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毛澤東誕辰130周年了。
時間啊,有時候讓人很糾結。清朝出生的張學良,去世之時,周杰倫已經開始走紅(也許張學良聽過周杰倫的歌)。然而在絕大多數人的感知里,張學良和周杰倫完全屬于兩個不搭嘎的時空。
十年前,毛澤東誕辰120年那會兒,大家還在天涯上爭論得熱火朝天。我也是在那種氛圍下寫了《不被理解的毛澤東》,并因此而交了很多朋友,思考了很多問題;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這十年歲月。
這里再說一下,我本人來自社會最底層。在我的記憶中,童年時的鄉村還有很多茅草屋,夏季大雨,經常屋頂漏水;如果雨水太大,外面的雨水也會往屋內倒灌,有時還會有村子旁邊的鯉魚或鯽魚隨大水跑到房子里來。現在想來,從個人視角看,那是一種貧寒的狀態;從宏觀視角看,那是千百年以來農耕文明時代的農村原有的樣子。這樣的農村,現在仍然還有,但已經是極少數。中國的巨變,就是從農耕文明階段遍地的茅草屋到如今的樣子。而這個過程中,毛澤東扮演了關鍵性角色。
我最初認識到毛主席,是來自村里老人們閑聊。只不過他們說起毛主席的故事時,往往會增添很多的神話元素。
真正意義上接觸到毛主席的故事,是在我們村小學。那時候的教材上,有關于毛澤東和紅色文化的內容。還有就是老師的辦公室里,掛著馬、恩、列、斯、毛的畫像。但那時我對這些并沒有很多的興趣,相比之下更喜歡到村子里和田野里跑跑鬧鬧。
八零后的童年時代,基本上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小學,鎮上有中學;現在很多鄉村小學都已經廢棄。中學后,關于毛澤東和紅色文化的內容增多了;尤其是歷史和語文書中。我很喜歡歷史,經常會把那些歷史教材看了又看。現在回想起來,中學歷史教材是激發我讀書興趣的一個源頭。
正是從中學開始,我瘋狂地喜歡上了讀書。我們鎮中學有一個圖書館,里面的書不是很多,但都被我看過。隨著讀書越多,對毛澤東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即便是中學和高中,大家都在為考試瘋狂刷題時,我差不多也有很多時間在讀那些教材范圍之外的書籍,從經典名著到歷史書籍、甚至還有武俠小說。但我讀書越多,越是能感受到毛澤東的與眾不同。
后來的大學,我的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了讀課外書上。比方說《神曲》、《物種起源》、牛頓、愛因斯坦、馬克思等人的經典。當然那時候我的理解能力還有局限,還常常處于不求甚解的狀態。大學畢業,被社會捶打多次,唯有讀書興趣不減。
最后我讀的所有書籍,匯聚成了在天涯論壇上寫的《不被理解的毛澤東》。當時寫那個書比較純粹,就是在興趣和沖動驅使之下完成的。那大概是我人生最純粹的一個階段,沒有任何的功利性,也沒有糾結,就是為了把所見所聞所思寫出來,并與志同道合之人論之。
俗話說得好,滄海桑田變遷之時,不會和任何人打招呼,只會把部分人往前推,同時又把另一部分人拋下。十年之前,很少有人想到天涯會關門打烊。但是回顧過去十年,天涯的盛衰其實并不算了不起的大事件。
2015年牛市與隨后的股災;
房地產暴漲之后危機四伏;
人口政策放開之后,生育率依然大幅下滑;
還有疫情,等等。
這些對社會的影響,都比天涯的盛衰大得多。
如果把時光拉回到130年前,毛澤東出生的1893年,那時的華夏大地還處于慈禧太后的統治之下,甲午戰爭即將爆發。但朝廷各級衙門的老爺們,還沉溺于各種自我麻醉的謊言之中,他們執著于搞錢、搞權、搞名聲,閑來無事去戲園子或煙花柳巷消遣放松。
隨后便是甲午戰爭慘敗、康梁改革失敗、孫中山一輪又一輪的起義;
好不容易耗到了民國,又碰見袁世凱稱帝的鬧劇,以及袁世凱徒子徒孫的軍閥戰爭;
還有南方的新軍閥不停折騰……總之是好一個亂世。
年輕時代的毛澤東很不幸,也很幸運。
他的不幸在于,身在亂世體驗了諸多漂泊與苦楚,但卻能堅守本心。年輕時代,他曾經在長沙、北京、上海起伏漂泊過,但他從不焦慮,總是可以從容應對。
他的幸運在于,所有的亂局、困難都成了提升自我的階梯,最終達到可以鐵肩擔天下的境界。他并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最終以凡人之軀走到了歷史巨人的位置上。
他原本是韶山沖的鄉村青年,最有可能子承父業、繼續當農民;但他不想繼續留在那里,依靠自己成了知識分子。
當他成為知識分子之后,發現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他便有了拯救天下蒼生的志愿,并為此奮斗。1921年那場開天辟地的大會上,現場其實頗為寒酸。如果沒有毛澤東的參與,其價值肯定沒有現在高。那次開會的參與者,基本上都是知識分子。對其他人來說,那就是開個會。對毛澤東來說,那次開會是他決心拯救天下的起點。
相比其他知識分子,毛澤東很早就知曉筆桿子的重要性,同時他又很快發現了筆桿子的缺陷、必須搭配槍桿子使用才有效。所以他在八七會議上提出“槍桿子出政權”的驚世論斷,為后來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他不僅是一個理論派,也是一個實踐者,踐行“知行合一”的大宗師。論述完“槍桿子出政權”,便著手策劃秋收起義,開始將筆桿子和槍桿子配合使用。
那個時代還有很多其他起義,但毛澤東的秋收起義是與眾不同的。因為別的起義,基本上就是革命起義,而毛澤東的秋收起義不僅是革命起義、更是鍛造隊伍。當他看到單純的武裝起義無法達到既定目標時,便果斷把剩余隊伍拉上井岡山。
在毛澤東看來,簡單的武裝起義并不能解決中國的很多問題。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要一支嶄新的軍隊和思想。
那支嶄新的軍隊,必須杜絕所有軍閥的舊毛病,在軍事上達到戰無不勝的境界。于是他在上井岡山的路上搞了三灣改編:
堅持實事求是的行為原則,不搞假大空和瞎吹牛。
堅持黨指揮槍的政治原則,杜絕了軍隊淪為私人武裝。
堅持官兵平等的民主原則,改善了軍隊中的不平等現象。
這三條原則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走勢。
三灣改編之前的中國,軍隊派系林立,彼此內戰不斷,外戰疲弱不堪。
三灣改編之后的中國軍隊,毛澤東帶領的那支隊伍,從紅軍到八路軍再到解放軍(志愿軍),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僅結束了中國長達百余年的內亂,而且對外戰爭也是不懼任何對手,不論是美國主導的聯軍,還是美蘇支持的印軍,或蘇聯支持的越軍,都打出了中國人的精氣神。如今的中國軍隊,已經成了地球村最強戰力之一。
毛澤東并不是天生的軍事家,但三灣改編之后,他由知識分子成了軍事家。很多人談起毛澤東時,都習慣于說他首先是政治家。其實他首先成了軍事家,然后才成為政治家。
毛澤東也不是天生的政治家,他是到井岡山之后才真正蛻變為政治家。在井岡山上,他不僅通過根據地建設實踐了自己的理想,而且在八角樓的油燈下寫下了關于中國未來的文字。正是從井岡山開始,毛澤東思想開始逐漸形成一個體系。那個體系改變了中國的國運。
雖然毛澤東由知識分子身份蛻變為軍事家和政治家,但他構建理論體系時并沒有忽視實踐。在最危急的長征途中,毛澤東在關鍵時刻給出了關鍵性的策略,讓大家擺脫了前往湘西的絕地,改道去了貴州。
遵義會議之后,毛澤東用出神入化的軍事技巧指揮四渡赤水,帶領大家真正意義上擺脫了生死存亡的危機。隨后他又果斷處理了張國燾制造的危機,成功完成長征。
在陜北的窯洞里,毛澤東完成了敵后根據地的布局,為日后的壯大打下了基礎。他寫下《矛盾論》和《實踐論》,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了思路。他寫下《論持久戰》,從思想理論層面給中國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方向。
在毛澤東思想大成之后,國共決戰和抗美援朝,雖然過程中有很多艱辛,但基本上都達到了戰略預期。這里說的基本上,是因為臺海問題尚未解決。
關于毛澤東的爭議,大部分源自于建國之后。那段時間,中國完成了基礎的工業體系建設,初步邁入了工業文明周期;但另一方面,伴隨著各種運動,爭議頗大。很多內容至今依然敏感。我在《不被理解的毛澤東》中做過系統的分析,有興趣可以瞧瞧。
十年之前,我決定寫那些文字時,初心就是嘗試著澄清那些爭議頗大的問題。那是我作為一個草民,在熱血澎湃的時代所展現的熱忱與認知。正是在寫那些文字時,我切身地感受到了現代人攝取知識的痛苦,最終領略到立體史觀大周期律的邏輯。我相信,這是一種把知識化繁為簡的思想系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