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時刻,哈馬斯領導人去了伊朗。事實上,哈納斯代表之前去了俄羅斯,盡管普京沒有接見,但之所以有這次訪問,因為俄羅斯是實實在在的巴以沖突受益者。從這個視角做個分類,巴以沖突爆發,反對以色列暴行的國家,不妨分為兩類,一種是沖突爆發的實際受益者,一類是針對沖突的道義譴責者。因此,如果討論哪個國家有可能對以色列開戰,首先要在受益的國家中尋找。
為此,我們不妨把受益國家排排隊。
第一,俄羅斯。巴以沖突,類似于二戰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之后開辟歐洲戰場。巴以沖突爆發之日,就是美國對烏克蘭軍援的轉折點,也就是說,美國幾乎懵了,被以色列牽扯到沖突之中,兩個航母戰斗群,國務卿布林肯、防長奧斯汀和總統拜登的密集訪以,說明烏克蘭與以色列根本無法相比,戲言稱澤連斯基沒有想到自己被哈馬斯打敗了。以色列展開報復行動后,就有傳言稱美國武器從烏克蘭運到了以色列。由于美軍彈藥庫存告急,早已捉襟見肘,俄羅斯壓力驟然減小,哈馬斯代表第一時間訪問俄羅斯,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畢竟以色列和俄羅斯之前關系相對友好,兩國之間猶太人有密切關聯。
第二是伊朗。美國一直聯手以色列制裁封鎖伊朗,甚至聯合實施暗殺蘇萊曼尼將軍、毀癱核設施等毒手,可謂苦大仇深。以色列甚至多次轟炸伊朗。可以說,伊朗是目前美以在中東做大敵國。哈馬斯前所未有對以色列突襲成功,自稱有神秘大國支持,大概率被認為是伊朗。在巴以沖突爆發之后,伊朗是第一個堅決站出來支持的國家,并面對以色列對加沙的屠殺,升起了復仇旗。伊朗最有理由和以色列開戰,但面對中東小霸王以色列,甚至已經擁有核武器的以色列,直接開打顯然不是伊朗的最佳選擇。尤其在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增兵中東的時候,伊朗顯然有理由選擇更好的方式。
第三,敘利亞。還沒有等敘利亞動手,美國已經轟炸打擊敘利亞了,美軍在敘利亞有20多座軍營,一直干著偷油偷糧食的勾當。如果不是敘利亞實在沒有實力,早就打美國侵略軍了,更別說打以色列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前面對以色列的飛機轟炸,敘利亞只能挨打受氣。這種時候,敘利亞也難以成為對以色列開戰的主角。其他黎巴嫩以及伊拉克就不談了,下面說說東方大國。美國視為最大威脅,并一直向“臺獨”分裂勢力送武器的中國。
第四,中國。從美國明確將中國列為最大的“對手”,其實就是敵人,來思考這個問題,中國顯然又獲得了一個戰略機遇窗口。在百年未有之大局中,俄烏沖突是“第一彈”,巴以沖突顯然就是“第二彈”。這都實質性地削弱了美國圍堵中國的力量,為中國解決國家統一問題提供了機遇。中國當然不可能跑到中東和美國沖突。最好的是繼續消耗美國,從而使其不能全力慫恿“臺獨”頑固分子興風作浪。只有在臺海,當美軍悍然介入兩岸統一沖突時,美國才有可能斗膽一試,思考和中國沖突的后果。
可非常遺憾的是,分析下來,這幾個受益最大的國家,都不可能與美國直接開戰。這時候,與秦安戰略之前提議的“抗美援敘”思路一樣,各方的確應該有默契,或明或暗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事業。具體如何操作,依然是打另類的“代理人戰爭”。
在具體提出另類“代理人戰爭”之前,不妨先看看哈馬斯領導人訪問伊朗的情況。
參考消息網11月5日報道綜合德新社和伊朗新聞電視臺網站11月4日報道,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的一名高級官員稱,哈馬斯領導人伊斯梅爾·哈尼亞近日訪問了伊朗,并同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舉行了會談。
關于會談的事有三個關注點。其一,雙方會談的都以最權威的人物,擁有最終話語權。其二,會談時間顯得神秘,哈馬斯駐黎巴嫩代表烏哈姆丹4日透露,哈尼亞“幾天前”前往伊朗首都德黑蘭,同哈梅內伊會面并舉行了會談。具體時間不詳,顯然是出于哈馬斯領導人的安全考慮。其三,沖突爆發后,雙方最高層密切交流。非常奇怪的是,關于會談的報道,竟然絲毫沒有提到會談的內容。
對此,結合秦安戰略一直的思考,他們之間談的,肯定不是伊朗對以色列開戰的問題,但希望是如何打“代理人戰爭”,建立中東“阿富汗”大戰場,最終將為以色列撐腰的美軍趕出中東之策略,為此,有必要做一下幾件事情。
其一,中東各國反美反以色列武裝宣布建立聯盟,明確打擊以色列屠殺行徑并將美軍趕出去。有了這樣明確的目標,并為之不斷奮斗,最后一定可以勝利。阿富汗的經驗可借鑒。
其二,反美武裝與各國政府達成面對強敵的國內重大和解。大難當頭,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不能出現大量偽軍。這有點類似于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國共合作。
其三,中俄等國采取與美西方是對等的行動,俄羅斯針對美國和北約為烏克蘭提供武器,給伊朗和敘利亞提供武器;中國遏制美國對臺軍售和軍援,加大與伊朗等中東國家武器貿易的力度。至于他們拿到武器給誰,就不是我們該管的事情了。
一句話總結:對于美國霸凌勢力的“群狼戰術”,遭受霸凌的國家需要“獵人結伴而行了”,有必要在武器出口方面取得突破,這也是檢驗中國武器,對域外干涉實力形成威懾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