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4月2日消息:1日,全省政府系統調研工作會議在濟南舉行,省長姜大明在發言中指出,官員去基層調研要做到“走出去、沉下去、鉆進去”,“在下去調研時,不要暴露官員的身份,可以說自己是報社記者,這樣才能了解很多真實的東西。”
看到堂堂的省長同志這樣傳授調研秘訣,老百姓只能是啼笑皆非。官員搞調查研究乃是堂堂正正之事,不知有什么必要去冒充記者(雖然省長同志說是“自稱”,但因官員確實不是記者而要假冒,直接表述成冒充當然也不冤枉)。明明是搞調查研究而要冒充記者,這調查研究的起手一步,就已經顯得不正大而且較詭異了。
當然省長同志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了解很多真實的東西”。但調查研究本身正大光明,了解真相并非必須假冒身份——封建時代的微服私訪才是那樣的。中國共產黨自從由毛主席掌舵之后,就逐漸煉成了群眾路線這個法寶,干部到群眾中間搞調研,就像拉家常一樣隨意和自然,同時充分造就了受調查對象愿直言敢直言肯直言的氣氛和環境,根本無須隱瞞自己的領導身份。在這方面的模范當然首推毛主席。“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是毛主席的名言,而調查研究也正是毛主席的杰出本領。從有關介紹毛主席調查研究的資料看,即便是在革命最艱難也就是調查者最有危險的時期,毛主席都沒有假冒過身份。毛主席搞調查研究,從不滿足于聽匯報、看材料。他說:“別人吃過的饃不香。”就是聽匯報,也不要按照事先準備好的材料匯報。他喜歡一問一答。毛主席一般問得很具體,要求回答也要具體。如果具體問題回答得不清楚,毛主席就會說:“領導干部一定要熟悉情況,多搞調查研究。我常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尤其是一把手,每年要花幾個月的時間到基層去搞調查研究,這樣才能真正取得主動權。”
其實就調研中了解真實的東西而言,關鍵恰恰在于領導們了解到真實東西之后的態度。比如一位省長到縣城去了解衛生狀況,假如他始終按照縣官們安排的路線和地方走,那表明他根本不想了解真實的東西。假如他像溫總理調研途中那樣愛忽然拐彎走小路,才表明他是真正想了解真實的東西。而在了解到真實的東西——比如朱镕基總理事后發現有糧庫是作假——之后,堅決跟真實東西所反映出來的問題較真并且一抓到底,了解真實東西才有實際意義。假如只是痛罵一頓豆腐渣王八蛋,也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很多群眾不愿在領導調研時講真話,其實除了害怕當地官員的報復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那些真話在領導面前說了也白說。在當今的官場中,最缺少的就是當年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通過調研了解到很多領導干部占地建房的問題后,那種不怕得罪兩千多干部也要堅決清退的勇氣和魄力。試想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在現場親眼目睹豆腐渣校舍殘害祖國花朵慘劇也下不了徹查和嚴懲決心的官員,就算讓他們“了解很多真實的東西”,又能怎么樣呢?
拿出調查研究的誠意和解決問題的決心來,自然能夠了解很多真實的東西,又何須讓我們的領導干部去冒充記者?須知如今的記者們,也比較害怕去“了解很多真實的東西”了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