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 /文
上海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預申請須知》中顯示,土地期滿后的處理方法為“出讓人無償收回”。若上海這個規定得到承認并落實,那將意味著,賣完地的地方政府在70年后又可以將所有土地收回來,重新再賣一次。(1月16日《第一財經日報》)
上海市這一新規被報道后,引起了巨大爭議。擁護者有之,反對者有之。第一財經日報指出:70年后續期是有償還是無償,法律從未明確。落實到地方操作層面,是完全有可能將“自動續期”操作成“無償收回”的。在這個意義上,上海首次規定土地出讓期滿無償收回,讓那些拼了幾代人老命供養一套房子的房奴們驚出一身冷汗,同時也給那些發愁于土地財政無以為繼的地方做了一個惡劣示范。該報呼吁,面對土地出讓期滿后無償收回的上海新規,國家有關部門必須警覺并盡快做出表態,否則,“無償收回”可能很快成為一種普遍的游戲規則。
顯然,《第一財經日報》的觀點和網友反對的聲音是站在了民眾立場上看這個問題的。不過,我們也應該換一個角度,替政府官員們想一想。試想,70年后中國人口將會大大減少,房屋的需求也將大大減少,政府再靠新增房地產的“賣地財政”來支撐其龐大的財政開支,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可以說上海市政府的新規是有遠見卓識的決策,官員們不僅考慮到了本屆任期的財政來源,也考慮到了70年后官員們的收入來源,可以稱得上是穩定政府財源的百年大計。
也許是巧合,在刊登上述消息的鳳凰網同一頁面有一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研究員楊志勇等學者的文章《中國政府開支44%用于養活公務員 日本僅為》。這篇文章為我們理解上海市70年后土地“無償收回”新規的理由和根據提供了注腳。該文指出:《福布斯》發表的2005年度“稅負痛苦指數”中,中國的宏觀稅收負擔指數以160位居全球第二。一方面是主要依賴稅收的財政收入的高速增長,一方面是財政支出的無限擴大,僅2010年前十個月,全國財政支出已完成60993億元,而這個數字距離全年的財政支出任務84530億元還有23000多億元。中國政府每年支付的行政支出是個天文級的數字,分攤在個人頭上,大約十名職工養活一名公務員。政府開支中44%用于養活公務員,而類似的數字在日本是,美國則是15%。這無疑需要龐大的收入渠道來支撐。在“土地財政”之前,財政收入的主體是稅收收入。而最為人詬病的土地財政,近年來已經成為為政府財政輸血的“大動脈”。
政府財政支出的44%要用來養活公務員,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數字。而作為為政府財政輸血大動脈的“賣地財政”是不可能永遠持續的,一來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二來中國在數年后人口高峰值過后,就將面臨著人口的減少,而人口減少也就代表住房需求的減少。到那時,再靠炒作房地產賣地支撐財政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怎么辦?不能在土地上折騰了,也只能在房屋上做文章。前不久,國家有關部門出臺房產稅的議題也說明了這一點。
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司長徐林在“中澳政府管理項目總結大會暨項目成果國際交流會”上明確表示:我國計劃實施一系列稅收體制改革,包括推進房產稅改革,繼續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這個稅種我們一直在進行研究,它的開征也可以為地方政府帶來一個穩定的主體稅種。” 顯然,房產稅只不過是政府增收的一個新財源。在各級政府“賣地財政”多年之后,繼任的官員們可能面臨無地可賣的狀況,新增一個房產稅將為他們打開一個永不枯竭的財源,這恐怕才是最終的目的。這一點,從一位參與國家房產稅改革研究的專家得到印證。這位專家說: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的思路,是從完善整個稅制的角度出發,目標是合法、合理、公平地籌措財政資金,給地方政府培植財源。這是財稅部門推進改革的第一動力,不是短期為了房地產調控。專家說,將房產稅作為一種政策工具調控市場,這是派生出來的功能。
從上述國家稅收和財政狀況及未來發展趨勢,可以明顯看出上海“無償收回”的新規與房產稅是一個盤子里的菜,即為了滿足政府滾雪球式的巨額財政開支,為養活數量龐大的政府官員們做準備。至于這個新規對富人有利還是對窮人有利,不是本文所要闡釋的主題。不過我可以肯定地說,70年后無論房屋期滿土地是否收回,也不管有償還是無償,都不會給窮人帶來好處。因為在資本社會里,沒有經濟基礎的窮人不可能有政治上的話語權,更不會有決策權。窮人的命運得失往往取決于權貴和富人的良心和憐惜。同樣,我也不認為“無償收回”的新規會影響富人們炒房賺錢的熱情,他們絕不會放棄眼前巨大的利潤而坐等70年后的“收回”,中國富人們的抗壓招數遠遠高于以生存為目的窮人,更何況中國的富人們早已擁有掌控決策權的能力,抑或決策者本身就早已是富人了。
總之,我十分理解“無償收回”決策者們的苦衷。而且上海這一新規很可能在全國被推廣,并且被冠以符合“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美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