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化部整頓、清理文藝作品,其查禁的標準之一是“宣揚以暴制暴思想,美化暴力”,聞之不由驚詫:中共建國,靠的就是暴力革命,以暴制暴推翻了“白色恐怖”的原國民黨政府,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如果按照文化部現在這種查禁標準,豈不是否定了中共革命成功的邏輯,否定了中共執政的歷史合法性?
不難理解,文化部此舉是為了貫徹執政黨中央宣揚主流價值觀、肅清網絡等輿論、文化環境的要求——時代不同了,自身的處境已不同,中共對輿論、文化的要求自然不同,其輿論主題、宣傳口徑也會發生變化。對此,世人是理解的。但是,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產品,是人皆有其需要,不但執政黨有自己的需要,普通民眾亦有普通民眾的需要,而且是千差萬別的需要。一個健康、正常的文化體系,應該能夠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而不僅僅是滿足執政者的需求。
官方宣揚主流價值觀是必要的,一個健康的社會,必須要有自己的主流價值觀。但同時,任何一個健康社會,也絕不會只有主流價值觀,它還應該同時存在其他價值觀的支流、分流、細流乃至逆流——哪怕是那些與主流內涵有所抵觸的逆流,只要不越過“反黨、反制、賣國、反社會、反人類”的底線,也同樣是一個健康社會所必須吸收、必須容納的養分。就像那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某新參加工作的醫生,從顯微鏡下看到自己皮膚上有許多細菌,嚇得不行,于是從此以后經常對自己皮膚進行消毒,希望遠離細菌,結果不久后就被多種疾病纏身,奄奄一息。社會和人體一樣,本身就具有免疫的功能,但這種功能能夠發揮作用的前提,是其內在能夠容納多種成分,包括危害程度不高的“有害成分”,以增強其適應能力。如果強求全社會在文化上“清一色”,結果只會像“某醫生”一樣,因虛弱不堪而迅速病倒。
真正有生命力的主流價值觀的奠定,靠的不是肅清或消滅對手,而是自身強大的說服力和吸引力。文化部的工夫應該下在這個環節。你可以要求主流媒體在重要時段重點宣揚主流價值觀,但你不能禁止其他媒體或其他時段傳播其他價值觀、滿足民眾多種多樣的需要。即使你主流的說服力很強大,民眾都被你吸引了,這也并不表明他們就只需要你這一種價值觀,他們必然還同時需要其他更多的文化,包括一些與主流價值觀略有相悖的文化。現在官方大張旗鼓搞的所謂“反三俗”,就是一場鬧劇,而且是不得民心、反民意而動的堂而皇之鬧劇。因為大多數人都是俗人,他們需要符合自己精神需求的文化產品,也就是俗文化,其中就包括“三俗”。“三俗”當然不登大雅之堂,但在“大雅"之外的其他地方,應有“三俗”的容身之地,因為它滿足了大多數人的需要。在這個社會,“雅人”畢竟只是少數;而即使是這少數“雅人”,也同樣有“俗”的需求。
人類社會最偉大的力量,就是人的需求。只要有需求存在,它就一定會創造出相應的供給,區別只在這種供給是在正常渠道之內,還是之外。正常的渠道如果被禁止,需求就只能通過非正常、違法的渠道來獲得滿足。政府作為社會的管理者,當然需要強制性地抑制、打壓和禁止某些于社會、于政權有害的需求。但這種抑制、打壓和禁止不可泛濫,因為分散則無力,則難以達到效果。政府應該集中力量在“反黨、反制、賣國、反社會、反人類”的底線和關鍵點上,對于其他危害不嚴重的,宜疏不宜堵。切不可高估“堵”的力量,你堵得住水管,堵不住洪流,更堵不住人心。人的需求之所在,就是人心之所在;需求的力量,就是人心的力量。如果將大多數人擁有的、并非觸及底線的需求都劃歸禁止之列,就等于將大多數人劃到了自己的對立面,自己為自己制造了數之不盡的“敵人”。再強大的政府,也戰勝不了這種越消滅越多的“敵人”。如果這樣,本來是為了弘揚主流價值觀、維護政權和社會穩定的管理措施,就走到了解構主流價值觀、破壞政權和社會穩定的反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