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刀郎的新歌《羅剎海市》、《顛倒歌》以劈頭蓋臉的架勢,引爆了社交媒體。
具體有多火呢?
稍微有點年紀的朋友,可以回想一下,當年大家瘋搶《2002年的第一場雪》盜版正版碟的歷史名場面。
考慮到刀郎“退隱”時間有點久,同時也為了照顧更“年輕”的朋友,我們還是舉一些看來生動形象的例子。
比如,一個音樂賬號發布的《羅剎海市》完整版歌曲(大概率還沒有版權),我在13點31分截屏的時候,還是16.4萬的點贊,1.3萬條評論。
短短12分鐘之后,13點43分再截圖到時候,點贊已經飆到了63萬,評論突破了10萬條。
再舉個小例子,樂評人丁太升對刀郎新歌的點評,竟然超過600萬人同時在看。
更夸張的是,無數人沖進那英、楊坤、汪峰、高曉松,四位“知名導師”的抖音評論區,留下“聽一聽刀郎新歌”、“求導師為刀郎轉一次身”等評論。
尤其是在“那英→楊坤→汪峰→高曉松”等幾條“標準路線”上,動輒數十萬人自動導航瀏覽、呼吁。
雖然粉絲數量遠不如楊坤和汪峰,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那英抖音賬號備受關注,其評論區留言數量的增速與刀郎新歌熱度增速,恰好呈正比。
截至7月26號早上10點,那英置頂的那條抖音動態,評論已經從上周末的幾萬條飆至140多萬條,內容清一色是關于刀郎的新歌“羅剎海市”。
抖人們充分發揚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精神,在那英等四人的評論區輪番觀光打卡,帶著三分譏笑五分戲謔調侃道:又鳥是什么雞?馬戶是什么驢?
這幾天互聯網的盛況,也隆重地向世人證明了:刀郎的歌迷只是老了,而不是死了!
以防有人村里剛通網,這里先簡單盤點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
7月19日,刀郎發布了個人新專輯《山歌寥哉》,收錄了包括《羅剎海市》、《顛倒歌》、《花妖》等在內的11首歌曲。
最受關注《羅剎海市》,靈感來自于蒲松齡《聊齋志異》的同名短篇,部分歌詞甚至直接采用了蒲松齡先生的原詞。
刀郎的這首歌和蒲松齡的小說“內涵”是一樣的,講的都是一個以丑為美的顛倒世界。并且,批判起來,絲毫不留情面:
長得越丑陋,社會地位越高,長得越好看,越是被視為異類。
你品一下這個歌詞,羅剎國有一條一丘河,河水流過茍茍營,稍微懂點成語都知道,這不就是一丘之貉,蠅營狗茍的意思嗎?
還有一些特殊的名詞,像“杈桿兒”指的是舊時妓女的保護人,類似媽媽桑之類的角色;
“老粉嘴兒”出自《金瓶梅詞話》,形容一個人慣會花言巧語;
“勾欄”指代的則是古代的娛樂場所。
換句話說,刀郎的《羅剎海市》看似在唱蒲松齡的古曲,實則是批判烏煙瘴氣的音樂圈。
魯迅的雜文,如投槍、匕首。刀郎的這首“雜歌”,每一句詞,也都閃著寒光。
尤其是“未曾開言先轉腚”這句,還沒說話先轉椅子,這不是《**好聲音》的經典環節嗎?
咂摸出了這層意思,整首歌就變得意味深長起來。
我斗膽用大白話翻譯一下:
從前有個地方,那里有個音樂圈
那圈里有一丘之貉,每天蠅營狗茍
為首的人叫“馬戶”
在圈里可以呼風喚雨
她長得倒是不咋樣
就知道拉幫結派,以導師的名義指點下一代
“馬戶”不知道自己其實是一只“驢”
就像“又鳥”也不知道自己是一只“雞”還以為自己是什么了不起的大鳥
有個符合大眾正常審美的小伙兒誤入了這個圈
才發現這里美丑顛倒
驢愛聽雞唱歌
雞也覺得自己是個人物
圈里人互相捧臭腳 把鞋拔子當如意
卻不知道你捧得再高
也不過就是個煤球
怎么洗都是個臟東西
認真分析《羅剎海市》的歌詞內涵之后,感覺這似乎只是一首針砭時弊的歌,沒啥大不了,畢竟搞嘻哈、說唱、搖滾的,一旦開罵,比刀郎兇狠多了。
但,這世上的事,就怕對號入座。號和座,對應得越是嚴絲合縫,就越容易破圈。
結果,刀郎新歌發布后的這幾天,就有一大批眼尖的網友發現,“馬戶”們拉幫結派、好為人師、蠅營狗茍的做派,再加上《**好聲音》的梗,就差報一些人的身份證號了。
而這些人,都曾在公開場合貶低過刀郎的音樂。
越是正面的針鋒相對,越容易引發正面的反噬。
2004年,刀郎發布專輯《2002年的第一場雪》,同名歌曲一夜爆紅,《情人》、《沖動的懲罰》也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專輯銷量超過270萬張,盜版銷量更是突破千萬(也有說超過2000萬)。
當年,專輯銷量超5萬稱為白金銷量,超10萬稱雙白金,能達到雙白金在樂壇已經是鳳毛麟角。再做一個極限的對比,那年周杰倫《七里香》的銷量,是260萬張。
當時,汪峰的代表作《飛得更高》剛剛問世,有好事的記者問他對刀郎的看法,汪峰表示:刀郎的走紅是流行音樂的悲哀。
同樣在武漢演出的楊坤也表達了他的不屑,認為刀郎的歌“蒼白無力”,稱不上音樂。
高曉松的話更難聽,他說:“刀郎的專輯,我會直接扔進垃圾桶里。”
2010年,在一檔“音樂風云榜”節目中,評委主席那英表示,刀郎的歌“沒有音樂性,不具備審美觀點”。
對于這些評價,刀郎幾乎沒有正面回應過。
沉下心做音樂的他,陸續推出了《西海情歌》、《愛是你我》,并翻唱了《十送紅軍》、《我的祖國》等經典紅歌。也獲得了一些拿得出手的獎項。
然而,在2012年,曾經一夜成名的刀郎,又幾乎在一夜之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此后,除了《彈詞話本》、《如是我聞》、《世間的每個人》等充滿詩意和禪意的樂章,江湖中,很少再聽到刀郎的消息。
直到2023年,刀郎放下木魚,帶著他的新專輯《山歌寥哉》歸來了。
坦白講,咱們都不是刀郎,不能認定刀郎就是要借《羅剎海市》指名道姓地諷刺某幾個人。
但那些早就憋著一肚子委屈要為刀郎打抱不平的熱心網友,可管不了那么多,大家先是跑到那英的評論區推薦刀郎新歌,接著再去楊坤評論區打個卡,隨后立馬到汪峰那邊占個前排,最后再去高曉松那里混個臉熟。
除了打卡四人評論區這一主線任務,刀郎的徒弟云朵,以及曾經怒斥頒獎黑幕的“鏗鏘玫瑰”田震,也被網友“衍生”的熱情帶火了。
在云朵的評論區,到處都是“你師父在大殺四方”、“一步殺一人、十步掘四墳”的留言,而在田震的評論區則是“強烈建議震姐翻唱羅剎海市”。
至此,刀郎的新專輯,更準確說是《羅剎海市》這首歌,將音樂圈分出了兩個涇渭分明的陣營。
更具象一點描述就是,大眾在討伐精英。
你甚至可以想象如果這四位導師坐不住要刪評論,還會被群嘲“玩不起”,“當初罵人的時候怎么不想想今天”。
當然,也有人擔心,網友這樣“鬧”,以后娛樂圈更沒人敢點評音樂了。還有人擔心,輿論的裹挾會造成審美的單一,損傷音樂的多元性。
實事求是地說,以現在的眼光來看,《2002年的第一場雪》這張專輯制作確實稱不上精良,歌詞也不夠“深刻”。
但讓網友們憤怒的,其實也并非那英們對于刀郎“審美觀點”的不認可,大家反感的,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掌握了話語權的人,對于底層敘事的傲慢和無禮。
難道只要不符合一部分人的審美觀點,這樣的歌就應該被扔進垃圾桶,這樣的歌手就沒有資格評選“十大影響力歌手”?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歐美、港臺音樂才是更符合“主流”審美的音樂,這些音樂往往意味著演奏的復雜、唱腔的精準、風格的多元、歌詞的含蓄,以及昂貴的樂器。
但是,這些“高大上”的東西,對于絕大多數普羅大眾來說,是超綱的。門檻太高,根本邁不過去。
沒學過樂理知識的普通人,根本不知道一句歌轉了幾個音,伴奏用了幾個樂器,不知道唱歌前要先準備好“審美觀點”,大家只關心這首歌好不好聽、歌詞跟我有沒有關系、能不能聽懂。
在世紀初彩鈴爆發的年代,以刀郎、鳳凰傳奇、龐龍等為代表的“草根”歌手,就是以簡單的旋律、直白的歌詞、嘹亮的嗓音,一下子擊中了普羅大眾的心。
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沖動的懲罰》,龐龍的《兩只蝴蝶》,鳳凰傳奇的《月亮之上》之所以在大街小巷流行,就是因為這些歌——
唱的是“忘不了把你摟在懷里的感覺”,是期待“你會明白我的良苦用心”,是提醒心愛之人“小心前面帶刺的玫瑰”,是希望“和你重逢在那蒼茫的路上”……
這些“KTV金曲”,其實是普羅大眾常年勞累之后難得的精神享受。
盜版、手動洗碟、錄碟雖然不體面,但就是靠這種自發的、樸素的方式,刀郎們被大家推進了山頭林立、戒律森嚴的歌壇之巔。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刀郎們剛走紅的那個年代,國內經濟基礎與美西方差異較大,人均自信水平遠不如現在。所以,彼時彼刻社會“主流”普遍對于西方的一切都是仰望的狀態。
再加上,那個年代網絡沒有普及也不會有人預見到網絡會普及,因此,愛聽刀郎音樂的人,也沒法像現在一樣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聲音。
所以,當時掌握了行業話語權的人,可以毫無遮攔地表露出對“草根”音樂的不屑一顧。
于是,我聽藍調,我高級,你聽網絡神曲,你庸俗。
帶著“土”、“俗”這樣的標簽,刀郎們經歷了“唱片爆賣”卻“處處不入流”的冰火兩重天的狀態,甚至唱片賣得越好,越多人聽,你就越俗越土。
面對鋪天蓋地的質疑,刀郎覺得自己有了成名的作品,卻沒有做好成名的準備。
他開始處于半隱退的狀態,在新疆做音樂,帶徒弟,很少出現在公共視野中。
2023年,刀郎之所以能踩著五彩云,再度橫空出世,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近些年,隨著國內對美西方的視線從仰望調整到平視,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導致話語權的下沉,審美定義權也發生重大改變。
并不是因為“審美定義權”的變更,導致大眾審美發生“報復式”扭轉。
在經歷了時間的大浪淘沙之后,還能重新獲得大家喜愛的歌手,一定是有實力的。
并且,在早年刀郎受到爭議之時,很多音樂圈的前輩,就對刀郎給予了高度評價。
譚詠麟請刀郎創作了《披著羊皮的狼》;李雙江肯定了刀郎音樂里的多樣性;羅大佑不聽流行音樂,卻會聽刀郎,認為他的嗓音有種獨特的魅力,唱歌像說話一樣流暢自然。
而現在,再次歸來的刀郎有了更深層的思考。
很多人第一遍聽《羅剎海市》,可能需要就著“解析”聽一遍,才能品出歌詞中的絕妙;
第二遍再聽,發現即便拋開“指名道姓”這一層,單就“諷刺文學”來說也是夠的,堪比“樂壇魯迅”、“音樂圈郭德綱”,沒點文化水平根本寫不出來。
我不是專業的音樂人士,很難說出這首歌作曲和唱法上的門道,但我單曲循環了一下午,最大的感覺是,越聽越上頭。
嬉笑怒罵的唱法,配上節奏感的旋律,好像有種聽二人轉的感覺(我瞎說的
彈幕里我有同樣感覺的人不在少數,相比刀郎以前歌詞直白、旋律簡單的《沖動的懲罰》等“神曲”,《羅剎海市》艱深晦澀,唱法也很難歸結為流行、民謠、美聲等任何一類,但就是莫名上頭。
除了歌曲制作本身,刀郎也在專輯中運用了大量民族傳統元素。
《羅剎海市》的作曲采用的是中國北方曲藝的代表性曲種“靠山調”,又有《聊齋志異》中的意象,因為這首歌過于火爆,甚至已經有人開始連夜攻讀《聊齋》小說,生怕自己文學功底淺薄,不能理解曲中之意。
另外根據廣大網友整理,專輯中的另外10首歌都參考了各地的民間曲牌,像《序曲》有廣西山歌調的韻味,《珠兒》有河北吹歌的唱法,這張專輯中也確實用到了大量嗩吶、二胡、竹笛等傳統民樂。
事實上,民族性是刀郎一直在堅持的特質。從早期的《西海情歌》、《新阿瓦爾古麗》、《喀什噶爾胡楊》這種展現西域風情的歌,到2020年的《彈詞畫本》有畫本和戲劇的影子,《如是我聞》有佛經的意象,再到現在的《山歌寥哉》,刀郎一直堅持站在泥土里,為那片土地上的人而歌。
回到《羅剎海市》的出圈,更重要的原因或許正是如此——
曾經,行業話語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他們制定美丑標準,大家就只能接受,否則就會被視為異類。而現在,大眾的“話語權”意識覺醒了。
他們開始用自己樸素的價值觀衡量一個作品的優劣,并在互聯網發出自己的聲音。
于是有了消解版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有了野火燒不盡的ikun,有了刀郎10年后“殺”回來的那一刀。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鳳凰傳奇。
2021年,鳳凰傳奇在一檔音樂節目中,演繹了一首改編之后的《海底》,節目“專業”評委非常不客氣地說,這樣的歌很不“鳳凰傳奇”。
在這檔欄目中,鳳凰傳奇最終獲得了全場最低分,排名倒數第一。
但,這段4分多鐘的翻唱視頻,后來僅在B站就創下了4000多萬的播放記錄。
正如網友們在彈幕中的海量留言:聽完原唱讓人感覺自己的痛苦、沉入海底的感覺有人理解,而鳳凰傳奇改編的版本讓我覺得有人正從海底拯救我,這世界依然美好,人生值得期待。
鳳凰傳奇唱得好不好,你說了不算,大家說了才算。
當下,大家像當年瘋狂盜版《2002年的第一場雪》一樣瘋狂傳唱《羅剎海市》,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所不同的是,審美的定義權已經改變。
尾聲
截止到發稿,我依然沒有看到任何“刀郎回應《羅剎海市》”的可靠信源,而在反復閱讀蒲松齡《羅剎海市》原文之后。我認為,刀郎或許也不需要專門回復此事了——
這個古老的故事,已經寫出了關于當下的預言。
在《羅剎海市》中,蒲松齡一共描述了兩個世界,第一個世界是羅剎國,這里美丑顛倒。“美豐姿,少倜儻”的華夏子弟,到了這里,要想獲得一定的成就,只能“同流合污”,否則就被視為妖魔。
不過,當“華夏子弟”冒險走進另一個世界“海市”,卻發現這里的人與羅剎國的人大不相同。“海市”的人,不僅審美正常,還注重人的內在美——才華。
“華夏子弟”寫下的錦繡文章,海市的人很重視,并且獻給了龍王。龍王大喜,還將美如天仙的龍女許配給了“華夏子弟”。
“海市”可謂是蒲松齡理想中的世界,在這里,正直且有才華的人,只需做自己,就可得美滿人生。
但是蒲松齡認為海市,是一座蜃樓,不會真實存在。因此,這名“華夏子弟”離開海市回老家探親之后,再也找不到返回海市的路。
或許,刀郎看完《羅剎海市》的故事之后,落筆寫詞之時,也不清楚自己所處的是羅剎國,還是海市。
而新歌發布后的這幾天,海潮般涌來的各種評論,卻不斷向刀郎闡明:你戰戰兢兢不敢期望的海市,并非幻境。
蒲松齡原版的《羅剎海市》,讓人感覺世界就是羅剎國,是顛倒的,是無可救藥的。至于理想中的世界,則是海市蜃樓,是夢幻泡影。
刀郎在彷徨中,唱出了《羅剎海市》中的羅剎國。或許,他也只能唱出羅剎國。
因為,是否讓那個在山海間漂泊的刀郎走進海市,決定權不在刀郎,而在我們每一個人。
【注】刀郎,是指古代居住在塔里木盆地邊緣、葉爾羌河流域個別地區人的自稱,至今有不少人自稱刀郎人。所以,刀郎=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