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對臺承諾是美國糾錯機制的必然選擇
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格拉瑟最近在《外交》雜志撰文,公開呼吁美國應該考慮收回對臺灣的承諾。
格拉瑟寫道,“中國已明確表示,若臺灣宣布獨立它將動武”,而臺海危機很容易升級為核戰爭,因為每一步對于參與者看來似乎都是合理的。臺海危險存在已經幾十年,但是,軍力的改善使北京“更愿意升級臺灣危機”。格拉瑟建議,“考慮到此類危機,美國應該考慮收回對臺灣的承諾,這將解除掉美中之間最明顯、最有爭議的爆發點,有助于兩國今后幾十年保持良好關系”。
格拉瑟的觀點遠非美國官方政策,這個觀點也立即遭到發美國保守派智庫接連炮轟,但是也讓公眾看到圍繞臺灣問題,美國糾錯機制悄然啟動的跡象。
中國曾因朝鮮戰爭失去了解決臺灣問題的良機,但美國也因朝鮮戰爭飽嘗對中國犯錯誤的痛苦。事后美國政要們對這場戰爭的回憶,這種痛苦無不溢于言表。
當年代表“聯合國軍”在停戰條約上簽字的美國上次將克拉克說:“在執行我政府的訓令中,我獲得了一項不值得羨慕的榮譽,那就是我成了歷史上簽訂沒有勝利的停戰條約的第一位美國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的痛苦。”同時他不得不承認,朝鮮半島的戰爭是美國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一個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個錯誤的戰爭;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回憶錄中寫道,除了國內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以外,這次是美國歷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戰爭。
魏德邁在美國參議院作證時說,朝鮮戰爭是一個無底洞,看不到勝利的希望。
美國政壇老手艾夫里爾·哈里曼談到朝鮮戰爭時,稱它是一場苦澀的戰爭 。在美國不甚愉快的經歷中,朝鮮戰爭算是其中的一個:當它結束之后,大多數美國人都急于把它從記憶的罅隙中輕輕抹掉。出于某一原因,朝鮮戰爭是美國第一次沒有凱旋班師的戰爭。
美國政論家約瑟夫·格登這樣記述朝鮮停戰事件。美國結束了一場它第一次不能宣告勝利的戰爭。沒有慶祝活動。關于停戰協定簽字的消息在時代廣場燈光新聞牌上閃爍著;人們駐足讀著這一通告,聳聳肩膀繼續走路;不像歐洲勝利日和對日作戰勝利日,沒有歡呼的人群聚集在一起…… .艾森豪威爾顯然是實現了他結束戰爭的競選諾言,但是這一結局絲毫也未能振作美國的民族精神。
如今六十多年過去了,中國的崛起和美國的衰象都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處置美中關系上,如果還有什么可能讓美國重溫朝鮮戰爭錯誤的痛苦的話,就是非臺灣問題莫屬了。盡管美國仍然是無可爭辯的世界霸主,但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和國際地位、國際影響與當年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立場、主張、決心,全世界都很清楚。插手臺灣問題的后果,美國心里也很清楚。再說,美國對臺灣的所謂承諾,其實質就是對中國領土完整、國家主權的粗暴干涉,如同朝鮮戰爭一樣是在犯錯誤,現在這個錯誤仍在進行中,成為影響中美關系的杯具之一,其嚴重后果的暴發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況且,中國對美國拿臺灣問題說事,已經變得越來越不耐煩了。兩岸關系的走向,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情,容不得其他國家來指手劃腳。兩岸和平發展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心愿,美國在臺灣問題的上糾結,只能表明美國的用心不良、居心叵測。
正如媒體評論的那樣,美國外交政策以“現實主義” 著稱,它曾大刀闊斧地支持或拋棄一些小的“戰略棋子”。臺灣或許與眾不同,但它的重要性和美國的力量似乎在同時下降,而中美關系卻越來越疏忽不得。在這種情況下,臺灣問題反成套在美國脖子的繩索。當美國越來越感到臺灣問題雞肋化時,美國國內在對臺問題上現實主義思潮抬頭,是美國糾錯機制自然反應。
因此,收回對臺承諾就是停止犯錯誤,也應該是美國糾錯機制的必然選擇。如若不然,勢必要再冒“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一個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個錯誤的戰爭”的風險。依我之見,以美國的一貫作派,美國不可能為一個臺灣去冒這樣的風險,去承受這樣的痛苦。
另外,說到收回對臺承諾就是所謂“拋棄臺灣”,我想美國根本沒這個資格。臺灣是中國的領土,再怎么也輪不到美國來拋棄。
2011年3月14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