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激怒阿富汗民眾的駐阿美軍焚燒包括古蘭經在內的宗教書籍事件,再次折射了美國人在文化問題上的傲慢、自大、不可一世和霸道。
世界文化豐富多采。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和傳統文化。它源于歷史長河,累積著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的智慧。也可以說都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本無優劣高下之分。各種文化之間應該相互交流、借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而美國政治精英們卻認為,只有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先進最有活力的文化,其他文化都是落后的、愚昧的、專制的,應該由美國文化取而代之。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曾說:“在東方國家存在著一種使人感到無聊和煩惱的文化。”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1993年提出“文明沖突論”。在亨廷頓看來,對西方文明——被視為“祟尚自由和平”的民主的文明——構成最大威脅的,主要是儒家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聯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要消除這種威脅,就要設法同化和演變這些文明,讓美國式文明最大限度地被這些國家的人民接受。政治精英們的這些觀點影響著美國社會。美國大兵焚燒古蘭經可謂是對亨廷頓“謬論”的踐行。
美國以高壓態勢對外輸出文化由來已久。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反共思潮一浪高過一浪。配合反共,美國成立了以輸出文化為主要任務的“和平隊”。首任隊長施萊弗毫不隱諱地說:“對于共產黨統治的國家,我們可以利用哲學的、政治的和文化思想的力量促使共產黨帝國內部和平演變。”福特基金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積極擔當此任務并成為急先鋒。1950年,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下于西柏林成立了“文化自由大會”,其鼎盛時期,在35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出刊物辦展覽搞演出,向蘇聯和東歐國家宣傳西方世界的“自由、民主”和反共思想。該組織被認為是“文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此后,杜魯門總統啟動“真理運動”。該運動旨在通過廣播、圖書、傳單等非軍事手段向蘇聯和東歐國家傳播美國的所謂“真理”。1961年,肯尼迪政府在給好萊塢的一份備忘錄中,明確要求美國電影進一步配合美國政府的“全球戰略”。
前蘇聯解體后,美國不僅要對外輸出文化,而且夢想用美國文化塑造全球文化,謀求世界文化霸權,為其稱霸世界鋪路。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在《大失敗》一書中稱,美國文化代表了惟一行得通的人類演變的模式。增強美國文化作為世界各國文化“榜樣”的力量,是美國維持世界霸權地位必須實施的戰略。美國前國防部長助理、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其《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一書中也稱,美國維持世界領導地位僅靠經濟和軍事等硬力量遠遠不夠。在當今信息時代軟力量比過去更加重要。美國前商務部高官在這個問題上表現更為傲慢。他說:“未來世界文化一定要由美國文化來支配。”“如果世界趨于同一種共同的語言,它應當是英語;如果世界趨向同一種共同的電訊、安全和質量標準,那么它們應該是美國的標準;如果世界正在由電視、廣播和音樂聯系在一起,節目應該是美國的;如果共同的價值觀念正在形成,它們應該是符合美國人意愿的價值觀。”
1991年后冷戰時代的美國年度《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強調要按美國價值觀來建立“世界新秩序”。2002年9月,布什政府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更加明確地提出,要通過文化把美國的價值觀輸送到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1999年美國出版的《文化冷戰:中央情報局和文化藝術界》一書披露稱,中央情報局以資助國際大型文藝活動的方式試圖影響人們的政治觀點,培養人們對美國的親近感,還收買了一些國家的文人,如編輯、記者、作家、學者,讓他們從制度層面說美國好話,美化美國。除中情局和某些有中情局背景的非政府組織外,美國白宮、國會和五角大樓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謀劃文化產業的對外擴張。如美國政府曾在同意中國享受最惠國待遇時,把中國不要干擾“美國之音”作為先決條件。在中美知識產權談判中,美國談判代表奉政府之命,強硬地要求中國開放國內文化市場,接納美國各類影音制品。美國國會在《1995年中國政策法》中將開辦“自由亞洲電臺”列為重要條款之一。五角大樓派專人常駐好萊塢,為樹立美國軍人“高大”和“人道主義”形象對有關影片從劇本到制作到成品進行全面監督和審查,把侵略戰爭說成推行民主、自由的正義之戰。多年來,美國還一直在尋求利用WTO進行文化擴張和對外宣傳。如美國雜志曾占加拿大期刊市場80%份額。加拿大為保護本國市場出臺了保護措施。美國認為加拿大違反了WTO有關條款,告到WTO,結果美國勝訴。今年2月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中國每年增加進口14部美國大片。
目前,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的廣播節目的生產和制作,每年輸出的電視節目總量達30萬小時。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電視節目中60%以上是美國節目。美國電影自1987年就占據整個世界電影市場多一半份額,直到今日仍如此。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美國有線電視廣播網、美國廣播公司等西方媒體發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國家發布的信息總量的100倍。
較之硬力量,文化這支“溫和的”軟力量,具有誘惑力、滲透力乃至趣味性和娛樂性。如有的國家與美國關系緊張,媒體大罵美國時,而民間仍有人欣賞美國搖滾樂,還有的國家,政府和百姓都反對美國,但有些年輕人白天喊打倒美國,晚上還忍不住去看美國大片。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著美國文化中宣揚的所謂民主、自由和普世價值觀。美國文化用洗腦方式為資本主義制度爭奪人心。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就不缺少美國文化傳播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因素。美國中央情報局元老艾倫•杜勒斯就曾說:“如果我們教會蘇聯的年輕人唱我們的歌曲并隨之舞蹈,那么我們遲早將教會他們按著我們所需要采取的方法思考問題。”前美國自由電臺委員會負責人本•瓦滕伯格夸耀美國對外文化輸出時也說過“通過電視和電影院中的廣告,通過漫畫雜志,美國公司對墨西哥處于底層的一般人的思想影響,毫無疑問比墨西哥政府和墨西哥教育的影響還廣泛。”
在“顏色革命”過程中,美國媒體也“功不可沒”從對各國原政權進行抨擊,到煽動“街頭政治”,到支持反對派,到推動“多米諾骨牌”效應。美國媒體可謂“一路高歌”。去年開始的“阿拉伯之春”也滲透著美國意識形態的影響。今年初以來,美國一非營利組織制作的紀錄片《科尼2012》(1986年科尼組織的“圣靈抵抗軍”發動叛亂,殘害兒童、殺害平民,慘無人道。科尼被國際刑事法庭通輯后,已逃離烏干達。)在YOUTUBE、臉譜、推特網上播放后,遭到烏政府當局和民眾一致抵制,認為短片將昔日血腥場面搬上視頻干擾了烏干達旅游和外貿,不懷好意。新西蘭《獨家新聞報》也評論稱,好萊塢將歷史事件搬上銀幕,可能是要推動美國以人道主義為幌子對中非國家進行軍事干預。
無數事實說明,美國以強大的政治、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為支撐,將對外文化輸出作為維持世界霸權的重要手段。對此,不可小視。近年,作為媒介的互聯網成為美國進行文化擴張無孔不入的工具,更應引起關注。目前,控制國際互聯網的13臺域名根服務器全部被美國所把持。2010年,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會見美國各大網絡公司的負責人時公開表示,美國會利用網絡推行“民主化進程”。美國政府希望利用網絡達到政府目的。2011年2月15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華盛頓喬治大學發表網絡自由講演時又稱,美國國務院在使用阿拉伯語及波斯語發送“推特”信息后,還準備推出中文及俄文的“推特”賬戶。并且,美國今年將花費2500萬美元,用來保護網絡作者,幫助他們突破網絡限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