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如斯,中國何須還開放
老 驥
改革和開放是個關聯詞,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的改革開放其實自戊戌變法才開始,在此之前中國只有改革(變法)沒有開放。這是由于兩個原因所致:一是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自成體系,自然經濟,無需外貿立國。二是交通不便,對外不甚了解,不宜貿易。有人認為唐代開放,那是指風氣,并不是貿易,唐強大時四方來賀,是進貢而已。絲綢之路也不是開放,只是正常的貿易往來。
清朝的開放是被洋人打出來的,挨一次打就開放一兩個口岸,從來都不心甘情愿。后來李鴻章、張之洞分別在南北倡導洋務運動,有了一點開放的主觀能動性,想當個好學生,無奈先生總是愛打學生,欺負學生,結果洋務運動歸于失敗,二人還落下個崇洋媚外的罵名,他倆至死也沒弄明白是什么原因讓開放失敗了。
孫中山從滿清手里接過來的是一個爛攤子,到他死的時候依然是個爛攤子,什么設想也沒來得及實驗,更別說實現了,這一點他還不如李鴻章、張之洞。蔣介石若不背叛“三大政策”,本來很快可以和平建國,幾個地方軍閥都不是國共兩黨的對手,然而自從發動4·12反共政變后就與毛澤東結下了冤家對頭,內戰一打就是十年,接著就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沒有一天的和平環境,遑論開放。他一生主要打交道的兩個洋人,一個東洋日本根本不念蔣介石留學日本的師生之誼,照打學生不誤,一個西洋美國把他引上資本主義道路,半路上又棄之如履。
解放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新中國進行封鎖,迫使中國實行“一邊倒”政策,這便是中國向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集團的開放。然而到了1960年,毛澤東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寧肯喪失對蘇東歐的開放而與赫魯曉夫鬧翻,中國遂被美蘇兩霸主導的第一、第二世界孤立,直到1972年尼克松訪華。在這十二年的時間里,毛澤東變壞事為好事,苦練內功,重點辦好自己國內的事。美蘇的封鎖讓中國什么都有了,特別是兩彈一星,中國成為世界三極之一。強大的國防軍事力量為后來的開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強大的國防軍事力量,中國就不敢對外開放。這正是毛澤東的英明也是李鴻章、張之洞所不明白的地方。在節點上,內功練到一定的火候,毛澤東便邀請尼克松訪華,一舉徹底打破美蘇的封鎖,讓中國以勝利者的姿態恢復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從而為以后的開放創造了必備的條件。這正是毛澤東的偉大,也是孫中山、蔣介石自嘆弗如的方面。有的人口口聲聲指責毛澤東閉關鎖國,恰好暴露出自己的無知無能。
鄧小平主張對外開放,主要目的是要引進西方的資金、技術和先進的生產管理經驗,30年后回頭看,我國引進外資已達1.1萬億美元,居世界的第二位,所以引進外資的目的已經達到。關于引進技術則不得不遺憾地說,市場丟了,技術沒有得到。至于先進的生產管理經驗就更不值得一提了,正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奉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才導致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茍延至今又爆發了美債危機和歐債危機,現在美國和歐元區諸國無不翹首以盼中國伸手救援。反觀中國自己,越是學習新自由主義經濟認真的領域與部門就受災越嚴重,之所以中國沒有像美歐那樣把經濟搞得一塌糊涂,正是由于一部分領域和部門沒有照搬美歐模式而是保留了自己的傳統。就拿金融業來說,若不是左派一直在罵,中央有關領導猶豫不決,沒有去搞什么金融衍生品,才躲過一劫,否則,還不知道要有多少銀行像美歐一樣倒閉。
今天中國應該認真地反思這個問題,我認為,中國應該停止繼續對外開放,其理由有四:
一是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沒有一條路走到黑的道理,對外開放要權衡利弊得失,趨利避害。當年毛澤東為了不喪失國家主權而放棄對蘇東歐的開放,今天我們為了保護國家不受西方經濟危機的危害也應該停止對外開放。當然了,正常的貿易往來還要繼續。
二是從2000年后中國就已經不差錢。我們完全有足夠的資金發展自己,不僅如此,我們還受外匯儲備過多之累,完全沒有必要再去引進外資。
三是實踐證明引進技術是一廂情愿。市場丟了,技術沒有得到的傻事再也不能干下去了,我們還是要靠自力更生。
四是美歐經濟危機是個無底洞,誰也救不了他們。中國要遠離是非之地,要抓住機會練內功,辦好國內自己的事,讓老百姓滿意。從清朝到如今歷史證明美歐帝國主義都不是什么好東西,天天打我們的壞主意,我們也不是救世主,救世主也不救壞東西。再說,我們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應該去救資本主義。
2011年9月1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