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4日,6架AH-64E“阿帕奇”武裝直升機首次從美國運抵臺灣高雄港,臺軍成為僅次于美軍裝備“第四代”陸航飛機的軍隊。而在今年9月25日,美軍將執行反潛和偵察任務的P-3C反潛巡邏機,由美軍飛行員直接駕駛飛抵臺空軍屏東基地。近期美軍最新海空武器平臺“云集”臺灣島內,引發各方對美臺軍售問題的關注。
站在美國的角度上看,對臺灣軍售的目的是牽制大陸,捆綁臺灣,使美國在海峽兩岸的戰略博弈中撈取更多實惠,同時也為美軍重返亞太地區,遏制潛在對手增加籌碼。
在軍事層面上,美國對臺軍售長期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使臺灣在海空軍事實力與“對手”相比,擁有足夠的技術優勢,為臺灣保持不統不獨的狀態奠定技術基礎。從近期美臺軍售上看,臺灣購買的美式裝備與大陸新裝備性能基本持平,個別武器平臺略有超越。
以近期美軍賣給臺灣的AH-64E“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為例,據臺灣媒體披露,該型直升機的技戰術性能在巡航時速、最高升限、武器射程等方面,都優于大陸目前列裝的武直-10。同時臺灣采購的P-3C反潛巡邏機主要是應對解放軍的潛艇,防止潛艇利用水下作戰的優勢打破力量平衡。
美國對臺軍售也是為美軍事干涉臺海局勢創造條件。從信息裝備方面,美國對臺軍售武器系統能夠全面實現與美國信息指揮系統的接軌。2010年,臺灣曾向美國購買60部集偵察監視、指揮控制和信息處理于一身的Link16戰術數據鏈的終端機——MIDS-LVT多功能信息分發系統,該終端不僅能將臺軍武器平臺與指揮系統有機結合,其主要信息技術端口均與美軍自動化指揮系統相兼容,無論在戰時還是在平時,美太平洋地區的指揮和信息處理中心可隨時接收和分析臺海各種情報,實現美對臺海地區軍事信息資源的實時“共享”,為美國掌控中國東南沿海軍事情報,輔助甚至干預臺軍作戰和訓練埋下了伏筆。
從政治上看,美國對臺軍售與影響臺灣政治走向的目的密不可分。在美國與臺灣所謂的“官方”交往中,美國對臺軍售往往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因為中美關系的改善,雙方在1982年8月發表《八一七公報》,規定美國不得再提高售臺武器的性能,并逐步減少數量。
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臺獨”勢力登上島內政治舞臺,美對臺軍售的數量和質量明顯提高,特別是陳水扁當政期間,臺灣當局曾多次與美國高層商談大宗對臺軍售項目。在“臺獨”勢力的眼中,美國軍事實力是臺灣實現以武謀獨的“保護神”,而美國不斷渲染和夸大中國大陸軍事實力,也給臺灣接受軍售提供借口。
可以預見,未來臺灣當局如果仍以臺灣“安全”為由采購美軍武器,白宮必將利用軍售迫使臺灣當局在更多政治問題上聽命于美國,為美國在西太平地區圍堵中國提供幫助。
從經濟上看,獲取巨額利潤是美國對臺軍售的最直接動因。自1979年中美關系正常化以來,三十多年間美國共向臺灣出售了超過42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及技術服務。從1979年起第一個十年,美國售臺武器總額僅為21.7億美元,而在90年代初至2010年的二十年間,由于“臺獨”勢力的影響,臺灣購買美軍武器花費近400億美元。
特別是2001年,陳水扁曾一次購進高達180億美元的各類美式裝備,這對于正處于衰退期的美國制造業來說可謂“雪中送炭”,即便標榜“不統不獨武”的馬英九為首的國民黨上臺執政,其對美軍購數額比陳水扁時期更加有增無減。由于臺灣軍購的數量較多,且種類齊全,高額的利益誘惑成為眾多美國武器供應商不斷推動美國政府向臺灣傾銷武器的主要原因。
從戰略態勢上看,美國對臺軍售是達成美國在西太平戰略布局的根本保證。在冷戰時期,美國在西太平洋諸島部署了一系列軍事基地,形成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多個島鏈為主的軍事部署格局,而臺灣島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中心位置,是美軍亞太戰略格局中的重要一環。長期以來,美國緊緊抓住臺島內以武拒統的心態,不斷加強對臺軍售的力度,意圖將臺灣納入到美國亞太戰略體系中,進一步強化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存在,遏制潛在戰略對手。
然而,從美國對臺軍售的種種做法中不難看出,雖然美軍武器暫時提高了臺灣的武器裝備的數量,但其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首先,美臺軍售關系是一種極為特殊的不平等關系,受到多方面的政治因素制約。由于美國自認是臺灣的軍事保護國,因此臺灣購買美國武器的種類和時機只能按照美國的政治意愿決定,其武器的火力、機動、通信等性能都大打折扣。此外,臺灣在軍購時還必須接受美國在政治上的附加條件,例如,美國在出售AH-64E直升機時強調臺灣不得將該型武器針對美國的盟友,可以說,美臺軍售使臺灣對美心存芥蒂。
對于中國大陸而言,對臺軍售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美國在對臺軍售中不得不有所顧忌。因此,美軍在核心技術上對臺軍有所保留,避免觸及中國底線。此次臺軍為掌握美軍直升機技戰術性能,專門派出60名軍官赴美進行培訓。然而,在實戰技術課目的講授中,卻要求臺灣軍員必須離席回避,這令眾多臺軍學員尷尬不已。
其次,臺軍所采購的美軍裝備雖然種類多樣,由于受到不同武器系統差別的影響,難以發揮其整體作戰功效。例如,臺灣陸海空三軍的指揮控制系統建成于上世紀80年代末,其技術指標仍相當于Link11B數據鏈系統,而近期臺空軍武器平臺大多裝備了Link16數據鏈系統,兩者難以搭配使用,給臺灣三軍實現一體化指揮控制增加了障礙。
此外,臺灣島地形狹長,加之臺灣海峽縱深較淺,臺灣將大部分美式裝備部署于臺灣島西岸,戰時一旦喪失制空權,極易遭到對方導彈和飛機的攻擊,使眾多美式裝備無用武之地。
第三,臺灣在武器采購上不僅花費了大量資金,對于日后的維護和升級還要投入更多經費,這使臺灣財政支出難以為繼。
臺灣近期采購的AH-64E阿帕奇直升機、“鋪路爪”相控陣雷達、P-3C反潛機和F-16A/B戰機性能提升案四項軍購方案,總額高達近4000億新臺幣,相當于臺灣年度防務預算的一倍多。特別是“鋪路爪”相控陣雷達,僅每年維持費用就需20億新臺幣,近年來臺灣經濟發展稍有起色,龐大的軍購方案無疑會再次將臺灣經濟拖入泥潭。
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軍購并未給臺軍帶來更大的優勢。作為臺灣當局必須清醒認識到,兩岸的安全與穩定無法通過軍事力量平衡來實現,和平解決才是唯一的出路。
相關文章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