一來,對“誰才是抗戰中流砥柱”的爭論,就具有了極大的現實政治意義,爭論的要害在于,“誰是建國者?誰是竊國者?”
一段時間以來,關于電影《XX明日XX》的爭論,無非這一爭論的繼續罷了。
在今天,影視作品是普通民眾接受、了解歷史的主要櫥窗,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誰占據了這一櫥窗,誰就成了被民眾認可的“歷史創造者”。
但是,目前這一櫥窗充斥著國民黨軍的形象,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解放區人民,則要么是被漫畫化的“神劇”形象,要么干脆就消失不見,成了歷史舞臺上的“隱形人”。
這些年來,表現國民黨抗戰的影視作品如井噴一般不斷涌現,如《血戰臺兒莊》《鐵血昆侖關》《捍衛者》《大轟炸》《太平輪》《無問西東》《金陵十三釵》《南京南京》《喋血孤城》《戰長沙》《中國遠征軍》《八佰》……,以及目前陷入爭議的《XX明日XX》等,可謂不勝枚舉。
在這些影視劇中,國民黨軍軍官往往集剛毅、勇敢、忠貞等優秀品質于一身,既有西方軍人的專業能力和技戰術水平,又有傳統中國軍人的武德,他們浴血奮戰,以身殉國,重視軍人榮譽,能夠用典雅的文言文寫遺書,通常還會有一個端莊美麗的大家閨秀愛著他們。
在這些影視劇中,國民黨軍內部的官兵關系、軍民關系都直接拷貝了傳統革命戰爭電影中紅軍、八路軍、解放軍的官兵關系和軍民關系,國軍內部殘酷的階級壓迫、國軍官長喝兵血,殘酷虐待士兵的種種劣跡,國軍欺壓老百姓,甚至奸淫擄掠的種種惡行,都沒有得到任何表表現。
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吃摩擦飯,發國難財”的劣跡與惡行,也都被小心地掩蓋、回避了,變成了他們和八路軍、新四軍將領的惺惺相惜(如《亮劍》中的李云龍與楚云飛)。
更關鍵的問題還在于,在這些影視作品中,通常沒有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的影子,似乎在整個如火如荼的抗日戰爭中,根本就不存在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自然也就談不上對抗戰勝利有什么作用了。
與用英雄主義的“正劇”表現國民黨軍抗戰的手法成鮮明對照是,主創人員往往采用戲說、神劇的范式來表現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的抗戰,所謂手撕鬼子、褲襠藏雷、手榴彈炸飛機等都是如此。
這些影視劇中八路軍、新四軍指揮員,或敵后游擊隊、武工隊的領導人,往往都流里流氣、痞里痞氣、罵罵咧咧。形象最為正面的,似乎是《亮劍》中李云龍,也一口一個“狗日的”。
支撐他們抗日的精神資源,主要來自男性荷爾蒙(“爺們”的自我認同和江湖義氣),再加一點民族主義。至于共產黨所獨有的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官兵一致,軍民一致,通過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掌握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在解放區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權,推行減租減息改善民生等等措施,連影子也看不見。
抗戰題材影視作品的這種狀況,被觀眾正確概括為“八路拍神劇,國軍主旋律”。
我們當然知道,這類影視劇中的國民黨軍形象與歷史中真實的國民黨軍形象剛好相反;“神劇”、鬧劇中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敵后人民武裝的形象與歷史中的真實形象也剛好相反。
但是,一個嚴峻的現實是,“八路拍神劇,國軍主旋律”的現象,在很大程度重新建構了年輕一代對歷史的認知——國民黨成了通過鐵血抗戰,付出慘重代價實現了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建國者”,而真正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帶領中國跳出近代陷阱的共產黨,則被在一種不言自明、心照不宣的氛圍中,被丑化成了“竊國者”。
“國軍主旋律”已經了構成了對新中國正義性、正當性的嚴重挑戰,構成了對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嚴重挑戰,構成了對抗戰歷史的根本歪曲,這種狀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2024年5月30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