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會上有這樣的言論:“縱觀世界歷史,國與國之間對話比對抗好,吵架比打架好。”
好的證據何在?
“中美兩國建交之前,老死不相往來,經常有不見面的相互指責對罵,我們那時候大概是罵美帝國主義,美國罵我們是什么不知道,大概是共匪之類的話,但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兩國建交以來,各層次、多形式的對話頻繁,其中不乏爭爭吵吵、激烈辯論,卻使我們雙方都受益。”
勿庸諱言,中美之間確實曾有過長期的對抗對罵,甚至還打過幾年架,但是,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就不符合歷史事實。譬如抗美援朝戰爭,就解決了大問題。它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使美國和全世界真正認識了中國從而刮目相看,使年輕的新中國在國際上昂首挺胸地站起來了。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開始中美對話,歸根溯源就是始于這次打,不打不成相識嘛!如果這一仗不打或是打輸了,新中國的六十多年歷史恐怕就要全部改寫了。
在這個意義上說,小國與大國、弱國與強國的所謂對話,根本就離不開打。打輸了只有做奴才的份,打贏了它才會想起對話。被屠宰的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它們與美國有過對話嗎!
再說,像毛主席發表的支持美國黑人反種族歧視斗爭和支持多米尼加、巴拿馬、柬埔寨等國人民反美斗爭的聲明,雖然都可以算是“罵”,但是,被奴役被侵略的人民就迫切需要中國政府這樣的“罵”。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他們心里有數,后來的我們沒有資格回答,更沒有資格作出否定的回答。
至于對話,能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肯定不行。譬如我國的鉤魚和南海被外國占領島礁,靠對話是絕對收不回來了。
對話“雙方都受益”,也值得質疑。中美建交以后,經過了幾十年的對話,卻發生了,我國的戰斗機在領空被美國間牒飛機撞落、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國導彈所炸。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健康研究組今年1月8日在北京對外發布的第1號《國家健康報告》。該報告稱:
國際資本按“利潤最大化”原則,優化配置全球資源,分類定位國家角色,形成以美國等為代表的“寄生消費型”國家、以中國等為代表的“勞動生產型”國家、以沙特阿拉伯等為代表的“資源供給型”國家。
作為全球“勞動生產型”國家,仿佛“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正在當下中國上演,國家財富流失觸目驚心,國家由此付出巨大“健康代價”,主要表現為“肌體過量失血”、“根基營養缺乏”、“成長動力失調”、“生存本錢耗竭”四大病灶。
研究顯示,中國每年被剝奪抽走的“血汗財富”大致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0%左右。
以此比例推算,我國2012年實現的52萬億元GDP,即被別人抽走了31萬億!
我想,中科院的這個報告應該不會造假吧!如果沒有造假,那就是我國這幾十年在國際“對話”中“受益”的鐵證了。這樣的“受益”對話,我看,不要也罷!
總的說來,處理國與國的關系,對話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手段和方法,與友邦必須如此,這是不用說的。但與奉行霸權主義的美國,又當別論:要對話也要準備對打!我們可以強調對話不主張對打,但也絕對不用諱言對打!特別是不能否定我國過去對美國卓有成效的“痛打”!沒有對打思想基礎的一味追求對話,其結果,肯定不會有平等的對話,甚至還有可能要挨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