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也不是單行道
——試論農村深化改革應“斷什么腕”
所謂單行道是只能朝一個方向走。改革是如此,不是只有私有化才是改革,集體化就一定是走回頭路就不是改革。解放思想也是如此,如果固守集體化的藩籬是思想僵化,同樣地,如果一味固守分田單干的藩籬也是思想僵化,都需要解放。
自小崗村18位村民按下傳說中的手印已經過去30多年了,30多年來中國農村發生了很多變化,有的村鎮蒸蒸日上充滿活力,比如華西村、南街村、劉莊等,不僅住房、醫療、教育這全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與村民無關,而且社會和諧安定,人民幸福安康。而更多村莊卻江河日下或止步不前,最典型的大概還是小崗村。
18位村民的帶頭大哥嚴宏昌這幾年曝出了很多猛料,揭露了小崗村的亂象,揭露了安徽省和中央如何扶持這個典型,有興趣的可以上網去查。有文字有視頻,至今未見任何人辟謠,令人不得不信。
也許有人會反駁我,一個懶漢的話能信嗎?那好,我們把嚴宏昌放在一邊,看看人民日報和新華社怎么說的。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當然不會寫否定小崗村的文章,除非社長、主編、記者想“一輩子封箱”。但是,說話聽聲鑼鼓聽音,弦外之音往往是最真實的。
2009年末,安徽省委指派的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去世,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組織得力干將宣傳報道。2010年初,人民日報記者劉曉鵬、錢偉和新華社記者楊維漢撰寫了采訪報道《農民群眾的貼心人——記鞠躬盡瘁一心為民的安徽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看這標題就有一種異樣感覺,“鞠躬盡瘁”一詞,一般只有在遇到極端困難的時候才會出現,如果形勢很好,一般不會。
文章寫道,記者采訪時,小崗村婦女主任韓巧蘭回憶沈書記2004年到任時,“他恐怕在小崗呆不了兩月。之前下來的干部,有的來這‘鍍鍍金’,回去就提拔。”小崗村還有這鍍金功能,這個咱略去不說。沈書記對小崗村的印象是“一朝越過溫飽線,20年沒進富裕門”,“偏、窮、亂、散”,“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體欠債幾萬元;村里到處是柴垛、垃圾,環境差。”相信您讀到這里,也會產生我一樣的疑問:這就是改革開放的標桿?而且,一個“偏、窮、亂、散”的村子,說它“越過溫飽線”,拔高了。
與華西村、南街村、劉莊等相比,為什么有這么大差距?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小崗村一朝回到解放前的小農經濟狀態后,墨守一家一戶單干陳規,不能走上集體合作的道路,已經成為小崗村向前發展最沉重的枷鎖。而那些繁榮發展的新農村,沒有哪一個不是集體富裕的典范,“一根筷子容易斷,一把筷子斷就難”,道理極其淺顯。
一邊是“偏、窮、亂、散”的改革開放排頭兵小崗村這個用錢堆起來永遠也扶不起來的典型,一邊是繁榮富裕的走集體化道路的“社會主義舊農村”華西、南街……哪種思想應該解放呢?
昨天,單位組織學習“兩會”精神,李克強總理工作報告兩段話,我特意多看了幾眼:
“第一,向深化改革要動力。改革是最大的紅利。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慷慨激昂,多好的詞啊!相信佐利克、潘任美、張維迎、茅于軾諸先生一定深受鼓舞,西方主流媒體一定贊歌不斷。
“積極推進農村改革。……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抓緊土地承包經營權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引導承包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慎重穩妥進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怎么看怎么覺得,這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氣概扎緊小崗村思想觀念的束縛,墨守分田單干的陳規。
李總理這里,還慷慨激昂地說道:“農村改革要從實際出發,試點先行,切實尊重農民意愿,堅決維護農民合法權益。”都是好詞!可是,華西南街劉莊就明明白白擺在那里,還試什么點啊?照著去做,向全國推廣不就是了?難道有橋也不走,一定要摸石頭?不明白!有時,不合常理的表象,越是簡單明了,背后越是深奧。不明白,實在不明白!
其實小崗村至今為什么“偏、窮、亂、散”,華西村等為什么繁榮富裕,毛主席早就給過我們答案。1943年11月29日,老人家就對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們講:“在農民群眾方面,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濟,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而使農民自己陷于永遠的窮苦。克服這種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逐漸地集體化。”小崗村分散的分田單干道路,就是走封建落后的老路,就是使小崗村陷于永遠窮苦的根源。而華西南街劉莊等堅持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才有今日輝煌。
但愿李總理所斷之腕是小崗村,而不是南街村。
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二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